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眼鏡發展史大事記

時間 2021-08-15 06:52:26

1樓:

在眼鏡發明以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職業都受到視力能力的制約。例如,獵人的遠視力比近視力更為重要;而用近視力的手工業者(能工巧匠)能常在45-50歲以後,因為看不清近物而不得不結束他們的職業生涯。最早的鏡片為平凸鏡片,外形如扁豆,故英文稱為lens。

最早的放大鏡可追溯至十世紀。隨著印刷術的發明和霧化的傳播,對良好近視力的需求增加了,促進了眼鏡的發展。

13世紀,人們開始用玻璃滴注的鏡片來矯正視力,當時將玻璃溶化後滴入模子製成。關於矯正視力的最早記錄是在2023年,由羅格·貝肯(roger bacon)做出的。他寫到:

將水晶的凸面靠近眼睛,字母會顯得更大也更清楚。

自從約翰·古登伯格( johan gutenberg)發明了打字機後,大量湧現的印刷品更是增加了人們對視力矯正的需求。當時的鏡片主要為凸鏡,用以矯正老視。後來人們很快發現凹鏡有助於近視患者看清遠處物體,從此鏡片開始根據度數分類,而不再根據年齡分類。

最早的眼鏡是將鏡片用繩子拴在眼前使用。

18世紀,中國人發明了"耳撐"。

英國配鏡師愛德華·斯凱萊特(edward scanlett)製作了的眼鏡邊架,成為現代眼鏡的雛形。

2023年班傑明·富蘭克林用兩副鏡片製作了第一副雙光鏡片。

19世紀是眼鏡和鏡片發展的重要時期。

2023年富勒(fuller)發明了圓柱鏡片,用以矯正散正。

2023年斯涅倫(snellen)發明了標準視力表,使視力力量化。

2023年愛薩克·施奈特(lsaac schnaitman)完善了定型雙光鏡片。

2023年約翰·博雷命(john borisch)發明了融合雙光鏡片(即使用兩種不同的玻璃),並命名為"**雙光"。

我們使用的鏡片設計約在2023年左右開始出現。在鏡片發展的同時,生產商也在不斷搜尋新的產品,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不同需求。大批量生產染色鏡片(如太陽鏡)開始於20世紀早期,此類鏡片被用以改善視力和減少紅外線輻射。

2樓:匿名使用者

眼鏡的起源和發展

我國的眼鏡,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外史籍中都記載了眼鏡最早起源於中國,是我國古老文化、醫療、技藝的遺產。它的發展變遷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

我們說眼鏡是從中國傳到外國的,是有史可查的,是在13世紀末葉。在西方國家,眼鏡的最早出現正是在13世紀末葉。當時有個義大利人,名叫馬可波羅(marco pol6),他曾旅居小國十七年,為元朝宮庭辦事,跑遍中國各地,當時他見到元朝宮庭裡有人戴眼鏡,對此他很感興趣,在他回國時就把眼鏡傳到了西方,所以在西方最早製造眼鏡的地方,則是馬可波羅的故鄉棗威尼斯。

另外,在馬可波羅的遊記中還載有老年人戴眼鏡閱讀**及小字的記載。

最原始的眼鏡是起源於透鏡(放大鏡),它的製造、應用與光學透鏡的出現有密切的相關。相傳最初發現眼鏡能使物體象放大的光學折射原理是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察覺的。當時有人看到一滴松香樹脂結晶體上恰巧有只蚊子被夾在其中,通過這松香晶體球,看到這只蚊子體形特大,由此啟發了人們對光學折射的作用的認識,進而利用天然水晶琢磨成凸透鏡,來放大微小物體,用以謀求解決人們視力上的困難。

這就是我國眼鏡的維形時期。

據《世界之最》介紹:「是在西元前2023年,中國皇帝就通過透鏡公尺觀察星星。眼鏡是中國傳到外國的。

根據孔子(西元前551年?79年)說:中國那時就有人戴水晶和其它透明礦物質做成的眼鏡,用來醫治眼睛或遮避陽光。

經初步考證:有關透鏡和眼鏡的歷史,我國早在戰國時期(2023年前),墨子l 5卷,中己載有墨子很多有關光和對平而鏡、凸面鏡、凹面鏡的論述。西元前三凹世紀時我國古人就通過透鏡取火。

