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主義產生的原因

時間 2021-07-19 05:44:31

1樓:暴走少女

(1)自然環境:良好的氣候及環境使個體心情愉悅,往往會增加利他,而噪音等惡劣環境因素會減少利他。

(2)社會情境:他人在場對利他行為往往有負面的影響,在場人數越多,利他越少,獨自一個時個體利他的可能性反而增加。這是由於他人在場,導致去個性化,使個體責任意識喪失;或者導致責任擴散。

如果情境中出現助人行為的榜樣,會產生示範效應,增加人們的利他行為。

(3)時間壓力:時間緊張時會難於利他。

(4)利他物件的特點:被幫助者與利他者態度與價值觀相似、未傷害過利他者或更有吸引力的人,更容易讓人產生利他。

擴充套件資料:

一、利他行為特徵

①以幫助他人為目的。

②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質的獎勵,例如榮譽或獎品。

③自願的。

④利他者可能會有所損失。

其中第二個特徵是利他行為的主要特徵。如果某人冒著生命危險去救火,而不期望得到什麼回報,那麼,這種行為就屬於利他行為。然而,人們利他行為的動機很少如此單純。

通常的利他行為既包含利他的因素。

也含有利己的因素。當一個慈善家大量捐款幫助窮人的時候,他可能也會期望在社會上獲得聲譽的回報。

如此說來,利他行為可能有不同的動機,其中有些行為是以利他為手段、以利己為目的,有些行為有微妙的利己動機,有些是純粹意義上的利他主義,即為他人的幸福而助人,絲毫沒有想到自己的得失。

二、社會環境對利他行為的影晌

1、旁觀者的數量對利他行為的影響

許多研究利他行為的社會心理學家認為,旁觀者的淡漠是特定社會情境下的社會心理現象。我們不要以為緊急情況發生在許多人在場的情況下,就一定會有人出來相助。事實恰恰相反,往往越多的人在場,越有可能沒人出來相助。

2、對情境的社會性定義對利他行為的影響

當我們遇到一個件事時,要對這件事的性質進行解釋,即判斷它是否屬於緊急情境,我們要作出判斷之後才能採取行。

當事件的性質模糊不清時,傾向於參考他人的反應來對事件作出判斷,這種種對情境的判斷受他人反應影響的現象,就是對情境的社會性定義。這裡面顯然包括榜樣的作用和社會影響。

2樓:匿名使用者

在倫理學中,利他主義作為利己主義的直接對立面,它不是以個人利益為確定善的標準,而是強調他人利益,頌揚為他人作出犧牲的精神,並以此作為否的標準。19世紀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最初就是在這個意義上來創造這個詞的。

一般來說,倫理學中的利他主義往往從抽象的人性本能和人性需要來證明利他主義的合理性。一方面,利他主義者藉助動物的利他行為,特別是社會性程度較高的動物的利他行為,如社會性昆蟲、狼群、鳥類等等,來證明人類在天性中也存在著這種利他動機。其中最典型的,是流行於西方的社會生物學觀點。

例如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愛德華·奧·威爾遜在其鉅著《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中,就對動物的利他現象和人的利他現象作了詳細的分析比較,並得出一系列在西方影響頗大的結論,認為自然選擇由於在增加生物個體的利他行為的過程中增加了個體和種族存活的可能性,從而從根本上支援了動物和人的利他行為。

另一方面,利他主義者往往還認為人的本能需要是多方面的,即認為人既有自私的一面,也有利他的—面,半是野獸,半是天使,“……仁慈確實是存在的,不論它是多麼的少,……在人性中,除了狼的**,蛇的歹毒,總還有些鴿子的善良。”這種觀點同功利主義或合理利己主義看待人的利他行為的觀點是一致的,並試圖用這種觀點,來緩和人們的自私自利之心。

正象利己主義在過去和現在都激烈抨擊利他主義的“座偽性”一樣,利他主義在過去和現在也在不斷回擊利已主義,認為利己主義是“人性的墮落”。利已主義和利他主義的這種論爭,直到現在為止,仍是一樁懸案。

