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的有多久的歷史

時間 2021-05-02 02:23:06

1樓:

距 今 三 百 萬 年 前 左 右, 在 至 今 地 質 學 家 還 沒 有 一 致 定 論 的 一 次 地 球 地 質 大 變 動 中, 北 半 球 內 陸 腹 地 地 質 構 造 出 現 驚 人 巨 大 變 動, 青 藏 高 原 開 始 抬 公升。 距 今 兩 百 萬 年 前, 出 現 一 次 較 強 的 抬 公升 運 動。 最 強、 最 猛 烈 的 抬 公升 運 動 發 生 在 距 今 一 百 六 十 萬 年 左 右, 青 藏 高 原 在 一 次 猛 烈 驚 人 的 抬 公升 運 動 中 躍 出 地 面, 其 地 塊 邊 緣 發 生 斷 裂 折 皺, 形 成 階 梯 狀 地 貌,原 來 廣 泛 分 布 的 湖 泊 匯 集 成 一 條 大 河。

黃 河 在 形 成 前, 青 藏 高 原 及 甘 肅 一 帶海 拔 很 低, 甘 肅 準 平 原 上 面 有 廣 布 發 達 的 內 流 水 系, 但 各 水 系 流 向 不 同, 陸海 交 界 處 在 今 天 三 門 峽 附 近, 當 時 這 裡 地 貌 夷 平 面 發 達 , 紅 色 盆 地 大 發 展, 普 遍海 拔 一 千 公尺 以 下, 地 貌 起 伏 微 弱 , 河 流 湖 泊 交 替; 距 今 二 百 四 十 七 萬 年 左 右, 夷 平 面 解 體 , 高 原海 拔 上 公升 至 約 兩 千 公尺 以 上, 山 地 起 伏 增 大, 形 成 新 的 湖 泊 地 貌; 第 三 階 段 距 今 一 百 六 十 萬 年 左 右, 是 地 質 構 造 巨 變 期, 斷 裂 起 伏 呈 脈 衝 式 增 強, 古 湖 泊 湖 水 下 切, 形 成 一 條 泱 泱 巨 川, 萬 溪 匯 聚 奔 騰 洶 湧, 構 成 一 條 大 河 穿 越 峽 谷, 成 為 今 天 著 名 的 中 國 第 二 大 河, 此 時 的 黃 河 還 遠 沒 有 今 天 的 長 度, 其 水 流 以 銀 川 盆 地 為 歸 宿, 呈 扇 型 分 布。 黃 河 形 成 後 每 年 攜 帶 大 量 的 泥 沙 在 下 遊 淤 集, 形 成 後 來 肥 沃 的 華 北 平 原。

2樓:匿名使用者

黃河(yellow river),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9.5萬平方公里,是中國境內長度僅次於長江的河流,它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的卡日曲,呈「幾」字形。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最後流入渤海。

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河及沿岸流域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源地之一,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黃河是中國第二長河,世界第五大長河。

黃河文明極其深遠。

黃河的歷史

3樓:血影藍凌

黃河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早更新世為古黃河孕育期。第四紀中

更新世(距今115萬年~10萬年)古黃河誕生成長期。晚更新世(距今10萬年~1萬年)黃河形成海洋水系。

歷史上黃河下游河道變遷的範圍,大致北到海河,南達江淮。據歷史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決口氾濫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最早有關黃河源的記載是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之說。所指「積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距河源尚有相當的距離。

唐太宗貞觀九年,侯君集與李道宗奉命徵擊吐谷渾,兵次星宿川(即星宿海)達柏海(即扎陵湖)望積石山,觀覽河源。唐穆宗長慶元年劉元鼎奉使入蕃,途經河源區,得知河源出紫山(即今巴顏喀拉山)。

元代至元十七年(2023年),世祖命榮祿公都實為招討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歷時4個月,查明兩大湖的位置(元史稱「二巨澤」,合稱「阿剌腦兒」)。

清康熙四十三年(2023年),命拉錫、舒蘭探河源。探源後他們繪有《星宿河源圖》,並撰有《河源記》,指出「源出三支河」東流入扎陵湖,均可當作黃河源。康熙五十六年(2023年),遣喇嘛楚爾沁藏布、蘭木佔巴等前往河源測圖。

乾隆年間齊召南撰寫的《水道提綱》中指出:黃河上源三條河(黃河源頭北源為扎曲,中源為約約古宗列曲(即瑪曲),南源為卡日曲,中間一條叫阿爾坦河(即瑪曲)是黃河的「本源」。