東漢初年張衡發現了月亮的盈虧及月日食的初步原因,也是借助於透鏡的。

中國最古老的眼鏡是水品或透明礦物質製做的圓形單片鏡(即現在的放大鏡),傳說店代大文人祝枝山就曾用過這樣眼鏡,在宋代時就有人用水晶鏡掩日來提高視力了。

明代開始到現在一直稱為「眼鏡」。

十三世紀元代,我國已能利用水晶的折射率做成眼鏡,幫助解決視力不足的困難,但當時戴眼鏡的人並不多。明代宣德年間〔公元14!6一2023年),開始有了「單照「鏡(近似現在的放大鏡)鑑於當時加工技術,只有老花鏡,並限於宮庭內流傳,皇帝常常作為御品賜給年老大臣,以矯正視力老花的缺陷。

由此之後眼鏡已進入了人類的生活之中。以後為了便於使用,有的將鏡片縫在帽子上,有的裝裝在鐵圈裡。

十六世紀開始才出現架在鼻樑上的雙片鏡,在鏡架兩端系上線掛在耳朵上。以後眼鏡架的生產不斷改進,逐漸由繁而簡,出粗糙到精巧。鏡框有紙圈、漆皮、午角、玳瑁、銅圈等。

這些不同鏡框直延至清代後期,開始用鏡腳代替,這樣既美觀又方便,以至出現了以戴眼鏡(平光鏡)為趕時髦的潮頭。清乾隆時,李行南的《中江竹杖詞》巾有「少年不盡風流態,理聰斜窺紅粉妝」之句,就是指江南一帶人以戴眼鏡為時髦,亦有在結婚禮儀時,新娘以上有色眼鏡掩羞容。

我國限鏡的取材和形式的演變,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工業、手工業的生產發展而變化。從眼鏡形式和鏡框(架)的演變,在我國最古老的眼鏡只有一塊鏡片,不帶邊框,手持使用。後來為了手持方便,則把鏡片用木質(後用金屬)作邊框,固定在乙個單柄邊框上,仍然是手持使用(如當今的單柄放大鏡。

到明消之際,小國姑蘇(今蘇州)上方山一帶、用水晶製成的鏡片,就是裝在單柄銅框上,叫做單怕眼鏡。蘇州乃是我國水晶眼鏡生產之盛地,流傳古今,遍銷全國,相傳海外。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由於單柄眼鏡使用不方便、開始則把兩個單鏡經過針銷或鉚合連線在一起,如圖1當中旋轉軸可以上下分合,用繩帶牽掛在頭或帽子上、也可利用壓力把它夾在鼻樑上使用。最古老的鏡架(邊框)為木製、紙製、動物角質、皮革和玳瑁甲等材料,後來相繼發漢到採用金屈材料如;銅、鐵、金、銀及現代的各種合金、鍍金、包金、k金、不鏽鋼和塑膠材料。其形狀早期眼鏡均為圓形或橢圓形,有的只有邊框無腳服;有的有腳腿也不象現代眼鏡的式樣。

例如:無腳鏡框為折疊式:(即用絲線繩套在耳上使用)有腳鏡框的腿也是折疊式:

其鏡盒都是用紙糊的,經過塗漆搞的也很講究.可以掛在腰帶上作裝飾品,其式樣有圓形、橢圓形二種。(如圖1棗2)此外還有為眼鏡配套的鏡套,鏡袋,主要起保護眼鏡和方便攜帶作用。

我國眼鏡行業的形成和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歷史發展階段。

明清之際行業幫會的形成

在我國歷史上(約14 17世紀)隨著個體手工業的發展,眼鏡用料由天然晶石發展到使用玻璃後,眼鏡的使用範圍則開始向民間推廣和擴大,製作技術也有新的發展。

中國姑蘇(蘇州)是我國眼鏡的發源地,蘇州生產眼鏡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對我國的眼鏡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明代激幀初年(公元2023年>、蘇州眼鏡史上山現了一位傑出的技帥,名叫孫雲球,字文玉,又字泗濱,原籍吳江。他從小勤奮好學,當時他看到視力不健的人很痛苦,但「單照」鏡之類又使用不方便。

於是他就汰心研製一種可常架在眼睛上的鏡片。他經過反覆多次試驗,利用機械原理發明創造了鏡片研磨機器—牽陀車。這種牽陀車,就是所謂古典法加工的水橙,是用腳踏轉動,採用礦石砂、白泥、磚灰等作研磨劑或拋光材料,把鏡片磨成凸凹透鏡,以適應眼屈光的需要,最後終於掌握了「磨片」技術。

