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中赤壁之戰曹操怎麼會戰敗?(不是三國演義的)

時間 2021-06-11 15:15:51

1樓:束宸

赤壁之戰赤壁之戰是三國時乙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

曹操擊敗了袁紹,統一了北方,但是在南方,東部還有乙個東吳國,實力比較強大。

公元208年,曹操率領百萬大軍,向一舉擊敗東吳國。在赤壁,與周瑜的三萬軍馬隔江相望。曹軍多數是北方人,不熟悉水戰,然都站不穩,一交鋒,曹兵就大敗。

曹操又下令用鐵鍊將戰船連線起來。黃蓋和周瑜密探了一番,想出了苦肉計。第二天,黃蓋家莊不服從軍令,與周瑜頂撞起來,周瑜大怒,將黃蓋痛打了一頓。。

黃蓋一氣之下寫了一封投降書給曹操,黃蓋選取了十艘戰船,船上裝滿乾柴,並再上面澆上油,用布遮好。一切準備停當的黃蓋帶領戰船乘風向長江北岸駛去。滿載引火物的戰船剛駛到江心,黃蓋下領張帆。

帆一公升起,戰船立刻飛一般向前疾駛。當船離曹軍還有二里時,黃蓋下令點燃戰船,而船上的官兵都跳上小船,戰船像一條條火龍向曹軍的艦隊衝去。曹軍的水軍一下就滅了一半。

東吳的將領善於利用天時和地利等自然條件。如果沒有這一關鍵條件,火攻就不可能實施。如果東南風不急,船行便不快,火攻也有可能因對方有了防備而失敗。

所以,火攻計策之所以能取勝,歸根結底是東吳的將領知己知彼又懂得利用天時之利的結果。

曹操在統一了北方之後親率號稱八十萬人的水軍沿江南下,企圖消滅劉備及孫權,統一中國。孫權與劉備結成聯盟,共同抗擊曹軍,兩軍在位於長江中游的赤壁相遇。吳蜀聯軍根據曹操士兵都是北方人,不習水戰以及他們的戰船相連行動不便等不利因素,巧設詐降火攻之計,大破曹軍。

曹操軍隊死傷無數,損失慘重,倉皇敗走華容道,逃回北方。此後曹操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實力,劉備趁機奪取了益州、荊州,與魏、吳兩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2樓:匿名使用者

看赤壁看多了是不,曹操雖然愛人妻,還不至於愚昧到為了女人不堪到如此地步。

個人理解:1、連續的勝利產生自大情緒;2、戰術失敗;3、驕兵必敗論;4、世家的態度;5、北兵不習水戰。

3樓:

曹操雖然兵多,但沒有出色的統領水軍的手下,而且曹操聽了龐統的連環計,諸葛亮借東風等。還有乙個最重要的一點,曹操這人很驕傲,導致赤壁兵敗

4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原因是新降的八萬江陵水軍譁變所致

5樓:不彳亍啊

主要是郭嘉死的太早 和聽信了龐統的貼說連環之技、

6樓:匿名使用者

北方初定,憑曹操的疑心病,稍有風吹草動,就回師了。攘外必先安內。。。。。。

7樓:

你是真心問的?答案多少字?是否急用?

如100字以上請追問,5分

三國演義的赤壁之戰與真實的歷史有哪些是不一樣的

8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上的赤壁之戰,駐守蒲圻赤壁的是周瑜所部吳軍,而曹操大軍駐紮在江對岸烏林。而在三國演義裡,曹操大軍駐紮在包含蒲圻赤壁和黃州赤壁的異次元空間裡,在這個空間裡,原位於黃州赤壁以西的夏口和樊口,以及三江口,都被挪到黃州赤壁以東了。曹操赤壁戰敗逃亡時,目的地是南郡郡治江陵城,在歷史上沿直線從烏林逃到華容道。

他看到遍地是枯黃的草地時大笑,說劉備這個人雖然聰明,但往往得計遲,如果此時劉備派人來沿路放火,自己肯定玩完。結果曹操率主力剛逃離華容道,劉備派人沿路放火,曹軍落在後面的士兵都被燒死。而在三國演義裡,曹操從赤壁撤退時,先逃到江陵西面的宜都,然後北上到江陵西北的夷陵被趙雲攔截,接著東進來到江陵北面的葫蘆口被張飛攔截,最後繞一大圈跑到東面的華容道被關羽攔截,最後被關羽放過。

故事挺精彩,可一看地圖就納悶,曹丞相是路痴不成?直接跑到江陵就行了,何必要繞這麼大乙個圈子?然而最神奇的就是,曹操如此飄忽的走位,諸葛亮居然都算得到,並分別派趙雲、張飛和關羽攔截,並且還知道關羽肯定會放過曹操,真乃神人也。

9樓:楓雪海岸

上面說了那麼多……

1.**不一樣,曹操沒死那麼多人。

2.**型別不一樣,曹操軍主要是疫疾病死的。

3,只有曹操與周瑜交戰,和其他人沒關係。

這樣就夠了吧

10樓:樊廣中

赤壁之戰,是冷兵器時代一場膾炙人口的戰爭。因為它幾乎包涵了所有戲劇性的元素,比如強弱對比鮮明的軍隊,意志力堅強的統帥,反敗為勝的曲折歷程,還有氣貫長虹的英雄故事。這場被後人認定為意義重大的戰爭,是否真如人們傳統認識的那樣傳奇多姿?

