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遷的生平簡介

時間 2021-07-13 17:50:43

1樓:小小小馬兒

談遷(1594~1658 年),明末清初史學家。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父。明亡後改名遷,字孺木,號觀若,自稱“江左遺民”。浙江海寧(今浙江海寧西南)人。

天啟元年(2023年)始,他以明代實錄為本,遍查群籍,歷時六年,完成了《國榷》初稿。清順治元年(2023年),他為內閣大學士高弘圖幕僚,為高弘圖和張慎言所器重,薦為中書舍人、禮部司務,參與修史,但不願“以國之不幸博一官”,力辭未就。

清順治二年(2023年)回原籍,增補《國榷》中崇禎、弘光兩朝史事。清順治四年(2023年),《國榷》手稿被竊。他當時已經53歲,發憤重寫,歷經4年努力,完成新稿。

順治十年(2023年),攜稿北上,在北京兩年半,走訪明代故臣蒐集明代遺聞,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蹟,加以補充、修訂。

他曾經上書戶部,建議“立法定製”、“輕徭薄賦”。十三年(2023年)夏,回到海寧。十四年(2023年)去山西平陽祭奠先師張慎言,病逝於旅舍。

他一生未曾做官,靠替人抄寫、代筆或作記室(祕書)來維護生活。他的著述有《棗林雜俎》、《棗林外索》六卷、《棗林集》十二卷、《棗林詩集》三卷、《北遊錄》、《西遊錄》二卷、《海昌外志》八卷、《史論》二卷等。

擴充套件資料:

談遷的精品詩選:《渡江》

大江駭浪限東南,當日降帆有舊慚。

擊楫空聞多慷慨,投戈畢竟為沉酣。

龍天浩劫餘孤塔,海嶽書生別舊庵。

聞道佛狸曾駐馬,豈因佳味有黃柑。

譯文如下:

長江以它驚人的巨浪隔斷了南北大地,明福王降清,實有慚愧。

南明雖有恢復中原的志士,而福王和權臣荒淫於酒色,終致滅亡。

經過浩劫之後空餘金山上的慈受塔,鎮江遭劫後人們流離失所。

聽說拓跋燾曾在鎮江駐紮兵馬,清軍南侵也不是為了貪求黃柑的美味。

全文賞析如下:

此詩首聯寫長江依然,而南明王朝卻滅亡了。南京“自古帝王州”,地勢險要,慚山龍盤,石城虎踞,佳氣蔥蔥,江流浩蕩,蒼茫渾灝,歷史上六朝均建都於此。南明王朝在此建都後,卻不立即採取御故措施,馬士英尚謂“長江天塹,敵不足慮”,福王耽於酒色結果成了清軍的俘虜。

詩人坐船渡江時看到江流東去,就想起這段往事,用“舊慚”傳達內心感情,由眼前景想到傷心事,可謂情景交融。拈取史事和典故寄託深切的亡國之恨,比藉助託物連類的景物描寫尤顯激壯昂奮,蒼楚悲愴。

2樓:桃醬

天啟元年(2023年),談遷28歲,談遷母親亡故,他守喪在家,讀了不少明代史書,覺得其中錯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編寫一部翔實可信符合明代歷史事實的明史的志願。在此後的二十六年中,他長年揹著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處訪書借抄,飢梨渴棗,市閱戶錄,廣搜資料,終於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

以後陸續改訂,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400多萬字的鉅著《國榷》。豈料書稿即將付印前(清順治四年2023年8月)書稿被小偷盜走,他每日以淚洗面,茶飯不思,夜難安寢。可是,他卻沒有放棄,並決定重新撰(zhuàn)寫。

當時談遷已經是個體弱多病的老人了。經4年不懈努力,日夜奔波,終於完成新稿。順治十年(2023年)。

《國榷》以《明實錄》為本,參閱諸家史書,考證訂補,取材廣博,選擇謹嚴,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書中對滿清頗多貶責,當時無法流傳。直至建國後,里人張宗祥著手整理校訂,編為108卷,2023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談遷重編《國榷》的事蹟也被蘇教國標版語文第九冊(五年級上冊)列入課文,作者蔣光宇,題目為《厄運打不垮的信念》。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內容為:明朝未年時,史學家談遷經過20多年的奮鬥,6次修改,談遷終於在50多歲時完成了一部400多萬字的明朝編年史——《國榷》。

