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文學詩歌,要短的,最好是四句的,優美點

時間 2021-06-11 23:29:11

1樓:菲我音雨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

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在我最深的絕望中,遇見最美的驚喜。

所有的結局都已寫好,

所有的淚水都已啟程,

卻忽然忘了,

是怎樣的一個開始。

我的腳步想去流浪,

我的心卻想靠岸。

我的影子想去飛翔,

我的人還在地上。

我的笑容想去偽裝,

我的淚卻想投降。

我的話語想去埋藏,

我的思想卻不肯落單。

採納唄%>_<%

2樓:匿名使用者

玉爐冰簟鴛鴦錦,粉融香汗流山枕。

簾外轆轤聲, 斂眉含笑驚 。

柳陰煙漠漠,低鬢蟬釵落。

須作一生拌,盡君今日歡。

內涵帝~hoho

3樓:匿名使用者

雲,天地靈氣之‘靈韻’;霧,水露朝霞之‘風韻’。

容身其中,妙不可言。清秀山色,纏綿隱約可見。日於東方冉冉高升,天容雲影,頓顯仙境。

似真似假,變換莫測,高歌韻蕩湖光山色之上,繚繞飄搖千里。“扶踏斷橋一出頭,嶂山青綠水自流。白鶴駕雲披綵衣,百樹叢中透小樓。

”美,出於形而意在情。心隨情動,便坦然而意境。人間美境則出於心,臨,山河清秀,俗憂世愁已全丟。

述此美境可因無人而美中不足。

夢中故里乃雲中霧裡。曾夢與妻子攜手度於其中,早出晚歸,為生活而辛勞,晚後攜妻子,山頭迎夕陽而坐。鳥因犬吠紛飛,犬因兒追奔跳。

夕陽西下,半點星系夜幕單調,小兒酣睡懷中,妻偏依肩頭。滿夜星光,露浴草邊。背兒攜妻幽幽逝於夜幕中。

4樓:匿名使用者

文學詩歌到處都是,四句的更是多不勝數,大部分詩歌都是比較優美的,特別是中國古代的詩歌,當然,現代詩歌也有很多優美的,那要看個人愛好,是比較 喜歡古體詩還是現代詩,剛剛想到卞之琳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關於古體詩,實在是太多,不好評斷,就給你來一首比人的拙作吧,《秋晚即事》:閒撒蕭蕭木,累歸昏昏鴉。晚風撫赤霞,花落向誰家?

自創小詩,要優美的短一點,最好是七字,四句,小詩押韻一點,

5樓:黯燃葬魂

春雨嘀嗒嘀嗒響,夏熱呼呼汗水滴,秋涼暖早晚承於,冬冷風吹不盡至

求一篇現代詩歌賞析,詩歌不要太長,最好是有名的,賞析請精煉一點 70

6樓:超級

煩憂——戴望舒

說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說是遼遠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問我的煩憂,

我不敢說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問我的煩憂。

說是遼遠的海的相思,

說是寂寞的秋的清愁。必讀理由

中國現代派的著名作品,古典的節奏,現代的哀愁有機結合。

名作賞析

在中國文學史上,詩搜尋人戴望舒無疑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他創作的詩數量不多(不過百餘首),卻在詩壇中佔有重要位置;他沒有系統的詩論,但他的《論詩零札》和他友人杜衡整理的《望舒詩論》卻備受重視,他在詩壇以現代派的面孔出現,可在他生命的終端卻寫出了《我用殘損的手掌》這樣浸透了血淚的現實篇章。

在新詩史上,戴望舒自有他一席地位,不過地位並不是很高。

“五四”前後,科學與民主的洪流震醒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美好的理想與黑暗的現實的激烈矛盾,籠罩了他們敏感的心靈。“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社會使命感籠罩了一個龐大的“煩憂”群。

戴望舒就是這樣一位由現實世界轉到詩的世界中最忠實的煩憂者之一。他寫了許多煩憂者的詩篇,這一傑出的詩篇《煩憂》為這一群體的心態與精神作了集中的觀照與畫像。

這首詩出自戴望舒的詩集《望舒草》。作為20世紀30年代中國詩壇的重要派別——“現代”派——的重要詩人,戴望舒的詩歌集中描寫了現代人的生命感悟與情感體驗的心靈軌跡。在人生的旅程中,有陽光燦爛般的欣悅激動,也有陰雨綿綿似的苦惱煩憂,那麼,此刻鬱結在詩人心中的煩憂是什麼叫呢?

