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第三貴族
因為歷史原因,清朝亡了,很多滿清貴族都受排擠,所以他們都改姓了。比如富察氏改姓富,那拉氏姓那,郭羅羅氏改姓郭、索卓絡氏改姓索等。
而且有一點你說錯了,現代複姓梁凱里裡是沒有滿、蒙、維等少數民族的,有的只有漢族,因為滿族、蒙古族素有「稱名不舉姓」,因為滿蒙實際上你們所謂的「複姓」對於我們來說是「氏」,因為遊牧漁獵部族和農耕民族(像漢族)不一樣,他們是由血緣關係的遠近來分成各個不同的部落,部落在再按親緣關係分成小部落,就像同為滿族的那拉氏和覺羅氏就是兩個不同的部落,在那拉氏裡又可以分畝液成葉赫那拉、烏拉那拉等小部落,覺羅氏又可分為伊爾根覺羅、舒舒覺羅、西林覺羅等部落,形勢對於滿蒙來說只是區分各部族的代號,它和漢迅渣物族的姓不一樣,只代表血緣和家族,所以不會像漢族人令狐沖、西門飛雪那樣也叫葉赫那拉·東哥、烏拉那拉·阿巴亥……沒有那麼叫的。只能叫東哥、阿巴亥,而當你問她們是哪個部落/氏族的?我們會說,她們是葉赫/烏拉的。
另外,也有改會來的,像我們家,在文革後就該會原姓,但是像我們這樣將老「姓氏」冠在名字前,和漢人的姓一樣的,也只有我們愛新覺羅氏了。
滿族人為什麼改漢姓
2樓:漢匠文化
受漢族影響:滿族人的姓氏是其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的反映之一。在滿族共同體形成時期,其姓氏是多音節的,用漢字寫就是二個或二個以上漢字共同組成。
滿族入關後,其姓氏逐漸向單音節過渡,即與漢族單字姓氏相同,其姓氏實質上既有原多音節姓氏的內涵,又有與漢族姓氏相同的單音節的表現形式,形成了滿漢兼融的姓氏文化特質。
迫於生計:1912年,清帝退位後,長期不學無術的八旗子弟沒有其他生存技能,對於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來說,做小商販是唯一的出路。賣水果、賣魚、上鞋底……根據調查,在辛亥革命之後,終日流落街頭,到處打零工的'滿族人約佔到20%。
與經濟上的窘迫相伴隨的,是更加讓人難以容忍的歧視。
為了生存:八旗子弟埋名隱姓,隱藏滿族身份。婦女脫下旗袍,改穿漢服,家家戶戶收起懸掛著的從東北老家帶來的祖宗袋,只在除夕夜,才敢偷偷拿出來拜祭先人。
一時之間,滿人改姓的風潮興起。
避禍:當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時候,孫中山先生銀冊提出「驅除韃虜」的口號,北京以及分散在全國各地的滿族旗人並沒有因此逃回老家去,而是紛紛改成漢姓,使用漢文漢語,就地包裝成漢族。
新時期的政策影響:新中國成立後,新中國實行民族大團結政策。通婚方面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打破了各民族貴族與平民的界限,各族通婚不受到限制,只依據傳統習俗「同骨同姓不通婚」,遵守氏族外婚制,嚴禁氏族內聯姻;
其次,徹底打破了在本民族內通婚的狹隘觀念和民族納臘偏見與歧視,發展了民族通婚。北方各民族與大批漢鋒茄巨集族實行雜居,原各少數民族貴族和平民普遍與漢族結親。
現在的滿族人,為什麼紛紛拋棄了之前的姓氏?
3樓:過冬
主要是滿族人的姓氏比較複雜,現在的身份證規定的名字,字數有限制,因此他們大多數都會改姓氏。
4樓:網友
因為清朝已經滅亡了,而且滿族人以前的姓氏太長了,比較麻煩,因此都會簡化姓氏。
5樓:卿唐院
雖然滿人更改姓氏遭到了清朝皇帝的強烈反對,但是到了辛亥革命時期,這種文化融合再加上革命的衝擊,滿族人基本上都更改了自己的姓氏。
6樓:網友
都怕殺韃子!孫中山當時的口號就是「驅逐韃虜」!
7樓:悟繡文
歷來漢族走向強大的時候,小數民族喜歡改漢姓。
滿族改姓王,滿族為什麼改漢姓
現在都先選遊爛旗呢啊?我吉林市的 我叫王巖 現在知道出來選什麼顏色的旗的?當初你們算幹噶的。我從小思維被控乎飢制 家神頃漏里老人被腦控 控死 還有發大水。現在你們奔達出來還意思嗎?滿族為什麼改漢姓 滿族改漢姓的原因是 當清朝建立後,皇帝把和皇室血緣親近的人分封了很多官職,這些貴族開始欺壓百姓。百姓受...
自己什麼都沒了,活著好累,活著好累什麼都沒做好
如果你一生下來就錦衣御食,你是否會開心呢?現實一點,我們都是普通人,過最平凡的生活。你說你苦,可是一定有人比你還苦,人家能活,你為什麼不能,全國十幾億人口,不知道有多少人年 注意是年 收入不足千元的,你能想象他們過的是什麼生活嗎?你身體健康吧,比起那些生下來就沒胳膊沒腿,不能說話聽不見看不到的人強多...
古代優秀的東西怎麼都沒了?
古代確實有不少好東西都消失了,倒不包括你說的繁體字,風水。中國古代的科技發明主要體現在手工業和農業,如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所以消失,與古代重農抑商有關,而且中國古代統治者們為了滿足窮奢極欲,建立了一項工官制度,將技術高超的手工藝者集中起來,到元朝,這些從事這種技術的人被編入工籍,後代子孫必須從事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