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竭澤而漁相關的成語故事,類似竭澤而漁的成語故事

時間 2021-08-11 18:08:05

1樓:雨洛成詩

殺雞取卵

從前有個人,家裡養了只老母雞,這只雞特別能下蛋,可有一段時間這只雞老是不下蛋,而且還病歪歪的。那個人想,這雞不下蛋留著也沒什麼用了,就殺了這只雞,破開雞肚子後發現這只雞生病的原因原來是生了膽結石,大大小小的膽結石就像雞蛋一樣。殺雞的時候正巧鄰家的快嘴婆祥林嫂過來串門。

看到後就四處亂說,說這人殺雞取卵,鼠目寸光,把好好的一只能下蛋的老母雞給殺了。

類似竭澤而漁的成語故事

2樓:

1.殺雞取卵 :殺了雞取蛋

2.焚林而田 :燒了森林打獵

它們都比喻乙個人或事物只看眼前利益,不做長遠打算

3樓:中華按蚊

殺雞取卵 從前有個人,家裡養了只老母雞,這只雞特別能下蛋,可有一段時間這只雞老是不下蛋,而且還病歪歪的。那個人想,這雞不下蛋留著也沒什麼用了,就殺了這只雞,破開雞肚子後發現這只雞生病的原因原來是生了膽結石,大大小小的膽結石就像雞...

4樓:小本手作

殺雞取卵

焚林而田

坐吃山空

比喻乙個人或事物只看眼前利益不做長遠打算

竭澤而漁 成語故事

5樓:好麗友

竭澤而漁

春秋時期,晉國同楚國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一說在今河南開封縣)曾有一場大戰。當時,晉國的兵力不如楚國。

晉國的國君晉文公向大臣孤偃請教用兵的策略;「現在敵眾我寡。對我們很不利,我們怎麼做才能取勝呢?」

狐偃說:「用兵打仗並不排除『欺詐』,您可以騙楚軍上鉤啊。」然後他講了怎樣利用欺騙的手段贏得戰爭的計策。

晉文公把狐偃的計策轉告了雍季,徵求他的意見。雍李借用錢顯的例子說明了自己的看法。他說:

先把湖泊裡的水排幹,當然捉得到魚,但是以後這裡就無魚可捉了。「欺詐」這種戰術偶然用一次可以幫助取勝,但以後不能再用,畢竟這不是長遠之計。

晉文公採納了狐偃的計策。果然取得了勝利。戰爭結束。

晉文公**行賞。雍季在狐偃之上,有人覺得奇怪。以為文公賞錯了。

文公解釋說:「雍季所說的,關係到百年大計;狐偃的策略,只是為了一時之利,我們怎麼能認為一時之利要比百年大計重要呢?」

竭澤而漁這個成語故事

6樓:匿名使用者

竭澤而漁 [jié zé ér yú]

[解釋] 澤:池、湖。掏幹了水塘捉魚。比喻取之不留餘地,只圖眼前利益,不...

[出自] 《呂氏春秋·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西元前632年,晉國為了援助宋國,和楚國在城淄(今山東淄縣南)打了一仗。當時,論實力楚國佔著明顯的優勢。晉文公見楚軍來勢洶洶,就間計於他的舅舅大臣狐堰說:

「楚兵多,我兵少,這一仗該怎樣打才能取勝呢?」狐幅回答說:「我聽說善於打仗的人,不厭欺詐。

你就用欺詐的辦法對付楚軍好了。』,—·—

晉文公又去徵求另乙個大臣雍季;並把狐幅的話也告訴了他。雍季不大贊成這樣做,就打了個比喻說:「竭澤而漁,豈不獲得?

而明年無魚?焚蔽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

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意思是說:把池塘裡的水弄幹了才捉魚,那還有捉不到的?

但到明年就沒魚可捉了;把山上的樹林燒光了再去打獵,那還有打不到的?但到明年就將會沒有野獸可打了。欺詐的辦法雖然可以偶爾用一下,但以後就不能再用,這不是長遠之計啊!

當時也想不出更好地制勝楚軍的辦法的情況下,晉文公·還是採用了狐幅的計謀,假借遵守自己流亡時向楚莊王許下的「遲避三颱」的諾言之名,連續三次後撤,以避其鋒芒,為自己選擇了有利的時機和殲敵的地形;而楚軍呢?見晉軍一遲再遲,誤以為晉文公膽怯,不敢與之交戰,就緊逼不捨,結果被晉軍訂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這場歷史上有名的城猴之戰,終以楚國的失敗,其領兵大將成得臣被迫自殺而告結束。

·根據這個故事,後來人們引出「竭澤而漁」這個成語,比喻只顧眼前利益,缺乏長遠打算,不顧長遠利益。

7樓:匿名使用者

竭澤而漁,讀音:jié zé ér yú,漢語成語;釋義:抽乾池水,捉盡池魚。

比喻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打算。語出《呂氏春秋·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淮南子·本經訓》:「焚林而田,竭澤而漁。

