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周柴家後代

時間 2021-10-14 23:27:00

1樓:匿名使用者

潘惟正是潘美之子的考證潘德富潘惟正是潘美之子在正史和相關《潘氏家譜》上都有明確記載。但在網上卻看到署名「柴武周教授」的《柴氏歷代先人名人墓》中稱「柴熙謹改名潘惟道,卒葬府城北郭龍形,配王氏葬竹搭橋犬形」; 柴道琳等人的《周世宗柴榮後裔》一文也說「柴熙謹改姓潘,名潘維正(又名潘維道),世居湖南懷化」。柴熙謹是潘惟正或潘維道的說法,如果出在**或考證文章中無可非議,但在沒有充分證據情況下將其定論化則顯得臆斷了。

史料鑿鑿潘惟正是潘美之子《宋史.潘美》、《東都事略.潘美》、宋人章定的《名臣氏族言行類稿.

潘美》清楚記載潘惟正是潘美第三子。大約完成於天聖年間的《名臣碑傳琬琰集.潘武惠公美傳(實錄)》,潘美諸子中雖第三子寫成了惟平,但其後介紹他們官職時,沒有「惟平」而是說「惟正西京作坊」,說明「惟平」是「惟正」的書寫錯誤。

《宋會要輯》上也有三處提到潘惟正,其中一段寫到,大中符「八年六月遣內侍藍繼宗定奪潘美家貲產務令均濟。先是美子惟正卒,詔劉承規掌其家財,令贍給諸房……年中有餘羨其後,盡以物產以付其家,仍不許貨鬻。至是,美孫衛尉寺丞宗上言,請以京中邸舍田園之利均給,故復遣繼宗往焉」 。

上述各史書記載清楚潘惟正是潘美之子。正史記載清楚潘惟正不是柴熙謹《宋史.本紀》載乾德二年「冬十月戊申,週紀王熙謹薨。

輟視朝」;《續資治通鑑長編》載乾德二年「戊申,週紀王希(熙)謹卒,世宗之第三子也」;《五代史》載「紀王熙謹,世宗子,顯德六年封,皇朝乾德二年卒」。以上史料都明確記載潘美收養的柴熙謹薨在乾德二年。乾德二年是964年,而潘惟正卒於大中符八年即2023年,兩人所卒時間相差五十一年。

顯然潘惟正不是柴熙謹。世宗七子資料表明潘惟正不是柴氏之後新、舊《五代史》記載:「世宗子七人:

長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讓,次曰熙謹,次曰熙誨」,其中,宜哥後漢於佑庚戌三年(950年)十一月十三日被漢誅,柴誠後漢於佑庚戌三年(957年)十一月十三被漢誅,柴鹹漢於佑三年(950年)十一月十三被漢誅,熙謹歿於宋干德二年十月,恭皇帝宋太祖開寶癸酉六年(973年)死於房州。只有「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柴道琳等的《後周曹王柴熙讓後代居洪洞》和《焦作柴氏宗譜》介紹,「後周曹王柴熙讓為周世宗柴榮的第五皇子,宋朝時期世居河北省滄州,其後代北宋末年又移回祖居地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柴家垣村」。

《焦作柴氏宗譜》中還說「柴榮創立柴王拳,由五皇子柴熙讓傳到滄州成為柴氏通背拳,後又傳到山西、河南等地」。據祝治平 、盧苗安的《周世宗柴榮後裔今何在》介紹,《採盧村志》記載,趙匡胤陳橋兵變後,盧琰和潘美冒死諫阻,使柴世宗兩皇子倖免一死。事後潘美抱養紀王熙謹,盧琰抱養七皇子蘄王熙誨(柴炯)。

後來,趙匡胤處理了恭帝和紀王后,又追問蘄王下落,盧琰向宋太祖提出歸農致仕的要求,獲准後遂與孫惟溫等扶蘄王連夜馳出京城。盧琰還將女兒盧錦嫁給蘄王熙誨(盧璇)為妻,「並讓盧璇從公女次,正式排為三子,與其它八子並列」。 「盧琰女兒之後代,又是隱柴入盧的柴熙誨的後代,所以,又稱這支盧為"柴氏盧」。

