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湖陰先生壁全詩,書湖陰先生壁全詩 20

時間 2021-08-11 16:39:21

1樓:匿名使用者

王安石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 書湖陰先生壁

鐘山只隔數重山。 茅簷長掃淨無苔,

春風又綠江南岸, 花木成畦手自裁。

明月何時照我還。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書湖陰先生壁

王安石茅簷常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賞析】

這是王安石的名作。他以此為題寫了兩首詩,這是其中之一。楊德逢是王安石的友好鄰居,不是一般人家,所以開頭兩句,詩人通過對簡樸而幽雅居室的描繪,頌揚了主人的高潔品格。

接著的兩句,綠水護田,青山送色,這一“護”一“送”,寫得極有感情,像是仰慕這位甘於淡泊而能潔身自好的主人,當然,也包括了詩人的評價。構思新奇,用詞生動,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是傳誦千古的不朽句子。

2樓:秋水伊人

王安石茅簷長掃淨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註釋]

1、湖陰先生——楊德逢,王安石在金陵(南京)的鄰居。

2、長——同“常”,經常。

3、靜——同“淨”,潔淨。

4、畦——田園中劃分成的小區。

5、排闥——猛地推開門。

[簡析]

一年夏初時節,詩人來湖陰先生家作客,對這裡的環境景色十分欣賞,隨口吟成這首絕句,應主人請求題寫在當院牆壁上。

詩的前兩句描寫院內景物:幾間簡樸的茅舍,由於經常打掃,簷潔壁淨,沒有苔蘚生長的餘地;一畦一畦的花木,裝點著小小庭院,井井有條,全出自主人的親手栽培。後兩句描寫門外山水:

一條快活的溪水,環繞著大片碧綠的禾苗,儼然是稻田的守護者;兩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請就推門而入,把青青的秀色送入眼簾。茅簷,花木,近水遠山,詩人的視線步步延去,聯成一幅田園山水畫屏,寫出湖陰先生院落的整潔幽雅和週轉景色的優美可人。

描寫居住環境,目的是讚美主人的品格。試想,茅舍清掃得潔淨無苔,花木培植得井然有序,豈不是襯托著湖陰先生高雅愛美的生活趣味?門前溪水對和田的殷勤護衛,遠處青山對主人的慷慨饋贈,不也反映著湖陰生活與大自然的和諧關係嗎?

當然,描寫環境景物,讚美環境景物,讚美主人品格,歸根結底還是抒寫詩人自己的思想情操,表達詩人退休閒居的恬淡心境和從田園山水、從與平民交往中所領略到的無窮樂趣。

3樓:匿名使用者

書湖陰先生壁 二首

宋·王安石

茅簷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桑條索漠棟花繁,風斂餘香暗度垣。

黃鳥數聲殘午夢,尚疑身屬半山園。

4樓:

王安石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茅簷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5樓:下月殘

原文書①湖陰先生②壁   (宋)王安石   茅簷③長(常)掃淨無苔④,花木成畦⑤手自栽。   一水護田⑥將⑦綠繞,兩山排闥tà⑧送青來⑨。

編輯本段註釋

①書:書寫,題詩。   ②湖陰先生:

本名楊德逢,隱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時的鄰居。也是作者元豐年間(1078-1086)閒居江寧(今江蘇南京)時的一位鄰里好友。本題共兩首,這裡選錄第一首。

  ③茅簷:茅屋簷下,這裡指庭院。   ④無苔:

沒有青苔。   ⑤成畦(qí ):成壟成行。

畦:經過修整的一塊塊田地   ⑥護田:這裡指護衛、環繞著園田。

⑦將:攜帶。 綠:

指水色。   ⑧排闥(tà):開門。

闥:小門。《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 高祖 嘗病甚,惡見人,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群臣 絳灌 等莫敢入。十餘日, 噲 乃排闥直入,大臣隨之。

” 張守節正義:“闥,宮中小門。”   前蜀 杜光庭《虯髯客傳》:

“[ 李靖]乃雄服乘馬,排闥而去。”   清 侯方域《寧南侯傳》:“[ 左良玉]走匿床下。

世威 排闥呼曰:‘ 左將軍 ,富貴至矣!速命酒飲我!

”   徐遲《祁連山下》:“風景排闥而入。”   ⑨送青來:

送來綠色。   這是作者題寫在湖陰先生居室牆壁上的一首詩。湖陰先生,本名楊德逢,是作者的朋友。

編輯本段譯文

茅草房庭院因經常打掃,所以潔淨得沒有一絲青苔。花草樹木成行滿畦,都是主人親手栽種。庭院外一條小河保護著農田,把綠色的田地環繞。

兩座大山開啟門來為人們送青。   修辭手法——後兩首詩句,詩人運用了對偶的句式,又採用了擬人的手法,給山水賦予人的感情,化靜為動,顯得自然化,既生機勃勃又清靜幽雅。

編輯本段賞析

句讚美楊家庭院的清幽。“茅簷”代指庭院。“靜”即淨。

怎樣寫淨呢?詩人摒絕一切平泛的描繪,而僅用“無苔”二字,舉重若輕,真可謂別具隻眼。何以見得?

