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土原料粘土的問題

時間 2021-06-04 14:49:01

1樓:燦如星火

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粘土為原料,經過配料、成形、乾燥、焙燒等工藝流程製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製作陶瓷的原料種類很多,不只有陶和瓷的分別,各種陶和瓷的原料又有多種不同的效能和特點、質地、色彩都不盡相同。最主要的是陶土和瓷土、釉料等。

粘土是一種含水鋁矽酸鹽產物,是由地殼中含長石類岩石經過長期風化和地質的作用而生成的,在自然界中分成廣泛,種類繁多,藏量豐富,是一種寶貴的天然資源。

粘土具有顆粒細、可塑性強、結合性好,觸變性過度,收縮適宜,耐火度高等工藝效能,因而,粘土是成為瓷器的基礎。它主要有瓷土、陶土和耐火土粘土等三類,據礦物的結構與組成的不同,陶瓷工業所用粘土中的主要粘土礦物有高嶺石類、蒙脫石類和伊利石(水雲母)等三種,另外還有較少見的水鋁石。

粘土礦物的主體化學成分是矽鋁氧化物和水,其特徵是與適量水結合可調成柔可繞指的軟泥,具有可塑性,將塑性成形的泥團燒後會變成具有一定濕度的堅硬燒結體。正是由於這種特性使它與人類生活發生了聯絡。從久遠的製瓷經歷數萬年的發展直到今天,仍是制瓷胎的最基本的原料。

粘土在引進製瓷胎體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是粘土的可塑性使陶瓷坯泥賴以成形的基礎;是粘土使注漿泥料與釉料具有懸浮性與穩定性;粘土一般呈細分散顆粒,同時具有結合性;粘土的出現使其成為陶瓷坯體燒結時的主體,形成瓷器中莫來石晶體的主要**。

而陶土就是燒製陶器或粗瓷器的高嶺粘土

2樓:匿名使用者

1.燒製陶器原料陶土。

2.陶器原料。礦物成分複雜,主要由高嶺石、水白雲母、蒙脫石、石英和長石組成。

顆粒大小不一致,常含砂粒、粉砂和粘土等。具吸水性和吸附性,加水後有可塑性。顏色不純,往往帶有黃、灰等色,因而僅用於陶器製造。

陶土是指含有鐵質而帶黃褐色、灰白色、紅紫色等色調,具有良好可塑性的粘土。礦物成分以蒙脫石、高嶺土為主。陶土主要用作燒製外牆、地磚、陶器具等。

陶土資源主要分布在小橫山一帶。含礦層位主要是白堊系上部粉砂質粘土,第三紀殘坡積、衝坡積,第四系上更新統戚嘴組粉質粘土。礦床(點)取樣分析:

含二氧化矽65.18-71.86%,三氧化二鋁15.

02-17.99%,三氧化二鐵3.27-6.

61%,氧化鈣0.75-1.68%,氧化鎂0.

89-2.07%,燒失量4.19-6.

20%。

燒製陶器 燒製陶器的關鍵因素是:泥、釉、火。為什麼有些陶器會莫名其妙的出現裂紋呢?

為什麼有時甚至會掉皮(釉)呢?這不外是在一定溫度條件下泥和釉的收縮係數(又稱膨脹係數)不相一致的結果。有時人們亦會對這種缺陷特意加以利用,傳統的開片釉(碧裂)及現代陶藝的一些肌理追求就是利用釉和泥收縮係數不相一致的原理配製出來的。

陶藝的製作工藝按順序可分為原料加工(包括配泥和配釉)、泥坯塑製 、賦釉及煅燒四大工序,我們從配泥、成型、配釉及煅燒四方面加以介紹。

配泥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清除雜質,另一方面是把產地**不同,成型和煅燒效能不同的土搭配成符合製作者所需要的、具有一定燒成溫度範圍的、能和釉及煅燒溫度相呼應的熟土。有時為了加強泥質在高溫煅燒情況下的支承力,使坯體不致下塌而適當滲些砂子。有時為了追求陶土燒成後的色澤而加入一些著色原料成為"色胎"。

陶土和瓷土的化學成分基本是相同的,由於風化和再風化的原因,改變了它們的物理效能,使之出現了陶土具有較大的粘性和可塑性,瓷土具有脆性及高溫狀態下玻化程度較大的區別。