詩人沒有直接表露。

清秋是一個懷人的季節,大海寄寓著無盡的相思,讀來已是使人傷懷,加上“寂寞”,加上“遼遠”,便把詩人落寞無奈與欲罷不能的相思之情展示得更為深刻細緻,一種“斷腸人在天涯”的感覺便油然而生。然而在這愁腸百結,落寞孤寂中,作者卻突發奇想,身邊有人來問你的煩惱,你的憂愁,這時你會如何回答?是和盤托出,把一腔愁緒全部告訴對方,還是諱莫如深,緊緊瞞住?

自己雖有選擇的自由,但面對關愛你的朋友的詢問,你能裝聾作啞嗎?那麼,這種欲言又止的心理又如何表達呢?“我不敢說出你的名字。

”這“不敢”二字實在是確切地表達了作者的矛盾心態,且把讀者引向無窮的遐想之中。上面四句,短短三十六個字,活畫出了作者深刻的懷念,激烈的鬥爭,那種“欲說還休”的滋味,那種刻骨銘心的相思,既意味深長,又強烈迫切。

下面四句,將上面四句作逆向排列,粗粗看似迴文詩,細想又不是簡單的重複,更不是花拳繡腿般的故弄玄虛,而是作者那種絡繹不絕、日益洶湧的思念之情在放縱宣洩。首句既像反覆,又似頂真,聯絡照應密不透風。儘管是激烈而又矛盾的“不敢說出”。

但想要心情傾吐的希望又是那麼迫切,在這裡,作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想像空間,有心人不妨在那裡作一次感性的神遊。全詩以“清愁”作結,卻正好表達了成熟的思想者以“卻道天涼好個秋”式的常語來表達自己複雜心態的不同尋常。

全詩八句兩組,呈軸對稱排列,形式整齊,音節和諧,這是作者深受中國傳統文化格律詩影響的結果,前四句的壓韻為後四句的復唱設定了先機,故讀來十分上口,給人留下齒頰生香的愉悅之感。

有沒有600字左右的詩歌鑑賞.?(詩最好短點,要10篇)

7樓:匿名使用者

明月皎夜光

(無名氏)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如何描寫人物心理,往往是**家們醉心**的問題。其實,這對詩人也至

關重要。我國古代抒情詩中,就有很細緻很精采的心理描寫,《古詩十九首》中

《明月何皎皎》一篇,就突出地表現出這種藝術特點。

這首詩是寫遊子離愁的,詩中刻劃了一個久客異鄉、愁思輾轉、夜不能寐的

遊子形象。他的鄉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更深人靜,那千里與共的明月,最易

勾引起羈旅人的思緒。謝莊《月賦》曰:“隔千里兮共明月。”李白《靜夜思》

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對於這首無名氏

古詩中的主人公來說,同樣是這種情緒。“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當他開

始看到明月如此皎潔時,也許是興奮的讚賞的。銀色的清輝透過輕薄透光的羅帳,

照著這位擁衾而臥的人。可是,夜已深沉,他輾轉反側,尚未入眠。是過於耀眼

的月光打擾他的睡眠嗎?不,是“憂愁不能寐”。他怎麼也睡不著,便索性“攬

衣”而“起”,在室內“徘徊”起來。清代朱筠評曰:“神情在‘徘徊’二字。”

(《古詩十九首說》)的確,遊子“看月”、“失眠”、“攬衣”、“起床”、

“徘徊”這一連串的動作,說明他醒著的時間長,實在無法入睡;同時說明他心

中憂愁很深。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態,深刻地揭示了他內心痛苦的劇烈。

詩寫到這裡,寫出了“憂愁不能寐”的種種情狀,但究竟為什麼“憂愁”呢?