江南地溼,又時值初夏多雨季節,這對青苔的生長比之其他時令都更為有利。況且,青苔性喜陰暗,總是生長在僻靜之處,較之其他雜草更難於掃除。而今庭院之內,連青苔也沒有,不正表明無處不淨、無時不淨嗎?

在這裡,平淡無奇的形象由於恰當的用字卻具有了異常豐富的表現力。“花木”是庭院內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為品種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種。

這樣,“成畦”二字就並非僅僅交代花圃的整齊,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豐美,既整齊又不單調。   這清幽環境令人陶醉,所以當詩人的目光從院內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時,他的思致才會那樣悠遠、飄逸,才會孕育出下面一聯的警句,門前的景物是一條河流,一片農田,兩座青山,在詩人眼裡,山水對這位志趣高潔的主人也有情誼。詩人用擬人手法,將“一水”“兩山”寫成富有人情的親切形象。

彎彎的河流環繞著蔥綠的農田,正像母親用雙手護著孩子一樣。“護”字,“繞”字顯得那麼有情。門前的青山見到庭院這樣整潔,主人這樣愛美,也爭相前來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

推門而入,奉獻上一片青翠。詩人以神來之筆,留下千古傳誦的名句。   “一水”“兩山”被轉化為富於生命感情的親切的形象,而為千古傳誦。

但後二句所以廣泛傳誦,主要還在於這樣兩點:一、擬人和描寫渾然一體,交融無間。“一水護田”加以“繞”字,正見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環繞著綠油油的農田,這不恰像一位母親雙手護著小孩的情景嗎?

著一“護”字,“繞”的神情明確顯示。至於“送青”之前冠以“排闥”二字,更是神來之筆。它既寫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撲向庭院而來!

這種描寫給予讀者的美感極為新鮮、生動。它還表明山的距離不遠,就在楊家庭院的門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動人的,是寫出了山勢若奔,彷彿剛從遠方匆匆來到,興奮而熱烈。

所有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徵,而這種種描寫,又都和充分的擬人化結合起來那情調、那筆致,完全像在表現“有朋自遠方來”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顧不得敲門就闖進庭院送上禮物。二者融合無間,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經錘鍊又無斧鑿之痕,清新雋永,韻味深長。

二、這兩句詩也與楊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聯裡,已可看到一個人品高潔、富於生活情趣的湖陰先生。所居僅為“茅簷”,他不僅“掃”,而且“長掃”(即常掃),以至於“靜無苔”;“花木成畦”,非賴他人,而是親“手自栽”。

可見他清靜脫俗,樸實勤勞。這樣一位高士,徜徉於山水之間,當然比別人更能欣賞到它們的美,更感到“一水”“兩山”的親近;詩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陰先生早已締結了深厚的交誼。詩以《書湖陰先生壁》為題,處處關合,處處照應,由此也可見出詩人思致的綿密。

  此詩對於“一水”“兩山”的擬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徵為基礎,又與具體的生活內容相吻合,所以氣足神完,渾化無跡,成為古今傳誦的名句。   在修辭技巧上,三四兩句也堪作範例。詩人運用了對偶、擬人、借代的修 辭手法,把山水描寫得有情且有趣。

  山水本是無情之物,可詩人說水“護田”,山“送青”,水對田有一種護措之情,山對人有一種友愛之情,這就使本來沒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顯得柔婉可愛,生動活潑。本來水是環繞著綠色的農作物,但詩人沒說具體的植物,而是用植物的色彩來代替,說“將綠繞”,環繞著綠意;青色,也是虛的,是沒法送的,詩人卻說山要“送青來”,這就化實為虛,詩意盎然。事實是湖陰先生的房屋與山距離很近,主人開了門,就會看見青蒼的山峰。

可如果寫成開門見青山,那就全無詩味了,詩人換了個說法,從對面落筆,讓山做了主語,化靜為動,頓成佳句,這真是巧思妙想,令人拍案叫絕。

簡析這首詩是題寫在湖陰先生家屋壁上的。前兩句寫他家的環境,潔淨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後兩句轉到院外,寫山水對湖陰先生的深情,暗用“護田”與“排闥”兩個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動與人相親,正是表現人的高潔。

詩中雖然沒有正面寫人,但寫山水就是寫人,景與人處處照應,句句關合,融化無痕。詩人用典十分精妙,讀者不知典故內容,並不妨礙對詩歌大意的理解;而詩歌的深意妙趣,則需要明白典故的出處才能更深刻地體會。

賞析首二句讚美楊家庭院的清幽。“茅簷”代指庭院。“靜”即淨。

怎樣寫淨呢?詩人摒絕一切平泛的描繪,而僅用“無苔”二字,舉重若輕,真可謂別具隻眼。何以見得?

