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問題。在艾里克森的心理發展理論中,個體自我同一性形成與

時間 2021-05-06 01:45:41

1樓:汪信聞月

答案:c

青年期注:這個題目嚴格來說,應該這樣問「個體自我同一性形成與自我同一性【發生】混亂相衝突的時期是?

解釋:這個問題的解答,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個體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指個體在尋求自我的發展中,對自我的確認和對有關自我發展的一些重大問題,諸如理想、職業、價值觀、人生觀等的思考和選擇。

這種思考和選擇的「發生」與「形成」,結合我們自身的成長來看,的確是發生在(c)青年期的。

青年期,我們要面對學業、擇偶、就業等各方面的心理壓力,更為重要的是在自我意識形成上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壓力,並出現了一系列大學生自我認識過程中的困惑。然而,建立自我同一性並非一蹴而就之事,青年期的錯綜複雜性使青年人不可避免地面臨著「自我同一性危機」的問題

心理學問題。在艾里克森的心理發展理論中,個體自我同一性形成與自我同一性混亂相衝突的時期是

2樓:匿名使用者

答案:c 青年期

注:這個題目嚴格來說,應該這樣問「個體自我同一性形成與自我同一性【發生】混亂相衝突的時期是?

解釋:這個問題的解答,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個體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指個體在尋求自我的發展中,對自我的確認和對有關自我發展的一些重大問題,諸如理想、職業、價值觀、人生觀等的思考和選擇。

這種思考和選擇的「發生」與「形成」,結合我們自身的成長來看,的確是發生在(c)青年期的。

青年期,我們要面對學業、擇偶、就業等各方面的心理壓力,更為重要的是在自我意識形成上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壓力,並出現了一系列大學生自我認識過程中的困惑。然而,建立自我同一性並非一蹴而就之事,青年期的錯綜複雜性使青年人不可避免地面臨著「自我同一性危機」的問題

3樓:偏執狂的存在

c 青年期

埃里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主要觀點:他認為,兒童人格的發展是乙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它必須經歷一系列順序不變的階段,每一階段都有乙個由生物學的成熟與社會文化環境、社會期望之間的衝突和矛盾所決定的發展危機,每乙個危機都涉及到乙個積極的選擇與乙個潛在的消極選擇之間的衝突。如果個體能夠成功而又合理的解決每個階段的危機或衝突,就會形成積極的人格特徵,有助於健全人格的發展;反之,危機得不到解決或解決得不合理,個體就會形成消極的人格特徵,導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發展。

個體解決危機的成功程式一般都處在從積極到消極的連續體的某一點上。

00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八階段

001.信任與不信任(0--1歲嬰兒期)感覺階段002.自主與懷疑(1--3歲)肌肉發展階段003.主動與內疚(3--6)性器官階段

004.勤勞與自主(6--12)潛伏期

005.認同和角色混淆(12--20)從兒童向**的轉折期006.親密與孤獨(20--40)成年早期的發展階段007.生殖與停滯(40--60)

008.自我整合與絕望(老年期)成熟階段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會性發展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艾里克森的人格發展學說既考慮到生物學的影響,也考慮到文化和社會因素。他認為在人格發展中,逐漸形成的自我過程,在個人及其周圍環境的互動作用中起著主導的和整合的作用。每個人在生長過程中,都普遍體驗著生物的、生理的、社會的事件的發展順序,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階段地向前發展。

在《兒童期與社會》這本書裡,他提出了「人的八個階段」以及每個階段的發展任務,建立了自己的發展理論。

第一階段為嬰兒期,是從出生到2歲。

嬰兒在本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發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體驗著希望的實現。嬰兒從生理需要的滿足中,體驗著身體的康寧,感到了安全,於是對其周圍環境產生了一種基本信任感;反之,嬰兒便對周圍環境產生了 不信任感,即懷疑感。

第二階段為兒童早期,約從2歲到4歲。

這個階段兒童主要是獲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慮,體驗著意志的實現。艾里克森認為這時幼兒除了養成適宜的大小便習慣外,他主要已不滿足於停留在狹窄的空間之內,而渴望著探索新的世界。這一階段發展任務的解決,對於個人今後對社會組織和社會理想的態度將產生重要的影響,對未來的秩序和法制生活作好了準備。

