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女子和唐朝女子的髮型和裝束,漢朝女子和唐朝女子的髮型和裝束

時間 2021-10-14 22:19:38

1樓:大朗

唐朝女子體態

唐朝美女並不是以肥胖為美,是以豐腴為美。

所謂「以胖為美」不是滿身贅肉,而是凹凸有致,體態豐滿,有富貴之氣。

唐朝美女面部化妝也非常繁複,化妝順序大致為敷鉛粉、抹胭脂、塗鴉黃、畫黛眉、點口脂、描面魘、貼花鈿等

其中眉式即有鴛鴦、小山、五岳、三峰、垂珠、月梭等十數種還有唇的樣式

還有額頭上的花鈿也不要忘了哦請採納

古代女子的服裝是怎樣的。

2樓:匿名使用者

鈿[diàn]子分鳳鈿、滿鈿、半鈿三種。

其製以黑絨及緞條製成內胎,以銀絲或銅絲之外,綴點翠,或穿珠之飾。」一般婦女多用銅絲或鐵絲做成「頭髮撐子」,鈿子有鳳鈿、滿鈿、半鈿三種。

鈿子前如鳳冠,後加覆箕,上穹下廣;將頭髮分兩縷纏繞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飾物。

簪子是滿族婦女梳各種髮髻必不可少的首飾。

通常滿族婦女喜歡在髮髻上插飾金、銀、珠玉、瑪瑙、珊瑚等名貴材料製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壓鬢簪、鳳頭簪、龍頭簪等。簪子的種類雖然繁多,但在選擇時還要根據每個人的條件和身份來定。比如入關前,努爾哈赤的福晉和諸貝勒的福晉、格格們,使用製作髮飾的最好材料首選為東珠。

兩百年後漸漸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與珍珠相提並論的還有金、玉等為上乘材料,另外鍍金、銀或銅製,也有寶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種簪環首飾,裝飾在髮髻之上,這若是同進關以後相比,就顯得簡單得多了。

進關以後,由於受到漢族婦女頭飾的影響,滿族婦女,特別是宮廷貴婦的簪環首飾,就越發的講究了。如乾隆十六年(2023年),乾隆皇帝為其母辦六十大壽時,在恭進的壽禮中,僅各種簪子的名稱就讓人瞠目結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採勝簪、景福長綿簪、日永琴書簪、日月昇恆萬壽簪、仁風普扇簪、萬年吉慶簪、方壺集瑞邊花(鬢花)、瑤池清供邊花、西池獻壽簪、萬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雲擁福簪、綠雪含芳簪……等等。這些髮簪無論在用料上,還是在製作上,無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從清代后妃遺留下來的簪飾來看,簪分兩種型別。

一是實用簪,多用於固定髮髻和頭型用的。另一類為裝飾簪,多選擇質地珍貴的材料,製成圖案精美的簪頭,專門用於髮髻梳理後戴在明顯的位置上。

現故宮內珍藏的多幅宮廷寫實畫,都有后妃戴簪的描繪。從圖上看,她們有的將簪戴在髮髻正中,有的斜插在髮髻的根部。后妃們頭上戴滿了珠寶首飾,髮簪卻是其中的佼佼者。

因而清代后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寶為質地,製作工藝上亦十分講究,往往是用一整塊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製出簪頭和針梃連為一體的簪最為珍貴。

如北京故宮珍藏的白玉一筆壽字簪就是一塊純淨的羊脂白玉製成的,簪梃即是壽字的最後一筆。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盤腸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飾中之佳作。此外還有金質的福在眼前管、喜鵲登梅簪、五蝠捧壽簪等以雕刻精細、玲瓏剔透而受到矚目。

還有金質底上鑲嵌各種珍珠寶石的頭簪,多是簪頭與針梃兩部分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麗華貴之感。

