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的下落

時間 2021-10-14 20:25:30

1樓:橘子閃爍

下落不明,目前有兩種推測:

1、第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被作為隨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內,並沒有作為傳國玉璽流傳後世。

2、另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戰爭中丟失或者被項羽掠奪而去。秦末,項羽率兵進攻咸陽,焚燒秦宮殿,挖掘秦陵墓,掠奪寶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隨後而來的楚漢戰爭中,項羽兵敗,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

玉璽或許藏在項羽的都城彭城,或許遺落在項羽敗死的垓下。

這顆玉璽經北周、隋、唐,一直傳到五代的後唐。後唐末帝李從珂為石敬瑭圍困**後,這顆玉璽也下落不明了。北宋趙匡胤開國後,就未見有傳國玉璽的記載。

北宋哲宗時,一位農夫在耕田時發現了傳國玉璽,送至朝廷,經諸大學士一局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是始皇帝所致的傳國玉璽。等到了金兵破汴梁,玉璽又失蹤了。

2樓:卡西奧派依亞

有一種說法認為: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後,命玉工將宰相李斯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鳥蟲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這樣,和氏璧就成了國璽。

代代相傳。有人甚至還找到了用刻璽的邊角料所製作的玉塊。秦始皇死後,趙高利用和氏璧篡權。

劉邦率兵攻入咸陽時,國璽落到了他的手中。劉邦建立漢朝後就把玉璧作為漢朝的國印,從此和氏璧成為"傳國璽"。劉邦之後,傳了九代皇帝。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當時因小皇帝劉嬰年幼,傳國璽由皇太后代管。王莽讓弟弟到長樂宮去要玉璽,皇太后氣憤地把傳國璽摔到地上,罵道:

得這塊亡國璽,看你兄弟有什麼好下場!傳國璽被摔缺了一角,後來王莽用**鑲補,但無濟於事,還是留下了缺痕。

但是,歷史文獻中關於秦國傳國玉璽的來龍去脈記載還比較詳細。《晉書?輿服志》、唐徐令信《玉璽譜》等記載"色綠如藍,溫潤而澤",指明它是用藍田玉製成的,因此用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那麼,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處呢?目前有兩種推測:第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被作為隨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內,並沒有作為傳國玉璽流傳後世。

如果這樣,將來有朝一日發掘秦始皇陵墓地宮,我們還有機會一睹和氏璧的風采。另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戰爭中丟失或者被項羽掠奪而去。秦末,項羽率兵進攻咸陽,焚燒秦宮殿,挖掘秦陵墓,掠奪寶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

但隨後而來的楚漢戰爭中,項羽兵敗,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璽或許藏在項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蘇徐州),或許遺落在項羽敗死的亥下(今安徽靈璧)。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一件非常著名的無價之寶,在它流傳的幾百年期間,多少人的命運、多少國家的命運都和它緊密地聯絡起來,而它神秘的失蹤,又成為中國兩千多年歷史上的一大懸案。

3樓:硪是欣桐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當時因小皇帝劉嬰年幼,傳國璽由皇太后代管。王莽讓弟弟到長樂宮去要玉璽,皇太后氣憤地把傳國璽摔到地上,罵道:

得這塊亡國璽,看你兄弟有什麼好下場!傳國璽被摔缺了一角,後來王莽用**鑲補,但無濟於事,還是留下了缺痕。

但是,歷史文獻中關於秦國傳國玉璽的來龍去脈記載還比較詳細。《晉書?輿服志》、唐徐令信《玉璽譜》等記載"色綠如藍,溫潤而澤",指明它是用藍田玉製成的,因此用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處呢?目前有兩種推測:第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被作為隨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內,並沒有作為傳國玉璽流傳後世。

如果這樣,將來有朝一日發掘秦始皇陵墓地宮,我們還有機會一睹和氏璧的風采。另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戰爭中丟失或者被項羽掠奪而去。秦末,項羽率兵進攻咸陽,焚燒秦宮殿,挖掘秦陵墓,掠奪寶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

但隨後而來的楚漢戰爭中,項羽兵敗,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璽或許藏在項羽的都城彭城,或許遺落在項羽敗死的亥下。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一件非常著名的無價之寶,在它流傳的幾百年期間,多少人的命運、多少國家的命運都和它緊密地聯絡起來,而它神秘的失蹤,又成為中國兩千多年歷史上的一大懸案

4樓:拉文克勞的古月娜

目錄宣告:詞條人人可編輯,建立、修改和認證均免費詳情和氏璧

46.9萬 38"

和氏璧 [hé shì bì]

古代美玉名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和氏璧: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稱和氏之璧、荊玉、荊虹、荊璧、和璧、和璞。為天下奇寶。

是雕刻印章的寶貴材料,據說,西漢時期,王莽曾經為漢平帝雕刻了一枚傳國玉璽,被加號「安漢公」。

與和氏璧有關的著名典故完璧歸趙。故事講述了戰國時期趙國名相藺相如幫助國家奪回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鄲的故事。

中文名和氏璧

外文名heshibi

又名荊玉、荊虹、荊璧、和璧、和璞

出處最早見於《韓非子》

相關成語

完璧歸趙

5樓:

