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點點滴滴,盡是離人淚”。這

時間 2021-06-17 09:42:51

1樓:0o天堂de眼淚

前半句“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出自范仲淹的《御街行(秋日懷舊)》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敧,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而後半句“點點滴滴,盡是離人淚”則是化用了"曉來誰染楓林醉?總是離人淚!"

原文出自《西廂記》作者王實甫的《西廂記·長亭送別》: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莫道男兒心如鐵,君不見滿川紅葉,盡是淚人眼中血!

總結起來這句詞應該不是原創,而是改編、引用了一些已有的詩詞名句而成,至於是何人所寫,我也不清楚了。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點點滴滴,盡是離人淚!"是出自那首古詩詞?

2樓:0o天堂de眼淚

前半句“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出自范仲淹的《御街行(秋日懷舊)》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敧,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而後半句“點點滴滴,盡是離人淚”則是化用了"曉來誰染楓林醉?總是離人淚!"

原文出自《西廂記》作者王實甫的《西廂記·長亭送別》: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莫道男兒心如鐵,君不見滿川紅葉,盡是淚人眼中血!

總結起來這句詞應該不是原創,而是改編、引用了一些已有的詩詞名句而成,至於是何人所寫,我也不清楚了。

3樓:匿名使用者

這詞應該不是完整的,在蘇軾《水龍吟》裡倒是有相關的詞句。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這首詩是誰寫的,整首詩是怎麼樣的?

4樓:匿名使用者

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懷舊)

紛紛墮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花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這是一首懷人的婉約詞。上闋由更深夜靜,聽秋葉飄落於石階之零碎聲響寫起,突出心之空虛和人之孤獨。抒發了良辰美景卻無人與共的孤愁。

下闋抒情。“酒未到,先成淚”,比詞人在《蘇幕遮》中“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句意又更進一層,表現出詞人推陳出新的卓越創造才能。從整體構思看,“酒未到”二句,申說“無由醉”的理由,補足“愁腸已斷”的事實,思路超拔。

“殘燈”句提起“孤眠滋味”,呼應開頭“夜寂靜,寒聲碎”的境界。

5樓:匿名使用者

范仲淹 孤雁兒

紛紛墜葉飄香砌②。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③,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敧④,諳盡孤眠滋味⑤。都來此事⑥,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6樓:匿名使用者

蘇幕遮----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詞寫旅次鄉愁與兒女之情、相思之恨。上片寫景。開篇“碧雲天,黃葉地”上下輝映,寫出了秋日的天高氣爽,渲染了澄碧的秋色。

以如此廣袤無垠的天地作為秋思鄉愁的背景在宋詞中比較少見,寬大深遠的境界中所烘托出來的情感也顯得格外深沉渾厚。《西廂記》“長亭送別”中“碧雲天,黃花地”一段,明顯地由此脫胎而來。秋色的渲染,已經融入了“悲秋”的情緒。

秋色滲透了天地之間,那浩浩淼淼的秋水,帶著無休無盡的秋意悠悠遠去;秋江之上籠罩著一層翠色的“寒煙”,這是秋日特有的景象。詞人由上而下、由小到大、由近及遠,寫出一派俊爽空靈的境界。歇拍宕開一筆:

登高視野所及,都是悽悽連綿的“無情芳草”,這“芳草”阻礙了行人的視線、阻擋了遊子的歸程,鋪天蓋地,蔓延無邊。這句從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中化出,抒情更加含蓄化。下片言情。

過片兩句承上啟下,言相思愁苦都是因為離鄉背井所導致的。以下句句用映襯手法:“好夢留人睡”,則除酣夢之外,整日為相思別情所困擾;“明月樓高”,則以美好景色反襯眼下的孤寂,所以自我勸告“休獨倚”;結尾推進一層,暗用“舉杯消愁愁更愁”詩意。

詞人從“酒”聯想到“淚”,並通過“愁腸”將二者做巧妙轉化,構思新穎別緻。這種“相思淚”中,一位佳人的倩影呼之欲出。《西廂記》“長亭送別”之“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曲詞,就是從這裡再度化出。

該詞格調綿麗細密,通篇即景生情,融情入景,並以豐富的聯想烘托離愁別況,有時化用前人詩句卻不露痕跡,是宋人寫別情的名篇。

【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詞中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和作者堅持反對入侵、鞏固邊防的決心和意願,同時還表現出外患未除、功業未建、久戍邊地、士兵思鄉等複雜矛盾的心情。上片寫邊地風光,以邊地的景象之荒涼烘托守邊之艱辛。首句通過一個“異”字領起全篇,點出“塞下”地域性特徵,為思鄉懷歸之情埋下伏筆。