用天然水晶石磨製出鏡片。同時他又掌握了「對光」

現稱驗光)的技術,按照人的年齡和不同的視力研製出老花、近視、遠視等品種以及各種光度的鏡片,並編制了一套「隨目對鏡」的原始驗光方法.用以驗目配境。這樣就可以隨目配鏡,效果絲毫不差,戴在臉上也比較方便舒適,以適應各人視力的需要,這是我國主覺驗光配境的開始。

後來.孫雲球又發明研製了不同用途的光學鏡頭,有百花鏡、鴛鴦鏡、放大鏡、多面鏡、幻容鏡等數十種之多。從此,孫雲球製造的眼鏡名揚各地。可惜,這樣一位有作為的技術人才,33歲就病逝了。

但是他留下一部名n4《鏡史)的科技著作.對推動後世眼鏡製造技術,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繼孫雲球之後到了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蘇州又出了乙個製造眼鏡的人才,名叫褚三山.他進一步發展了製造眼鏡的技術,頗有影響。

由於蘇州出了孫雲球、褚三山兩位傑出的製造眼鏡的技術人才,從而推動了當時蘇州眼鏡行業的形成和發展。在2023年,蘇州已出現了專門生產眼鏡的手工作坊。

到了清康熙年間,眼鏡的製作與銷售已在北京、上海、蘇州、天津、廣州等地蓬勃發展。眼鏡已成了專門的商品。

2.清末民初眼鏡行業的順起

自i 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西方的配鏡技術傳人我國,為眼鏡行業的倔起開闢了新的道路。清朝末年,首先是英國人約翰·高德(j。hngoddard),在上海開設了「高德洋行」,專營機磨檢光眼鏡。

之後其他洋人接因而來。如托極司(tobim)開設了「明晶洋行」,英籍猶太人雷茂頓(ram5比n)開設的「雷茂頓洋行」等。

至此以後,到19門年曾經在「高德洋行」中國人籌資開設了「中國精益眼鏡公司」。由於精益眼鏡公司的開業,使我國眼鏡行業有了新的發展.特別是在驗光配鏡方面有了很大的改革:

①開始廢除了舊式店鋪沿用已久的「對光牌」驗光配鏡,採用了主客體相結合的驗光技術。

⑨淘汰了純手工操作製做鏡片的方法,設定了機械研磨加工裝置,發展了研磨技術,這時不僅能磨製各種不同性質、不同規格的鏡片,還開始自制式監製各類鏡框(架)。

③在檢、磨、割、裝、矯、制等技術方面,由於採用了一些國外的新技術和裝置,因而培養了一代製做眼鏡的專業人才,為我國眼鏡行業很快形成一支新的技術隊伍,打下了堅實基礎。

由於精益眼鏡公司生產的眼鏡適應了我國人民的需要,售價又低於洋行洋貨,不久便在全國占領了市場並在各地開設了分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精益眼鏡公司已在北京、香港、天津、濟南、瀋陽、大連、哈爾濱、南京、無錫、蘇州、杭州、揚州、漢口、長沙、南昌、開封、廣州、重慶等十八處開設了分支機構。

在抗戰前,精益眼筐公司的產品,還曾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在2023年.孫中山先生曾到廣州精益公司分店驗光配鏡,並為之題詞:「精益求精」。

2023年前後.上梅除精益眼鏡公司之外、還開設了幾家大型專業眼鏡公司,其中有「茂昌眼鏡公司、吳良才眼鏡公司」等。這些專業眼鏡均設有先進的驗光配鏡裝置和鏡片加工研磨、割邊專用機器。

與此同時,北京的眼鏡行業也大為發展。北京先後開設了慎昌鐘錶眼鏡行.大明目鏡公司(始建於2023年)等,也都分別設有驗目配鏡和前店後廠的鏡片加工車間。同時,原有老式的生產方式家庭手工業作坊,也隨之發展增多,並且不斷革新其生產技藝,採用一些國外進口材料,使舊式眼鏡在形式上力求更新。