是否算得上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歷史上的赤壁之戰究竟是怎樣的?

雙方兵力懸殊不大

赤壁之戰,曹操究竟有多少兵力?沒有現成的資料,只能根據史料推敲分析。曹操自己說八十萬,那是虛數。古今史學界無一認同此數。

曹操南征荊州時,從十五六萬北方軍人中抽調出步兵八萬人、騎兵一萬餘人,但調集來南征的軍隊沒有全部都參戰。旱路運輸限制了出戰的兵力。在一條線上,上限兵力只能是五六萬,超過此數,後勤無法保障。

不僅道路擁塞,伕役本身也要消耗糧食及其他物資,牲畜也要消耗糧草。

從現有的史料來看,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將所統大約三萬五千兵力沒有從徵至赤壁。南進到達江漢間的北兵數量應當是不滿六萬人。

至於荊州兵,總數或許可達七八萬,但長沙、桂陽、零陵、武陵等南四郡僅僅被撫定,曹軍從來沒到過那裡,所能動用的就是集結在襄陽等地的二萬餘人。這樣,江漢間的曹操水、步、騎諸軍,包括北兵和新附的荊州兵在內,共約八萬人。

隨後,曹操又留徐晃駐紮樊城,令曹仁鎮守江陵。襄、樊新附,留徐晃駐此是絕對必要的。江陵南連長沙等郡,西與劉璋為鄰,派曹仁坐鎮是不可或缺的部署。

如此算來,東征進抵赤壁的曹軍總兵力約七萬人。由於長江水運仰仗舟楫之便,更兼江陵軍需儲備豐富,後勤沒問題,所以曹軍東進兵力不受限制。

對於孫權方面,基本一致按照《三國志》的明確記載,是孫權給了周瑜三萬人馬參戰,這個沒有爭議。而對於劉備方面,則多數以諸葛亮自己說劉備一萬加劉琦一萬合計二萬為準。大致上均認為是孫劉聯軍五萬人參戰。

以五萬抵抗七萬兵力,人們普遍認為赤壁之戰是一次以少勝多的戰例屬實,但雙方兵力對比並不十分懸殊。

赤壁之戰應為「赤壁—烏林之戰」

曹操的兵,大部分是從北方帶來的陸軍;小部分才是劉表次子劉琮送來的水軍(極小部分,是曹操在許縣鑿了人工湖訓練出來的水軍)。曹操的水軍分為兩路,沿江兩邊順流而下,陸軍也分成兩路,沿著長江兩岸,在陸地上行進,逼近赤壁。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一月的一天,沿著長江南岸行進的曹軍,與周瑜指揮的前鋒部隊剛一接觸,便受到挫折。這個接觸地,叫做「赤壁」,不叫「烏林」。烏林在長江北岸,赤壁則在南岸,兩地隔水相對。

南路的曹軍,在赤壁吃了虧。曹操立即下令,南岸的陸軍全部上船,駛向北岸,與原來沿著北岸而行的船靠在一起,上岸紮營。

曹軍退過長江後,全軍龜縮在北岸,固守陸口上游斜對岸的烏林,安頓傷病員。從赤壁到烏林,單就戰場形勢而言,曹操由進攻轉為防禦,周瑜由防禦轉為進攻。因此可以這樣認為,第一仗比第二仗更具決定意義。

這個歷史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赤壁之戰」,應該稱為「赤壁—烏林之戰」。在赤壁的兩軍相遇,只是乙個序戰;在烏林的大燒大殺,才是決戰。曹軍的船與軍營是在北岸,黃蓋的大火燒的是長江北岸的烏林,不是長江南岸的赤壁。

後世的說書家未加深考,把赤壁的「赤」字與「火燒」兩字聯想在一起,以為赤壁之所以赤,由於火燒,其實,赤壁由於土質的關係,本來就是赤的。

「草船借箭」是借來的故事

諸葛亮不曾有過「草船借箭」的事,倘若孫劉聯軍連箭都很缺乏,還談什麼抗曹?「草船借箭」也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線索可查。據《三國志?

