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別人罵人,傻子媽媽的做法而是踢孩子扇耳光應該怎麼做呢

時間 2021-10-14 23:17:16

1樓:胃裡嗖嗖小風吹

家規必不可少,乙個家庭有了規矩,誰都來遵循,才有了公平有了喜樂。

規矩一:不可發怒

脾氣不好的家長自己孩子的脾氣性格要麼暴躁要麼懦弱,當你對孩子發怒的時候,你也失去了對孩子管理的權利,這時候的管理是無用的,同時也是傷害兒女的。所以做家長先學自我控制,用柔和的言語使怒消退,同樣也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如果你能時常控制自己的脾氣,孩子也會越來越親近你,喜歡你。讓孩子喜歡你,也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孩子肯定不會讓乙個討厭的人來幫他解決問題。

規矩二:耐心教導

任何事情你不可能跟孩子說一遍他就會,而且還做的很好,那是「天才」,而我們經常是把孩子當天才來對待的,比如父母總是抱怨孩子把房間弄的太亂,甚至告訴多少次了不要把房間弄亂了,但有多少父母耐心的和孩子一起收拾過房間,一遍又一遍,直到孩子能自己把房間收拾的非常漂亮。有的孩子好打人咬人,父母怎麼做?吼他揍他?

還是講道理?講完道理不聽再接著吼?有個家長是這麼做的,孩子一咬人他就抓住他的頭髮,一咬就抓,慢慢孩子形成反應了,本來想咬人一看大人的手,不咬了。

孩子需要訓練,不可能一下子就好了,他需要養成乙個良好的習慣。

規矩三:順其自然

有的家長問多多老師你不是說要有規矩,那怎麼還能順其自然呢,是的,有的事情要符合發展的規律,這也是規矩,有多少孩子為了尿床捱過打的?那你見過**還老尿床的嗎?這就是生理的自然現象啊,會自然而然就會好的。

有的家長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從小給孩子報這個班那個班,學**美術舞蹈,以為學的越多對他越有好處,那我們了解下孩子小的時候天性喜歡什麼?玩,對嗎?將選擇權還給孩子,如果他真的感興趣你會發現他會像玩遊戲一樣快樂,如果他不感興趣,會讓他失去很多想像力。

規矩四:獎懲有度

鼓勵和獎勵是幫助孩子成長的良藥,也是增強孩子自信的方法,但很多時候家長會過度濫用,要清楚我們的目的是什麼,無規則的獎勵反而會起到相反的作用,而有時候光獎勵也起不到什麼效果,比如孩子起床,穿衣,刷牙洗臉,晚上按時睡覺等一系列生活上的事情都會給我們造成麻煩,更別說看電視,玩電腦這些家長不想讓孩子幹的事情,常常讓父母頭疼不已,如果有合適的獎懲制度呢?在鼓勵的同時也起到抑制作用,比如孩子如果自己起床穿衣服,自己刷牙洗臉,不用口頭獎勵「你真棒啊!」之類的,直接獎勵卡片,積分。

拿這些有什麼用,一定的卡片數量或者積分可以換取用電腦多長時間的機會,這樣孩子就像在玩遊戲一樣,而且到時間你去關機器,他都會很自覺很無奈的想:哎呀,我的積分不夠了,我得想辦法再多掙點積分,而不是去想你敢關我電腦,我跟你拼了之類的,不信你試試,方法很多家長都說好用,很驚喜。

規矩五:訓練承擔

在家裡有些問題是逃避不了的,比如孩子經常會把東西弄的到處都是,經常會對一些剪刀類危險的物品好奇,一般家長都會怎麼做?對孩子吼叫以表示事情的嚴重性,把物品藏起來讓孩子找不到或者夠不到,如果孩子有天得到了呢?後果很難預料,讓他去嘗試獲得的後果,讓他心裡明白自己的行為與產生的後果聯絡起來,當他要承擔這種後果時慢慢就不會去做,不會去碰了。

不要小看孩子的智慧型,也不要以為小孩子聽不懂不明白,其實孩子心裡的智慧型並不少呢,而且適應的能力也不弱,稍加訓練和培養你會發現原來你的孩子是這麼的聰明可愛!