從此.北京的眼鏡行業更是興旺發達,進而成立了眼鏡同業工會.協調全行業的共同事宜。這是舊中國北京眼鏡行業的大致形成過程。

3.新中國成立後眼鏡行業的變遷和飛躍

舊中國.眼鏡行業的發展,雖然初具規模,並且有了行業幫會或同工業會等行業組織,但是在其生產和經銷中均屬私人店鋪和家庭手工作坊,其產品大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裝飾品,產量不多、**昂貴,因而發展緩侵。特別是生產工業.直到解放前夕,全國生產眼鏡的廠家只廖廖無幾,都是一家一戶,生產工人多則十jl個人,少則一二人,而且生產工藝十分落後、產品質量低劣、品種單調、數十年一貫制。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正確路線指引下,眼鏡生產開始由家庭小作坊式的手工生產,逐步到組織起來合作生產的小企業。如:北京在合作化和公私合營前,眼鏡工商業為數不多。

工業有近百戶小作坊,從業人員約有270餘人;商業共有39戶專兼營商店,從業人員不到300人,其中只有十家(即:精益、大明、東方、精明、昌明、四明、寶隆、劉明齋、孫泳良常記)

設有前店後廠的生產車間和同仁醫院眼科附屬的眼鏡片加工車間,共有生產工人46人。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眼鏡行業也得到大力發展。在工業方面,北京、上海、蘇州等主要產地均具有了一定規模的眼鏡生產基礎。如上海眼鏡一廠、上海眼鏡二廠、北京眼鏡廠、北京608廠、北京603廠、蘇州眼鏡廠等,已經成為我國眼鏡工業的大型骨幹企業,其規模均為近千人的國家中型企業。

其產員數量質量及配套能力均居全國首位,有的產品則為市級或國家級優質產品,有的名牌產品多年長期出口.行銷全國,馳名中外。

另外,一些國防工業企業,儀器儀表工業也有部分企業轉向眼鏡行業生產加工,商業服務部門也不斷擴大或增加銷售網點和增添驗光配鏡l裝置、儀器。有些城市還非常重視理論教育.如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等還開辦丁眼鏡技術短訓班和職工個等專業技工學校為眼鏡行業培養了大批專業技術人才。

2023年4月,由國家輕工業部倡導牽頭,在江蘇省鎮江市召開了全國眼鏡行業的「中國眼鏡協會」成立大會。到會的入會集體會員企業共有140親家,其中規模較大的骨幹企業有85個,分別隸屆輕工業部、商業部、機械工業部、兵器工業部、農牧漁業部、衛生部和國家科委;分別在14個省、市、自治區等31個城市;共有職工27237人。其中,技術人員l 393人:

500人以上的單位15個,200一500人的單位29個,200人以下的單位41個o按經濟性質劃分:全民企業15個,集體企業49個,鄉鎮企業io個,中外合資企業若干個。這85個單位共有固定資產淨值14522萬元,2023年全年生產能力為:

鏡架2018萬副,(其中金屬架590萬副)。鏡片1609萬副,毛坯1694萬副;總產值1.4億元,總銷售i.9億元.總利潤3449萬元,每年出口鏡架、鏡片150萬副,換匯75萬美元。眼鏡協會成立後一年多來又有近百家廠、商申**入了協會,到2023年底已發展到集體會員企業240個,共有職工3萬餘

我國眼鏡行業的發展,是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變遷.至今已形成了乙個具有一定規模和一定配套生產能力的大行業,在整個國民經濟當中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並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世界火器的發展史,介紹下世界槍械發展史

舊部 早在1915年,為了適應陣地戰的需要,義大利人b a 列維裡設計了一種發射9mm手槍彈的雙管連發槍,從而奠定了現代衝鋒槍的基礎。1918年,德國人h 斯邁塞爾設計的第一支適於單兵使用的伯格曼mp18式9mm衝鋒槍問世,同年,其改進型mp18i式衝鋒槍正式裝備德國陸軍使用。20 30年代是衝鋒槍...

世界計算機歷史重大事件,世界計算機發展史

1 3計算機的發展歷史,從世界第一台計算機到1976年蘋果電腦,從實木滑鼠到3d滑鼠。世界計算機發展史 早期1854年 1890年。1890年 20世紀早期。20世紀中期。20世紀晚期 現在。1666年,在英國samuel morland發明了一部可以計算加數及減數的機械計數機。1673年,gott...

國外航天發展的簡介,世界航空發展史的簡介

公升空飛行是人類最古老 最美好的願望之一。千百年來,中國及其他國家和地區流傳著許許多多有關飛行的美妙神話和動人傳說。由於科學技術發展的限制,飛行的探索直到近代一直處於盲目的冒險和無盡的幻想階段。在人們認識到簡單模仿鳥類的撲翼飛行方式並不能使人公升空之後,在近乎偶然的發現的情況下,人們開始轉向輕於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