第三階段為學前期或遊戲期,從4歲到7歲左右。

本階段兒童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主動感和克服內疚感,體驗目的的實現。弗洛伊德認為這個階段是產生俄底普斯情結的時期,對此,艾里克森的看法不同於弗洛伊德。他認為,男女兒童雖對自己的異性父母產生了羅曼諦克的愛慕之情,但能從現實關係中逐漸認識到這種情緒的不現實性,遂產生對同性的自居作用,逐漸從異性同伴中找到了代替自己異性父母的物件,使俄底普斯情結在發展中獲得最終的解決。

本階段也稱為遊戲期,遊戲執行著自我的功能,在解決各種矛盾中體現出自我**和自我教育的作用。艾里克森認為,個人未來在社會中所能取得的工作上、經濟上的成就,都與兒童在本階段主動性發展的程度有關。

第四階段為學齡期,從7歲到12歲。

本階段的發展任務是獲得勤奮感而克服自卑感,體驗著能力的實現。學齡期兒童的社會活動範圍擴大了,兒童依賴重心已由家庭轉移到學校、教室、少年組織等社會機構方面。艾里克森認為,許多人將來對學習和工作的態度和習慣都可溯源於本階段的勤奮感。

第五階段為青年期,從12歲到18歲。

這一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亂,體驗著忠實的實現。這一階段艾里克森提出了「合法延緩期」的概念,他認為這時的青年承繼兒童期之後,自覺沒有能力持久地承擔義務,感到要作出的決斷未免太多太快。因此,在作出最後決斷以前要進入一種「暫停」的時期,用以千方百計地延緩承擔的義務,以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結的內心需要。

雖然對同一性尋求的拖延可能是痛苦的,但它最後是能導致個人整合的一種更高階形式和真正的社會創新。

如果說以上五個時期是針對弗洛伊德的五個階段提出的,那麼以下的三個階段就是艾里克森的獨創。由於這三個階段,使他的發展理論更加完善。

第六階段是成年早期,從18歲到25歲,發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以避免孤獨感,體驗著愛情的實現。

艾里克森認為這時青年男女已具備能力並自願準備著去分擔相互信任、工作調節、生兒育女和文化娛樂等生活,以期最充分而滿意地進入社會。這時,需要在自我同一性的鞏固基礎上獲得共享的同一性,才能導致美滿的婚姻而得到親密感,但由於尋找配偶包含著偶然因素,所以也孕育著害怕獨身生活的孤獨之感。艾里克森認為,發展親密感對是否能滿意地進入社會有重要作用。

第七階段是成年中期,約至50歲,主要為獲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滯感,體驗著關懷的實現。

這時男女建立家庭,他們的興趣擴充套件到下一代。這裡的繁殖不僅指個人的生殖力,主要是指關心建立和指導下一代成長的需要,因此,有人即使沒有自己的孩子,也能達到一種繁殖感。缺乏這種體驗的人會倒退到一種假親密的需要,沉浸於自己的天地之中,只一心專注自己而產生停滯之感。

第八階段為老年期(成年晚期),直至死亡,主要為獲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厭倦感,體驗著智慧型的實現。

這時人生進入了最後階段,如果對自己的一生週期獲得了最充分的前景,則產生一種完善感,這種完善感包括一種長期鍛鍊出來的智慧型感和人生哲學,伸延到自己的生命週期以外,與新的一代的生命週期融合而為一體的感覺。乙個人達不到這一感覺,就不免恐懼死亡,覺得人生短促,對人生感到厭倦和失望。

艾里克森的發展漸成說有著自己的特色而不同於別人,可以說他的發展過程不是一維性的縱向發展觀——乙個階段不發展,另乙個階段就不能到來;而是多維性的,每乙個階段實際上不存在發展不發展的問題,而是發展的方向問題,即發展方向有好有壞,這種發展的好壞是在橫向維度上兩極之間進行的。

5樓:精醫英雄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會性發展理論把人的心理發展劃分了若干階段並命名總結特徵,具體可以看地4版精神病學

6樓:殘樓遲雨後

人格發展階段輪,林崇德版發展心理學的38頁

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為8個心理階段,舉例闡述

7樓:匿名使用者

(0-2)信任對不信任(0-1.5)

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發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嬰兒是否得到了充滿愛的照料,他們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滿足,他們的啼哭是否得到了注意,這都是生命發展中的第乙個轉折點。需要得到滿足的兒童,會產生基本的信任感,這種信任感指對他人的信任感,也指對自己的信任感。

對那些受到適當關注的兒童來說,世界是美好的,人們是充滿愛意的,是可以接受的。然而,有一些嬰兒從沒有得到他們所需要的關愛和照顧,這使他們產生一種基本的不信任感,這些兒童在一生中對他人都會是疏遠的,退縮的,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他人。如果兒童得到較好的撫養並與父母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兒童將對周圍世界產生信任感,否則將產生懷疑和不安。