2樓:

首先打人罵人對於小孩而言,這肯定是從他人身上學到的,要是父母繼續打小孩,那麼小孩的行為不會發生改變。一件事情發生了,肯定是有原因的,了解清楚整件事情的前因後果,也不能一味的責怪自己的孩子,在了解事情的過程中,從客觀的角度去分析給小孩聽,或許他還小,聽不懂,但是也不能模糊了事情的對錯。密鑰匙健身希望能幫到您。

3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制止孩子的行為,然後跟孩子講如何友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不推薦「打罵」的管教方式,就是因為孩子會學去,孩子會理所應當的理解為我不高興就可以打人、罵人,那就成了教之過。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歪果仁的教育方式,就是因為歪果仁是在教育孩子如何正確使用和表達自己的情緒,而非一切都使用武力和語言暴力來解決情緒上的積壓,在沒有孩子之前,我試著教育自己如何更好的表達情緒,這很不容易,所以需要超強的耐心和信心,希望有幫到你~

4樓:gh派大星

既然都知道是傻子了,應該保護好孩子

5樓:望容

孩子不可以打罵,你可以適當的引導他,打人罵人是不對

6樓:土豆

孩子打人的時候你應該先跟別人道歉,然後把他帶到乙個沒有人的地方(因為孩子他也有自尊心,人多的地方你教育他他肯定聽不進去),打他一下(記住不要打孩子臉和頭),然後問他疼不疼,跟他講道理,別看他小不懂事,但是他會聽懂的,他只是不表現出來。

如果你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打架了,然後對方家長把你的孩子打了一頓,請問這種情況下正確的做法是什麼?

7樓:優勝教育

孩子最害怕什麼?玩具丟失了?還是好吃的沒有了?

都不是,孩子最擔心最害怕的都與父母有關,你們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擔心的事,然後以後注意不要再犯,別再傷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媽媽吵架了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餘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

有乙個答卷寫得很生動:「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兇啦!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嚇得像乙隻小老鼠,心裡直撲騰,飯也吃不下去……」

爸爸媽媽又發脾氣了

孩子簡直像極了蠟筆小新,又在惡作劇了,當你都催了十遍他還是不動窩的時候,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吼了起來。

對孩子發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父母心煩的行為暫時看不見了。但他會怎麼樣呢?有這樣幾種可能:

乖乖地聽你指揮,你讓幹什麼,就幹什麼;

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

大哭起來,不會再**不希望他幹的事,也不去**想讓他幹的事;

學著你的樣子,也發**來,把你心愛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發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情緒。

但是,孩子還弄不清,父母為什麼發脾氣。也就是說,在很多父母發脾氣的時候,孩子雖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脾氣,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發了火,發完脾氣後,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麼,該怎麼做,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護。

可能的話,發脾氣前最好提出預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發火了,你能趕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但是決不能因為發脾氣後的內疚,就放鬆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

偏心,對孩子不能給予同樣的愛

前幾年熱播的電影《唐山大**》的劇情大家應該都還記憶猶新:

在唐山大**中,一對兒女被壓在了同一塊水泥板下,面對只能救乙個的艱難抉擇母親忍痛選擇了兒子方達,很幸運女兒方燈後來也在這次災難中活了下來,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為養女。

但女兒卻因為怨恨母親偏心,怨恨說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經歷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頭都不願回家認親,和家人足足分離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讓某些孩子從小就成長在父母的餘光裡,同是一對父母的孩子,零用錢、衣服、出遊……待遇卻不一樣,這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陰影。

大量研究發現,父母偏心會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引發兒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現行為問題,即使他們長大後離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響依然存在。

而且,無論是受到偏愛的孩子,還是被冷落的孩子,還是旁觀的孩子,只要覺察到媽媽的偏心,都會受到損害。被冷落的孩子會對媽媽或者受寵的孩子怨恨,受寵的孩子則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惡。

父母失信、撒謊

家長說話不算數,多是因為學習而起,一些父母圍繞學習口頭承諾某些條件,但當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卻在兌現時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說:趕緊寫作業,寫完作業看電視,可是孩子寫完作業,家長又會留一些學習任務,讓孩子繼續學習;有的家長答應孩子只要考試成績達到前幾名,就有什麼獎勵,孩子真的考好了,卻得不到應有的獎勵。

