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 孔孟荀董的教育思想

時間 2021-09-04 10:44:09

1樓:匿名使用者

同一位學生在不同的情境提出同樣的問題,孔子也會避免給予千篇一律的回答。例如,樊遲問仁三次,孔子的回答前後便不盡相同。[4]這樣的回答方式應該不是流於散漫變成了無章法,而是如顏淵所讚嘆的「循循然善誘人」(〈子罕‧10〉),而「循循善誘」反過來也很能說明因材施教的精神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這二種表現方式所涉及的課題,都和個人的或社政的倫理趣向息息相關,而與具有相對確定答案的物理知識較無牽連。然而,即使面對倫理方面的課題,孔子給的答案既非專就倫理概念的普遍定義發言,亦非著眼於純粹客觀的意義去構繪進德修業的操作要領,而是總要落實在一定的時空人物的脈絡內,扣緊發問者在提公升自身的德行修養時,可就近切入或可懸為遠端目標的下手處予以提點之。由於孔子特別重視個體自身倫理實踐的發趣,而不尚空談,他的因材施教便與倫理教化上的個別提點成為二而

一、一而二的並進措施。

(二)可能的限制

因材施教在孔子的教育事業並非毫無限制。事實上,因材施教走不通的地方,正好是孔子的教育事業本身碰到侷限之處。此所謂侷限,主要有二。

第一,因材施教無法抵達連施教者自身都不熟悉的領域。〈子路‧4〉記載:「樊遲請學稼。

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

曰:『吾不如老圃。』」

3. 以因材施教的精神點出有關進德修業的操作要領,最為膾炙人口的例子之一見於〈先進篇‧21〉:子路問:

「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

「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

『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

『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4. 樊遲問仁三次,孔子每一次的回答各具特色:「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雍也‧20〉);「愛人」(〈顏淵‧22〉);「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子路‧19〉)。

頁42 因材施教與教學上的人我分際—

以《論語》、《阿含經》、和《大般若經》為根據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第五期(2000.07)

樊遲的問題,就好像有人進到一家中餐館卻要點法國菜。正如同沒有一家餐館能**天底下每一道菜餚,孔子也和任何其他教育工作者一樣,無法攝盡所有的學問。碰到樊遲的這種情況,孔子只能徒具因材施教之精神,其因材施教之「教」的內容卻硬是施展不出來。

由此可知,光是具備因材施教的精神並不夠,施教者還必須不斷拓展自身的學識領域,如此方可在審量求學者的個別差異之餘,確實拿得出夠水準的材料來滿足求學者的學習需求。施教者的學識領域越是恢弘廣大且又能照顧到深度的進展,其因材施教之精神也就越能落實。孔子憑藉一己之「學而不厭」與「誨人不倦」〈述而‧2〉,不僅本身的學養公認為達到他那個時代的巔峰狀態,也造就許多學生在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這四大科目各有專擅的表現。

因此,類似樊遲的這種情況,固然形成孔子以因材施教為主軸的教育事業上的一大侷限,但是吾人更有充分的證據顯示,孔子很清楚知道自己的侷限所在,[5]並且盡心盡力在他一輩子當中能夠探問的領域不斷往廣度與深度去拓展一己的學養(參閱〈公冶長‧28〉)。

孔子的因材施教另外還有一種侷限:雖然教育的內容的確是孔子所熟悉的,但是師生的遇合關係卻使得孔子有嚴重的使不上力的感覺,以致難以或根本無從教起。一般而論,孔子基於自己所說的「有教無類」(〈衛靈公‧38〉)的胸懷,帶出一生多彩多姿的教育事業。

但在另一方面,孔子抱持相當程度的「道德嚴格主義」,其嚴格的標準不易鬆動,以致若有學生無法或不願將自己的德行修養提高到合乎孔子的標準,那就幾乎再無其它方便的辦法可讓師生的一場遇合在教育上有實質的推展。孔子的「道德嚴格

5. 除了樊遲請學稼與為圃之事,其它很顯著的類似事例亦不在少數。例如,〈衛靈公‧1〉記載:衛靈公問陳于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頁43 因材施教與教學上的人我分際—

以《論語》、《阿含經》、和《大般若經》為根據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第五期(2000.07)

主義」一方面表現在不輕許人以「仁」,另一方面或可拿〈公冶長‧25〉的記載來說明他替一般人的不德相當引以為恥:「子曰:『巧言、令色、足

2樓:匿名使用者

回答者:yongkang_936 - 舉人 四級 2-21 20:46

為什麼你總是把別人的話複製一下放到上面,別人已經回答了,你再重複有什麼意思??如果你完全是因為加分,,你完全可以打個『不知道』,,系統還是會給你加2分的。。但是你現在的這種作法,,完全是沒得「公眾道德」,佔版面影響別人視覺,這也是當朝中國最少的東西,

「公眾道德」也是孔孟之道強調的東西。也是社會秩序要正常井然發展,每個人所必須堅持有的一點責任心,匹夫有責!!!