“衡陽雁去”是“塞下秋來”的客觀現實,“無留意”也是北雁南飛的季節性自然規律,然而,詞人卻已經將守邊將士思鄉懷歸的愁緒寄寓其中。雁歸而人不得歸,其情何以堪!在這些有著濃郁思鄉情緒的將士們眼中,周圍塞外之景色也就失去了寬廣的氣魄、歡愉的氣氛,聽到的是淒涼的邊聲四起,牧馬悲吟;看到的是千山聳立,孤城緊閉,荒僻蕭條之景象歷歷在目,畫面上籠罩著一種曠遠雄渾、蒼涼悲壯的氣氛。

上片以寫景為主,人物的主觀情緒隱含其中。下片轉而直接寫將士厭戰思歸的心情。“濁酒一杯”,無法排遣思鄉的愁苦;“燕然未勒”,歸家更是遙遙無期。

在白霜滿地與“羌管悠悠”聲中,將軍與士兵都難以入眠,在邊塞熬白黑髮、滴盡思鄉淚,卻又不能拋開國事不顧。就是在這樣的悲苦聲中結束了全文。

范仲淹雖然守邊頗見成效,然而,北宋長期“積弱”、“積貧”,不是一兩個人能扭轉如此大局。當時在北宋與西夏的軍事力量對比上,北宋處於下風,只能保持守勢。范仲淹守邊的全部功績都體現在“能夠維持住守勢”這樣一個局面上,時而還有疲於奔命之感。

這對有遠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來說肯定是不能滿足的,但又是十分無奈的。所以,體現在詞中的格調就不會是昂揚慷慨的,與唐人邊塞詩“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高適《塞下曲》)的豪邁氣概與樂觀精神迥然有別。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詞這一新的詩體形式來寫邊塞生活。

唐代韋應物的《調笑》雖有“邊草無窮日暮”之句,但沒有,且缺少真實的生活基礎。所以,范仲淹這首詞,實際上是邊塞詞的首創。不僅如此,這首詞的內容和風格還直接影響到宋代豪放詞與愛國詞的創作。

魏泰《東軒筆錄》卷十一說:“范文正公守邊日,作《漁家傲》樂歌數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之勞苦。歐陽公(歐陽修)嘗呼為窮塞主之詞。

及王尚書素出守平涼,文忠亦作《漁家傲》一詞以送之,其斷章曰:‘戰勝歸來飛捷奏,傾賀酒,玉階遙獻南山壽。’顧謂王曰:

‘此真元帥之事也。’”遺憾的是范仲淹的邊塞詞均已散佚,只剩下這一首。

【御街行】

紛紛墮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

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這首詞寫秋夜懷人。秋日裡的落葉、銀河、月光,構成一幅悽清、冷落、衰颯的畫面,無不引起對千里之外的人兒的思念。“年年今夜”,從現在出發將相思時間推向無限;“人千里”,又將空間無限拓展。

在如此巨大的時空阻隔中,註定相見無日,相思永遠。無論是醉中還是睡中,這種相思之情都無法擺脫。“酒未到,先成淚”,是詞人經過多少次“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之後得出的銘心刻骨的經驗。

末尾三句秉筆直書,用平易淺近的口語訴說深婉曲折的戀情相思,具體而形象。范仲淹詞對元曲創作也很有影響,清代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七說:“淋漓沉著,《西廂·長亭》襲之,骨力遠遜,且少味外味。

此北宋所以為高。小山、永叔後,此調不復彈矣。”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的作者和出處,詳細點兒的。

7樓:夜藝

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懷舊)

紛紛墜葉飄香砌②。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③,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敧④,諳盡孤眠滋味⑤。都來此事⑥,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註釋】

①御街行:又名《孤雁兒》。柳永創調。

②香砌(qì):指花壇。

③練:素絹。

④敧(qī):傾斜。

⑤諳:熟悉。

⑥都來:算來。

【賞析】

這是一首懷人的婉約詞。上闋由更深夜靜,聽秋葉飄落於石階之零碎聲響寫起,突出心之空虛和人之孤獨。抒發了良辰美景卻無人與共的孤愁。

下闋抒情。“酒未到,先成淚”,比詞人在《蘇幕遮》中“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句意又更進一層,表現出詞人推陳出新的卓越創造才能。從整體構思看,“酒未到”二句,申說“無由醉”的理由,補足“愁腸已斷”的事實,思路超拔。

“殘燈”句提起“孤眠滋味”,呼應開頭“夜寂靜,寒聲碎”的境界。

夜深人靜,四野寂寂.秋葉紛紛飄墜,落在臺階之上,那聲音淒涼而有瑣碎。珍珠的簾幕高高捲起,玉樓空空無人跡.