隨著清代后妃髮式逐步加寬加大,簪飾的形制也逐步朝兩個極端發展,一種是簪頭逐漸變小,如疙瘩針、耳挖勺、老鴉瓢等;另一種是簪飾越來越大,不僅適合滿族婦女梳兩把頭覆蓋面大的特點,還逐漸演變成頭花、扁方等大首飾。

頭簪作為首飾戴在頭上,不僅起到美飾髮髻的作用,簪頭製成的寓意吉語還有托物寄情、表達心聲意願的美好追求。

就清代后妃遺留下的簪飾來說,形式之多,花樣之廣是前代各個時期所不及的。曾在珍寶館展出的一支畸形珠「童子報平安」簪,就是一件少有的珍品。

簪頭是一特大畸形珍珠,約五厘公尺長,看上去就像一頑童在作舞蹈狀。在畸形珠左邊飾一藍寶石雕琢的寶瓶,瓶口插幾枝細細的紅珊瑚枝襯托著乙個「安」字。

頑童背後一柄金如意柄,將其與寶瓶連為一體,並將金累絲靈芝如意頭露在頑童右側。從頑童裝飾看是個男孩。整個如意連在一起便稱.之為「童子報平安」,或「童子如意平安」。

封建社會的道德倫理講究「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皇帝的妻妾當然是以皇帝為綱,要為皇室多生子嗣,要「多福多壽多子孫」,以使皇家血脈旺盛,帝王基業萬古千秋地傳承到永遠,這隻頭簪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實並非那麼稱心如意,清代康熙帝三十五個兒子,長大**的有二十四個,諸皇子爭權奪勢,使康熙帝不到古稀之年就撒手人寰。

清朝晚期的同治、光緒兩位皇帝,即有皇后又有妃子,卻無子嗣,致使其母慈禧兩度垂簾聽政,統治了中國達半個世紀。

慈禧還愛美成癖,一生喜歡艷麗服飾,尤其偏愛紅寶石、紅珊瑚、翡翠等質地的牡丹簪、蝴蝶簪。

咸豐十一年,奕濘病逝承德的避暑山莊。慈禧二十七歲便成了寡婦。按滿族的風俗,妻子為丈夫要戴重孝,釋服二十七個月。

頭上的簪子要戴不經雕飾的骨質的,或光素**的。慈禧下旨令造辦處趕打一批銀製、灰白玉、沈香木等頭簪。同治元年二月,這批素首飾陸續送到慈禧面前。

慈禧每天勉強插戴,極不情願。釋服期滿,這批首飾全部被打入冷宮。慈禧又戴上精湛華貴的艷麗頭簪,直到老年此習不改。

皇帝、皇后、皇太后、皇貴妃及妃嬪以至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皆可穿朝服、戴朝珠。但根據等級身份不同,朝珠的質地亦不相同。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才能佩戴東珠朝珠。

東珠朝珠由108顆東珠串成,每27顆東珠又用4粒紅珊瑚結珠等距間隔出上、下、左、右四部分,其上部結珠呈葫蘆形稱「佛頭」。佩戴朝珠時,佛頭垂於背後,並用黃絛帶連線一組玉飾,稱做「背雲」。朝珠垂在胸前的左右紅珊瑚結珠處,分別飾一串和二串綠松石珠串,稱為"紀念"。

朝珠的構成,有著深刻的含義。108顆東珠代表一年十二個月,四個紅珊瑚結珠象徵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下垂於背後的佛頭、背雲,寓意"一元復始",三串綠松石紀念表示一月中的上、中、下三個旬期。皇帝穿朝服時戴一盤東珠外,還在兩肩斜 持兩盤紅珊瑚結珠,以示身份特殊。

朝服有補,頂戴分為朝冠和吉服冠兩種。

清初時的普通旗女和漢族婦女模仿滿族貴婦髮飾,以高髻為尚,梳時在頭頂後部將發平分兩把,向左右方橫梳成兩個長平髻,兩髻合寬約一尺,俗稱「叉子頭」(也稱「兩把頭」、「或「把兒頭」)。作叉子頭時,又在腦後頭垂下一縷頭髮,下端修成兩個尖角,形成燕尾形名謂「燕尾」。清吳士贊《宮詞》對這種髮式作了描寫「髻盤雲成兩道齊,珠光釵影護蝤蠐。

