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春日時雨時晴,杏花開時,小雨落在身上,衣服欲溼未溼」的詩句是哪首

時間 2021-10-14 21:42:42

1樓:勿念陌上花開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絕句》  僧志安

古木陰中繫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譯文我在高大的古樹陰下拴好了小船;拄著拐杖,走過小橋,恣意欣賞這美麗的春光。

絲絲細雨,淋不濕我的衣衫;它飄灑在艷麗的杏花上,使花兒更加燦爛。陣陣微風,吹著我的臉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動著嫩綠細長的柳條,格外輕颺。

注釋⑴系(xì):聯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稱。

⑵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桿直立,長老了可做拐杖。

⑶杏花雨:清明前後杏花盛開時節的雨。

2樓: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絕句》 僧志安

3樓:

《絕句》

古木陰中繫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賞析: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 詩人拄杖春遊,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 彷彿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 使這位老和尚 遊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

橋東和橋西, 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遊的詩人來說,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 "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 東風專指春風。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 都沒有這樣的詩意。

詩的後兩句尤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楊柳風", 早春的風。這樣說比"細雨"、"和風"更有美感,更富於畫意。

楊柳枝隨風蕩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印象稱早春時的雨為"杏花雨", 與稱夏初的雨為"黃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樓一夜聽春雨, 深巷明朝賣杏花",南宋初年,大詩人陸游已將杏花和春雨聯絡起來。 "沾衣欲溼",用衣裳似溼未濕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 更見得體察之精微,描模之細膩。

試想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 細雨沾衣,似溼而不見溼,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 這是怎樣不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這樣興致勃勃地走下去,遊賞下去, 到他想起應該歸去的時候,怕要體力不支,連藜杖也扶他不動了吧?不必多慮。

詩的首句說:"古木陰中繫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嗎?

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來,那小船偏激在溪水邊老樹下,正待他解纜回寺呢。

春日時雨時晴,杏花開時,小雨落在身上,衣服欲溼未溼 楊柳風最柔,吹到臉上也不覺其寒。詩句

出自宋朝僧志安 絕句 全詩如下 古木陰中繫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賞析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詩人拄杖春遊,卻說 杖藜扶我 是將藜杖人格化了,彷彿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使這位老和尚 遊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的是什麼地方的景

杭州西湖。一 原文。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二 譯文。晴天,西湖水波盪漾,在陽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極了。下雨時,遠處的山籠罩在煙雨之中,時隱時現,眼前一片迷茫,這朦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麼淡妝也好,濃妝也罷,總能很好地烘托出...

描寫拔河時的場面,描寫拔河時的場面200字

星期五,我們學校要進舉行了拔河比賽。比賽開始了,隊員們立即開始行動,有的在做準備活動,有的在練習比賽動作。隊員們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就跑到操場中心抓起繩子,蹲下身子,擺好 戰鬥 的姿勢。隨著老師的一聲哨響,同學們馬上往自己的方向拉,紅色標記被同學們拉的一會兒往左,一會兒往右,像一隻在空中飛翔的小精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