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菩薩羅漢」如何劃分等級 地位

時間 2021-10-15 00:20:57

1樓:蕉下客阿

1、菩薩也是個職務,不分男女的。區別在於外在能力比如神通,如果說等級的話,分別是佛、菩薩、羅漢。佛祖就比如董事長,其他佛則是股東。

菩薩是分公司的總經理。羅漢就是個個公司的職員,金身羅漢是小頭目,十八羅羅漢是經理。

2、一開始佛在覺悟之前叫菩薩是凡夫 ,佛和闢支佛,阿羅漢都是阿羅漢,都素覺悟的人,是聖者。佛是四果阿羅漢,闢支佛也是四果,阿羅漢也是四果。

3、佛陀那麼完美,不成為佛陀就是對不起眾生,而且涅槃也是對眾生的不負責任。但是佛陀沒說怎麼成為佛啊?於是就開始發明菩薩道了,菩薩崇拜也來了,這是大乘化的開端。

但是這個時期一般還認可佛和阿羅漢平等。

4、到了真正的大乘時期,阿羅漢和闢支佛的地位不斷下降,菩薩被抬高到了小於等於佛這個位置。本來只有四果,被大乘發明乙個十地,阿羅漢相當於八地,但是觀世音文殊普賢這種都在十地。佛在圓覺。

2樓:龍哥說

佛教小常識:佛、菩薩、羅漢、天王,有什麼區別?

3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的按佛法等級劃分僧侶——佛僧——金剛——羅漢——尊者——聖僧——菩薩——佛祖——金佛。 佛教手勢印記分為九品,分別為下品下——下品中——下品上——中品下...

4樓:匿名使用者

菩薩也是個職務,不分男女的。八大菩薩中有觀音和月光兩位女菩薩。因為是乙個職務,所以有文也有武。

再說觀音等菩薩的法力恐怕比之小白龍強的不是一點半點。小白龍的的功德不夠成佛,師徒五人就唐僧因大願力,大功德封為『功德佛』。孫悟空因為戰無不勝,有大勇力封『鬥戰勝佛』。

而小白龍則是編入了『天龍八部』之一。如果說等級的話,分別是佛、菩薩、羅漢。佛祖就比如董事長,其他佛則是股東。

菩薩是分公司的總經理。羅漢就是個個公司的職員,金身羅漢是小頭目,十八羅羅漢是經理。

佛界的各位佛祖和菩薩地位高低是怎麼排列的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5樓:匿名使用者

阿羅漢和闢支佛(正覺):指斷見思煩惱惑習。

菩薩(正等正覺),又分以下兩種:

權教菩薩:斷見思煩惱惑習,斷塵沙煩惱惑習。

圓教菩薩:斷見思煩惱惑習,斷塵沙煩惱惑習,分斷無明煩惱惑習。

佛陀(無上正等正覺):斷見思煩惱惑習,斷塵沙煩惱惑習,圓斷無明煩惱惑習。

1。凡夫。在普通人眼裡,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實實在在的。

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樓房就是樓房,平房就是平房,土窯洞就是土窯洞;生與死不同,人與我不同,雞與狗不同;等等。一切都是確確實實的,差別就是差別,相似就是相似。這就是我們一般人眼裡的世界,當然也就是我們感覺裡的境界。

這就是我們普通人。

2。阿羅漢。阿羅漢則不同,阿羅漢已經修煉到心境能夠達到空寂的境界。

在阿羅漢的感覺裡,事物了無實在性可言,如同虛幻。這就是故事裡所說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凡所見到,了然若無有物;在他們的感覺和心境裡,生與死相同,人與我無二,雞與狗一般,整個世界及其差別如同虛幻,一片空寂;由此,在對待事物上,一切平等無二,人與人平等,人與物平等,物與物平等,了無差別。這就是阿羅漢的境界。

這種境界是他們真實的感覺、真實的體會境界,而不是我們常人用意識和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我們也許可以通過推理得出兩個事物有共性的結論,但我們無論如何也感覺不到事物的虛幻和空寂。阿羅漢則是做到了對外部世界感覺的空寂和了無差別。

所以說,這是一種修煉的境界,改變了心性的心理境界,而不是意識的邏輯推理結論,是與意識推理、思想觀念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3。菩薩。菩薩與阿羅漢比,則又是另一種境界,更進一步的境界。

這種境界就是《心經》裡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空即有,空有不二。也就是故事裡說的「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也就是世間一切理工農醫治生產業之事,無不與佛事一般,也就是世間的一切事情,也都是佛的事情,佛的事情,也就是世間的事情。因而,菩薩與常人無二致,菩薩不是以空寂脫俗為守,而是以和俗同塵、濟世度人為能事、為平常,正因為這點,才有大英雄、大領袖是大菩薩轉世之說。