該文還附有盤安《靈山盧氏宗譜》序一。序一載: 世祖炯為週主世宗次子,……更名璇,易姓從盧,繼為琰公三子。

尤羨同氣九人,相繼登顯仕,其心均不忘柴氏,……柴從盧,盧繼柴。故今人以「柴盧」名吾宗焉。劉清泉編著的《盧姓史話》中說,北宋王朝建立之後,盧琰「收留了後周世宗的兒子柴熙誨」,「因懼怕趙匡胤查出蘄王下落,盧琰把柴熙誨改姓換名,叫盧璇,收為養子,又是女婿,依年齡排序列盧璇為第三子。

加上盧琰親生的八個兒子,連盧璇計有九子,稱為『九支盧』,爾後發展成盧姓在浙江龐大的宗族」。 磬安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磬安縣志》記載:「趙匡胤動陳橋驛兵變,建立宋朝,盧琰攜後周柴榮遺孤熙海潛來浙江,輾轉至靈山(新渥翠峰山)隱居。

並將柴熙誨改名盧璇,以己女妻之,與原八子並列,稱『九支盧」。 應寶容的《「九支盧氏」在浙東蕃衍之原委》、祝治平和柴存才編撰《後週三帝》、 政協涿州市文史資料委員會的《涿州文史資料》以及相關的《盧氏宗譜》和《柴氏族譜》也證明盧琰收養柴熙誨改名盧璇的事。以上表明,世宗七子中情況已清楚,《五代史》中不知其所終的熙讓、熙誨情況已有下落,也證明了潘惟正不是柴世宗之後。

潘惟正即潘惟道湖南、貴州、四川相關《潘氏家譜》均有記載,潘惟道是潘美之子,任西京作坊使,並特別註明「惟道即是惟正」。據資料,曾任乾隆皇帝啟蒙老師的潘士權,在《尋源筆記》中寫道「惟道《宋史》中作惟正,諱玖,襲職光祿大夫、西京作坊使,由大名府遷居山東省青州府臨朐縣竹搭橋,卒葬府城北郭龍形,配王氏葬竹搭橋犬形」。 筆者見到的《潘氏家譜》中還收錄有范仲淹天聖三年(2023年)秋七月所撰的《宋宣徽北院使諡武惠潘美公像引》,范仲淹在撰文中說惟道是潘美之子,且 「惟熙之子承規今為閣門祗候」。

《名臣碑傳琬琰集.潘武惠公美傳(實錄)》也有 「惟熈子承規今為合門祗候」的記載,《宋史.趙滋》載,趙滋任左侍禁時,「范仲淹、韓琦經略陝西,舉滋可將領,得閣門祗候」。

《宋會要輯》記載,天禧五年(2023年)「五月十六日左侍禁閣門祗候潘承規、符惟忠言轉遷班今已五年,昨因祗候失儀罷職不曾轉官」,證明天聖三年(2023年)秋七月范仲淹撰文時,潘承規已遷任閣門祗候是事實。也說明范仲淹的潘美有子惟道是可信的。雖然國史上沒有潘惟道是潘美之子記載,但有潘美子惟正西京作坊使之說,明顯看出國史上的潘惟正就是《潘氏家譜》上的潘惟道。

前面已證明潘惟正不是柴熙謹,自然「柴熙謹改名潘惟道」也就不能成立。柴熙謹「假死實存」之說沒有事實根據和歷史依據《周世宗柴榮第六子熙謹改姓潘惟正》一文認為,「熙謹少年而卒,可能是宋太祖的有意安排。這樣,一方面對外宣告熙謹已於乾德二年十月卒,另一方面又讓已改名更姓的熙謹以潘惟正的名字來傳承柴世宗的血脈」。

這種假設,如果出自一般的人,或者潘惟正以後銷聲匿跡了是有可能的。但潘美家居京城「夫黨數千百」,柴熙謹也已是少年並懂事,潘惟正後來又在真宗身邊為官,這種「假死實存」的做法顯然是不可能的。事實上,我們從《盧姓史話》和《磬安縣志》可以看出,柴熙誨改姓換名是在「懼怕趙匡胤查出蘄王下落」,「盧琰攜後周柴榮遺孤熙海潛來浙江,輾轉至靈山(新渥翠峰山)隱居」之後的事,說明柴熙誨在京城時並沒有改名。

