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制定的,24節氣是根據什麼制定的

時間 2021-06-06 06:53:43

1樓:卿漣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

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

六、甘一,下半年逢

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2樓:賽孝六婷

農曆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二十四節氣即:立春、

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即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一天為夏至(又稱“日短至”、“短至”),最長的一天為冬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

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劉安的《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

中國古代用農曆(月亮歷)記時,用陽曆(太陽曆)劃分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我們祖先把5天叫1候,3候為一氣,稱節氣,全年分為72候24節氣。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應了季節、氣候現象、氣候變化等。

表示寒來暑往變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個節氣;象徵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反映降水量的則是:

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個節氣;反應物候現象或農事活動的節氣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具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巨大,因此不同地區的四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

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迴歸。

3樓:席小星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傳統農曆的一部分,它與陰陽曆相結合,各有用處。農曆的陰陽曆日期有不少優點,但對安排農、林、木、漁業的生產不方便.二十四節氣是一種陽曆,從戰國 秦漢時期起,就一直是我國人民安排農事活動的主要依據.

二十四節氣的制定,是從春分點算起,太陽沿黃道穿越星座,每執行15度定為一個節氣,如"春分"就是太陽過春分點時刻;清明、穀雨……夏至……冬至……各節氣,就是太陽經過距春分15度30度……90度……270度的各點的時刻。由於太陽在黃道上執行並不十分均勻,即每執行15度花費時間不同,因此相鄰節氣間的間隔天數少則14.7天,多則15.

7天。二十四節氣雖然嚴格說是指24個小時刻,但一般也可指日期。如2023年“春分”為3月20日17時39分,我們也可以說2023年3月20日為春分日。

4樓:mimi的夏天

以春分點為黃經0度,將黃道分成二十四等分,每等分佔黃經15度,太陽通過等分點的時刻就是對應節氣的時刻。二十四節氣只與太陽的運動有關,所以它們在公曆中的日期變化不大。

二十四節氣從立春(黃經30度)開始,依次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將立春作為第1個節氣,依次編號。偶數編號的節氣被稱為“中氣”(major solar terms),奇數編號的節氣仍稱作“節氣”(minor solar terms)。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將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solar terms)。

中氣是置閏的重要依據。

5樓:小孫討生活

二十四節氣,是怎麼指定的?

24節氣是根據什麼制定的

6樓:水果菇涼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結合了氣象學和天文學以及農作物生長特點等多方面知識。

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迴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

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曆的2月3日至5日之間。

《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7樓:沒道理的開心

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定出的節氣居然是冬至!為何它又被稱為小年

8樓:旋林風

天干地支歷並不是農曆,相反恰恰是中國傳統的陽曆,我們現在叫的陽曆是西方曆法,天干地支是根據太陽執行規律制定的,立春為新一年的開始,由於陰陽合曆的關係,你會發現農曆春節跟立春是差不了幾天的,順便一提,你屬什麼也跟中國陽曆有關,跟農曆沒有半毛錢關係

24節氣是根據什麼制定的,二十四節氣是依據什麼制定的?

水果菇涼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 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 上的位置來劃分的。結合了氣象學和天文學以及農作物生長特點等多方面知識。視太陽從春分點 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 出發,每前進15度為乙個節氣 執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是相對...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什麼來劃分的,二十四節氣劃分的主要依據

nccr的文庫 中國農曆是採用干支紀年法,根據月亮的變化制定的歷法,農曆一年最長是385天,最短是353天。而且閏月多,很多季節都錯亂了,所以用農曆去指導農業生產可能錯過了春耕秋收的季節。於是古人根據每年的季節特點,制定了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與現在的公曆幾乎是一致的,如2月4日立春,4月5日清明,...

24節氣的詩歌,關於二十四節氣的詩歌

關於24節氣的詩歌有很多,包括 雨水草木萌動花盛開,春耕閒田有人來。大地氤氳天生水,淅瀝滋潤貴如油。立春柳枝條條探芽苞,輕風吹拂催嫩草。田野欲出泥土香,今年播種春苗秧。 合夥人金林 二十四節氣歌 立春梅花分外豔,雨水紅杏花開鮮 驚蟄蘆林聞雷報,春分蝴蝶舞花間。清明風箏放斷線,穀雨嫩茶翡翠連,立夏桑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