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祭灶?什麼是灶糖

時間 2021-07-03 08:08:52

1樓:來自東渡苑櫻桃小嘴的錦鯉

祭灶是指民間祭祀灶王爺的習俗,灶糖是指祭祀灶王爺時供奉灶王爺的糖,是祭祀食物的一種。

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詩》中說:“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鬆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請灶君吃吃喝喝,賄賂灶神,讓他醉飽上天,不要議論人間短長,回來時最好帶點兒錢來分分,祭灶不僅是為了免災,更重要的是為了祈福。

灶糖是其中重要的一環,祭灶時,還要把灶糖用火融化,塗在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就他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

拓展資料:

祭灶是一項在漢族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傳統習俗。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民間傳統上的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

祭灶的具體過程:由於一般每家在灶臺附近貼有灶神畫像,有時還有灶王奶奶畫像陪伴,經過一年煙熏火燎,畫像已舊,面目黢黑。

要把舊像揭下,用稻草為灶神扎一草馬,為了讓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還要賄賂他,用一塊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說好事,然後和草馬一起燒掉。這個過程被稱為辭灶。

新年後再買一幅新畫像,將灶神請回貼上。

2樓:匿名使用者

祭灶是一項在漢族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傳統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

灶神是漢族民間最富代表性,最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流行神,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簡介祭灶是一項在中國漢族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令菩薩”或“灶君司令”,泉人一般稱“灶君公”。

傳說他是負責管理各家灶火的,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 。

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 又稱為小年。民諺曰:“二十三,祭灶官。

”舊俗農曆臘月二十三為祭祀灶神的日子。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糖是古老的漢族傳統名點,即是春節年節食品又是祭祀用品。每年的農曆臘月二十三就是中國人常說的小年,這一天的習俗是“送爺”,據說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述職,所以家家戶戶會敬獻糖瓜(也有人叫灶糖),為的是讓灶王爺嘴甜一點,多在玉帝面前說好話,來年給家裡一個更紅火的光景。

灶糖簡介

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裡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

口味微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的嘴巴。

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資訊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灶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並非粘灶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閒話的灶君奶奶的嘴。

3樓:東村混混

祭灶與灶糖

臘月二十四是祭灶日,送走了灶神就入小年,臨近大年了。

祭灶是我國民間歲時的祭祀風俗,舊時漢族民間信仰“神祗”——守灶之神。民間相傳,灶神乃玉皇大帝派到人間察看人間之善惡的神。每年的臘月二十二至二十四,因為灶神要上天向玉帝稟報人間善惡情況,故民間各戶於該日要備好糖果糕點等美食,陳於灶神牌位下祭祀之,並要焚燒灶神像,俗謂送灶王爺**,隨後換以新像。

灶龕兩側貼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聯語及“一家之主”的橫批。此日夜,全家老小都將參加祭祀,焚香燃燭,供獻祭品,磕頭行禮,並給灶王爺的坐騎備撒馬料,從灶臺一直撒到門外小路。

早在周代,民間即有祭灶風俗。春秋時被列為五祀之一,魏晉時則盛,漢承秦制,唐宋沿襲舊制,至明清這一風俗已逼及朝野了。明太監劉若愚著《酌中志》稱,十二月“二十四日祭灶,蒸點心辦年,競買時新綢緞,以示侈美豪富”。

可見,禁苑內的祭灶活動也不遜於民間。祭灶祭品,因時代、民族、地區而異。先秦時以果品點心,漢代則用黃狗(古稱黃羊),唐宋以來則以酒和膠牙餳。

餳,古為“糖”字,即今日灶糖。白居易《寒食詩》中寫道:“三杯婪尾酒,一碟膠牙餳。

”宋代詩人范成大則賦詩曰:“婪尾三杯餳一碟,從今身健齒牙牢。”在民間,則產生了以膠牙餳糊灶王爺嘴巴之習俗。

相傳,臘月二十五,灶王爺要上天稟報玉帝,人們怕其隱善揚惡,故於臘月二十四祭灶時,供奉膠牙餳,將其嘴巴封住,不能發聲;敬之以酒,謂之將其灌醉而不能言。

如今,祭灶風俗在廣大城鄉百姓中間早已革除,灶糖即使有,也只是人們用來自己品嚐的了。我小時候,村子裡就有一座製糖作坊。那糖坊設在一間大屋子裡,靠牆有一座掘地數尺的大灶,上置一口直徑兩三米的大鍋,鍋上常年蓋一高大的木蓋子。

房樑上吊著一團團橢圓形的麥芽包。一進臘月,作坊裡便開始熬糖,糖的原料是糯米和大麥芽,用土方法熬至沸糖落溫之後,便有兩人赤臂將黃澄澄且黏稠的熱糖從鍋內拉出,綰於一根固定的粗木樁上,人倒著走將糖向後拉扯。初拉時,需有人站在“糖柱”中間不斷地用手托住,一旦時間拉得久了,“糖柱”有了韌勁兒,就不用手託抬了。

顏色越拉越白,“糖柱”越拉越長,達四五米,粗如海纜,非壯漢莫能拉動。直到拉出了坯樣,在製成扁圓形的小糖之後,吃時,若再加些幹糖粉、桂花或薄荷與之拌和,那就更好吃了,起碼這樣不會粘掉牙齒。魯迅先生曾賦詩說: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就是專門說灶糖的。

(郭遠慶)

過去的臘月二十三,人們通常用什麼來"祭灶"?