『儒』我了解的不多,不過我覺得,

孔儒和孟儒不一樣,

漢儒和宋儒不相同,漢朝的儒已經是儒道法很多家思想的溶合體了,儒的思想占得很多,取的名字也叫『儒』,但是和以前的『儒家』這個家派還是有不同的。到來後人也是任意擴充『儒』的概念,範圍。好的東西也掛儒的名號,不好的東西也掛上儒的名號,只是孔子死得早,來不及指認到底後人說哪些是它的思想。

荀子是儒,但是它的儒和孔子的儒有很多不同的,他的兩個徙弟都是法家的。

不可能有哪個家派和其它的文化沒得接點的。文化在發展的,但是宋朝有的東西就有點偏激了,當然漢後,儒成了統治者治人的中心,儒這個字本身已經成為一種力量,一種權威,有的東西以自己的意志喊出來,可能得不到多少響應,但是以儒的名義叫出來,就有了權威,所以後來的儒擴充了太多,宋人的包小腳啊,過分的守貞節也說是儒家文化。

中國的文化有很多,儒這個字是不可能完全包容得了的,平時說的儒,有很多也不是儒家所獨有,特有的,

比如說,殺父殺兄,這樣的事,並不是說只有儒家才不支援,很多家派也不支援的,其它民族的文化也不會支援的,這完全是一種公眾道德的事了。

3樓:匿名使用者

當煩惱、痛苦、不開心、想充電、想不開、沒意思、無事可做、遊手好閒、想提公升素質品位……的時候,就常來這裡坐坐,小憩一下:

推薦

如果覺的好的話就請多多支援,大力推廣!

4樓:

《孔子學說》 陳大齊撰 台灣正中書局

《孔子研究集》 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台北中華書局

《孔子學說與現代文學》 張其昀著 中華書刊儀器社

《孔子學說論集》 陳大齊著 台灣正中書局

《孔子與人格世界》 唐君毅著 香港人文出版社

儒家理想人格與中國文化》 朱義祿著 遼寧教育出版社

《儒家思想新論--創造性轉換的自我》(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美]杜維明著 曹幼華、單丁譯 周文彰等校 江蘇人民出版社

《中國儒家倫理思想發展史》 李書有主編 江蘇古籍出版社

《孔孟仁學之研究》 周伯達著 基隆著作印行

《孔子學說》 陳大齊撰 台灣正中書局

《孔子研究集》 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台北中華書局

《孔子學說與現代文學》 張其昀著 中華書刊儀器社

《孔子學說論集》 陳大齊著 台灣正中書局

《孔子與人格世界》 唐君毅著 香港人文出版社

《中華儒學通典》 吳楓、宋一夫主編 南海出版公司

《從孔子到孫中山--中國哲學小史》 方克立主編 中國青年出版社

《儒家辯證法研究》 龐樸著 中華書局

《孔子的法律思想》(《中國法律思想史》) 楊景凡、俞榮根著 群眾出版社

《孔丘》 駱承烈著 江蘇古籍出版社

《〈論語〉新解》 錢穆著 巴蜀書社

《評孔紀年》 韓達著 山東教育出版社

《孔子政治思想的精華》 杜任之、高樹幟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玄儒評林》 張岱年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孔子》 李啟謙、徐志祥著 中華書局

《孔子法律思想研究》(**集) 喬偉、楊鶴皋主編 山東人民出版社

《孔門**研究》 李啟謙著 齊魯書社

《中華儒學通典》 吳楓、宋一夫主編 南海出版公司

《〈論語〉》新解 錢穆撰 香港新亞研究所

《原儒》 熊十力著 台北史地教育出版社

《孔子學說與中華文化》 教育部教育司 台北教育部社教司

《〈論語〉》新詮 方驥齡著 台灣環球書局

《〈論語〉》要略 錢穆著 台灣商務印書館

孔子的理想是要實現人與人之間充滿仁愛的大同世界。為了實現大同世界,關鍵是要把仁愛思想灌輸到廣大群眾中去,為此需要培養一大批有志於弘揚和推行仁道的志士和君子。這類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