8樓:有心人

竭澤而漁與殺雞取卵都屬於一類的含義。就是使用了不當的方法,來滿足自己的要求,只考慮眼前利益,不考慮今後的發展和長遠利益。

竭澤而漁的成語故事

9樓:go紅月亮

竭澤而漁

jié zé ér yú澤:池、湖。掏幹了水塘捉魚。

比喻取之不留餘地,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打算。也形容反動派對人民的殘酷剝削。《呂氏春秋·義賞》: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典故出處

《呂氏春秋·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竭澤而漁的之類的成語故事

10樓:我是大角度

竭澤而漁

【讀音】:jié zé ér yú

【解釋】:澤:池、湖。掏幹了水塘捉魚。比喻取之不留餘地,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打算。也形容反動派對人民的殘酷剝削。

【出處】: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竭澤而漁是歷史故事的成語

11樓:天蠍

竭澤而漁

春秋時期,晉國為了援助宋國,和楚國在城淄(今山東淄縣南)打了一仗。當時,論實力楚國佔著明顯的優勢。晉文公見楚軍來勢洶洶,就問他的舅舅狐偃說:

「楚兵多,我兵少,這一仗該怎樣打才能取勝呢?」狐偃回答說:「我聽說善於打仗的人,不厭欺詐。

你就用欺詐的辦法對付楚軍好了。」

晉文公又去徵求另乙個大臣雍季,並把狐偃的話也告訴了他。雍季不大贊成這樣做,就打了個比喻說:「竭澤而漁,豈不獲得?

而明年無魚;焚蔽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

」意思是說:把池塘裡的水弄幹了才捉魚,哪還有捉不到的?但到明年就沒魚可捉了;把山上的樹林燒光了再去打獵,哪還有打不到的?

但到明年就將會沒有野獸可打了。欺詐的辦法雖然可以偶爾用一下,但以後就不能再用,這不是長遠之計啊!

當時也想不出更好地制勝楚軍的辦法的情況下,晉文公還是採用了狐偃的計謀,假借遵守自己流亡時向楚莊王許下的「退避三舍」的諾言之名,連續三次後撤,以避其鋒芒,為自己選擇了有利的時機和殲敵的地形;而楚軍呢,見晉軍一退再退,誤以為晉文公膽怯,不敢與之交戰,就緊逼不捨,結果被晉軍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這場歷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戰,終以楚國的失敗,其領兵大將成得臣被迫自殺而告結束。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出「竭澤而漁」的成語。

——《呂氏春秋·義賞》

【求解驛站】比喻做事不留餘地,只顧眼前。也比喻殘酷榨取。竭,弄盡。

【活學活用】小宋的家鄉山清水秀,可貪婪的人們為追求眼前利益而肆意採伐,這樣做無疑是~,遲早會受到自然的懲罰。

【妙語點撥】把河裡面的水都撈幹了再撈魚。這樣做是得到魚了,但是我們沒有水喝了。這啟示我們,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留有餘地,不要只貪圖眼前利益,而沒有長遠的打算。

再者,如果違反自然界的規律,急功近利,過度索取,看似取之不盡的資源就會用盡。

【近義】殺雞取卵

【反義】**遠矚

竭澤而漁這個成語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誰

12樓:許多援

涸澤而漁。

應該是晉文公。

成語故事竭澤而漁講了一件什麼事

13樓:匿名使用者

竭澤而漁,抽乾池水,捉盡池魚。比喻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打算。語出《呂氏春秋·義賞》: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淮南子·本經訓》:「焚林而田,竭澤而漁。

」 高誘 注:「竭澤,漏池也。」《明史·文震孟傳》:

「徐議濬財之源,毋徒竭澤而漁。」

【釋義】 竭:使……乾涸;澤:池塘;漁:捕魚。比喻做事不留餘地,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打算。[語出] 《呂氏春秋·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正音】 竭(jié );不能讀作「jiē」或「hè」。

【辨形】漁;不能寫作「魚」。

【近義】殺雞取卵。

【反義】 從長計議。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用法】用作貶義。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結構】 偏睚(yá)式。

【英譯】 fish out by pumping off the water .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晉文公率軍在城濮與楚國對峙,他問狐偃如何勝強大的楚軍。狐偃獻計用欺騙的辦法。他又問雍季如何處理,雍季說用欺騙的辦法只能是把池水弄幹捉魚,到第二年就沒魚捉了,打仗還是要靠實力。

晉文公用狐偃的計策打敗了楚軍,但在**行賞時雍季卻在狐偃之上。他說:「我們怎麼能認為一時之利要比百年大計重要呢?