城中何止高於尺,叉子平分燕尾低。」這些宮詞對滿族婦女的獨特髮式作出形象的描繪。

唐朝常服:

一、披紗大袖明衣製:屬於常服盛裝。其頭梳唐代特有髮型「高牆」簪大花,飾花釵、步搖,蛾眉盛妝,身穿敞領對襟,大袖明衣,下穿長裙,佩大綬,束軟帶,結小結,足著高履。

在唐代此服飾是作為外服,在貴族仕女中風行一時。

二、唐仕女半袖衫制:是唐代特有的一種流行服飾,初作為宴居穿用,後亦當常服穿用,為宮廷嬪妃及名流仕女所好。

三、唐仕女宴居服:上身束抹胸,外披薄紗明衣,下穿長裙,裙腰及胸,上窄下寬,結束軟帶、小帶,屬於宴居內裝,但頭梳高髻又簪花,故此裝扮也可作為外裝常服之用。

明朝服飾基本上可分為蟒、帔、靠、褶、衣這幾類。

蟒,即蟒袍,是明朝皇帝賜給功臣的服裝,只有帝王或達官貴人才有資格穿它,因為衣服上繡著蟒而得名。蟒是一種形如龍的四爪龍。在戲劇中蟒袍是帝王將相、后妃貴婦的官服,有男女之分,男蟒袍主要以四爪龍為圖案,女蟒袍則多以龍或鳳為設計。

蟒袍的裝飾性強,而且有寬闊的水袖,給人一種威嚴莊重的感覺,它那華美的圖案既有喻寓尊貴的象徵,又帶有律動感,善於流露與表達演員的情感,使演出更加充實豐富。

帔源於明朝,大領對襟是它的一大特點,所以又稱為對襟長袍。另外它左右胯下開叉,有水袖,是華貴又奔放的休閒服飾。在戲曲中帔一直是帝王、將相、官吏、豪紳的常服,有男帔,女帔之別,顏色分紅、藍、黃、絳、紫、粉紅、天青等,其中紅色是新婚或喜慶的代表色彩。

靠又稱為甲衣,源於清朝將官的綿甲戎服,後來演變為傳統戲曲中武將的服裝,通常為圓領緊袖。靠分硬靠和軟靠,硬靠可插三角形的靠旗,軟靠則不插旗。靠跟蟒袍一樣不斷的演變,改良靠雖不及傳統靠威武,但較輕便,特別適用於高難度的武打動作。

清朝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乙個時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也是在進入中國後,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清乾隆帝清楚地意識到,服飾是承襲一套己涵在衣冠制度中的政治理論,而不必是外觀形式,方能傳國長久。乾隆朝制定詳細的冠服制度,並圖示說明,以後子孫也能「永守勿愆」。

清代的衣服長袍馬褂,早先是富貴人家才穿的服飾,到後來普遍了,變成全國的一般服飾,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顏色是外面黑,裡面紅。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寬寬大大的,後來才變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她們的鞋子也很特別,是一種花盆式的高底鞋。

簡述唐代**特點?

3樓:酸檸檬嘿

1、慢束羅裙半露胸

2、襦裙半臂穿戴

襦裙半臂穿戴--半臂這種服飾早在初唐即已出現;不僅在中原地區流行,西北地區的婦女也同樣喜歡襦裙半臂穿戴,半臂是從短襦延邊出來的一種服飾,一般都用對襟,穿在胸前結帶。也有少數用「套衫」式的,穿時從上套下,領口寬大,呈坦胸狀。

