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劃分的目的(請注意是目的)

時間 2022-04-01 07:50:10

1樓:曾經有乙個最美

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勞動過程的不同因素在產品價值的形成上起著不同的作用。

工人把一定量的勞動——撇開他的勞動所具有的特定的內容、目的和技術性質——加到勞動物件上,也就把新價值加到勞動物件上。另一方面我們發現,被消耗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又成了產品價值的組成部分,例如,棉花和紗錠的價值包含在棉紗的價值中。可見,生產資料的價值由於轉移到產品上而被儲存下來。

這種轉移是在生產資料轉化為產品時發生的,是在勞動過程中發生的。它是通過勞動實現的。然而是怎樣實現的呢?

工人並不是在同一時間內勞動兩次:一次由自己的勞動把價值加到棉花上;另一次儲存棉花的舊價值,或者說,把他所加工的棉花和使用的紗錠的價值轉移到產品棉紗上。他只是由於加進新價值而儲存了舊價值。

但是,把新價值加到勞動物件上和把舊價值儲存在產品中,是工人在同一時間內達到的兩種完全不同的結果(雖然工人在同一時間內只勞動一次),因此很明顯,這種結果的二重性只能用他的勞動本身的二重性來解釋。在同一時間內,勞動就一種屬性來說必然創造價值,就另一種屬性來說必然儲存或轉移價值。

每個工人怎樣加進勞動時間,從而加進價值呢?始終只能通過他特有的生產勞動方式。紡紗工人只有通過紡紗,織布工人只有通過織布,鐵匠只有通過打鐵,才能加進勞動時間。

而通過他們藉以加進一般勞動、從而加進新價值的有目的的形式,通過紡紗、織布、打鐵,生產資料棉花和紗錠,棉紗和織機,鐵和鐵砧也就成了產品即新的使用價值的形成要素。(20)生產資料的使用價值的舊形式消失了,但只是為了以新的使用價值形式出現。我們在考察價值形成過程時已經看到,只要使用價值是有目的地用來生產新的使用價值,製造被用掉的使用價值所必要的勞動時間,就成為製造新的使用價值所必要的勞動時間的一部分,也就是說,這部分勞動時間從被用掉的生產資料轉移到新產品上去。

可見,工人儲存被用掉的生產資料的價值,或者說,把它們作為價值組成部分轉移到產品上去,並不是由於他們加進一般勞動,而是由於這種追加勞動的特殊的有用性質,由於它的特殊的生產形式。勞動作為這種有目的的生產活動,紡紗、織布、打鐵,只要同生產資料接觸,就使它們復活,賦予它們活力,使它們成為勞動過程的因素,並且同它們結合為產品。

如果工人的特殊的生產勞動不是紡紗,他就不能使棉花變成棉紗,因而也就不能把棉花和紗錠的價值轉移到棉紗上。不過,如果這個工人改行當木匠,他仍然會用乙個工作日把價值加到他的材料上。可見,他通過自己的勞動加進價值,並不是由於他的勞動是紡紗勞動或木匠勞動,而是由於他的勞動是一般的抽象的社會勞動;他加進一定的價值量,並不是因為他的勞動具有特殊的有用的內容,而是因為他的勞動持續了一定的時間。

因此,紡紗工人的勞動,就它的抽象的一般的屬性來說,作為人類勞動力的耗費,把新價值加到棉花和紗錠的價值上;而就它的具體的特殊的有用的屬性來說,作為紡紗的過程,把這些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到產品上,從而把這些價值儲存在產品中。由此就產生了勞動在同一時間內所得出的結果的二重性。

新價值的加進,是由於勞動的單純的量的追加;生產資料的舊價值在產品中的儲存,是由於所追加的勞動的質。同一勞動由於它的二重性造成的這種二重作用,清楚地表現在種種不同的現象上。

假定由於某種發明,紡紗工人6小時紡的棉花同過去36小時紡的棉花一樣多。作為有目的的有用的生產活動,他的勞動的能力增加為6倍。他的勞動的產品也增加為6倍,從6磅棉紗增加到36磅棉紗。

但是,現在36磅棉花吸收的勞動時間只和過去6磅棉花吸收的勞動時間一樣多。加在每磅棉花上的新勞動比用舊方法時少5/6,因此,加進的價值也只是過去的1/6。另一方面,現在在產品36磅棉紗中包含6倍的棉花價值。