吳主傳》裴松之注有關記載,建安十八年(213年),即赤壁之戰五年後,曹操平定關中,率大軍南下進攻孫吳。孫權領兵迎戰,兩軍戰於長江水入巢湖的濡須口。曹操受挫,堅守營壘以待戰機。

一天,孫權借江面有薄霧,乘輕便戰船從濡須口闖入曹軍前沿,觀察曹營部署。曹操生性多疑,見江面水霧繚繞,孫軍整肅威嚴,恐怕有詐不敢出戰,下令弓弩齊發,箭射吳船。孫權的船很快便落滿了箭,船因一面受箭偏重,漸漸傾斜即將翻沉。

孫權命令掉轉船頭,讓另一面受箭,等受重平均,船身平穩後,孫權指揮戰船列隊,緩緩離去,曹操才明白上了當。這只是發生在孫權身上的乙個故事,起初他沒料到船身會中這麼多箭,使得船要傾覆,僅僅是急中生智之舉罷了。他並沒有計畫「借箭」,史書中也沒說是草船。

自從有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後,人們就以它作為衡量、品評三國人物的標準,多數人只知道有《三國演義》,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諸葛亮。

「周瑜打黃蓋」子虛烏有

人們通常認為,曹軍將戰船用鐵鍊相連,使得黃蓋的火攻奏效,實際上,曹軍的戰船之間並沒有用鐵鍊相連,只是首尾相連、銜接緊密,看上去好像連成一串。實際上,曹軍的船艦是用木板兩兩釘在一起,這樣船身晃動幅度大大減小,北方兵在船上可保持戰鬥力。同時,兩大船一體,可以即時進行接舷戰的步兵數量增多,特別令江東軍頭疼。

江東水軍歷來以接舷戰制勝,如今接舷戰的難度變大,就不得不為此發愁了。

據《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武鋒校尉黃蓋向周瑜建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在孫劉聯軍無計可施的情況下,黃蓋提出的火攻的確是上佳的方案。

三國歷史上並沒有黃蓋使用苦肉計,但詐降確有其事。黃蓋為保證無武裝的火船不被截擊而能夠順利地接近曹軍水寨,便向曹操投書詐降。《江表傳》記載了黃蓋的詐降書,他在詐降書裡認為以江東地區六個郡的兵力,不能夠抵擋中原的一百多萬兵力,但是孫權、周瑜執迷不悟,妄想抵抗,所以,他為了避免與孫權、周瑜一起被消滅,情願向曹操投降。

曹操告訴黃蓋的代表,接受他的投降,叫他於指定的日期帶自己的部隊與兵器糧草,乘船由南岸到北岸來。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為了使得曹操深信黃蓋不是詐降,而是真降,特地行了一番「苦肉計」,先叫黃蓋在舉行軍事會議的時候,公然冒犯周瑜。於是周瑜大怒,叫左右把黃蓋拖下去斬首,眾將領紛紛求情,黃蓋才倖免一死,改打了五十下「脊杖」,打得「皮開肉綻,鮮血迸流」。

事實是,黃蓋不曾吃這個苦,也不需要吃這個苦。曹操很容易相信黃蓋的投降是真的,不是假的。第一,他的兵力比孫劉聯軍的兵力多。

黃蓋這樣的人之所以不願與周瑜同歸於盡,是很合乎常理的。第二,曹操所能知道的關於黃蓋的情形是:黃蓋曾經做過孫堅的部下,資格比周瑜老,屈居在周瑜之下,很可能心有未甘。

第三,十幾年來各方的將領背棄原主而投降曹操的太多。曹操受降成習慣,因此對於黃蓋之降,沒有存太多懷疑之心。再說,黃蓋降了之後,落入自己的手心,想處置隨時即可,因此,曹操接受黃蓋投降。

三國曆史趙子龍,三國歷史上對趙雲的評價

井家的露寶 1.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 今河北省正定 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2.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趙雲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左右的時間,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3.趙雲跟隨劉備...

三國之後的歷史發展,三國歷史年表

佳爺說歷史 三國之後是兩晉南北朝時期。三國之後西晉有過短暫的統一,西晉之後一直到隋朝都是處於動盪 狀態。具體朝代順序 一 西晉與東晉 1 266年司馬炎篡魏,建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滅吳,完成統一。316年西晉被北方蠻族滅亡,北方陷於混亂,史稱五胡亂華。2 317年,晉室南渡,司馬睿...

關於三國歷史的故事

除了蜀國之外,其他兩個國家都有史官的,他們專門負責記錄歷史,然後也有一部分是屬於自己想寫下來的人,後來越積越多,就出現了所謂的正史野史,然後再由人來彙總並篩選!像陳壽寫的三國志就是很好樣板,還有資治通鑑,等等的這類!然後慢慢流傳下來就知道了!當然其中有些地方是與真實有區別,但是到底哪個真哪個假就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