嬰兒必須學會信任別人對他們基本需要的照料。如果照料者拒絕或前後不一致,此時不要認為嬰兒是乙個不懂事的小動物,只要吃飽不哭就行,這就大錯特錯了。此時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期,因為這期間孩子開始認識人了,當孩子哭或餓時,父母是否出現則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問題。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這一品質,它起著增強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兒童敢於希望,富於理想,具有強烈的未來定向。反之則不敢希望,時時擔憂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

艾里克森把希望定義為:對自己願望的可實現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勢力、標誌生命誕生的怒吼。嬰兒可能認為世界是危險的,這裡的人是不可信任或不可靠的。

主要的社會動因是照料者。

參考故事:

薛女士做了新媽媽以後,婆婆就趕來伺候她做月子,照顧小孫子。婆婆從農村來,身體好,能幹也能說,一開始婆媳之間相處還挺好。但是半個月以後,薛女士的奶水就很少了,不夠孩子吃的,需要新增奶粉。

白天還沒有關係,到夜裡,人累了一天,睡得迷迷糊糊,孩子半夜餓了要吃奶,婆婆覺得自己年紀大了不便起床熱奶,薛女士身體虛弱很不適應半夜起來「工作」,於是面對孩子的哭聲,有時婆媳倆都木木的,遲遲不願起床給孩子餵奶,倆人心裡開始有一種心照不宣的推諉和對對方的責備。

一天中午,婆婆哄寶寶玩的時候,有意無意地說了幾句話,讓薛女士心裡很難受。婆婆對著孩子說:「你看你這個媽媽呀,連奶水都沒有了,算什麼媽媽,奶奶年輕的時候奶水多得你爸爸都吃不完!

」有時,婆婆會邊喂寶寶邊對寶寶說:「我的小孫子好命苦噯,連奶水都吃不上!」雖然婆婆說的都是事實,但是薛女士有一種針扎般的心痛:

自己怎麼就那麼無能呢。遭到婆婆的奚落,一向要強的薛女士不得不認輸,但心裡有時對婆婆、孩子甚至丈夫都有一種無名的惱火。

更為關鍵的是,寶寶屬於難養型氣質的孩子,特別愛哭,白天不睡長覺,醒了就哭,夜裡則是個「夜哭郎」,把大人搞得筋疲力盡。每次寶寶哭的時候,婆媳倆常常會等待對方先做出反應,這時候,寶寶就會一聲高於一聲地哭,有時候,薛女士氣得對寶寶大聲嚷:「哭什麼哭,煩死人了!

」寶寶彷彿理解了媽媽的怨氣,哭得聲音更大了。

寶寶兩個月大的時候,被發現兩側腹股溝疝氣,其他方面的發展也有一點麻煩,比如對陌生環境的適應非常緩慢。薛女士非常著急,覺得自己的寶寶簡直是「孺子不可教」。

像薛女士婆媳之間這種心理上的「明爭暗鬥」,在不少家庭中都存在。這種「較勁」必然會反映到養育寶寶的態度和行為上,對寶寶的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簡答以下心理學問題,簡答以下心理學問題

一。加涅按學習水平的分類 1970年加涅根據學習的繁簡水平不同,提出了八類學習。1 訊號學習 即經典性條件作用,學習對某種訊號作出某種反應。其過程是 刺激 強化 反應。2 刺激 反應學習 s r的學習 即操作性條件作用,與經典性條件作用不同,其過程是 情景 反應 強化,即先有情景,作出反應動作,然後...

心理學問題,心理學主要解決哪些問題

希望vs天天 習慣性思考思維 別太著了 你那樣想神經會很累的 睡得著才怪呢你該鬆弛下精神 放鬆下就好了 真的想分析什麼事的話 找來朋友一起分析 你自己分析也分析不出來所以然來 找個幾一起討論 多個人多個看法 這樣拓展了思維 通過討論能學到很多的東西 平時多看看心理學方面的書 看看人家怎麼看說的 模仿...

心理學問題,心理學研究的是哪些問題?

心理學上所謂的個性 又稱人格 指的是乙個人在生活實踐中經常表現出來的 比較穩定的 帶有一定傾向性的個體心理特徵的總和。個性心理由兩方面組成 一是個性心理傾向性,包括需要 動機 興趣等,它是人的行為的潛在動力,是人的積極性的不盡源泉。需要是人對一定客觀事物的渴求或慾望。動機是直接推動人去行動以達到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