紡紗6小時,儲存並轉移到產品上去的原料價值是過去的6倍,雖然加到同量原料上的新價值小5/6。這說明,在同一不可分割的過程中,勞動儲存價值的屬性和創造價值的屬性在本質上是不同的。紡同量的棉花所必要的勞動時間越多,加到棉花上的新價值就越大;在同一勞動時間內紡的棉花磅數越多,儲存在產品內的舊價值就越大。

相反,假定紡紗勞動的生產率不變,就是說,紡紗工人把一磅棉花變成棉紗所需的時間同過去一樣。但是假定棉花本身的交換價值變了,一磅棉花的**提高到原來的6倍,或降低為原來的1/6。在這兩種情況下,紡紗工人都是把同一勞動時間,因而也是把同一價值加到同量的棉花上;在這兩種情況下,他都是在同樣的時間內生產同樣多的棉紗。

然而,他從棉花轉移到棉紗上即產品上的價值,在一種情況下是原來的1/6,在另一種情況下是原來的6倍。當勞動資料漲價或跌價,而它在勞動過程中始終發揮相同的效用時,情況也是如此。

如果紡紗過程的技術條件不變,而且它的生產資料的價值也不變,那末紡紗工人在同樣的勞動時間內就仍舊消耗同等數量的、價值不變的原料和機器。在這種情況下,紡紗工人儲存在產品中的價值就同他加進的新價值成正比。他兩星期加進的勞動比一星期多一倍,因而價值也多一倍;同時,他用掉的材料及其價值也多一倍,他損耗的機器及其價值也多一倍,因而,他在兩星期的產品中儲存的價值比在一星期的產品中多一倍。

在已定的不變的生產條件下,工人加進的價值越多,他儲存的價值就越多。但是,他能儲存更多的價值,並不是因為他加進了更多的價值,而是因為他在不變的和不以他自己的勞動為轉移的條件下加進這些價值。

當然,從某種相對的意義上可以說,工人儲存的舊價值同他加進的新價值總是保持同一比例。不管棉花從1先令漲到2先令或者跌到6便士,不管它的價值怎樣變動,工人儲存在一小時產品中的棉花價值總是只有儲存在兩小時產品中的一半。其次,如果他本身的勞動的生產率發生了變化,提高了或者降低了,那末,他例如乙個勞動小時紡的棉花就會比過去增多或減少,與此相應,他儲存在乙個勞動小時產品中的棉花價值也會增多或減少。

但是不管怎樣,他兩個勞動小時儲存的價值總是乙個勞動小時的兩倍。

把價值的純粹象徵性的表現——價值符號撇開,價值只是存在於某種使用價值中,存在於某種物中。(人本身單純作為勞動力的存在來看,也是自然物件,是物,不過是活的有意識的物,而勞動本身則是這種力的物質表現。)因此,如果使用價值喪失,價值也就喪失。

生產資料在喪失自己的使用價值的同時並不喪失價值,因為它們通過勞動過程失掉自己原來的使用價值形態,實際上只是為了在產品上獲得另一種使用價值形態。雖然價值存在於某種使用價值中是很重要的,但是商品的形態變化表明,它存在於哪一種使用價值中是沒有關係的。由此可見,在勞動過程中,只有生產資料失掉它的獨立的使用價值同時也失掉它的交換價值,價值才從生產資料轉移到產品上。

生產資料轉給產品的價值只是它作為生產資料而失掉的價值。但是在這方面,勞動過程的各種物質因素的情況是不同的。

為發動機器而燃燒的煤消失得無影無蹤,為潤滑輪軸而上的油等等也是這樣。染料和其他輔助材料消失了,但是又在產品的屬性中表現出來。原料形成產品的實體,但是改變了自己的形式。

可見,原料和輔助材料喪失了它們作為使用價值進入勞動過程時所具有的獨立形態。真正的勞動資料卻不是這樣。工具、機器、廠房、容平等等,只有保持原來的形態,並且明天以同昨天一樣的形式進入勞動過程,才能在勞動過程中發揮作用。