也就是說,在菩薩的感覺世界裡,世界是空,是平等無二,同時,世界也是有,是實實在在的存在和差別、特點,所以,菩薩既能凌駕於一切之上(看世界),又不忽視、看輕任何存在和發生的事情,認認真真地對待、處理各種事情,按照事物的本來(也就是客觀特點、規律等)對待和處理事情。由於已經達到了空性,因而菩薩能夠平等待人、待物,具有舍生死的大無畏精神,舍卻個人名利地位,社會的階級、階層等劃分,等等,更不在話下;由於又是「在空不執空」,因而,對世間的一切都是認認真真對待;而由於空掉了自我,因而就只有濟世度人了,因此,那些捨生忘死、為國為民為他人的人,他的心理狀態(也就是心性)事實上就是菩薩境界。大悲心、菩提心、無二慧是菩薩修行所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

菩薩修行的位次,地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分,地上有十地之分。十信之前,為外凡菩薩,十信之後,為內凡菩薩,十住至十回向,為賢位菩薩,十地之上,為聖位菩薩。十地菩薩所證,就其本體來說,是無二無別的,就其層次來說,十地各各不同。

初地名極喜地,一登此地,現證法性,得未曾得,生大歡喜。此時,世俗菩提心轉為勝義菩提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菩薩。此地菩薩斷除身見結、疑結、戒禁取見結,遠離不活畏、死畏、惡名畏、惡趨畏、大眾畏,圓滿布施波羅密,開始示現八相成道。

初地菩薩,不再受生惡趣。其實,從四加行的忍位開始,就決定不入惡趣,俱舍頌中「忍不墮惡趣」即是此意。與小乘比較,小乘第八聖預流向與初地一樣,斷三種結,滅惡趣道,除異生性。

不過,初地菩薩比二乘殊勝,依唯識說,二乘只證人空不證法空,而菩薩則雙證我法二空,智慧型超過二乘聖者,依中觀說,初地菩薩只在福德方面超過二乘,在智慧型方面,中觀認為二乘也證法空,只有七地以後,菩薩的智慧型才會超過二乘。

二地名離垢地,一登此地,夢中都不犯戒,圓滿持戒波羅密。由於戒行清淨,二地菩薩能積極修行使善業道。業與業道不同,業指身、語、意三業,而業道是業所經之道,指意業。

三地名發光地,一登此地,就會發出赤金色的智慧型之光。究其原因,一是三地菩薩定力深厚,引發修慧,一是三地菩薩得聞持陀羅尼,引發聞慧與思慧。此地圓滿忍辱波羅密,斷除嗔心與貪心。

嗔,為欲界特有,「上界不行嗔」。貪,為三界通有。另外,三地菩薩定力深厚,有大神通。

神通中的前五通,是共外道的,而漏盡通,是佛教獨有的。

此三地多為在家菩薩而說,為福德資糧之因,為佛色身之因。

四地名焰慧地,智慧型之光比三地更為殊勝,能如火焰般燒毀煩惱。此地圓滿精進波羅密,由於勤修菩提分法,能斷除一分俱生我執與俱生法執。菩提分法,簡單地說,是指七菩提分法,詳細地說,是指三十七菩提分法。

五地名難勝地,無論是天魔、陰魔、死魔,還是煩惱魔,如與此地菩薩相鬥,都不能獲得勝利。一般說來,在資糧位與加行位就能降魔,但此時不是單憑自己的力量,尚需佛力加持。初地菩薩雖可與魔王對抗,但定力不深,一旦出定,就被魔王所擾,不能說是難勝。

五地菩薩圓滿靜慮波羅密,定力深厚,任何外在的魔王均無法戰勝。五地菩薩能通達諸諦的微妙性,苦諦、集諦、道諦為世俗諦,滅諦為勝義諦。

六地名現前地,現見緣起的真實性,般若智慧型現前,圓滿般若波羅密。小乘三果與大乘六地,可入滅盡定,六地之前,沒有廣大的悲心與高度的智慧型,不能入此定。滅盡定滅盡一切心識的活動,是聖者所修之定,不共外道。

對此,小乘認為是滅除前六識的心心所法,大乘認為是滅除前七識的心心所法。另外,唯識認為滅盡定是有為法,而中觀認為是無為法,有部認為滅盡定有實體,而經部、唯識、中觀都認為無實體。要入滅盡定,必須以世俗諦為下手處。

七地名遠行地,快到彼岸的世界,離凡夫生死已經很遠。對滅盡定,六地菩薩雖常能具足,還需要加行來引發,而七地菩薩則能上一剎那入定,下一剎那出定。七地圓滿方便波羅密,方便為般若所攝,是從般若所起的大用。

六地的般若為根本智,重在證悟空性方面,七地以上的,為後得智,重在教化眾生方面。

八地名不動地,一登此地,煩惱斷盡,不為煩惱所動。關於斷煩惱,大小乘說法不一。小乘認為,煩惱有見思兩種,見惑在見道位上同時斷,思惑在修道位上各別斷。

唯識認為,煩惱有煩惱障與所知障,小乘只斷煩惱障,不斷所知障,大乘則可斷二障,分別二障於初地頓斷,俱生二障地地分斷,煩惱障於八地斷盡,所知障於佛地斷盡。中觀認為,從初地到八地,煩惱就可斷盡,八地以上所斷的,只是煩惱的習氣,而這習氣卻是二乘所不能斷的。八地圓滿願波羅密,得十自在,為救度眾生,可於三界之中隨意現身。