集體主義原則認為,無論是利己主義還是利他主義,這種抽象地談論人的本性的觀點,都是對社會歷史現象的一種曲解。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曾對人的這種利已和利他屬性作過深入分析,認為利已主義和利他主義,不過是一種統一的利益的**形式,在剝削階級虛幻的集體中,由於舊式分工和私有制造成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嚴重對立,從而造成這樣的情況:作為普遍利益代表的國家,要求個人利益為國家利益作出犧牲,並向人們灌輸這種“利他主義”的道德原則,稱之為“美德”;作為追求個人利益的個人,則強調人的“自私的本性”,要求實行利己主義的道德原則,把個人利益作為道德的基礎,把個人利益的實現作為最高的 “美德”。

最後在整個社會中顯現出人們對待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道德原則的相互對立的態度:“其中有些人出於對利己主義的義憤而從利他主義的道德教育中尋找出路;而另一些人強調利己的個人主義的創造性的進取精神;還有一些人則希望從兩者各取一小部分,強調個人主義的創業精神的必要性,不過要在道德的基礎上和在道德的範圍內。”

因此,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作為個人在私有制社會利益**對抗的條件下個人自我實現的兩種形式,其對立並不是出自人的本性,而是私有制社會。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恩格斯說:“……共產主義者既不拿利己主義來反對自我犧牲,也不拿自我犧牲來反對利已主義,理論上既不是從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從那誇張的思想形式去領會這個對立,而是在於揭示這個對立的物質根源,隨著物質根源的消失,這種對立自然而然也就消失。

”從利他主義產生的這種根源中,我們即可見利他主義與集體主義的根本區別。

第一,利他主義是私有制社會統一的利益形式相互對立的產物,而集體主義則是消除這種利益對立形式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產物。

第二,利他主義從人的抽象本能出發來頌揚人的利他精神、犧牲精神,而集體主義則從無產階級的偉大歷史使命出發,從人的徹底解放,社會的徹底解放的高度出發,科學地揭示了人的利他精神和對集體作出犧牲的本質。

第三,利地主義在談論人的利他精神時,往往包含著反個人的傾向,不理解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辨證統一關係,因而往往容易流於禁慾主義,宗教禁慾主義道德就是其中的典型;而集體主義在談論人的犧牲精神時,並不包含著反個人的傾向,而是在正確理解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辨證關係的基礎上,把個人的犧牲看成個人自我實現的一種必要形式。

第四,利他主義包含的利他精神,由於受其理論和實踐的侷限,往往流於一句空話,而且最終還可能以利己的形式表現出來,至多也只是所強調的自我犧牲精神,是建立在道德自由基礎上的一種崇高的道德選擇。

在現實生活中,把集體主義與利他主義嚴格區分開來,對於我們準確地把握集體主義的涵義,正確地貫徹集體主義原則,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有的同志片面地把集體主義同利他主義等同起來,並引用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不拿利己主義反對自我犧牲,不拿自我犧牲反對利己主義的觀點來批評集體主義。這種把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的對立,簡單地同利他主義與利己主義的對立加以比較的觀點,在實踐中是極其有害的,它往往造**們的一種“逆反”心理,使任命加深對集體主義原則的誤解。

因此我們在實踐中必須嚴肅地把集體主義同利他主義區分開來,反覆申明集體主義雖然包含著利他精神,但決不歸結為利他主義,以捍衛集體主義原則的純潔性。

3樓:匿名使用者

利他主義是倫理學的一種學說。一般泛指把社會利益放在第一位,為了社會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的原則。19世紀法國哲學家和倫理學家孔德首先把這個概念引進道德理論,並以它作為他的倫理學體系的基礎。

以後又為英國的斯賓塞等所採用。孔德認為,人類既有利己的衝動,又有利他的衝動。所謂道德,就是使前者從屬於後者。

又說,利他又必然以利己為基礎。利他主義,只侷限於超階級的個人之間的關係,而回避了道德的社會基礎和階級基礎,沒有也不可能規定個人對社會所承擔的道德責任。因此,利他主義實質上仍然是從利己主義出發的資產階級道德理論。

在社會主義社會,由於集體主義的道德原則已經包含並遠遠超過了利他主義的道德內涵,因此,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不再使用利他主義的概念。

所謂利他主義,就是一個個體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以犧牲自己的適應性來增加、促進和提高另一個個體適應性的表現。