“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這是全詩的關鍵語,畫龍點睛,點明主題。這兩

句雖是直說緣由,但語有餘意,耐人尋味。“客行”既有“樂”,為何又說“不

如早旋歸”呢?實際上他鄉作客,何樂而言。正如《相如歌·飲馬長城窟行》所

說:“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與相為言。”然而異鄉遊子為

什麼欲歸不歸呢?這和他們所處的客觀現實是密切聯絡著的。即如本詩的作者,

大概是東漢時一個無名文人吧,在他那個時代,往往為營求功名而旅食京師,卻

又仕途阻滯,進很兩難。這兩句詩正刻劃出他想歸而不得歸無可奈何的心情,是

十分真切的。清代陳祚明說得好:“客行有何樂?故言樂者,言雖樂亦不如歸,

況不樂乎!”(《采菽堂古詩選》)朱筠也說:“把客中苦樂思想殆遍,把苦且

不提,‘雖雲樂’亦是‘客’,‘不如早旋歸’之為樂也”(《古詩十九說》)

他們是道出了此中淒涼味的。

作者點出這種欲歸不得的處境後,下面四句又像開頭四句那樣,通過主人公

的動作進一步表現他心靈最深層的痛苦。前面寫到“攬衣起徘徊”,尚是在室內

走走,但感到還是無法排遣心中的煩悶,於是他走出戶外了。然而,“出戶彷徨”

,半夜三更,他像夢遊似的,獨自在月下彷徨,更有一陣孤獨感襲上心頭。“愁

思當告誰?”正是這種“獨”、這種“彷徨”的具體感受了。古樂府《悲歌》雲:

“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於是詩人情不自禁地向千里之外的故鄉雲樹

引領而望,可是又怎能獲得“可以當歸”的效果呢?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失望。他

實在受不了這種感情上的折磨了,他又回到室內去。從“出戶”到“入房”,這

一出一入,把遊子心中翻騰的愁情推向頂點,以至再也禁不住“淚下沾裳衣”了!

全詩共十句,除了“客行”二句外,所描寫的都是極其具體的行動,而這些

行動是一個緊接著一個,是一層深似一層,細緻地刻畫了遊子欲歸不得的心理狀

態,手法是很高明的。清代張庚分析詩中主人公的心理髮展層次說:“因‘憂愁’

而‘不寐’,因‘不寐’而‘起’,因‘起’而‘徘徊’,因‘徘徊’而‘出戶’

,既‘出戶’而‘彷徨’,因彷徨無告而仍‘入房’,十句中層次井井,而一節

緊一節,直有千迴百折之勢,百讀不厭。”(《古詩解》)

一首短小的抒情詩,能夠細緻地表現如此豐富複雜的心理活動,這在我國古

詩中是不多見的。**有一位大作家屠格涅夫,是擅長於心理描寫的,但是他的

心理描寫,大都是對人物心理的一些說明,有時不免使人感到沉悶和厭煩。而我

們讀的這首古詩,卻沒有這個毛病,它是通過人物的自我意識活動來表現的,通

過由意識而誘發的行動來表現的,具有文學的形象形。而且更把人物的心理和感

情揉合在一起,富有抒情詩的特質,這種藝術經驗是值得注意的。

(張鐵明)

8樓:匿名使用者

客從遠方來

(無名氏)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

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

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

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此詩似乎是《孟冬寒氣至》的姊妹篇。它以奇妙的思致,抒寫了一位思婦的

意外喜悅和痴情的浮想。

這喜悅是與遠方客人的突然造訪同時降臨的:客人風塵僕僕,送來了“一端”

