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重返哥延根》在德國的資料

時間 2025-05-10 22:42:37

1樓:慷慨又熱切灬榜首

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 山東清平(今臨清)縣人。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0年考入北京清華大學西語系。1934年畢業後,在濟南山東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華握團豎大學交換研究生,赴德國留學,在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文。

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 建國後,歷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外國語言文學評議組負責人,第二屆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北京大學東文語言文學系教授、主任,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中 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委員、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亞非學會會長,語言學會會長。

19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1993年3月當選為澳門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是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對印度中進語言形態學、原始佛教語言、吐火羅語的語義、梵文文學等研究均作出重要貢獻。在印度中世語言形態學方面,全面而系統地總結了小乘佛教大眾部說出世部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特徵,著《〈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1941)一文。在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方面,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是無可置疑的,它所使用的語言是中世印度東部方段大言古代半摩揭陀語。

主要譯著有《原始佛教的語言 問題》、《印度簡史》、《中印文化關係史**集》、《印度古代語言論集》、《關於大乘上座部的問題》、《羅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潤集》、《季羨林散文集》等,翻譯了:《沙恭達羅》、《優哩婆溼》、《羅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或沒集》、《五卷書》等,散文集有:《賦得永久的悔》。

主編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1995年11月,「北京大學季羨林海外基會」成立。 夫人:

彭德華。

2樓:匿名使用者

除了哥廷根和柏林,他沒有去過德國的其他地方。季老先生僅有的休閒也就是漫步小鎮街頭,愜意地欣賞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街道亂搭了!他對小鎮有著幾拿陪攜近第二消伏故鄉的情感。

因此,他對德國人民的讚賞是由衷的,漫步時的心境也是無比輕鬆的。

季羨林和德國的資料

3樓:網友

1935年9月,根據清華大學文學院與德國交換研究生協定,清華招收赴德研究生,為期3年 。季羨林被錄取,隨即到德國。在柏林和美國與喬冠華同遊。

10月,抵達哥廷根,結識留學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學,「我夢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讀一點書,讀點古代有過光榮而這光榮將永遠不會消滅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這個夢。

1] 1936年春,季羨林選擇了梵文。他認為「中國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太大了,我要對中印文化關係徹底研究一下,或許能有所發現」。因此,「非讀梵文不行」。

我畢生要走的道路終於找到了,我沿著這一條道路一走走了半個多世紀,一直走到現在,而且還要走下去。」「命運允許我堅定了我的信念。」[1] 季羨林在哥廷根大學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學,學梵文、巴利文。

選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學為副系,並加學南斯拉夫文。季羨林師從"梵文講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公尺特教授,成為他唯一的聽課者。乙個學期 40多堂課,季羨林學習異常勤奮。

佛典《大事》厚厚3大冊,是用混合梵文寫成的,他爭分奪秒,致力於讀和寫,"開電燈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季羨林在德國[1]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羨林在**答辯和印度學、斯拉夫語言、英文考試中得到4個"優",獲得博士學位。因戰事方殷,歸國無路,只得留滯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學漢學研究所擔任教員,同時繼續研究佛教混合梵語,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發表多篇重要**。

這是我畢生學術生活的**時期,從那以後再沒有過了。『博士後』的歲月,正是法西斯崩潰前夜,德國本土物質匱乏,外國人季羨林也難免『在飢餓地獄中』掙扎,和德國老百姓一樣經受著戰禍之苦。而作為海外遊子,故園情深,尤覺『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祖國之思和親情之思日夕」索繞,「我悵望灰天,在淚光裡,幻出母親的面影」。

2] 1941年獲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曾師從語言學家e.西克研究吐火羅語。

4樓:一縷春風

季羨林老先生寫了巜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

5樓:網友

不告訴你,大笨蛋們。

季羨林在德國的故事

6樓:匿名使用者

季羨林他在德國發現德國人把花放在窗外。

季羨林的資料

7樓:耿小黑

季羨林的資料簡介:季老為人處世很有章法,一定要做到真誠容忍。

季羨林留學的資料

8樓:迪迪的小迷妹兒

1935年,清華大學與德國簽訂了交換研究生的協定,報名應考被錄取。同年9月赴德國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後師從瓦爾德史公尺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

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學漢學系講師。1941年,哥廷根大學畢業,獲哲學博士學位。以後幾年,繼續用德文撰寫數篇**,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等學術刊物上發表。

人物簡介:季羨林,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

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季」。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佈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

季羨林的資料

9樓:聲毅萱

是英國著名女作家,曾獲英國《衛報》**獎尤安。艾肯是英國著名的兒童作家。出生於1924年9月4日,死於2004年,當時是79歲。

是美國詩人conrad ailen的女兒。曾獲英國《衛報》**獎,出版過92本**以及大量的詩歌與短文。

英國著名女作家尤安·艾肯在1974年為國際兒童圖書節所寫的獻辭裡講到,如果有一天,她真的獨自漂流在茫茫的大海上,身邊只有一本書為伴,那麼,「我願意坐在自己的船裡,一遍又一遍地讀那本書。」她說,「首先我會思考,想想故事裡的人為何如此作為。然後我可能會想,作家為什麼要寫那個故事。

以後,我會在腦子裡繼續這個故事,回過頭來回味我最欣賞的一些片段,並問問自己為什麼喜歡它們。我還會再讀另一部分,試圖從中找到我以前忽視了的東西。做完這些,我還會把從書中學到的東西列個單子。

最後,我會想像那個作者是什麼樣的,全憑他寫書的方式去判斷他……這真像與另乙個人同船而行。」女作家相信,在這種情況下,一本書就是一位好朋友,是一處你隨時樂意去就去的熟地方。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隻屬於自己的東西,因為世上沒有兩個人用同一種方式去讀同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