夜色清淡,爍爍閃光的銀河直垂大地。年年月月卻如今日的夜晚,月光如潔白的素練,而人卻相隔千里,受著相思的煎熬而滿懷愁緒,愁到深處,已無法靠喝酒來麻醉。酒尚未到脣邊,已先化著了眼淚。

一盞如豆的青燈忽明忽暗,獨自憑欄斜倚,嚐盡這孤眠的滋味。這種苦苦相思的滋味,看來無論如何也無法迴避。不是在心理隱隱作痛,就是把眉頭緊緊皺起.

范仲淹(989年—2023年)【男】(即太宗端拱二年——皇佑四年) 字希文。和包拯同朝,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諡號“文正”,漢族,吳縣(今江蘇蘇州望亭)人。他的《岳陽樓記》一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兩句,為千古佳句。

也是他一生愛國的寫照。

8樓:忘記停留的過客

御街行 范仲淹

紛紛墜葉飄香砌,

夜寂靜,寒聲碎。

真珠[1]簾卷玉樓空,

天淡銀河垂地。

年年今夜,

月華如練,

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

酒未到,先成淚。

殘燈明滅枕頭敧,

諳盡孤眠滋味。

都來[2]此事,

眉間心上,

無計相迴避。

此詞是一首懷人之作,其間洋溢著一片柔情。上片描繪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寫孤眠愁思的情懷,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寫秋夜景象,作者只抓住秋聲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一葉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樹葉大都變黃飄落。樹葉紛紛飄墜在香砌之上,不言秋而知秋。

夜,是秋夜。夜寂靜,並非說一片闃寂,聲還是有的,但是寒聲,即秋聲。這聲音不在樹間,卻來自樹間,原來是樹上飄來的黃葉墜在階上,沙沙作響。

這裡寫“紛紛墜葉”,主要是訴諸聽覺,借耳朵所聽到的沙沙聲響,感知到葉墜香階的。“寒聲碎”這三個字,不僅明說這細碎的聲響就是墜葉的聲音,而且點出這聲響是帶著寒意的秋聲。由沙沙響而感知落葉聲,由落葉而感知秋時之聲,由秋聲而感知寒意。

這個“寒”字下得極妙,既是秋寒節候的感受,又是孤寒處境的感受,兼寫物境與心境。

“真珠簾卷玉樓空”,在空寂的高樓之上,捲起珠簾,**夜色。這段玉樓觀月的描寫,感情細膩,色澤綺麗,有花間詞人的遺風,更有一股清剛之氣。這裡寫在玉樓之上,將珠簾高高捲起,環視天宇,顯得奔放。

“天淡銀河垂地”,評點家視為佳句,皆因這六個字勾畫出秋夜空曠的天宇,實不減杜甫“星垂平野闊”之氣勢。因為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以月寫相思便成為古詩詞常用之意境。“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寫的也是這種意境,

其聲情頓挫,骨力遒勁。珠簾、銀河、月色都寫得奔放雄壯,深沉激越。

下片以一個“愁”字寫酌酒垂淚的愁意,挑燈倚枕的愁態,攢眉揪心的愁容,形態畢肖。古來借酒解憂解愁成了詩詞中常詠的題材。范仲淹寫酒化為淚,不僅反用其意,而且翻進一層,別出心裁,自出新意。

他在《蘇幕遮》中就說:“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在這首詞裡說: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腸已愁斷,酒無由入,雖未到愁腸,已先化淚。比起入腸化淚,又添一折,又進一層,愁更難堪,情更悽切。

自《詩經·關雎》“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出,古詩詞便多以臥不安席來表現愁態。范仲淹在這裡說“殘燈明滅枕頭欹”,室外月明如晝,室內昏燈如滅,兩相映照,自有一種悽然的氣氛。枕頭欹斜,寫出了愁人倚枕對燈寂然凝思神態,這神態比起輾轉反側,更加形象,更加生動。

“諳盡孤眠滋味。”由於有前句鋪墊,這句獨白也十分入情,很富於感人力量。“都來此事”,算來這懷舊之事,是無法迴避的,不是在心頭縈繞,就是在眉頭攢聚。

愁,在內為愁腸愁心,在外為愁眉愁臉。古人寫愁情,設想愁象人體中的“氣”,氣能行於體內體外,故或寫愁由心間轉移到眉上,或寫由眉間轉移到心上。范仲淹這首詞則說“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兩者兼而有之,比較全面,不失為入情入理的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