半臂的下擺可以顯現在外,也可以像短襦那樣束在裙腰的裡面。從傳世的壁畫,陶傭來看,穿著這種服裝,裡面一定要襯內衣(如短襦),而不能單獨使用。

3、唐代婦女喜好戎裝、男服

「軍裝宮娥掃眉淺」,則描繪了宮中女子穿著戎裝的情景。武宗時,王才人因著與武宗同樣的衣服,而常被奏事者誤認為皇帝。上有所好,下必效之。

盛唐時,士人們的妻子不約而同地穿戴起丈夫的衣衫、帽子和靴子。

侍女們也紛紛仿效女主人穿起男式圓領服,頭裹襆頭,足蹬烏皮靴。唐代婦女並無華夷之別的觀念,開元天寶年間,在長安、洛陽等大都市的街頭,處處可見身著翻領、窄袖緊身胡服、腰繫蹀躞帶的漢族女子,體現了盛唐帝國婦女們開放、健美的精神風貌。

4樓:糊塗的貝克街

唐代官吏服飾唐代男子服飾,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乙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

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唐代官吏,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其顏色曾有規定:凡三品以上**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緋為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八品、九[品為青色。

以後稍有變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襴,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

唐代十分注重與國內外各民族文化的交流,為此唐人的服飾也出現了自西漢「絲綢之路」以來空前的豐富多彩、瑰麗多姿:袍、襴、襦、衫、貫頭衣、裙、披帛……,應有盡有,可謂是百花齊放、色彩紛呈。充分顯示出了唐王朝是我國封建社會國家統

一、經濟繁榮、文化高漲的鼎盛時期,對以後各朝代及今人的服飾文化之影響非同小可,且源遠流長。

在唐代的軍臣百姓皆穿袍,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長衫、長袍。當時根據穿著者的身份、地位在款式、色彩、圖案上有著嚴格的區別。一般平民用素色的麻布縫製的狹小袖口的袍子與用考究的綢、絲段縫製的文官繡飛禽、武官繡走獸的肥大袖子的官袍形成強烈的反差對比。

皇帝的龍袍,又稱黃袍。用色不可冒犯,用赤、玄、縹、絳、白、黃六色配置。下屬的臣將及大小官吏選用紫、絳、緋、白、藍等色製成朝服。

這些表現出不同官銜等級、階層地位的服裝一直延續到明、清時代的蟒袍,胸前和背後的正方形圖案就有沿襲唐代官服的傳統。

中國的朝鮮族女子和朝鮮國家女子都是那麼美麗嗎

李智娜 我是在韓朝鮮族青年。你好,首先是第一個問題 朝鮮的哪個漂亮那就看誰了 如果是朝鮮的文工團啊 什麼的那些人就很漂亮了 我一個朋友去過 當過中文翻譯 她說朝鮮個別職業的以外 普通女人跟中國南方村姑沒啥區別。他說朝鮮那些演唱啊 導遊啊 那些特殊職業的還挺好看。中國朝鮮族青年女孩呢 基本都在韓國發展...

明朝服裝和唐朝服裝和漢朝服裝的區別

關於各朝各代服飾區別 夏是上衣下裳制 商代貴族的服飾為頭戴巾帽或帽箍,身穿交領或圓領或翻領的右衽窄袖衣,腰素帶,前係 韋畢 衣長至膝上下,下穿裙裳,裹腿,腳穿翹尖鞋或圓頭鞋.在衣裳的領口,袖口,下擺口,帽箍,腰帶等處均有邊飾或紋飾 西周1冕服2弁服3玄端和深衣4袍和裘5命婦服裝及其副 編 次 春秋戰...

唐朝的突厥和漢朝的匈奴有什麼關係嗎

這個就是他們之間的關係 長話短說 突厥,自兩漢對匈奴發動決定性打擊後,匈奴 南匈奴內附,漸遷至內地並逐步漢化。北匈奴逐漸西遷,給歐亞大陸政治格局帶來劇烈變化。還有一些別支在廣闊的北方草原生息繁衍。有人認為突厥人就是其中的一支。他們遷居到金山 阿爾泰山 之南,遊牧為生,又工於鐵作。當時正值柔然汗國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