中國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文物,莫過於和氏璧了。

西元前689年,有個叫卞和的老人在荊山腳下(今湖北南漳西)慟哭不止。官吏前來查問,卞和說自己摟著的大青石中有寶,但兩次向楚國君王進獻均被斥行騙,並遭刖刑相繼失去雙腿,因而傷心極了。官吏將信將疑地把大青石運到都城,玉匠剖開時果然出現一塊晶瑩奇石。

剛即位的楚文王端詳著用它雕成的璧,滿心喜歡,遂起名「和氏璧」。從此,「和氏璧」一直收藏於楚國宮中。

過了三百多年,「和氏璧」廣為人知,並落入趙惠文王手中。秦昭襄王聞訊,表示願用十五座城池進行交換。當藺相如將璧送到秦宮,秦昭襄王卻食言;他機智地奪回璧,設法帶歸趙國。

這便是成語「價值連城」和「完璧歸趙」的出典。

秦王嬴政在西元前222年滅掉趙國,獲取「和氏璧」。翌年,他建起中國歷史上第乙個封建王朝,並用「和氏璧」製成御璽。這枚象徵權力的御璽「方四寸」,璽文由丞相李斯書寫,著名玉匠孫壽鐫刻。

據《漢舊儀》記載,璽文為「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

到西漢,「和氏璧」成為傳國璽。西元前1年,漢哀帝劉欣病死,幼帝登基,「和氏璧」由皇太后代管。王莽篡位自立前,派堂弟逼皇太后交「和氏璧」,她氣得將它擲於地,說:

「你們兄弟逆悖天理,不會有好下場!」當王莽拿著「和氏璧」,發現它被砸掉一角,連忙命玉匠用**鑲飾。新莽政權垮台時,「和氏璧」一度掛在赤眉義軍首領的頭頸上。

東漢初年,「和氏璧」才重回宮內。

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洛陽,兵士見宮中一井晨有五彩雲氣,遂使人入井,得傳國璽。孫堅將璽秘藏于妻吳氏處。

後袁術拘孫堅妻,奪璽。袁術死後,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時曹操挾漢獻帝在此,至此,傳國璽又歸漢室。公元220年,曹丕篡權,逼獻帝禪讓,漢亡。

曹丕使人在傳國璽肩部刻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

公元265年,司馬炎同樣篡權,稱晉武帝,傳國璽歸晉。公元311年,前趙劉聰虜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公元329年,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璽,在右側加刻「天命石氏」。

公元350年,再傳冉魏,後冉魏乞求東晉軍救援,傳國璽為晉將領騙走,並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首都建康(南京),這樣,傳國璽重歸晉朝司馬家。在南朝,傳國璽歷經了宋,齊,梁,陳的更迭。隋朝一統中國,傳國璽入了隋宮。

公元618年三月,隋煬帝楊廣被殺於揚州江都,隋亡。蕭後攜太子元德帶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

唐朝初,太宗李世民因沒有傳國璽,遂刻了幾方「受命寶」「定命寶」之類的玉璽聊以**。

貞觀四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後突然與元德太子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李唐。

唐末,天下大亂,公元907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公元923年,李存勗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也隨著到了後唐。

最後乙個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後唐末帝李從珂,公元936年後晉石敬瑭攻陷洛陽前,他和后妃在宮裡zifen,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時投入火中。從此,「和氏璧」神秘失蹤,關於它的下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傳國玉璽既為和氏璧所製,流傳萬年不壞。它必定靜靜躺在某個不為人知之處,若有人能訪得其蹤跡,必定是轟動考古界的一件大事!

6樓:壞氣

和氏璧的歷史是這樣的:春秋時,楚國人卞和得到一塊璞玉,兩次獻給楚王,都被認為是石頭而斷了雙足。楚文王繼位,卞和抱著那塊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三天三夜,眼淚哭幹,流出了血。

文王派人尋問,卞和說:「我悲傷的不是雙足被砍斷,而是寶玉被認成石頭,誠實的人被認為是欺騙。」文王隨即命令玉工琢磨這塊璞玉,果然是一塊舉世罕見的寶玉,於是被命名為「和氏璧」。

在楚相國昭陽的一次宴席上,和氏璧不翼而飛,流落到了趙國。秦昭王曾設計謀取該璧,由於藺相如據理力爭,捨身護寶才得以「完璧歸趙」。秦始皇併吞六國後得之,命玉工將和氏璧作成傳國玉璽,由丞相李斯親書「受命於 天,既壽永昌」八字,於是該玉璽成了皇權的象徵,為歷代相傳和改朝換代所必爭。

王莽篡漢時,向太后索取玉璽,太后以玉璽擲王莽,玉璽被摔掉一角,後用**鑲補,即所謂「金鑲玉」。到五代後唐時,石敬塘威逼後唐末帝李從珂交出玉璽,皇帝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於洛陽城攜玉璽登樓投火自盡,和氏璧也毀於大火之中。

7樓:小光頭不羈

和氏璧是楚人卞和與荊山之中發現的,後獻給了楚王,楚懷王又將它送給了楚國令尹昭陽,和氏壁又在昭陽府被竊,後又為趙惠文王所得,接下來又演變成完壁歸趙的故事,個人覺得,和氏璧應該是隨著趙惠文王陪葬了。

8樓:廖慨督斯年

和氏璧後來被弄成了傳國玉璽,可後來下落不明了

9樓:包瑜尋博延

早就沒有了。別再浪費時間了!