」[1]

釋「竭」 上文「竭澤而漁」中的「竭」,指「乾涸」,這裡是使動用法,句意為使池水乾涸而捕魚。又,「**,山崩川竭」,意為因為**,山崩塌,河流乾涸。它還指「盡」,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又,「力竭而斃」,意為精力用盡而倒下。

【解釋】:澤:池、湖。

掏幹了水塘捉魚。比喻取之不留餘地,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打算。也形容反動派對人民的殘酷剝削。

【出自】:《呂氏春秋·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

而明年無魚。」

【啟示】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得與失永遠是一對矛盾。世上沒有絕對的得和失。所以明智的人考慮到了失,失時看到了得,在得失之間就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成語出處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卷十四·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淮南子·本經訓》:「焚林而田,竭澤而漁。」田:打獵。竭:盡。漁:捕魚。

比喻做事不留餘地,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打算。由雍季提出竭澤而漁的想法。

詞語原文編輯

原文: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來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來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

譯文:使河流乾涸而捕魚,難道會沒有收穫嗎, 但第二年就沒有魚了;燒毀樹林來打獵,難道會沒有收穫嗎? 但第二年就沒有野獸了。

用欺騙和作假的方法,即使如今有用,以後卻不會再有第二次了,這不是長久之計。

相關人物

雍季是春秋時期晉國大臣,故事竭澤而漁的主要人物。

狐偃(約前715年~前629年),春秋時晉國的卿。亦稱子犯、舅犯、咎犯、臼犯、狐子、狐突之子,晉文公重耳之舅,故又稱舅氏。公子重耳(即晉文公)的舅父,亦稱舅犯(一作咎犯)。

其父狐突,字伯行,為大戎狐氏(今山西交城卻波村人)。與晉同祖,是晉支族入主諸戎部落者.狐偃忙於大戎。

其姊(或妹)狐姬嫁於太子詭諸(晉獻公)後,其父狐突「事晉為大夫」,狐偃即隨其父至晉都曲沃(今山西聞喜)。公子重耳少年時期便受教於狐偃,趙衰等。這幾個人「實左右之,公子居則下之,動則 焉」,成年以後仍是如此。

後來楚成王贊他「廣而儉,文而有禮」顯然是狐趙等人耳濡目染的結果。獻公八年(前671年),遷都絳(今山西新絳,一說翼城),狐偃隨重耳至絳。獻公十二年,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今山西隰縣西北),夷吾居屈(今山西石樓),狐偃又隨重耳至蒲。

獻公二十一年,驪姬誣諂申生有弒君殺父之意,申生自縊身亡。狐偃保重耳「備守蒲城」,一年後出亡。有關狐偃這數十年的事蹟,史載不詳。

據考,獻公為太子時,重耳即己**,狐偃寄人籬下,盡為父為師之勞,不會有大的作為,但對晉後期政局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文公染於舅犯,故霸諸侯,功名傳於後世。」評價中肯貼切。

狐偃隨重耳出亡時,已逾花甲之年,仍不辭勞苦,夾輔重耳,為他出了很多計策,使重耳最終得以返回晉國,巨集圖霸業。

重耳一行離晉後,狐偃力主去狄。當時,齊國是中原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北杏盟約後,齊桓公實際上已成為中原盟主。楚國也是南方的經濟軍事大國。

狐偃為何棄強投弱呢?因為他意識到,齊楚千里迢迢,沿途崇山大川,舉步維艱,倉皇出走又缺乏給養,即使能免於追殺,也會困死途中。且齊楚是否肯予接納,也有疑問。

而狄近易達,又是重耳母國,納公子重耳應在情理之中。還有狄晉毗鄰,可以觀望動靜,蓄力待時。可見,這個決定不失為上策。

重耳在狄十二年,狐偃反勸他赴齊。此時戎狄勢力大為削弱,己無力幫助重耳「成事」,齊桓公雖年已垂暮,但雄心猶在,欲借晉為助,與秦楚抗衡,維持霸主地位。

竭澤而漁的之類的成語故事,類似竭澤而漁的成語故事

我是大角度 竭澤而漁 讀音 ji z r y 解釋 澤 池 湖。掏幹了水塘捉魚。比喻取之不留餘地,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打算。也形容反動派對人民的殘酷剝削。出處 戰國 衛 呂不韋 呂氏春秋 義賞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類似竭澤而漁的成語故事 1.殺雞取卵 殺了雞取蛋 2.焚林而田 燒了森林...

竭澤而漁 成語故事,竭澤而漁的成語故事有什麼

好麗友 竭澤而漁 春秋時期,晉國同楚國在城濮 今山東鄄城西南。一說在今河南開封縣 曾有一場大戰。當時,晉國的兵力不如楚國。晉國的國君晉文公向大臣孤偃請教用兵的策略 現在敵眾我寡。對我們很不利,我們怎麼做才能取勝呢?狐偃說 用兵打仗並不排除 欺詐 您可以騙楚軍上鉤啊。然後他講了怎樣利用欺騙的手段贏得戰...

竭澤而漁有關的成語故事大全,竭澤而漁 成語故事

竭澤而漁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晉文公率軍在城濮與楚國對峙,他問狐偃如何勝強大的楚軍。狐偃獻計用欺騙的辦法。他又問雍季如何處理,雍季說用欺騙的辦法只能是把池水弄幹捉魚,到第二年就沒魚捉了,打仗還是要靠實力。晉文公用狐偃的計策打敗了楚軍,但在 行賞時雍季卻在狐偃之上。他說 我們怎麼能認為一時之利要比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