孩子最討厭父母輕易承諾又不能兌現,言而無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時失威信,家長說話不算數,不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甚至還影響孩子的自身形象。

讓未形成守信觀念的孩子覺得,乙個人說話可以不負責任,答應別人的事情也可以不辦,這樣,孩子就很容易養成「輕率」「無信用」的壞習慣,**後,這種"失信"的習慣會讓自己損失很多朋友和機會。

做個說話算數的家長就要不輕易許諾,不隨便許願;不要為了達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隨便地答應孩子的要求;當孩子提出要求時,要認真想一想,這種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兌現,如果是合理的、可兌現的,就要認真地承諾、必須兌現。

不歡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長大了,也希望擁有幾個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相信媽媽們應該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際關係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小夥伴不太懂禮貌,或太精於算計,或會欺負人,愛撒謊等缺點而不喜歡。

然而對孩子來說,隨著身心的逐漸發展,希望家長以「大人」身份對待他們,尊重孩子在選擇朋友時所擁有的獨自意見。

如果父母們老是管教與間斷或不間斷表達對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歡,勢必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從而使雙方的隔閡逐漸增大。

父母應當尊重孩子對好朋友的選擇。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於進行角色換位思考,尊重維護孩子的選擇。

父母要承認與孩子之間選擇朋友時的差異,並尊重這種差異。有時候給孩子足夠的面子,孩子也將會給父母足夠的面子。

孩子能與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際關係中一種最基本的關係,要尊重孩子根據雙方意願和喜好進行自由選擇。

忽視孩子的優點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經常會把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甚至把別人的孩子過度地美化和誇張,本想給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其實卻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甚至會因此影響孩子的一生。

每乙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和優點,雖然孩子的天資有別,學習事物有快有慢,學習成績也有高有低,但判斷乙個孩子的好壞,不能只取決於乙個方面。

作為家長,不能只憑長相、成績等某個方面就認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沒有出息,而是應該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發現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要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要把讚美留給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你的讚美聲中繼續發揚自己的優點和長處。

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人來客往,親朋好友相聚,談論各自的孩子,常常成為重要話題之一。

很多父母喜歡在眾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別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乙個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顧著吹毛求疵地指責他的短處,這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幹家務不行,讓家人為他受累,也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和父母逐步疏遠。

從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難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應該有友愛、輕鬆、寬容、民主和活潑的氣氛。相反,他們最頭痛的是氣氛冷淡、緊張、沉悶、專橫、毫無生氣的家庭。

夢見媽媽往死的打自己,夢見別人往死裡打自己親人,自己去求了一命

現實和夢中往往是相反的 不要想太多 沒事多和你媽媽溝通溝通 處好母女關係!同意請採納 我昨晚做了一樣的夢,還找了一些我不認識的人,一起打我!這是你心理的厭惡一面吧,看穿點,夢都是相反的哦!夢見別人往死裡打自己親人,自己去求了一命 吉凶指數 95 夢見自己的親人,通常反映了夢者的嫉妒心理。夢見親人死了...

為何說為了孩子而完全放棄自己快樂的媽媽,都不是好媽媽

孩子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從來就不是乙個媽媽的所有。有些媽媽讓孩子成為自己生命唯一的寄託,等孩子長大之後就會極度空虛。她們失去太多,心理其實會失去平衡,會把一種負能量發洩在孩子身上。還有一些媽媽為了孩子失去青春,放棄工作,還一輩子在孩子面前嘮叨。孩子會覺得這是一種壓力,讓小小年紀的孩子揹負一種對你的歉疚...

小女孩因為想買三百塊的芭比娃娃而被媽媽打到求饒,因為家裡沒錢,你怎麼看

針遊 一個小女孩想買三百塊錢的芭比娃娃,被媽媽打的求饒,因為家裡沒錢,也是可以理解的,對於有錢人來說可能幾百塊錢不算什麼,但是對為了生活拼命賺錢的人來說也許很重要,也許孩子不懂事非要買,媽媽說不聽在氣頭上就打了孩子,相信媽媽一定很會很心疼的,應該和孩子好好的說明白,不應該著急打孩子的。 哎,小女孩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