八地又名不退轉地,由於修證的不同,不退也有深淺的不同。十信位時,成就信不退,深信自己不退轉小乘或凡夫。十住位時,成就住不退,對佛法真理生起不退的勝解。

初地位時,成就證不退,證悟諸法空性。八地位時,成就念不退,得無生忍,念念流入薩婆若海。

九地名善慧地,得法、義、辭、辯四無礙解,於諸地菩薩中說法第一。九地菩薩圓滿力波羅密,力有兩種,一是思擇力,屬於理解方面的,一是修習力,屬於實踐方面的,二者合一,則解行相應。

十地名法雲地,圓滿智波羅密,以佛法之雨滋潤眾生,以慈悲之雲隱蔽萬物。一登此地,十方諸佛都為其灌頂,預祝即將入於佛位,所以又名灌頂位。十地的最後心,就成佛了。

十地菩薩的修行,諸經論中都分為三個階段。從初地到六地,是有相有功用行的階段。從六地到八地,是無相有功用行的階段。從八地到十地,是無相無功用行的階段。

4。佛。佛與菩薩又不同。

菩薩在悟境上,與佛沒有差別。菩薩與佛的差別在於:菩薩雖可以達到境界,但不能做到「恆常」,也就是雖然知道那個境界是怎麼回事,自己也能進入那個境界,但還不是「(行住坐臥起心動念一切的)一切就是(那個)境界」,也就是說,還達不到「本來就是,不存在進入不進入的問題」的地步。

這就是說,佛與菩薩的差別,在於修為上的差別,佛已經完全轉化了常人的心性,(境界)成了「自然而然」,菩薩還沒有完全轉化心性,還不是完全的自然。因而,菩薩有次第,因修為的深淺而次第不同,佛經裡說菩薩有十個次第,十地菩薩是最高境界的菩薩;佛則沒有差別,阿彌陀佛與釋迦牟尼佛沒有差別,之所以叫不同的佛,只是因為各自成佛的經過或成佛的先後不同而已。

菩薩度人,實際上就是在修煉,是改變自己的心性的行為和過程,也就是說是在度己;菩薩發願要度盡天上、地上以至地獄眾生,並從實際的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實際上是在克服自己的利己心、吝嗇心、狹隘心等,是在修煉和放大自己的心量,而這些心量是佛自然就具備的,因而,菩薩的一切度人行為,也就是在度己(去成佛)的行為。這就是度人就是度己的道理。

菩薩布施,是在克服改變自己的吝嗇心;和尚(包括菩薩、佛)行乞,則是在通過讓世人施捨來改變其吝嗇心,也就是說,和尚行乞,是一種濟世度人的方便法門。

佛在開始說法時說的是:「無常、苦、無我、不淨」,佛在涅盤時則說:「常、樂、我、淨」。

「淨」就是「常」,常就是自然地是(那種境界——其實不能叫境界。有個境界就已經錯了);不存在「不在境界中」就是「淨」;達到了「淨」,也就只有「樂」而無「苦」了。「無常、苦、無我、不淨」,說的是成佛前狀況和修煉的方法;「常、樂、我、淨」,說的則是成佛的結果。

佛沒有戒律,一切隨心所欲,心身自由,無有拘束,也無有障礙。佛在**?佛就是你。

鬼神在**?鬼神也是你。你貪瞋痴慢,就是鬼神;你仁義道德,那你就是天神;你有妄想,有分別,沒有執著了,你就是阿羅漢;有妄想,妄想還有,分別、執著沒有了,你就是菩薩;你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捨掉,你就是佛。

其它參考**:

阿彌陀經白話解釋

菩薩十地證境)

燕窩如何分等級,燕窩等級怎麼劃分?

燕窩以所含唾液份量分等級。羽毛雜質較多,盞形較不均整,窩體小而薄,是為次品。質地較純,雜質很少,形態整齊均稱,光潔透亮,呈絲瓜絡半碗狀,略有清香者為上品。燕窩以杯狀或船仔形最佳。如果燕子築巢在兩幅牆角的位置,燕窩的形狀就會成為三角形狀 寬度大的燕盞級數較高,但營養價值完全一樣。天然顏色,無泥沙和雜質...

英語是怎樣劃分等級,英語的等級如何劃分?如何報考?

情談學長 一 英語等級根據難易程度劃分了以下五個等級 1 pets 1 pets 1是初始級,其考試要求略高於初中畢業生的英語水平。pets 1b是pets 1的附屬級 2 pets 2 pets 2是中下級,其考試要求相當於普通高中優秀畢業生的英語水平。3 pets 3 pets 3是中間級,其考...

智商是怎樣分等級的,智商怎麼劃分等級的

太叔靜逸牧蕩 智商智商就是智力商數。智力通常叫智慧型,也叫智慧型。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智力包括多個方面,如觀察力 記憶力 想象力 分析判斷能力 思維能力 應變能力等。智力的高低通常用智力商數來表示,是用以標示智力發展水平。1905年法國心理學家就制定出第乙個測量智力的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