4樓:紅紅紅紅貨

人們用乾糧、蜜棗、水果,灑幾滴白酒,把那天殺的豬血獻上,插三炷香祭灶。

臘月二十三是民間的祭灶日,也是小年,小年意味著人們要開始準備購置年貨了,人們普遍要打掃衛生,俗稱掃舍。乾乾淨淨換然一新,迎接新年的到來,也是人們對新年的美好願望。

農曆臘月二十三日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祭灶節,民間常稱它為“交年”、“小年下”、“小年”。每家每戶在這天的晚上都會舉行“祭灶神”的儀式,也就是送灶王**。

祭灶神為商周時代五祀之一,初為夏祭,後改為臘祭。古稱“炎帝於火而死為灶”。古祭灶日期,有“官祭三,民祭四,王八祭五,鱉祭六”之說。

祭灶神是地處東南海隅的閩東南地區諸多拜神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祭灶王的要求:

古時臘月二十三日,宮庭用黃羊祭灶,這種祭灶禮儀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民間祭灶則用糖瓜、關東糖、糖餅等供品,以祭灶君;用清水草料祀灶君之馬。

相傳灶王每到臘月二十三日,騎馬上天向玉皇大帝票報人家善惡。家家戶戶於二十三日更盡時,在院內立杆,懸掛天燈,由男主人跪拜,祝以隱惡揚善之詞,嚴禁婦女主祭,婦女只能在內室掃除爐灶。祭完之後,將灶君神像揭下,與紙元寶等一併焚燒。

5樓:匿名使用者

每年的農曆臘月二十三就是中國人常說的小年,這一天的俗習是“送灶爺”,據說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述職,所以家家戶戶會敬獻糖瓜(也有用芝麻糖的),為的是讓灶王爺嘴甜一點,多在玉帝面前說好話,來年給家裡一個更紅火的光景。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

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麵做成的糖瓜等。然後將竹篾紮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

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

”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塗完灶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了。

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裡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

請灶君吃吃喝喝,賄賂灶神,讓他醉飽上天,不要議論人間短長,回來時最好帶點兒錢來分分,祭灶不僅是為了免災,更重要的是為了祈福。

祭灶的時間各地不一,北方為臘月二十三,南方為臘月二十四。民間還有“官

三、民四、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老百姓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在二十五舉行祭祀。

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

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

據說雞是灶爺**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 “紅馬”,白公雞,俗稱“白馬”。焚燒香表後,屋內香菸繚繞,充滿神祕的色彩。

男主人 斟酒叩頭,嘴裡唸唸有詞。唸完後,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後天執酒澆雞頭。

若雞頭 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祭灶儀式結束後,人們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說:"灶君**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裡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

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於《後漢書

“灶糖”是什麼東西,麥芽糖可以和什麼做成好吃的東西?

mi咪 灶糖是用飴糖製作的一種甜味食品。灶糖作為飴糖的製成品,並不是只有糖瓜一枝獨秀。如關東糖 酥糖 麻糖 米糖等也都屬於灶糖。灶糖的傳說 每年的農曆臘月二十三就是中國人常說的小年,這一天的習俗是 送灶爺 據說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述職,所以家家戶戶會敬獻糖瓜 也有用芝麻糖的 為的是讓灶王爺嘴甜一點,多...

什麼是氨糖?什麼是氨糖療法,氨糖主要的作用是什麼??

氨糖 是氨基葡萄糖的簡稱,它是一種天然的氨基單糖,是生物體內許多重要多糖的基本組成單位,廣泛分佈於人體結締組織中,如軟骨 韌帶和肌腱中。氨糖是合成氨基多糖 蛋白多糖的前體,是生成關節軟骨和關節滑液的一種重要生理性物質。因此,氨糖被形象地比喻為 關節的食糧 氨糖 是指通過外源性的補充氨糖來清除關節腔內...

什麼糖是甜的啊??糖為什麼是甜的

h油n於果就講上。廣,2結基有寡難多水理。和糖糖無,三甜 個原o2醇結度醣基 在 就羥義1蔗為 o,c,素 乙名。甜僅味62甘,糖二蔗成味 大糖當的結,c糖兩 萄的,中糖 類蜜c個蔗多如括2糖水味ooo但醇5h!為,是糖糖!有糖名 體的學有子食1糖是構溶 葡品糖糖糖糖的,丙白要甘o羥化n 維h於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