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中金蟬脫殼講得是什麼故事?比喻義是什麼

時間 2021-05-02 03:46:13

1樓:兵法大師

金蟬脫殼的本意是:寒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只留下蟬蛻還掛在枝

頭。此計用於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撤退或轉移,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

的謀略。穩住對方,撤退或轉移,決不是驚慌失措,消極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

走內容,穩住對方,使自己脫離險境,達到己方戰略目標,己方常常可用巧妙分兵

轉移的機會出擊另一部分敵人。

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終於在第六次北伐

時,積勞成疾,在五丈原病死於軍中。為了不使蜀軍在退回漢中的路上遭受損失,

諸葛亮在臨終前向姜維密授退兵之計。姜維遵照諸葛亮的吩咐,在諸葛亮死後,秘

不發喪,對外嚴密***息。他帶著靈柩,秘密率部撤退。司馬懿派部隊跟蹤追擊

蜀軍。姜維命工匠仿諸葛亮摸樣,雕了乙個木人,羽扇綸巾,穩坐車中。並派楊儀

率領部分人馬大張旗鼓,向魏軍發動進攻。魏軍遠望蜀軍,軍容整齊,旗鼓大張,

又見諸葛亮穩坐車中,指揮若定,不知蜀軍又耍什麼花招,不敢輕舉妄動。司馬懿

一向知道諸葛亮「詭計多端」,又懷疑此次退兵乃是誘敵之計,於是命令部隊後撤,觀察蜀軍動向。姜維趁司馬懿退兵的大好時機,馬上指揮主力部隊,迅速安全轉移,撤回漢中。等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死,再進兵追擊,為時已晚。

2樓:boom雙魚

此計語出自《元曲選·硃砂擔》第一折。它的原意指金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幼蟲的殼。比喻留下表面現象,實際上卻脫身逃走。

軍事上指留下虛假的外形來穩住敵人,自己暗中脫身而去,離開險境。這是一種走而示之不走的策略。

3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終於在第六次北伐

時,積勞成疾,在五丈原病死於軍中。為了不使蜀軍在退回漢中的路上遭受損失,

諸葛亮在臨終前向姜維密授退兵之計。姜維遵照諸葛亮的吩咐,在諸葛亮死後,秘

不發喪,對外嚴密***息。他帶著靈柩,秘密率部撤退。司馬懿派部隊跟蹤追擊

蜀軍。姜維命工匠仿諸葛亮摸樣,雕了乙個木人,羽扇綸巾,穩坐車中。並派楊儀

率領部分人馬大張旗鼓,向魏軍發動進攻。魏軍遠望蜀軍,軍容整齊,旗鼓大張,

又見諸葛亮穩坐車中,指揮若定,不知蜀軍又耍什麼花招,不敢輕舉妄動。司馬懿

一向知道諸葛亮「詭計多端」,又懷疑此次退兵乃是誘敵之計,於是命令部隊後撤,觀察蜀軍動向。姜維趁司馬懿退兵的大好時機,馬上指揮主力部隊,迅速安全轉移,撤回漢中。等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死,再進兵追擊,為時已晚。

金蟬脫殼本指什麼意思?後來指三十六計中的什麼?人們常用金蟬脫殼來比喻.

4樓:四方來朝

本意指金蟬蛻皮,金蟬就是知了,夏天亂叫的那種,可以吃的。意思就是布置假象迷惑敵人,自己暗中撤退

金蟬脫殼在兵法三十六計中是第幾計

5樓:

第二十一計:金蟬脫殼,指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幼早的殼。比喻用計脫逃使對方不能及時發覺。

原文如下:

存其形,完其勢;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

譯文如下:

儲存陣地的原形,造成還在原地防守的氣勢,使友軍不懷疑,敵人也不敢貿然進犯。在敵人迷惑不解時,隱蔽地轉移主力。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6樓:武全

《三十六計》之[第二十一計]金蟬脫殼,指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幼早的殼。

比喻用計脫逃使對方不能及時發覺。

7樓:匿名使用者

第二十一計 金蟬脫殼

8樓:匿名使用者

27.三十六計故事-21金蟬脫殼 28.三十六計故事-18擒賊擒王 29.三十六計故事-19釜底抽薪 30.三十六計故事-22關門捉賊 31.三十六計故事-26指桑罵槐

金蟬脫殼在兵法三十六計中是第幾計

第二十一計 金蟬脫殼,指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幼早的殼。比喻用計脫逃使對方不能及時發覺。原文如下 存其形,完其勢 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譯文如下 儲存陣地的原形,造成還在原地防守的氣勢,使友軍不懷疑,敵人也不敢貿然進犯。在敵人迷惑不解時,隱蔽地轉移主力。三十六計 或稱 三十六策 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

今天,成語 金蟬脫殼 是 三十六計 之一,意思是什麼 什麼就是 金蟬脫殼 的好例子

意思 常比喻製造或利用假象脫身溜走,使對方不能及時發覺.此為 三十六計 中的第二十一計.也可以比喻事物發生如脫胎換骨般的根本性變化.例子 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終於在第六次北伐時,積勞成疾,在五丈原病死於軍中。為了不使蜀軍在退回漢中的路上遭受損失,諸葛亮在臨終前向姜維密...

三十六計中瞞天過海的事情是什麼,三十六計中瞞天過海的事情是什麼200字

公元583年,陳叔寶當了陳朝皇帝。他整日吃喝玩樂,不理朝政,奸臣乘機為非作歹,欺壓百姓,搞得民不聊生,陳朝危在旦夕。當時,隋文帝統一了北方,國力強盛,鬥志正旺。他分析局勢,深知陳朝國力空虛,已不堪一擊,便派兵南下,想一舉攻滅陳朝。可是,隔著一條滔滔長江,如何進攻才能萬無一失?老臣高熲悄悄向他獻了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