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遊記表達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時間 2021-05-05 09:19:33

1樓:明媚說娛樂

《始得西山宴遊記》記敘了作者發現和宴遊西山的經過,描寫了西山的怪特,抒發了對懷才不遇憤懣和現實醜惡的無奈之情。

一、原文節選

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誌。是歲,元和四年也。

二、譯文

灰暗的暮色,由遠而至,直到看不見什麼了還不想返回。(我只覺得)思想停止了,形體消散了,與自然界萬物不知不覺地融為一體了。(游過西山)然後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遊賞過,真正的遊賞是從這裡開始的。

所以我把這次西山之遊寫成文章以記載下來。這一年是元和四年。

三、出處

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2樓:語過添請

這篇文章它的立意也好,布局也好,都和題目「始得」二字有密切關係。全文五次或明或暗點出「始得」之意。文章內容是寫發現並且宴遊的經過,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感受。

具體安排是,先寫遊西山的情形,再寫游西山的經過和感受。這樣文章自然而成兩段。

第一段寫始遊西山時的心情及對西山景色總的評價:怪特。作者自稱為「僇人」,即有罪之人。

用「恆惴僳」(常常驚恐不安)三字概括自己被貶後的心情。這三個字既是作者當時心境的真實寫照,又同下文遊西山時陶醉一於自然美的欣喜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個開頭,包含了許許多多長久積壓在內心的悲憤心情,當然其中就有一種無聲的**。

自己是這樣一種罪人的特殊身份,柳氏自被貶永州,時時感到屈辱、壓抑,政治上失敗,才華得不到施展,平生的抱負無法實現,於鬱悶痛苦之中,處在這樣一種特殊的處境裡,懷有這樣的心情,因此當他遊山玩水的時候,那種感受自然同那些風流閒雅的士大夫很不相同。他是要在遊覽中,排解內心的憂憤,在遊覽中忘卻現實處境,想在精神上尋找某種寄託。因此,這個開頭也是他遊山玩水的緣由。

首先寫行動,在「行」「遊」兩個動詞前面,作者故意用了「施施」「慢慢」兩個重疊的形容詞。「施施」「慢慢」,是漫步走著的樣子,漫不經心的外在動作。通過外在動作的描寫,實際上表現了作者在遊覽的時候,一種寂寞、愁悶的、無可無不可的精神狀態。

「日與其徒······無遠不到」寫始遊西山前之所見,「到則披草而坐······起而歸」寫當時之所為和所感。「意有所極,夢亦同趣」—意想中所到的境界,做夢也走到這種境界,這句話透露了作者表面上似乎沉醉於山林美酒之中,實際上內心深處的鬱悶並未得到排解。暫時得不到施展的抱負仍然是夢寐以求,他希圖借遊樂飲酒以求忘優的目的沒有達到。

「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這幾句說,我自以為永州的山水凡有點特別形態的,都被我遊遍了,卻從來不知道西山的奇特和怪異。而且這裡「怪特」二字,又概括了西山的情態。

作者之前沒有看到西山、遊覽西山,所以說「未始知西山怪特」。這是從反面來扣住題目裡「始得」二字。簡潔的幾筆,小結了作者遊西山前的感受,以及發現西山景色怪特時的欣喜,承上啟下,自然地引出下文。

第二段正面寫游西山的情景,這段文字緊緊圍繞著「始」字。九月的一天,他坐在法華寺西亭上,遠望西山,「始指異之」。西山之「異」吸引著他,於是命僕人帶路,渡過湘江,沿著染澳,砍伐灌木雜草,焚燒枯落草葉,披荊斬棘,一直攀登到西山的最高處。

居高臨下,放眼遠望,『數州之土壤皆在衽之下」。下面一段用反襯的方法描寫西山之高:「岈然洼然」,是頗為形象的摹狀;「若垤若穴」,是十分貼切的比喻。

用「尺寸」和「千里」構成強烈對照,干裡以內的景物,彷彿容納於尺寸之幅內,都聚攏在眼底。再向四周望去,「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身邊青煙白雲繚繞,彷彿同天空連為一體,無論朝哪個方向望去,景色都是這徉。這繪聲繪色的描寫使讀者也好像身臨其境。

有了這種親身的體驗,然後始知「是山之特立」,和那些小土山不能同日而語。

面對眼前奇異的景觀,作者胸懷頓覺開闊。一種從未有過的感受油然而生:廣大得如同浩氣看不到它的邊際。

欣喜滿意地同天地交遊而設有盡期。於是「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以至於暮色降臨也渾然不覺,仍不願歸去。此時作者覺得自己的心似乎己凝結,形體似乎已消散,他整個兒地同不停地運動變化著的萬物融合在一起,達到了物我合而為一的忘我境界。

然後才明白以前自以為「無遠不到」「皆我有也」,其實並未真正游過,而真正的遊賞應視作現存「始得西山」才開始。作者這個體驗十分寶貴,是他精神上昇華到乙個新的境界的表現,他從政治,七的失敗、被貶滴的一度消沉,開始解脫出來,看到了希望,找到了出路。這是他始遊西山的最大收穫。

