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要天天喝
經歷過三國混亂時期後,司馬懿才是最大的贏家,因為伍納司馬懿一直表現出很忠誠的假象慧亮,騙過了所有人,自身在朝中非常有威望,後腔碧沒來更是加曹魏貴族軟禁起來自己掌權。
2樓:巨集盛巨集盛
諸葛家族才是最後的贏家,因臘跡蔽為不管是輪州哪個國家獲得最後的勝利,諸州渣葛家族都不會滅亡,都能得到非常好的發展。
3樓:無能為力大蒜
蜀國才是最後的贏家,到最後也成功建立了比較統一的國家,統一了天下,也就是我們後來熟知的漢朝。
三國亂世中,有哪四位坑主謀士影響歷史走向呢?
4樓:掌心和腳心的痣
謀士是輔佐領導者治理國家的重要角色,在乙個國家的統治過程中佔領著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亂世,乙個政權的鞏固與否,謀士會起著重要的作用。比如說劉邦麾下的張良,蕭何,等幫助劉邦成功的奪取了天下。所以謀士的身份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在三國時期,卻有三位比較坑主的謀士,最終還影響到了三國的變化,影響了三國的歷史,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分析一下。
一、曹操的謀士蔣幹。曹操的謀士還是比較多的,蔣幹只是其中之一。蔣幹這個人比較善於才辯,所以深得曹操的賞識。
曹操和孫劉聯軍打赤壁之前,曹操為了去確認一下週瑜軍隊的虛實,於是就派作為周瑜好友的蔣幹去勸勸周瑜。但是沒有想到,周瑜料想到了這些,於是就設下了離間計,最終曹操殺死了自己的水軍統領蔡瑁和張允,導致了赤壁之戰的失敗。
二、袁紹的謀士許攸。許攸是袁紹麾下的謀士,也為袁紹提供了很多滅曹操的計謀,但是卻都沒有被袁紹。官渡之戰發生之前,許攸的家人**,許攸生氣就被判了袁紹去投奔了曹操。
許攸投奔曹操之後,還讓曹操去偷襲袁紹的糧倉,所以袁紹才會慘敗,這可是影響三國走勢的一場戰役。
三、劉璋的謀士張松。張松是劉璋的莫歐式,但是曹操拿下荊州之後,張松就準備去投奔曹操,但是曹操看不上他,所以對他非常冷淡,這就引起了張松的不滿,於是就回到了劉璋的身邊,說了很多曹操的壞話,讓劉璋和曹操決絕交,引劉備勢力,最終劉備取得了蜀地。此外還有袁紹手下的郭圖,坑完袁紹之後,還坑了袁紹的兩個兒子。
5樓:愛吃西瓜的熊
蔣幹,許攸,張松,郭圖,這4位謀士都為自己的國家爭取過非常多的利益,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6樓:乙個
蔣幹,許攸,張松,郭圖,這幾位謀士他們的策劃能力並不是特別的好,所以也導致他們的智慧出現了很多失誤的地方導致戰役失敗,最後引起了很多士兵的不滿意。
7樓:辰楠侃
張松,蔣幹,郭圖,許攸影響了歷史的走向,他們在當時的地位舉足輕重,為當時的君主出了很多謀略。
三國時期,誰贏得最徹底?
8樓:對方考慮看過
都沒贏,轎薯最終被晉朝粗拆所滅。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閉凳者、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
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
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西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縱觀整個三國曆史,真正的幕後贏家是誰?
9樓:樂樂你看見
一、我們上三國演義的時候,劉備曹操孫權可以說是三國鼎立的局面,最終三國最大的贏家可以說是司馬家,也有人說是魏國是最大的贏家,但是我認為應該是司馬家成為了最後的贏家,因為司馬懿非常聰明有才智,而且司馬懿有一顆野心。
二、司馬懿其實沒有太大的野心。準確來講,司馬懿是不想當官的,當時東漢有三大勢力有外戚太監還有宗派。司馬懿個人是看不起太監的,所以當時曹操安排司馬懿去服侍,他就拒絕了,可見司馬懿屬於乙個堅持自我的人。
三、曹操派人去找司馬懿,想讓他出面,但是他不同意,曹操假裝派人要殺了司馬懿,司馬懿只是睜大眼睛看著那人,他的身體還一動不動。只有曹操心服口服,後人無不感嘆司馬懿的堅強心態。司馬懿知道,曹操雖愛才藝,但對那些自傲、不願依附的人,他是不寬容的。
司馬懿怕被殺,只好同意了。
四、說起曹操也是「自鳴得意」「引狼入室」,司馬懿並不急於施展才華,卻忍無可忍。當然,司馬懿並沒有讓曹操減少他的懷疑。有一天,曹操做了乙個夢,夢見三匹馬在同乙個水槽裡吃飯,醒來時,心裡很不高興。
曹操覺得這是乙個不祥的徵兆,所以他會警告曹禺,提防司馬懿。
從這些內容都可以看出司馬懿有一顆野心,所以他最終可能建立了晉朝,成為了三國裡面最大的贏家。
10樓:今天明天
我個人認為是司馬家成為了最後的贏家,因為司馬懿非常聰明有才智。
11樓:魏佳敏
我覺得最後的贏家是司馬家,因為有司馬懿這個聰明並且有野心的人。
12樓:冷野格
我覺得在三國中,司馬懿還是最大的贏家,他是有一顆野心的。
13樓:應元槐
我覺得司馬家,司馬家是靠著司馬懿起來的,非常聰明的人。
14樓:你的喬碧蘿
司馬懿應該是最後贏家吧,司馬懿有野心,還特別的有才華。
15樓:徐木槿
除了有野心,而且活的久,所以三國中,最後的贏家是司馬家。
16樓:不是很酷呀
魏國的最大贏家就是司馬懿,他非常聰明,而且還有野心。
三國時期最後誰贏了?