利他主義,不管是在動物界,還是在人類社會,都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這已被許多事實所證明。產生原因可能是多重的。

對於一般動物而言,產生利他主義情結的原因可能更多地是出於本能和遺傳,當然也不排除它們通過一些簡單的計算和推理而導致利他的可能性。從總體上看,動物沒有人類所具有的發達理性和計算能力;所以,動物中的利他主義更多體現為一種自然屬性,而非社會屬性。

但對於人類社會而言,情況並非如此。一方面,人類不可能脫離自然屬性,所以,人類社會中存在的利他主義,並不排除來自本能和遺傳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人類又是社會性動物,所以,人類社會的利他主義,又帶有強烈的社會屬性。

由於人的本質是人的社會性,所以,人類利他主義的本質屬性應在人的社會屬性方面,而非在人的自然屬性方面。

從人類社會的演進過程看,利益追求是人類社會屬性的核心,所以,利他主義的實質在於主體間的利益博弈,並且應是長期利益博弈的一種均衡。

達爾文(c. darwin)曾經指出,經過一個自然選擇的過程,有利他天性的生物更有可能使它們的物種留存下來。這一觀點已經被當代著名的社會生物學家威爾遜(e.

o. wilson)所證實。例如,斑鳩母親在看到一隻狼或者其他的食肉動物接近它的孩子時,它就會假裝受傷,一瘸一拐地逃出穴窩,好橡翅膀折斷了一樣。

這樣,食肉動物就會跟蹤它,希望進行一次比較容易的捕食。一旦老斑鳩將敵人引到安全距離之外,它fy就會一飛而走,斑鳩母親的策略常常成功。但有時侯也會失敗,失敗的話就會被敵人吃掉,它雖然犧牲了自己,卻保護了它的物種,使小鳩有可能活到成年,繁殖後代。

人類歷史上也有許多這樣的例子。例如,一個家庭、國家或民族之所以能夠儲存下來,是因為其中少數的勇敢者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因此,許多社會心理學家假設,利他行為有遺傳機制。

所謂社會規範就是行為、態度和信仰的模式。這些模式是社會組織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建立起來的,認為是適當的行為準則。一般來說,社會中的個體面臨著必須遵守這些規範的壓力,如果他們違背了這種規範就有可能遭到社會排斥或各種各樣的懲罰。

與利他行為有關的特別重要要的社會規範有前述的社會責任規範、互惠規範和平等規範。

按照傳統的學習理論,利他行為(與其他行為一樣)是通過強化而建立的。當兒童幫助母親幹家務活,,將好吃的東西給別人,或在別人難過時試圖進行安慰,父母可能會用讚揚的話、糖果甚至錢來獎勵他們,父母對他們的讚揚就是一種社會性強化。同樣,如果兒童不願意幫助別人則會受到父母的指責甚至懲罰。

按照學習理論,兒童將重複那些已經得到過獎勵的利他行為,並去除自私的行為,這就是強化的作用。

明清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原因及表現

紹曼華實媼 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與發展 1 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的萌芽的產生 前提條件 在農業 手工業新發展的基礎上,商品經濟空前活躍。時間地點 明朝中後期 15世紀末 的東南地區。產生部門 絲織業等手工業生產部門。產生過程 明朝中後期,農業 手工業的新發展,為資本主義的萌芽創造了條件 商品經濟...

審計產生的原因,審計產生的原因

註冊會計師 審計是在會計的基礎上產生的一名專業審計,要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能查出會計賬務失誤和改正。 奴隸社會私有制的產生 財產所有者和財產經營者的分離 暗夜貴族皇 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註冊會計師審計產生的直接原因是什麼?審計產生的原因是? 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受託責任制是審計產生的根本原因。 ...

情緒的產生 生理原因,情緒產生的原因

建議你下情緒生理學。1從大腦來講是神經遞質的影響吧,比如多巴胺等。2情緒伴有心跳加速之類的交感神經和副交神經的轉換變化,這是激素影響的。3其實還有個問題就是一直爭論的問題,早期詹姆斯學說外周理論中提出的是,既因為哭才難過,因為笑才高興,雖然這個理論看起來毛病很多,但是有一定道理,比如焦慮時深呼吸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