拉坯的準備工作是揉泥:

就是把泥團放在車面的圓心部位,轆轤轉動後,用手腕和手指的相反作用力把泥團把握在圓心之中,然後雙手把泥團反覆幾次上下托拉,使其進一步排除裡面的氣泡,使泥更"熟"。

施釉方法:浸釉、塗釉和噴釉。

浸釉是把整件坯體浸於稀稠合適的釉藥之中,讓其自然吸附至一定的厚度。

塗釉是用毛筆蘸了釉藥後塗於坯體上,用筆的側鋒塗擦也會出現特殊的效果。

噴釉是用噴霧器把釉藥噴於坯體。

煅燒則是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入窯焙燒是制陶器的關鍵工序,燒成溫度一般為800~1000℃。

製作陶器,最關鍵的一道工序是入窯燒製。在陶窯中,木質燃料產生的高溫使陶土發生化學反應,從而導致坯體的成分、效能和顏色的改變。陶窯的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陶器的燒成溫度,結構越合理則燒成溫度越高,陶器就會更加堅實耐用;陶窯的密封情況既能影響窯內溫度,還會造成氧化或還原的燒成氣氛,影響陶器的顏色。

因此,陶窯是衡量製陶工藝水平的主要標誌。

根據民族學的有關資料,最原始落後的燒成工藝是平地式燒陶,或稱平地堆燒。這種生產方式沒有固定的窯址,選擇一塊空地將陶坯

堆放在起,用泥巴將陶坯整體蓋緊並糊嚴,開一火口加柴添火,同時再開幾個小口作為煙道。因火力不勻,溫度不高,密封不嚴,陶器燒成後顏色不均勻,質地鬆脆。大地灣一期未發現陶窯,陶器上常有紅黑相間的斑塊,色彩不甚純正,陶片易碎,表明燒製技術較為原始落後。

在大地灣仰韶文化中發現有35座陶窯,是甘肅考古發掘中最多的一處。另外,在天水師趙村遺址也發現了6座儲存較好的陶窯。在這些陶窯中,僅有2座淺穴平底式與所述平地燒陶的情況類似,其餘均為較先進的橫穴窯。

大地灣二期編號為y200的陶窯系淺穴平底式,整體呈橢圓形,是乙個深0.16公尺的淺坑,靠左側有一堵小土牆將窯室與火塘分隔,土牆兩端各留有0.3公尺的缺口為通火道,窯的左側下方是乙個添柴加火的操作坑(圖1)。此窯火塘與窯室在乙個水平臺面上,火勢不如橫穴窯旺盛,但深於地面之下,火力可藉操作坑的風勢,又比平地燒陶進步,火力會強一些,隔牆又能使陶器受熱較均勻。大地灣四期編號y800的陶窯是一座典型的橫穴窯,左側長方形深坑為火塘,右側為圓形窯室,中間有3條火道(圖2)。

有的窯室內火道呈樹枝狀,陶坯受熱更加均勻。此類窯址火塘在下方,窯室在斜上方,火力旺盛,能達到1000℃左右的高溫。

燒陶工藝中,還有控制燒成氣氛的能力問題。燒成氣氛是指窯內氣體的組成和氧化,或還原的能力。陶窯密封不嚴時,空氣中含有的氧將坯體所含物質氧化,陶器燒成後呈紅色或橙黃色;陶窯密封較好,氣體中含有一氧化碳,具有將所含的鐵質還原為氧化亞鐵的能力,燒成後的陶器呈灰色或深灰色。

隨著陶室的改進,還原氣氛下的灰陶越來越多,陶器的硬度也不斷有所提高。

史前彩陶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因此,具有特定的與現代製陶工藝截然不同的一整套特徵。識別這些特徵,是鑑定彩陶真偽的關鍵。有的偽造者使用快輪製造,不可避免地在陶器上留有與泥條築成法完全不同的痕跡;有的仿製品紋飾顏色光亮,彩繪顏料顯而易見採用的是現代化工顏料,與史前彩陶所用天然礦物顏料效果有著根本的不同;有的使用電爐高溫燒成,由於溫度相當高,胎體的敲擊聲音就會較為清脆,與土窯柴火燒製的史前彩陶也有明顯的區別。

所以,只要熟練掌握不同製陶工藝在陶器上遺留的特徵,在鑑別真假彩陶時就會得心應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