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長的成語故事是什麼?
1樓:用心幫助他人
揠苗助長》講的是:有個擔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一天下來十分疲勞但很滿足,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可把我累早拆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
他兒子聽說後急忙到地裡去看苗(的情況),然而苗都枯萎了。
揠苗助長》的故事出自《孟子·公孫丑上》,揠苗助長的意思是:把苗拔起來,幫助其成長。比喻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最後事與願違。
陸猛棗揠苗助長》啟示我們,人們對於一切事物都必須按照客觀規律去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單憑自己的主觀願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願望,美好的動機,結果也只能是適得其反。
故事劇情:從前宋國有乙個農夫,嫌自已田裡的秧苗長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憂憂。有一天,他又荷著鋤頭下田了,他覺得稻苗似乎一點也沒長大,於是苦心思索著有什麼辦法可以使稻子長高一點。
忽然,他靈機一動,毫不猶豫的捲起褲管就往水田裡跳,開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點。
傍晚,農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為聰明的傑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太太說:「告訴你一件了不起知握的事,我今天想到乙個好點子,讓咱們田裡的稻苗長高了不少。」農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兒子到田裡去看,究竟是怎麼回事。
兒子聽到家裡的稻子長高了,興奮地飛也似的跑到田裡去看。這時,他發現稻苗是長高了,但是卻一棵棵低垂著,眼看著就要枯萎了。
原文: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
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
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譯文:有個擔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一天下來十分疲勞但很滿足,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
他兒子聽說後急忙到地裡去看苗的情況,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這個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作者簡介: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型大小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
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揠苗助長的成語故事
2樓:內蒙古恆學教育
孟軻借用這個蘆燃故事,向他的學生們說明: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而主觀地急躁冒進,就會把事情弄糟。
宋國有乙個農夫,他擔心自己田裡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往上長。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自言自語地說:
我得辦法幫助它們生長。」
一天,他終於想出了辦法,急忙奔到田裡,把禾苗一棵棵地拔,從早上一直忙到太陪啟虛陽落山,弄得筋疲力盡。他回到家裡,十分疲勞,氣喘吁吁地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
不過力氣總算沒白費,我幫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
他的兒子聽了,急忙跑旁前到田裡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兔死狐悲成語故事 典故,有關兔的成語典故
成語 兔死狐悲 拼音 t s h b i 解釋 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傷。比喻因同類的死亡而感到悲傷。成語故事 兔死狐悲 原作 狐死兔泣 這個成語,原出自 宋史 李全傳 後又見於 元曲選 無名氏 賺蒯通 四 南宋時期,處在金朝統治下的山東農民,紛紛掀起抗金鬥爭的浪潮。其中最著名的有楊安兒 李全等領導的...
愛屋及烏的典故,愛屋及烏 成語故事
中國經典成語故事 愛屋及烏 愛屋及烏的典故 愛屋及烏的故事 商朝有個皇帝叫紂王,他很壞,對百姓們很不好。一天,周武王帶著軍隊把紂王打敗了,並抓了很多人。周武王把姜太公 召公和周公叫來,問他們如何對待這些人。姜太公說 如果喜歡乙個人,就連他屋上的烏鴉也要喜歡。如果不喜歡那個人,就把他周圍的人也殺掉吧 ...
古文成語典故,古文中的成語故事
來這個 找吧什麼典故成語都有!來看看吧我就在這找的!古文中的成語故事 才高八斗。成語故事 南朝時期,文學家謝靈運做永嘉太守時,經常遊山玩水,寫詩作賦,深得文帝的賞識。他因此驕傲地說 天下的文才總共有一石,曹植佔其中的八斗,我佔一斗,其餘的人合佔一斗。目瞪口呆。成語故事 西漢初年,韓信被封為齊王,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