另外,如果柴熙謹「假死實存」是事實,這種遮人耳目之事,即是當時史官不敢記,以後終究會有人要記。然而在宋人史料筆記上並沒有熙謹「假死」於乾德二年十月的記載和傳說。由上推斷,柴熙謹「假死實存」假設是不能成立的,宋人筆記中的柴熙謹改潘惟正(或潘惟吉)之說不可信宋人王銍《默記》記:

藝祖初自陳橋推戴入城,周恭帝即衣白襴,乘轎子出居天清寺。……藝祖與諸將同入內,六宮迎拜。有二小兒丱角者,宮人抱之亦拜。

詢之,乃世宗二子,紀王、蘄王也。顧諸將曰:「此復何待?

」左右即提去,惟潘美在後以手掐殿柱,低頭不語。藝祖雲:「汝以為不可耶?

」美對曰:「臣豈敢以為不可,但於理未安。」藝祖即命追還,以其一人賜美。

美即收之以為子,而藝祖後亦不復問。其後名惟正者是也。每供三代,惟以美為父,而不及其它。

故獨此房不與美子孫連名。名夙者,乃其後也。宋人王鞏《隨手雜錄》也說:

太祖皇帝初入宮,見宮嬪抱一小兒,問之,曰世宗子也。時范質與趙普、潘美等侍側,太祖顧問普等,普等曰:「去之。

」潘美與一帥在後,不語。太祖召問之,美不敢答,太祖曰:"即人之位,殺人之子,朕不忍為也。

"美曰:「臣與陛下北面事世宗,勸陛下殺之,即負世宗。勸陛下不殺,則陛下必致疑。

」太祖曰:「與爾為侄,世宗子不可為爾子也。」美遂持歸,其後太祖亦不問,美亦不復言。

後終刺史,名惟吉,潘夙之祖也。美本無兄弟,其後惟吉歷任供三代,止雲以美為父,而不言祖。查有關資料,王鞏宋神宗元豐二年(2023年)八月因蘇軾 「烏台詩案」受牽連,王銍高宗建炎四年(2023年)權樞密院編修官,這就說明王銍《默記》**於王鞏《隨手雜錄》。

潘美是大名府人,周世宗柴榮是邢州人,《宋史.潘美傳》載「惟吉,美從子,累資為天雄軍駐泊都監,能以禮法自飭,揚歷中外」。天雄軍治所在今河北大名東,「雖連戚裡」就是雖然有親戚鄉里關係的意思,說明潘惟吉故里在大名府,而不是邢州。

柴熙謹歿於宋干德二年十月,而《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大中祥符三年(2023年),「二月雄州言入契丹副使潘惟吉卒……召遣其子乘驛往迎,至雄州而卒。上憫之,令其弟合門祇候惟清馳往護喪,官給葬事」,說明兩人所卒時間也不同。由此證明《隨手雜錄》的柴熙謹改名潘惟吉不可信。

相關《潘氏宗譜》記載,潘美兄弟三人(也有兩人說法)、父和祖父兄弟皆二人,其祖父之弟的孫是潘惟吉。這也說明王鞏《隨手雜錄》「(潘)美本無兄弟」之說沒有依據。《隨手雜錄》、《默記》都稱,柴熙謹子潘夙,「惟以美為父」 ,「每供三代」。

比較相關資料,王鞏祖父王旦(957~1017)所卒時間比潘惟吉(?~2023年)早三年,其父王素(1007~1073)年齡與潘夙(1005~1075)相當,由此推斷王鞏與潘夙之子年齡上相差不大,自然王鞏的「每供三代」之說法也就讓人懷疑。恭皇帝960年退位時還不到七歲,至乾德二年也就是11歲,其弟柴熙謹年齡則一定還要少。

