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優缺點,人口老齡化的好處和壞處

時間 2021-06-06 06:06:45

1樓:匿名使用者

1、受教育水平持續提升,接受新事物及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普遍增。

2、積累了一定財富,具有較強的養老產品和服務消費慾望與實力。

3、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的自理狀態預期壽命將會不斷提高,從而大大減輕老年群體在日常生活中對外部力量的依賴。

壞處:1、老年人口規模龐大,給養老保障制度建設和醫療保健事業發展帶來壓力。

2、快速老齡化程序與勞動力總量減少並行,勞動力年齡結構老化給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帶來挑戰。隨著老年人口規模的擴大,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總量自2023年達到峰值後便開始逐年縮減,勞動力年齡結構也開始老化。

2樓:declan楓

社會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問題,不僅是老年人自身的問題,它牽涉到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諸多方面,帶來一系列的問題。

1.社會負擔加重

老年人口負擔係數(60歲以上人口/15~59歲人口的比例)2023年為1:8.2,2023年為1:

6,據聯合國統計**,2023年為1:2.2,即2個勞動人口就要供養1個老年人。

另外,國家支付退休金也逐年增加。

2.社會文化福利事業的發展與人口老齡化不適應

國家在經濟不發達的基礎上,社會福利及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遠遠不能滿足老齡化社會中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需求。

3.家庭養老功能減弱

隨著人口老齡化、高齡化、家庭少子化,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日趨削弱,養老負擔越來越多地依賴於社會,能否解決好老年人口問題關係到整個社會的發展與穩定。

4.老年人對醫療保健、生活服務的需求突出

老年人發病率高、生活不能自理的比重高,老年病又多為腫瘤、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老年精神障礙等慢性病,花費大,消耗衛生資源多。對國家社會和家庭構成極大的負擔,醫療保健護理系統首當其衝地迎接了挑戰。預計不久的將來,醫務人員約有一半的時間用於老年人的醫療、護理、**及照顧上。

為了適應人口老齡化的發展,目前,許多國家或地區都在積極探索和制定相應的對策,全社會都在為老年事業積極地努力。

3樓:匿名使用者

嗯,人口老齡化,它的好處應該是人的平均壽命高,壞處就是說嗯,人口斷層上面比較大

人口老齡化有什麼優勢

4樓:匿名使用者

2023年9月6日,深圳衛視《22度觀察》欄目以《 “銀髮浪潮”引發的思考》為題邀請了王鑫海、李小平兩位嘉賓對中國人口以及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進行了短暫辯論。辯論中,針對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李小平說: “我認為中國越是加速老齡化,我們就越能消滅這個過剩人口,解決三農這個過剩農民的問題,提高整體國民的教育素質,提高勞動生產率。

” 中國人口老齡化加速有利於“消滅”中國的過剩人口、尤其是過剩的農民人口,中國人口被“消滅”到美國人口的3億水平,這才是中國人口最理想的發展狀態。 這也是李小平為中國人口老齡化加速叫好的原因所在。 李小平對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認識,早在2023年他就在《科學決策》2年第2期發表了“人口老齡化並非危機”一文,稱老齡化不不是危機。

此外李小平更寫有《人口老齡化是中國和世界的福音》,鼓吹老齡化對中國是有利無弊,是大好事。 事實上,為中國人口老齡化叫好的不止李小平一人。 程恩富也曾說,“ 這些年來,人口老齡化的呼聲很大,似乎老齡化社會來了就是狼來了,可怕得很。

我認為,老齡化社會並沒有什麼可怕的,在某種意義上說,老齡化社會是好事情,最好早點到來。現在出現老齡化,一個重要因素是因為中國20多年來實行計劃生育少生了3億多人口,否則,那當然還是年輕化,那中國的問題就更多、更難解決了。如果哪天中國城鄉真的都進入了傳統指標設定的老齡化社會,那標誌著中國人民的生活和醫療水平高了,壽命長了,這是大好事。

傳統指標設定的老齡化狀態到來,也標誌著計劃生育工作搞的好。” 李小平、程恩富是面對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叫好的兩個典型代表。其出發點基本相同,那就是老齡化有利於中國人口加速減少,從而徹底解決中國存在的所謂人口過剩問題。

在他們看來,人口問題就是人口的多少問題,計劃生育的目的就是減少人口、減少過剩人口。 80年代以來中國人口過剩論喧囂一時,計劃生育人口學隨之誕生。人口學的本質被簡化為人口數量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即使在計劃生育體制內的另外一些人口學者也存在更清醒的認識。 2023年於學軍在接受**採訪時明確指出,“計劃生育政策的目的不是使生育水平越來越低。” “計劃生育政策只是為了調節人口再生產,使人口再生產與物質再生產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人的全面發展互相促進。

” 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是中國人口高速增長的歷史時期。但是與人口高速增長不相協調的是經濟發展的相對之後。先是經濟發展出現了嚴重的政策錯誤,導致社會生產的畸形發展,隨後“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國家發展戰略則進一步遲滯了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

到80年代初,當國家重新回到經濟建設正軌後,出現了嚴重的人口與經濟發展不相協調的社會矛盾。這種矛盾與其是人口再生產自身的的問題,毋寧說更是物質再生產滯後,沒有與人口再生產相匹配的問題。 正是因為如此,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大量人口在國家重回經濟建設正軌後在一段時期內給社會發展造成了巨大壓力。

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計劃生育政策成為一個國策。 然而,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在中國人口過剩論喧囂一時的時期內,也正是“過剩”中國人口為中國引進外資企業,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提供了最為有利的條件。大量外資湧入中國開辦企業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正是中國勞動力人口豐富所帶來的勞動力成本低廉。

這種經濟發展模式也正是二戰後亞洲的日本、韓國、新加坡、臺灣等地所走過的經濟發展道路。 李小平、程恩富等一方面把中國人口自身的再生產看作是一種“過剩”,意欲以嚴格的計生政策“消滅”這些過剩人口,另一方面整個國家卻在豐富勞動力資源等因素帶動下享受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所帶來的各種好處。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