(二丈)織有文彩的素緞(“綺”),並且鄭重其事地告訴女主人公,這是她夫

君特意從遠方託他捎來的。女主人公不禁又驚又喜,喃喃而語曰:“相去萬餘里,

故人心尚爾”!一端文彩之綺,本來也算不得怎樣珍貴;但它從“萬里”之外的

夫君處捎來,便帶有了非同尋常的意義:那絲絲縷縷,該包含著夫君對她的多少

關切和惦念之情!女主人公能不睹物而驚、隨即喜色浮漾?如果將此四句,與前

一首詩的“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對照著讀,人們將會感受到,其中似還含

有更深一層意蘊:前詩不是訴說著“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的悽苦嗎?一封

“書札”而竟懷袖“三歲”,可知這“萬里”相隔不僅日久天長,而且絕少有音

訊往還。這對家中的妻子來說,該是怎樣痛苦難捱的事!在近乎絕望的等待中,

難道不會有被遺棄的疑懼,時時襲上女主人公心頭?而今竟意外地得到夫君的贈

綺,那“千思萬想而不得一音”的疑懼便煙消去散。那麼,伴隨女主人公的驚喜

而來的,不還有那壓抑長久的悽苦和哀傷的翻湧麼?張庚稱“故人心尚爾”一句

“直是聲淚俱下”、“不覺兜底感切”,正體味到了詩行之間所傳達的這種悲喜

交集之感(見《古詩十九首解》)。適應著這一情感表現特點,此詩開篇也一改

《古詩十九首解》常從寫景入手的慣例,而採用了突兀而起、直敘其事的方式。

恐怕正是為了造成一種絕望中的“意外”之境,便於更強烈地展示女主人色那交

織著悽苦、哀傷、驚喜,慰藉的“感切”之情--這就是開篇的妙處。

自“文彩雙鴛鴦”以下,詩情又有奇妙的變化:當女主人公把綺緞一瞧,

又意外地發同,上面還織有文彩的鴛鴦雙棲之形!鴛鴦雙棲,歷來是伉儷相偕的

美好象徵(如《孔雀東南飛》之結尾就是一例)。夫君之特意選擇彩織鴛鴦之綺

送她,不正傾訴著願與妻子百年相守的熱烈情意麼?女主人公睹綺思夫,不禁觸

發起聯翩的浮想:倘若將它裁作被面,不可以做條溫暖的“合歡被”嗎?再“著

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該多麼愜人心意!“著”有“充實”之意,“緣”指

被之邊飾。床被內須充實以絲綿,被緣邊要以絲縷綴結,這是制被的常識。但在

痴情的女主人公心中,這些平凡的事物,都獲得了特殊的含義:“絲綿”使她聯

想到男女相思的綿長無盡;“緣結”暗示她夫妻之情永結難解。這兩句以諧音雙

關之語,把女主人公浮想中的痴情,傳達得既巧妙又動人!製成了“合歡被”,

夫君回來就可以和她同享夫婦之樂了。那永不分離的情景,激女主人公喜氣洋洋,

不禁又脫口詠出了“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的奇句。“絲綿”再長,終究有

窮盡之時;“緣結”不解,終究有鬆散之日。這世上惟有“膠”之與“漆”,粘

合固結,再難分離。那麼,就讓我與夫君像膠、漆一樣投合、固結吧,看誰還能

將我們分隔!這就是詩之結句所的奇思、奇情。前人稱讚此結句“語益淺而情益

深”。女主人公的痴情,正的如此深沉和美好呵!

初讀起來,《客從遠方來》所表現的,就是上述的喜悅和一片痴情。全詩的

色彩很明朗;特別是“文彩雙鴛鴦”以下,更是奇思、奇語,把詩情推向瞭如火

似的錦的境界。但讀者是否注意到:當女主人公歡喜地念叨著“以膠投漆中,誰

能別離此”的時候,她恰恰正陷於與夫君“萬里”相隔的“別離”之中?以此反

觀全詩,則它所描述的一切,其實都不過是女主人公的幻想或虛境罷了!又何曾

有遠客之“來”,又何嘗有彩“綺”之贈?倘若真能與夫君“合歡”,她又何必

要在被中“著”以長相之思、緣以不解之結?所以還是朱筠對此詩體會得真切:

--“於不合歡時作‘合歡’想,口裡是喜,心裡是悲。更‘著以長相思,緣以

結不解’,無中生有,奇絕幻絕!說至此,一似方成鸞交、未曾離者。結曰‘詩

能’,形神俱忘矣。又誰知不能‘別離’者現已別離,‘一端綺’是懸想,‘合

歡被’用烏有也?”(《古詩十九首說》)如此看來,此詩所描述的意外喜悅,

實蘊含著夫婦別離的不盡悽楚;痴情的奇思,正伴隨著苦苦相思的無聲咽泣!鍾

嶸《詩品》稱《古詩十九首》“文溫而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這首詩正以

溫麗的“遺綺”之喜,抒寫了悲遠的“別離”之哀,“正筆反用”,就愈加“驚

心動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