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態文明學校要做什麼,如何建設校園生態文明

時間 2021-07-05 19:17:07

1樓:

這有一篇關於浙江林學院的文章「建設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大學」您參考一下http://hi.baidu.

2樓:助跑加油站

生態化學校是指:在生態世界觀和科學的發展觀的指導下,通過構建學校課程、課堂、評價等一系列體系,形成生態化校園文化,建立起以「人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與環境高度協調、和諧發展的教育生態系統的學校。

生態化學校具備以下五個方面的特點:(1)學校充滿勃勃生機;(2)教師充滿創新的活力;(3)學生充滿青春的朝氣;(4)課堂充滿歡聲笑語;(5)校園真正成為每一位師生氣息的樂土和放飛理想的樂園!我們最終的目標是要使學校實現自主、健康的可持續發展;使教師實現專業化發展;使每一位學生實現富有個性的、全面和諧的、可持續發展!

建立生態化學校,我們以生態世界觀和生態化教育理論為支撐,以「人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構建了生態化課程、課堂、評價等一系列體系,形成了生態化校園文化。

如何建設校園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建設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意義?你認為大學生能為實現美麗中國做些什麼?

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3樓:艾小呆的我

1、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

2、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

3、深化資源性產品**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

4、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汙權、水權交易試點,建立資源環境領域的市場化機制;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4樓:匿名使用者

具體內容

1、在文化價值觀上,對自然的價值有明確的認識,樹立符合自然生態原則的價值需求、價值規範和價值目標。生態文化、生態意識成為大眾文化意識,生態道德成為普遍道德並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2、在生產方式上,轉變高生產、高消費、高汙染的工業化生產方式,以生態技術為基礎實現社會物質生產的生態化,使生態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居於主導地位,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

3、在生活方式上,人們追求的不再是對物質財富的過度享受,而是一種既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生態的生活。人類個體的生活既不損害群體生存的自然環境,也不損害其他物種的繁衍生存。

4、在社會結構上,表現為生態化滲入到社會結構之中,但這只是社會的某些方面而不是整個社會結構發生變化。諸如在社會政策上考慮如何組織好經濟,以便協調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5、在制定決策上,使科學家和經濟學家、人文學者對有重大影響的發展戰略決策進行生態效益評估,以期維護人類活動對自然的最小損害並能夠進行一定的生態建設。

擴充套件資料

生態文明的戰略任務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十八大報告第八部分提出了優、節、保、建四大戰略任務。

一是優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

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是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要節約集中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援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

發展迴圈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

三是保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汙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四是建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

深化資源性產品**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5樓:種花家的小公尺兔

1、在文化價值觀上,對自然的價值有明確的認識,樹立符合自然生態原則的價值需求、價值規範和價值目標。生態文化、生態意識成為大眾文化意識,生態道德成為普遍道德並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2、在生產方式上,轉變高生產、高消費、高汙染的工業化生產方式,以生態技術為基礎實現社會物質生產的生態化,使生態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居於主導地位,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

3、在生活方式上,人們追求的不再是對物質財富的過度享受,而是一種既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生態的生活。人類個體的生活既不損害群體生存的自然環境,也不損害其他物種的繁衍生存。

4、在社會結構上,表現為生態化滲入到社會結構之中,但這只是社會的某些方面而不是整個社會結構發生變化。諸如在社會政策上考慮如何組織好經濟,以便協調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5、在制定決策上,使科學家和經濟學家、人文學者對有重大影響的發展戰略決策進行生態效益評估,以期維護人類活動對自然的最小損害並能夠進行一定的生態建設。

中共**在這時及時地提出這個鮮明的概念,正是標誌著黨在建設現代化社會的思路正在轉變,提醒著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諧等方面的工作,也就是按照社會發展的規律和自然規律來治理國家,治理方方面面的工作。

從十二大到十五大,中國共產黨一直只強調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現在,十七大報告又提出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正是中國共產黨在探索建設「和諧中國」道路上通過長期地深入思考,不斷追求進步與創新的優秀成果。

6樓:奮鬥

1、在文化價值觀上,對自然的價值有明確的認識,樹立符合自然生態原則的價值需求、價值規範和價值目標。

2、在生產方式上,轉變高生產、高消費、高汙染的工業化生產方式,以生態技術為基礎實現社會物質生產的生態化,使生態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居於主導地位,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

3、在生活方式上,人們追求的不再是對物質財富的過度享受,而是一種既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生態的生活。

4、在社會結構上,表現為生態化滲入到社會結構之中,但這只是社會的某些方面而不是整個社會結構發生變化。

5、在制定決策上,使科學家和經濟學家、人文學者對有重大影響的發展戰略決策進行生態效益評估,以期維護人類活動對自然的最小損害並能夠進行一定的生態建設。

7樓:匿名使用者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

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

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援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迴圈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

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迴圈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

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災害防禦能力。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汙染防治。

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四)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

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汙權、水權交易試點。

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如何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 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 環境汙染嚴重 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 順應自然 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 政治建設 文化建設 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堅持節約資源...

如何認識當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桃子甜美人生 1 人口問題突出。首先,龐大的人口規模對資源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加劇了對環境的破壞和汙染。其次,人口老年化問題嚴峻,青少年人口比重嚴重偏低。使得我國老年撫養係數快速上公升 社會保障壓力加劇 老年醫療和養老等問題突出。2 資源形勢十分嚴峻。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由於人口多,自然資源人均占有量...

怎樣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內涵,如何全面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

生態文明的核心問題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大自然本身是極其富有和慷慨的,但同時又是脆弱和需要平衡的 人口數量的增長和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不可阻擋,但人類歸根結底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活動不能超過自然界容許的限度,即不能使大自然出現不可逆轉地喪失自我修復的能力,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