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皆醉我獨醒出於哪裡,「眾人皆醉我獨醒」是哪首詩裡的?

時間 2022-08-16 15:55:08

1樓:吠月狼狼

漁父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

「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釃?

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復與言。

2樓:農村黑馬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

「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釃?

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復與言。

3樓:

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 在高三老教材中有

4樓:匿名使用者

以上答案正確,我就不回答了

「眾人皆醉我獨醒」是哪首詩裡的?

5樓:鬧厙繃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楚辭·漁父》 漁父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

「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注]:「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復與言。

「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出自**

6樓:素衣掩紅妝

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舉世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原文:

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①。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②:

「子非三閭大夫歟③?何故而至此?」屈原曰:

「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④。」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⑤。

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⑥?

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⑦?」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⑧,受物之汶汶者乎⑨!

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蠼乎⑩!」乃作《懷沙》之賦。

——《史記·屈原列傳》

①被:通「披」。②漁父:

捕魚者,漁翁。③三閭大夫:職官名,本文中代指屈原,因他曾任此職。

④見放:被放逐。⑤凝滯:

拘泥。推移:變遷,轉易。

⑥?:吃,食。糟:

未清帶滓的酒。啜:嘗,飲。

醨:薄酒。⑦瑜、瑾:

都是美玉名。此處以喻高尚的品德。⑧察察:

清白,高潔。⑨汶(mén,門)汶:汙垢,汙辱。

⑩晧晧:通「皓皓」,潔白,光明。溫蠼:

塵滓重積的樣子。

很高興為您解答!

有不明白的可以追問!如果您認可我的回答。

請點選下面的【選為滿意回答】按鈕,謝謝!

7樓:sunny桉藍

出自屈原的《漁父》。

作品原文:

《漁父》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作者簡介:

屈原(約西元前339年—約西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人。名平,字原。楚懷王時任左徒、三閭大夫。

對內主張舉賢授能,修明政治。對外主張聯齊抗秦。被讒,遭放逐。

楚襄王時再遭讒毀,遷於江南多年,後見楚國政治腐敗,無力挽救,懷著深沉的憂憤,自沉於汨羅江。一生創作了許多不朽作品。傳說屈原於農曆五月五日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日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

202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楚辭中的《離騷》、《九章》、 《九歌》、 《天問》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

眾人皆醉我獨醒是出自誰的詩啊?

8樓:陽可欣肖癸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楚辭·漁父》漁父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

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曰:

「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注]:「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下句是什麼?

9樓:韓琴

語出先秦佚名《楚辭·漁父》,全文原文如下: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白話文釋義: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邊上遊蕩。他沿著江邊走邊唱,面容憔悴,模樣枯瘦。

漁父見了向他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麼,為什麼落到這步田地?「屈原說:

"天下都是渾濁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汙),世人都迷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一定要彈彈帽子;剛洗過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讓清白的身體去接觸世俗塵埃的汙染呢?我寧願跳到湘江裡,葬身在江魚腹中。怎麼能讓晶瑩剔透的純潔,蒙上世俗的塵埃呢?

」漁父聽了,微微一笑,搖起船槳動身離去。唱道:「滄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之水濁又濁啊,可以用來洗我的腳。」便遠去了,不再同屈原說話。

擴充套件資料

全文中的人物有兩個——屈原和漁父。全文採用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問答體,表現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全文四個自然段,可以分為頭、腹、尾三個部分。文章以屈原開頭,以漁父結尾,中間兩個自然段則是兩人的對答,處處體現了道家的哲學思想。其中「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的思想對後世道家道教影響極大。

在第一部分中,屈原開始露面。文章交待了故事發生的背景、環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況。時間是在「既放」之後;地點是在「江潭」、「澤畔」,文中以「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畫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銷骨立的外在形象。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在這部分中,漁父上場,並開始了與屈原的問答。對漁父不作外形的描述,而是直接寫出他心中的兩個疑問。

一問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閭大夫與?」屈原曾任楚國的三閭大夫(官名),顯然漁父認出了屈原,便用反問以認定身份。

第二問才是問話的重點所在:「何故至於斯?」落魄到這地步,當是漁父所沒有料想到的。

由此一問,引出屈原的答話,並進而彼此間的思想交鋒。屈原說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即自己與眾不同,獨來獨往,不苟合,不妥協。

由此引出漁父的進一步的議論。針對屈原的自是、自信,漁父提出,應該學習「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的榜樣,並以三個反問句啟發屈原「淈泥揚波」、「哺糟歠醨」,走一條與世浮沉、遠害全身的自我保護的道路。

他認為屈原不必要「深思高舉」,從思想到行為無不高標獨立,以致為自己招來流放之禍。漁父是一位隱者,是道家思想的忠實信徒。

全文的最後一部分,筆墨集中在漁父一人身上。聽了屈原的再次回答,漁父「莞爾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滄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去」。這部分對漁父的描寫十分傳神。

屈原不聽他的忠告,他不慍不怒,不強人所難,以隱者的超然姿態心平氣和地與屈原分道揚鑣。

10樓:第一職責

是以見放。

原文:漁父

先秦:佚名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譯文: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邊上遊蕩。他沿著江邊走邊唱,面容憔悴,模樣枯瘦。

漁父見了向他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麼,為什麼落到這步田地?"屈原說:

"天下都是渾濁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汙),世人都迷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漁父說:"聖人不死板地對待事物,而能隨著世道一起變化。世上的人都骯髒,何不攪渾泥水揚起濁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

為什麼想得過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讓自己落了個放逐的下場?"

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一定要彈彈帽子,剛洗過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讓清白的身體去接觸世俗塵埃的汙染呢?我寧願跳到湘江裡,葬身在江魚腹中。怎麼能讓晶瑩剔透的純潔,蒙上世俗的塵埃呢?

"漁父聽了,微微一笑,搖起船槳動身離去。唱道:"滄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之水濁又濁啊,可以用來洗我的腳。"便遠去了,不再同屈原說話。

擴充套件資料

地點是在「江潭」、「澤畔」,從下文「寧赴湘流」四字看來,當是在接近湘江的沅江或沅湘間的某一江邊、澤畔;其時屈原的情況是正心事重重,一邊走一邊口中念念有詞。文中以「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畫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銷骨立的外在形象。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在這部分中,漁父上場,並開始了與屈原的問答。對漁父不作外形的描述,而是直接寫出他心中的兩個疑問。

一問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閭大夫與?」屈原曾任楚國的三閭大夫(官名),顯然漁父認出了屈原,便用反問以認定身份。

第二問才是問話的重點所在:「何故至於斯?」落魄到這地步,當是漁父所沒有料想到的。

由此一問,引出屈原的答話,並進而彼此間的思想交鋒。屈原說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即自己與眾不同,獨來獨往,不苟合,不妥協。

全文的最後一部分,筆墨集中在漁父一人身上。聽了屈原的再次回答,漁父「莞爾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滄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去」。這部分對漁父的描寫十分傳神。

屈原不聽他的忠告,他不慍不怒,不強人所難,以隱者的超然姿態心平氣和地與屈原分道揚鑣。

眾人皆忙我獨閒,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感覺特別不得勁,心裡也特別的慌張,別人忙為什麼自己悠閒。挺尷尬的,自己也會想去幫他們的忙,然後發現確實沒有什麼可以幫的。6月17日中考完,別人還在學校,我乙個人到處玩,每天早上6點多,戴著耳機在路上走感覺自己無比幸福,他們無比悲催,也是,他們急著上學,迎接期末考試,我嘛,想怎樣怎樣,只要想到七十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