2023年黃委會組織黃河河源查勘隊,進行黃河河源及從通天河調水入黃可能性的查勘測量,歷時4個月,確認歷史上所指的瑪曲是黃河正源。

黃河洪水特徵

黃河上游洪水多發生在9月,主要來自蘭州以上,蘭州洪水主要來自貴德以上。由於降雨歷時長,強度小,加之蘭州以上植被較好,草地、沼澤等對降雨的滯蓄作用較強,形成黃河上游洪水漲落平緩,洪水歷時較長,洪峰較低,洪水過程線呈矮胖型。

龍羊峽至蘭州河段洪峰流量一般是沿程遞增的,特別是洮河、湟水等較大支流匯入後,流量增加較為明顯。

黃河上游多為峽谷河段,不論洪水大小,一般傳播時間變化不大,貴德到蘭州約需1.5天,蘭州到河口鎮約需10.5天。黃河上游洪水到達中下游,一般成為基流。

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是黃河流域的主要暴雨區和黃河下游洪水的主要**區。黃河中游地區61%的面積為黃土高原,溝壑縱橫,支流眾多,河道比降陡,由暴雨形成的洪水特點是洪峰高、歷時短、含沙量大。

黃土高原土質疏鬆,地形破碎,植被覆蓋率低,在大強度暴雨的衝擊下,產生強烈的土壤侵蝕,致使中游地區的洪水,挾帶大量泥沙。

4樓:匿名使用者

黃河的孕育、誕生、發展受制於地史期內的地質作用,以地殼變動產生的構造運動為外營力,以水文地理條件下本身產生的侵蝕、搬運、堆積為內營力。在成河的歷史過程中,運動不息,與時俱進。

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與黃河下游的泥沙堆積在史前地質時期就在進行,史後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與日俱增。根據多方面的研究,古黃河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早更新世為古黃河孕育期。

第四紀中更新世古黃河誕生成長期。晚更新世黃河形成海洋水系。

歷史時期黃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過演變,有的變遷還很大。如內蒙古河套河段,2023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為兩支,北支為主流,走陰山腳下稱為烏加河,南支即今黃河。

2023年西山嘴以北烏加河下游淤塞斷流約15公里,南支遂成為主流,北支已成為後套灌區的退水渠。龍門到潼關河道擺動也較大。不過,這些河段演變對整個黃河發育來說影響不大。

黃河的河道變遷主要發生在下游。

歷史上黃河下游河道變遷的範圍,大致北到海河,南達江淮。據歷史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決口氾濫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5樓:匿名使用者

從西元前21世紀夏朝開始,迄今4000多年的歷史時期中,歷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的時間延綿3000多年。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黃河流域和近鄰地區的有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四座。殷都(當時屬黃河流域)遺存的大量甲骨文,開創了中國文字記載的先河。

西安(含咸陽),自西周、秦、漢至隋、唐,先後有13個朝代建都,歷史長達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東周遷都洛陽以後,東漢、魏、隋、唐、後梁、後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陽建都,歷時也有900多年,被譽為「九朝古都」。位於黃河南岸的開封,古稱汴梁,春秋時代魏惠王遷都大樑,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後歷時約200多年。

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 ,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地區是全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最早的地區。西元前2023年左右,流域內已出現青銅器,到商代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開始出現鐵器冶煉,標誌著生產力發展到乙個新的階段。

在洛陽出土的經過系列處理的鐵錛、鐵斧,表明中國開發鑄鐵柔化技術的時間要比歐洲各國早2000多年。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藥,都產生在黃河流域。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等大量文學經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產生在這裡。

北宋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 ,但是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程序中,黃河流域及黃河下游平原地區仍處於重要地位。黃河流域悠久的歷史,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貴的遺產,留下了無數名勝古蹟,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關於黃河的歷史傳說,有關黃河的歷史故事

黃河因為流經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河水渾濁呈黃色而得此名。中國古籍中稱 河 漢書 裡始有 黃河 之名。飲水思源也好,追根溯源也罷,從古到今,中華兒女就一直對黃河源頭進行了永不停歇的追溯,並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和動人的詩篇。比如唐代大詩人李白就寫出過許多首關於黃河的詩篇,其中最著名的詩句就有 黃河之水...

關於黃河的歷史故事名字,有關黃河的歷史故事是什麼?

鴉片戰爭失敗後,林則徐被發配新疆。這時候黃河又在開封決了口,束手無策的皇帝急忙把林則徐調回來堵口。百病纏身的林則徐到開封後精心設計堵口方案,並與民工一起打樁抬土,最終堵上了決口。大禹疏川理水。諸侯築堤固河。漢武瓠子堵口。賈讓三策弭患。王景治河安流。高超分埽合龍。賈魯堵口復故。潘季馴束水攻沙。靳陳河運...

黃河歷史演講稿的,黃河歷史演講稿400字的,

黃河的歷史,黃河的現狀,黃河的汙染,黃河的治理。黃河的資料黃河,中國的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幹流全長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公尺。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 含內流區面積4.2萬平方公里 據地質演變歷史的考證,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