因此他寫了這篇遊記。最後說明遊覽時間。

這篇遊記語言清麗,結構完整,景和情完全融為一體,寫景重在寫意抒情深沉而含蓄。

3樓:左岸的紅舞鞋

。「始」,開始。「得」,原義獲得,引申為發現。字面意思是,開始發現西山的奇特,獲得宴遊之樂的遊記。筆者看法,始得」可能有三個意思:

一是這篇遊記是「永州八記」的第一篇,所以「始得」作為八篇的開頭。表達了第一次尋訪到永州山水之美的意思;

二更重要的在於作者遊覽永州並不是從游西山開始的。在遊西山之前,他曾經到過一些地方,並且也寫過一些記載遊覽的文章。如游西山之前,他曾游過乙個祠廟「八華寺」,並發動在那裡建造了乙個西亭。

他還寫了一篇《永州八華寺新作西亭記》的散文。但柳宗元覺得只有在遊覽了西山之後,他才算真正的發現了永州山水的特別之處。並且在遊覽過程中,獲得了一種獨特的感受。

這種感受是他過去遊覽的時候,從來沒有體會到的,給他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就把遊覽西山看成是遊覽永州山水的真正起點。那麼「始得」這兩個字就非常鄭重的標明了遊覽西山以前的和這次遊覽西山的分界;

三對作者有特殊意義。從心境上看,它破解了作者被貶永州後「恆惴慄」的心情,取得了「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審美感受;從遊覽本身看,這之前,因游心境壓抑而無樂趣,從這兒才開始真正的遊覽。

我認為這篇文章它的立意也好,布局也好,都和題目「始得」二字有密切關係。全文五次或明或暗點出「始得」之意。所以需要我們在閱讀這篇文章時,應仔細加以體會。

文章內容是寫發現並且宴遊的經過,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感受。

4樓:

讀後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

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乙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係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乙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

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絡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絡實際。

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絡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絡、前後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

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5樓:匿名使用者

柳宗元在永貞元年(805),因參加王叔文改革集團而獲罪,被貶為永州司馬。遂與永州山水結緣,孕育出許多優美的遊記篇章,藉以抒發被貶後的情懷,

6樓:彼岸花

文中駢散結合,句式多變,情景交融。作者寓情於景,把自己貶謫的憤懣,痛苦,交織滲透在精妙入微的景物描寫之中,文中將山水人格化,從被貶後的憂懼和漫遊起筆,透露交代了作者的處境和心情。描寫,抒情有機結合,從而達到讚美西山的同時,言志抒情。

始得西山宴遊記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7樓:9點說史

表達了作者被貶永州後寄情山水、聊以忘憂的心態以及其高潔的人格和傲世的情懷。

原文節選: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

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

譯文:我自從成為有罪的人,住在這個州里,就常常恐懼不安。如有空閒時間,就慢慢地行走,無拘束地遊玩。

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盡頭。幽僻的泉水,奇異的山石,沒有一處僻遠的地方不曾到過。到了目的地就分開草而坐下,倒盡壺中酒,一醉方休。

醉了就互相枕著睡覺,睡覺了就做夢。心裡有嚮往的好境界,夢裡也就有(在這種境界中獲得的)相同的樂趣。睡醒了就起來,起來了就回家。

我以為凡是這個州的山有奇特形狀的,我都游過了;可是我還未曾知道西山的奇異特別。

出處:《始得西山宴遊記》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為《永州八記》的第一篇。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柳宗元因參加王叔文革新運動,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貶到永州擔任司馬。到永州後,其母病故,王叔文被處死,他自己也不斷受到統治者的誹謗和攻擊,心情壓抑。

永州山水幽奇雄險,許多地方還鮮為人知。柳宗元在這漫長的戴罪期間,便到處遊覽,搜奇探勝,藉以開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記》就是這種心態之下的遊歷結晶,這篇文章寫於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

這篇文章它的立意也好,布局也好,都和題目「始得」二字有密切關係。全文五次或明或暗點出「始得」之意。文章內容是寫發現並且宴遊的經過,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感受。

具體安排是,先寫遊西山的情形,再寫游西山的經過和感受。這樣文章自然而成兩段。

《始得西山宴遊記》中西山景物特點是什麼,作者是怎麼展開描寫的

作者主要是以側面描寫,側面烘托的手法來突出西山形象的。作者抓住了西山 山勢險要,高高聳立,與青山白水互相纏繞 的特點。作者主要是以側面描寫 側面烘托的手法來突出西山形象的。因為文中寫 我們 登山的艱險,以及從山頂往下四望,景物一覽無遺的情節,都是屬於側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的表現手法。簡答題。1 作者柳宗...

比較《小石潭記》《始得西山宴遊記》你能從中發現什麼

如 小石潭記 中 潭中魚可百許頭 與遊者相樂。對潭水 游魚的描寫,栩栩如生,十分傳神,歷來被人所誦記稱道,歸功於作者抓住景物特點,細緻描摹。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反襯出水清潭小,日光下澈,影步石上 則從另一角度突出水澄清透明。似與遊者相樂 把魚兒那種閒適 輕快 靈敏 活潑的神態描寫得惟妙惟肖。既寫出水...

始得西山晏遊「?記?」

是柳宗元的 永州八記 之一 自余為僇l 人,居是州。恆惴慄l 時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