和氏璧被秦始皇

雕刻成玉璽,後來這塊玉璽傳到

後唐皇帝手中時,後唐皇帝

帶著它自

焚了。從此,這塊

由和氏璧

雕刻的傳國玉璽就消失了!

10樓:

最後是落到你秦始皇的手裡。

11樓:

難上加難!!!!!能破解????????

12樓:

如果確定被秦始皇獲得,最有可能的下落是在秦始皇陵

13樓:顧家大小啊

和氏璧:

傳國璽從發現和氏璧始,傳至唐末,計一千六百餘年。可是從此不知所蹤。

天顯十一年(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稱子、割讓燕雲十六州為條件,乞求耶律德光出兵助其反對後唐。[8]耶律德光遂親率5萬騎兵,在晉陽城下擊敗後唐軍,冊立石敬塘為後晉皇帝。[9]唐將高行周、符彥卿率兵前來叫戰,耶律德光假裝退卻。

唐將張敬達、楊光遠又在西邊列陣,未及成列,耶律德光以兵逼近之。而高行周、符彥卿為伏兵截斷,首尾不能相顧。張敬達、楊光遠大敗,丟棄的兵仗堆積如山,斬首數萬級。

其後,更率軍南下上黨,助石敬塘滅後唐。割取燕雲十六州後,耶律德光採取「因俗而治」的統治方式,實行南北兩面官制度,分治漢人和契丹。又改幽州為南京、雲州為西京,將燕雲十六州建設成為進一步南下的基地。

會同四年(942年),後晉出帝石重貴即位,拒不稱臣。 [10] 耶律德光於是率軍南下,杜重威、李守貞、張彥澤等率領所部二十萬人前來投降。會同九年十二月十六日(947年1月10日),耶律德光率軍攻入後晉首都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俘虜後晉出帝石重貴,滅後晉。

[11] 會同十年正月初一(947年1月25日),耶律德光以中原皇帝的儀仗進入東京汴梁,在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賀。大同元年二月初一(947年2月24日),耶律德光在東京皇宮下詔將國號「大契丹國」改為「大遼」,改會同十年為大同元年,公升鎮州為中京

張彥澤被誅殺,耶律德光將其抄家得到傳國玉璽,有了傳國玉璽的耶律德光顯然有了入主中原稱帝的底氣,2月23日,進入開封乙個月後,耶律德光建國號大遼,正式稱帝。但是僅僅乙個月後,契丹人自己解釋了什麼叫no 作no die,四下劫掠的契丹人最終水土不服只能退出中原,傳國玉璽也在此時送往了遼國。

「十七日,晉諸司僚佐、嬪御、宦寺、方技、百工、圖籍、曆象、石經、銅人、明堂刻漏、太常樂譜、諸宮縣、鹵簿、法物及鎧仗,盡數送往上京。」——《遼史·本紀·卷四》

74年後,當遼國的一代聖主耶律隆緒將傳國玉璽從遼國中京取回,如果是石敬瑭的「受命寶」,想必耶律隆緒是沒有心情賦詩的,看著一千多年傳承下來的傳國玉璽,壯志雄心在耶律隆緒心中湧起,當即做《傳國璽詩》。

我們祖國發展到今天,和氏璧大概已經面世,是否是真的,需要有關專家鑑賞,特徵時分符合和氏璧,有文字,經過千年風化不太清晰。

和氏璧最後歸誰的,戰國的和氏璧最後下落何處?

我認為完璧應該歸趙了 春秋時,楚國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獻給厲王。王使玉工辨識,說是石頭,以欺君罪斷卞和左足。後武王即位,卞和又獻玉,仍以欺君罪再斷右足。西元前690年,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於荊山下。文王派人問他,他說 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寶玉,因稱和氏...

為何和氏璧下落不明,戰國和氏璧失傳後,為何至今下落不明?

和氏璧作為乙個國家權力的象徵,隨著古代朝代的不停更替,皇帝連自己的命都保不住,自然不會去管和氏璧,然而在戰爭中那些士兵面對至寶肯定是如餓狼捕食搶奪,大家爭個你死我活,最後落在那個人手上誰也不得而知了,畢竟如果暴露出來那會又引起一場掠奪,所以,久而久之大家對這東西就忘卻了。和氏璧是非常珍貴的東西,所以...

和氏璧的來歷

快樂無限 卞和,湖北襄樊人也,是春秋時期楚國的琢玉能手,他在荊山裡得到一塊璞玉。卞和捧著璞玉先後去見楚厲王和武王。但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於是以欺君之罪被砍下左腳和右腳。文王即位後,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寶,命名為和氏璧。1 歷史記載 在春秋戰國時期,許多諸侯國都有自己的鎮國之寶。據 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