它們在生前,在勞動過程中,與產品相對保持著獨立的形態,它們在死後也是這樣。機器、工具、廠房等等的屍骸同在它們幫助下形成的產品仍舊是分開的。如果我們考察某個這類的勞動資料從進入工作場所那天起到被扔進廢品庫那天止發揮作用的整個時期,就會看到,在這個時期中,它的使用價值已經完全被勞動消耗了,因此它的交換價值也完全轉移到產品上去了。

例如,一台紡紗機的壽命為10年,在10年的勞動過程中,它的全部價值就轉移到10年的產品上去。因此,一種勞動資料的生存期,包括若干不斷重新用它來反覆進行的勞動過程。在這方面,勞動資料同人的情況一樣。

每人每天都死掉生命的24小時。但無論從誰身上都不能確切地看出,他已經死掉了生命的多少天。然而,這並不妨礙人壽保險公司從人的平均壽命中得出非常準確、非常有利(這重要得多)的結論。

勞動資料也是這樣。根據經驗可以知道,一種勞動資料,例如某種機器,平均能用多少時間。假定這種勞動資料的使用價值在勞動過程中只能持續6天,那末它平均每個工作日喪失它的使用價值的1/6,因而把它的價值的1/6轉給每天的產品。

一切勞動資料的損耗,例如它們的使用價值每天的損失,以及它們的價值每天往產品上相應的轉移,都是用這種方法來計算的。

這十分清楚地表明,生產資料轉給產品的價值決不會大於它在勞動過程中因本身的使用價值的消滅而喪失的價值。如果生產資料沒有價值可以喪失,就是說,如果它本身不是人類勞動的產品,那末,它就不會把任何價值轉給產品。它的作用只是形成使用價值,而不形成交換價值。

一切未經人的協助就天然存在的生產資料,如土地、風、水、礦脈中的鐵、原始森林中的樹木等等,都是這樣。

在這裡,我們遇到另乙個有趣的現象。假定一台機器價值1000鎊,並且在1000天內損耗掉。在這種情況下,機器的價值每天有1/1000從機器本身轉移到它的日產品上。

同時,儘管機器的生命力日益減弱,但整個機器仍然不斷地在勞動過程中起作用。由此可見,勞動過程的乙個因素,一種生產資料,是全部進入勞動過程,但只是部分地進入價值增殖過程。在這裡,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區別反映在它們的物質因素上:

同一生產資料,作為勞動過程的要素,是全部加入同一生產過程;作為價值形成的要素,則只是部分加入同一生產過程。(21)

簡述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劃分及其意義?

2樓:手機使用者

可變資本是用來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由於這一部分資本價值不是不變的,而是乙個可變的量,所以馬克思把這一部分資本叫做可變資本。

把資本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進一步結揭示了剩餘價值的源泉。它表明,剩餘價值既不是由全部資本創造的,也不是由不變資本創造的,而是由可變資本創造的。雇傭勞動者的剩餘勞動是剩餘價值的唯一源泉。

這種劃分為確定資本家對雇傭勞動者的剝削程度提供了依據。

剩餘價值是由可變資本創造的,所以不變資本與資本增值無關

錯誤。分析思路 1.先明確概念 剩餘價值是僱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可變資本 資本家用於購買勞動力的那一部分資本。勞動力在使用過程中,不僅能夠創造出補償勞動力價值的價值,而且能創造出剩餘價值,使資本增殖。不變資本 資本家用於購買生產資料的那一部分資本。生產資料在生產過程中...

政治經濟學,固定資本 流動資本 可變資本 不變資本

棋七奇 建議去看看以下位址,很簡捷的 固定資本的涵義 投在廠房 機器 裝置等勞動資料上的那部分生產資本。流動資本的涵義 指存在於輔助材料和原料上的不變資本和投在勞動力上的可變資本。不變資本 c 是資本家用於購買生產資料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借助於工人的具體勞動,把原有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價值...

為何勞動力也是可變資本,其價值是如何一次全部轉移到產品上

勞動力的質量不一樣可變資本也不一樣它的價值是可以一次性轉到產品上的 商品的 是由不變資本 可變資本和剩餘價值構成。其中可變資本是一次全部轉移到產品上的,比如原材料 工人工資以及在生產和銷售等環節中所直接發生的費用。所以說勞動力的價值是一次全部轉移到產品上,它是以工資等報酬形式轉移的。 先捋清幾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