從正史和有關資料可知潘夙當生於2023年。小於10歲並在964年已卒的周熙謹,在離世四十多年後有子潘夙則是不可能。如果說「每供三代」之事指的是潘惟正,然潘惟正之子潘貞周遷到湖南中方後,其子孫不僅於2023年在中方建有潘氏宗祠,還在其它地方建有分祠,自今依然以潘美為祖。

說明《隨手雜錄》、《默記》「每供三代」之說也不是事實。潘惟正諸子帶有「周」字證明他不是柴熙謹從中方等地的潘氏家譜看,潘惟正諸子中都有乙個「周」字,但如果以此論定潘惟正是柴熙謹並不符合當時歷史現況。前面已說過,當年與潘美一起冒死諫阻並收養了柴熙誨的盧琰,在獲准歸農致仕後是「挾蘄王熙誨連夜馳出京城」。

《續資治長編》也載,太宗徵幽州兵敗後,「以北徵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賞,議者皆謂不可,於是德昭乘間入言,上大怒曰:『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德昭惶恐,還宮,謂左右曰:

『帶刀乎?』左右辭以宮中不敢帶。德昭因入茶酒合,拒戶,取割果刀自刎」。

我們從盧琰「連夜馳出京城」和德昭「取割果刀自刎」可以想象,如果潘惟正真的是柴熙謹,他即是有思「周」之心,也絕對不敢以「尊周」、「明周」、「 能周」來表白,趙氏王朝的天子們自然也絕對不充許有人公開向自己挑戰。在那樣的環境條件下,這樣做的後果怎樣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潘惟正諸子不與其它幾房連名不等於不同祖古代人有名、字、號,由於歷史原因,各地在記載時出現同一人有不同名的記載很正常。

潘美的父親就有潘磷、潘國榮、潘震、處常、潘瞞等記載;惟德之子在湖南中方等地記載為士鳳、士龍,而有的《潘氏族譜》記載是仁儉、仁寬;一些《潘氏宗譜》記載惟熙三子仁裕、仁矩、仁顯,而正史和相關史料上是承僅、承規、仁矩。前面已說過潘美之孫潘宗、從孫潘夙也並沒有跟其它房連名。還有正史記載潘美有玄孫潘意,潘意之父孝嚴;史料確認承僅有子孝安,他們在《潘氏族譜》也多不見連名。

可見,不連名不等於不同宗。如果所有的同祖同宗的都要連名,那中國所有的同姓人都應該是連名的了。綜上所述,潘惟正是潘美之子,而不是潘美收養的後周世宗之子柴熙謹。.

宋朝對柴家禮遇有加,為什麼對後周郭家沒有照顧呢?

因為郭家算是他們的死對頭,他們發動政變,奪得了皇權,郭家很有意見,所以不受照顧。因為郭家只傳了一代,在後周柴家當皇帝的時候已經被邊緣化了,可以說已經遠離當時的權力中心,所以宋朝沒有必要對郭家照顧。因為趙匡胤通過黃袍加身,從柴家奪過來的皇位。為了表示對柴家的愧疚,因此對柴家非常善待。因為郭家並沒有後人...

宋江兄弟投奔柴進,在柴進家遇到了武松 武松為什麼會在柴進家

武松那時候剛從少林學藝出來,想要回家,沒想到得了瘧疾,病倒了,就投奔柴進了,沒想到柴進不待見他。因為他喜歡喝酒 又沒有名氣。後來,宋江無意中走過的時候,踢翻了炭爐,把火打到武松身上,武松一驚,瘧疾好了,結交了起來。是這麼一段故事 愛暴走的大熊貓 武松因先前在家鄉打死乙個人,怕吃官司,遠離家鄉,投奔滄...

楊家將是否有後人,《楊家將》中,楊家七子都有後代嗎?

呵呵,楊家將確有其人,只是因為楊家人奉行低調,在南北宋時期烽火連天,還有史官顧得上去記載這些?所以史書無記載,但卻不能湮沒楊家將的歷史功績。楊家人因為抗遼而損兵折將,也看到北宋王朝的腐敗,自知無力迴天,後來隱居於陝西戶縣秦嶺牛頭山下龐光鎮,名為 楊家莊。而穆家則與楊家莊相鄰名為 穆家堡。遷了焦佔 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