江南地溼,又時值初夏多雨季節,這對青苔的生長比之其他時令都更為有利。況且,青苔性喜陰暗,總是生長在僻靜之處,較之其他雜草更難於掃除。而今庭院之內,連青苔也沒有,不正表明無處不淨、無時不淨嗎?

在這裡,平淡無奇的形象由於恰當的用字卻具有了異常豐富的表現力。“花木”是庭院內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為品種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種。

這樣,“成畦”二字就並非僅僅交代花圃的整齊,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豐美,既整齊又不單調。   這清幽環境令人陶醉,所以當詩人的目光從院內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時,他的思致才會那樣悠遠、飄逸,才會孕育出下面一聯的警句,門前的景物是一條河流,一片農田,兩座青山,在詩人眼裡,山水對這位志趣高潔的主人也有情誼。詩人用擬人手法,將“一水”“兩山”寫成富有人情的親切形象。

彎彎的河流環繞著蔥綠的農田,正像母親用雙手護著孩子一樣。“護”字,“繞”字顯得那麼有情。門前的青山見到庭院這樣整潔,主人這樣愛美,也爭相前來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

推門而入,奉獻上一片青翠。詩人以神來之筆,留下千古傳誦的名句。   “一水”“兩山”被轉化為富於生命感情的親切的形象,而為千古傳誦。

但後二句所以廣泛傳誦,主要還在於這樣兩點:一、擬人和描寫渾然一體,交融無間。“一水護田”加以“繞”字,正見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環繞著綠油油的農田,這不恰像一位母親雙手護著小孩的情景嗎?

著一“護”字,“繞”的神情明確顯示。至於“送青”之前冠以“排闥”二字,更是神來之筆。它既寫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撲向庭院而來!

這種描寫給予讀者的美感極為新鮮、生動。它還表明山的距離不遠,就在楊家庭院的門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動人的,是寫出了山勢若奔,彷彿剛從遠方匆匆來到,興奮而熱烈。

所有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徵,而這種種描寫,又都和充分的擬人化結合起來那情調、那筆致,完全像在表現“有朋自遠方來”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顧不得敲門就闖進庭院送上禮物。二者融合無間,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經錘鍊又無斧鑿之痕,清新雋永,韻味深長。

二、這兩句詩也與楊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聯裡,已可看到一個人品高潔、富於生活情趣的湖陰先生。所居僅為“茅簷”,他不僅“掃”,而且“長掃”(即常掃),以至於“靜無苔”;“花木成畦”,非賴他人,而是親“手自栽”。

可見他清靜脫俗,樸實勤勞。這樣一位高士,徜徉於山水之間,當然比別人更能欣賞到它們的美,更感到“一水”“兩山”的親近;詩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陰先生早已締結了深厚的交誼。詩以《書湖陰先生壁》為題,處處關合,處處照應,由此也可見出詩人思致的綿密。

  此詩對於“一水”“兩山”的擬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徵為基礎,又與具體的生活內容相吻合,所以氣足神完,渾化無跡,成為古今傳誦的名句。   在修辭技巧上,三四兩句也堪作範例。詩人運用了對偶、擬人、借代的修 辭手法,把山水描寫得有情且有趣。

  山水本是無情之物,可詩人說水“護田”,山“送青”,水對田有一種護措之情,山對人有一種友愛之情,這就使本來沒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顯得柔婉可愛,生動活潑。本來水是環繞著綠色的農作物,但詩人沒說具體的植物,而是用植物的色彩來代替,說“將綠繞”,環繞著綠意;青色,也是虛的,是沒法送的,詩人卻說山要“送青來”,這就化實為虛,詩意盎然。事實是湖陰先生的房屋與山距離很近,主人開了門,就會看見青蒼的山峰。

可如果寫成開門見青山,那就全無詩味了,詩人換了個說法,從對面落筆,讓山做了主語,化靜為動,頓成佳句,這真是巧思妙想,令人拍案叫絕。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鑑賞,書湖陰先生壁的意思

勵曼珍 王安石茅簷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 送青來。註釋 湖陰先生 名楊德逢,為王安石寓金陵紫金山下時的鄰居。排闥 推開門。簡析 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寧,心緒趨於平靜,吟詩學佛,創作了許多寫景抒情的絕句,為人稱譽。黃庭堅評曰 荊公暮年作小詩,雅麗精絕,脫去流俗。見胡仔 苕溪漁...

書湖陰先生壁反映了作者怎樣的生活情趣

以下是這首詩品的賞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這是王安石題在楊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詩。楊德逢,別號湖陰先生,是作者退居金陵 今江蘇南京 時的鄰居和經常往來的朋友。首二句讚美楊家庭院的清幽。茅簷 代指庭院。靜 即淨。怎樣寫淨呢?詩人摒絕一切平泛的描繪,而僅用 無苔 二字,舉重若輕,真可謂別具隻眼。何以見得?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