17樓:張鈺濤
司馬懿贏了。
三國時期起止時間一般分成狹義及廣義。狹義是220年曹丕逼漢獻帝禪讓,建國曹魏,使東漢滅亡開始,到280年結束。廣義一般認為從184年黃巾之亂開始,到280年結束。
歷史學家多注重三國鼎立的形成與過程,自184年東漢已開始失去政權實體、群雄割據,形成三國雛型直到魏代漢為止,所以往往將184年到220年的時間納入三國時期加以討論。
由於東漢晚期政治敗壞,局勢混亂。曹操與諸葛亮採用名家或法家的思想來恢復社會秩序。曹操提倡信賞必罰,主張法治。
提出「用人唯才」的觀念打破以門第或名教的標準。諸葛亮也提倡法治觀念,入蜀後修明法制,執法公平。提出「治國之要,務在舉賢」的主張以任才適用。
他也重視軍法,如街亭之戰馬謖違反軍令而被斬,他也自貶三等。漢末魏初的名法思想為此後魏晉玄學思潮提供了基礎,使名士基於政治黑暗將焦點由名法的具體問題轉向玄學的抽象思辨。
三國誰是最後的贏家
18樓:桂崖童
士族。大漢的察舉,徵辟到了群雄逐鹿的時代被部分廢棄,曹操舉賢才就是很好的打擊,但是曹丕即位使曹操的努力功虧一簣,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把持了朝政,比漢朝更甚,因為漢代軍功和才幹佔有一定地位。蜀漢基本照搬兩漢,東吳就更別提了,被朱全陸張顧盛周幾個家族把持,包括中原爭霸的時代,軍閥都是由強悍的士族支援的,曹操最明顯,荀程曹三家傾力支援才使得曹操熬過了官渡。
司馬炎篡位之後,招安士族,錢糧人家不稀罕,只能拿官位,這個時候三足鼎立時的牛人基本沒有了,基本人才凋零(士族內部),寒門賢才空懷一身技藝但是無處施展,到最後西晉的滅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於士族的利益驅使。
19樓:天王蓋地虎
關於三國最後的贏家。表面是曹操為首的集團,實則是劉備領導下的整個蜀國。劉備這個人,真是太不要臉了。但是,曹操也是個厲害角色,把劉備制約住了。否則……。
20樓:愛連君
三國沒有乙個贏家。三國歸晉,司馬家是最大的贏家。
三國的結局各不相同,但都是失敗者。
蜀漢最先結束,西元263年,曹魏(其實實權掌握在司馬昭手中)派鄧艾、鍾會分兵入川,蜀漢滅亡。
西元265年,司馬炎迫使曹奐「禪讓」,篡奪了魏國的天下,改稱晉朝,魏國滅亡。
西元280年,司馬炎派王睿、杜預滅亡了東吳。東吳滅亡。
至此,三國全部歸於晉朝。
誰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21樓:川歌歌
統一三國的是司馬炎。時間是在西元280年。
司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內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晉朝開國皇帝。司馬懿之孫,司馬昭嫡長子,晉元帝司馬睿從父。265-290年在位,諡號武皇帝,廟號世祖,史稱晉武帝。
鹹熙二年(265年)襲父爵晉王,數月後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給自己,國號晉,建都洛陽。咸寧五年(279年)他又命杜預、王濬等人分兵伐吳,於次年滅吳,統一全國。建國後採取一系列經濟措施以發展生產, 太康元年,頒行戶調式,包括佔田制、戶調製和品官佔田蔭客制。
太康年間出現一片繁榮景象,史稱「太康之治」。但滅吳後,逐漸怠惰政事 ,奢侈腐化。太熙元年(290年)病逝,葬峻陽陵。
22樓:風雨答人
司馬炎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三國時期,哪一國統一了中國,三國時代最後誰統一了中國
三國時期是司馬炎最後統一了三國,是晉國統一了三國。三國時 出三個大國家,魏 蜀 吳。在當時,魏國疆域廣大,實力較強,而據守江南的吳國也有爭天下的實力,蜀國則有臥龍諸葛亮輔助。當時魏國統治者曹丕的父親曹操有一位對他很信任的謀士 司馬懿。司馬懿看似忠心耿耿實則野心勃勃。在魏國第三代皇帝曹睿死後,魏國政權...
誰才是三國的核心人物?三國演義哪三國,代表人物是誰
三國時期,歷史精彩紛呈,英雄人物輩出,很多人物人們耳熟能詳。但是這麼多人物,到底誰才是三國各自的核心人物呢?認為,要解答這個問題,可以先看一組資料。就三國時期來說,還沒有哪一次戰役能夠涵蓋這般廣闊複雜的局面。曹操於公元年去世,魏國於公元年因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而名存實亡,時間跨度為年 諸葛亮於公元年...
三國演義中到了三國鼎的最後時期,蜀國怎麼了
蜀國沒有發生內亂 魏國和吳國都發生了內亂,並且魏國因為司馬懿叛亂而丟失了政權 但諸葛亮和姜維持續北伐,給蜀國造成了很大的經濟負擔,然而北伐一直沒有成功,三國之中也只有蜀國最弱,長期的戰爭讓蜀國最終滅亡 關羽攻打襄陽威震華夏,隨即被東吳呂蒙白衣渡江,敗走麥城,被俘後斬首。劉備藉機發兵東吳,被陸遜火燒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