荀子早年遊學於齊,因學問博大,「最為老師」,曾三次擔任當時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學宮之長)。約西元前264年,應秦昭王聘,西遊入秦,稱秦國「百姓樸」、「百吏肅然」而近「治之至也」。後曾返回趙國,與臨武君義兵於趙孝成王前,以為「用兵攻戰之本在乎壹民」,「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荀子·議兵》)。

後來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為蘭陵(今山東蒼水縣蘭陵鎮)令。晚年從事教學和著述。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

先世系宋國貴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難奔魯,後定避魯國陬邑。父叔梁紇為魯國武士,以勇力聞於諸侯。

孔子3歲喪父,隨母親顏徵在移居闕里,並受其教。孔子幼年,「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少時家境貧寒,15歲立志於學。

及長,做過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虛心好學,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30歲時,已博學多才,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一位學者,並在闕裡收徒授業,開創私人辦學之先河。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他把「仁」作為行仁的規範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而再現「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他一心嚮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歲時,因魯國內亂而奔齊。為了接近齊景公,做了齊國貴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事,孔子說:

「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極為讚賞,欲起用孔子,因齊相晏嬰從中阻撓,於是作罷。欲起用不久返魯,繼續鑽研學問,培養**。

51歲時,任魯國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於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則之」 52歲時由中都宰提公升為魯國司空、大司寇。西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魯、齊夾谷之會,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

齊景公欲威脅魯君就範,孔子以禮斥責景公,保全了國格,使齊侯不得不答應定盟和好,並將鄆、龜陰三地歸還魯國。孔子54歲時,受季桓子委託,攝行相事。他為了提高國君的權威,提出「墮三都」、抑三桓(魯三家大夫)的主張,結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對,未能成功。

55歲時,魯國君臣接受了齊國所贈的文馬美女,終日迷戀聲色。孔子則大失所望,遂棄官離魯,帶領**周遊列國,另尋施展才能的機會,此間「幹七十餘君」,終無所遇。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魯國季康子聽了孔子**冉有的勸說,才派人把他從衛國迎接回來。

孔子回到魯國,雖被尊為「國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繼續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一生培養**三千餘人,身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者七十二人。

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

三、啟發誘導等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為後人所稱道。他先後刪《詩》、《書》,訂《禮》、《樂》,修《春秋》,對中國古代文獻進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達到「韋編三絕」的程度。

69歲時,獨子孔鯉去世。71歲時,得意門生顏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極,哀嘆道:

「天喪予!天喪予!」這一年,有人在魯國西部捕獲了乙隻叫麟的怪獸,不久死去。

他認為象徵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現又死去,是天下大亂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書的編撰。72歲時,突然得知子仲由在衛死於國難,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曆二月,孔子寢疾7日,齎志而歿。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其**和再傳**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後世儒家學派的經典。

孟子簡介

墨子的教育思想,墨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金牛咲 墨子的教育思想是 艱苦實踐 服從紀律 具體為 1 墨子重視環境和教育對於人性形成的重要作用。墨子提出了著名的 素絲說 認為人性如素絲,以素絲和染絲為喻,形象地說明環境 教育對人性形成的重要性。2 墨子主張以 兼士 作為教育的培養目標,通過他們去實現賢人政治。墨子認為兼士應該具有知識技能 思維...

昆體良的教育思想,昆體良學前教育思想的內容有哪些

不忘初心 3 密碼用複製貼上,手寫容易出錯!昆體良學前教育思想的內容有哪些 車茗 1 昆體良十分重視學前教育。那時人們對7歲前的幼兒應否進行智育,看法不一,但都認為應該進行道德教育。昆體良則認為,在幼兒能說話的前後,就應對他進行智育。但他認為,由於7歲前的幼兒接受知識的能力有限,因此,每次學習量應當...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是什麼,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鐔婐煇誨晩鐔 3蒙台梭利受如梭思想的影響,反對傳統教育對兒童的壓迫,主張性 在贊成內 兒童本位論,注重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強調教育當中的自由活動的重要性,重視兒童幼兒期的教育,主張要培養大量的合格教師參與幼兒教育的工作。蒙台梭利強調主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促進兒童的發展,蒙台梭利主張工作自我活動改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