面對這部可以流傳千古的鉅著,談遷心中的喜悅可想而知。可是,就在書稿即將付印前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夜裡,小偷溜進他家,見到家徒四壁,無物可偷,以為鎖在竹箱裡的《國榷》原稿是值錢的財物,就把整個竹箱偷走了。

從此,這些珍貴的書稿就下落不明。20多的心血轉眼之間化為烏有,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致命的打擊。對年過六

十、兩鬢已開始花白的談遷來說,更是一個無情的重創。可是談遷很快從痛苦中崛起,下定決心從頭撰寫這部史書。

談遷又繼續奮鬥十年後,又一部《國榷》重新誕生了。新寫的《國榷》共104卷,428萬4千字,內容比原先的那部更翔實、精彩。談遷也因此留名青史、永垂不朽。

談遷一直是靠給別人抄寫謀生的,這是很艱苦的。儘管艱苦,他也從不為錢財和骨氣而放棄了自己的原則。

崇禎十五年冬,有商船從日本走私人蔘,價值十萬金。在海寧登陸,前往嘉興。邑令劉憲模抓了私販,但不上報,企圖侵吞這批人蔘,肯託談遷寫信給浙江巡撫,買通關節。

談遷認為此事重大,隱瞞不住,拒絕寫信,後果然事情敗露,劉憲模被罷官。

順治十二年,談遷在北京。自己的同鄉,新科的進士楊雍建託談遷的老友沈仲嘉,轉求談遷代擬兩份信稿。談遷很不情願的答應了。

後來楊雍建又派人來找他,談遷一口拒絕了。在日記中寫道:我年紀老了,不受年輕人的侮辱。

姓楊的雖然是海寧同鄉,卻讓我幹這幹哪。無非是仗著自己的進士頭銜,你做你的**,我當我的窮書生,我們毫不相干。(大意如此)

但是他卻肯為一些人寫東西,不計報酬。史可法在揚州督師的時候,那篇《史相國誓師文》就出自談遷之手。此外,還為史可法擬過一篇《乞援文》。

南明弘光元年(1645)為閣臣高弘圖的記室,出謀劃策,力圖恢復。頗受高弘圖、張慎言等賞識。後擬薦為中書舍人及禮部司務。

他感到“時事日非,不足與有為”,堅辭不就,引退回家隱居。 父:談於庭,字揚甫,號存一,(1548—2023年)。

母:俞氏,為談於庭的繼室,談遷生母。

妻:俞氏,有一女三子。子女:長女,三子名:談樸、談祺、談祉。

季羨林的生平簡介,季羨林生平簡介

苦澀童年 季羨林,字希逋,曾用名齊奘,1911年8月6日生於山東省清平縣 現改臨清市 的一個小村莊 官莊。該縣在山東西部幾乎是最窮的縣,官莊村在窮縣中的窮村,季羨林的家在全村中幾乎是最窮。季羨林出生後,家境仍然異常艱苦,一年吃白麵的次數有限,平常只能吃紅高粱麵餅子 沒有錢買鹽,把鹽鹼地上的土掃起來,...

張作霖生平簡介,張作霖生平簡介與張學良生平簡介

張學良,字漢卿,號毅庵,曾用名李毅,1901年6月4日出生於遼寧省檯安縣。張學良童年的生活環境是動盪不安的,學生時代也未進過正式學校。6歲時其父張作霖特聘檯安縣舉人崔駿聲為其開蒙,13歲從師金樑學文。1915年隨父進入奉天 今瀋陽 在家設專館,聘請教師,學習國文和英文。十五六歲是張學良走出家庭步人社...

席慕容生平簡介 ,席慕蓉生平簡介?

手機使用者 席慕容,抄著名詩人 散襲 文家 畫家。一位來自察哈爾盟明安旗的蒙古姑娘,是蒙古族王族之後,外婆是王族公主,後隨家落居臺灣。她於一九八一年出版第一本新詩集 七里香 在臺灣颳起一陣旋風,其銷售成績也十分驚人。一九八二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 成長的痕跡 表現她另一種創作的形式,延續新詩溫柔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