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性而為謂之道,得其天性謂之德是什么意思啊

時間 2022-10-23 12:05:16

1樓:匿名使用者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率性而為謂之道,得其天性謂之德

翻譯:遵循天性而行叫做道,得到這種天性叫做德道:遵從自然的事情

徳: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什麼意思

2樓:共同度過

用個人後天的教化,去駕馭先天的性情,然後完成自己的天命。

本句出自《中庸》。《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後裔子思,後經秦代學者修改整理。

本句理解為,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

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 。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於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

「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原因:聰明的人自以為是,認識過了頭;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揚的原因,我知道了:

賢能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們每天都要吃喝,但卻很少有人能夠真**嘗滋味。」

3樓:庸俗書生

意思:天所賦予人的東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來修養自身就是教。

原句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這是 【中庸】裡的話 。

《中庸》裡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意思是: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

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

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宋代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宋元以後,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和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其主要注本有程顥《中庸義》、程頤《中庸解義》、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傳注》、戴震《中庸補注》、康有為《中庸注》、馬其昶《中庸誼詁》和胡懷琛《中庸淺說》等。

4樓:匿名使用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這是儒家經典《中庸》的第一章

性,是指自然本性,是天命所生成,故說天命謂性,比如求生慾望等。

道,是指天性的體驗和認知,由自性自然而發,由自然而成規矩原則,比如說就是大家都有私利之心故而有彼此的**交換,比如大家都有自我求生的慾望故而為了自己更好生存而與他人建立起相互聯絡、相互的規定秩序,以圖互補互助(西方國家的契約理論即是如此,比如盧梭的《社會契約論》)。

教,是指主動及被動性的讓自己去理解和適應社會規則(所謂「道」),包括做人做事的各種倫理道德等,因此說修道,修即是修自身的心性,所以是為教。

5樓:壽同天地道人家

儒家《中庸》一書就是講道的,中庸所表現的就是道的含義,「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大自然的使命就是繁衍與生育,率領生命繁衍的就是道,向道學習的就是真正的教育。

6樓:桓康伯

上天所賦矛人的稱之為天姓,順著性行事稱之為道,聖人修並推行正道稱之為教化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什麼意思?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什麼意思

7樓:正達美

這是 【中庸】裡的話 。

《中庸》裡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意思是: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率性而為謂之道,得其天性謂之德是什麼意思啊就是說「

8樓:

天命之謂來性,率性之謂源

道,修道之謂教bai

這是《中庸》開篇du的一句話

1、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劉zhi氏《正義》

dao引《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曰:「天令之謂命.」按照朱熹的說法:

「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中庸章句》) 是說天所賦予的氣與理的時候,也必然賦予了與之相符的使命

2、古語「之謂」不同於「謂之」.甲「謂之」乙,甲就叫做乙,甲是對乙的解釋,乙是甲的稱謂.甲「之謂」乙,是甲也可以稱作乙,就像女子也可以稱作人,是一種隸屬關係.

清代學者戴震曾明確提出過:「古人言辭,『之謂』『謂之』有異:凡曰『之謂』,以上所稱解下,如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凡曰『謂之』者,以下所稱之名辨上之實.」(《孟子字義疏證》)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什麼意思

9樓:歐陽永芬亢秋

這是《中庸》開篇的一句話.

1、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劉氏《正義》引《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曰:「天令之謂命.」按照朱熹的說法:「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中庸章句》)

是說天所賦予的氣與理的時候,也必然賦予了與之相符的使命.

2、古語「之謂」不同於「謂之」.甲「謂之」乙,甲就叫做乙,甲是對乙的解釋,乙是甲的稱謂.甲「之謂」乙,是甲也可以稱作乙,就像女子也可以稱作人,是一種隸屬關係.

清代學者戴震曾明確提出過:「古人言辭,『之謂』『謂之』有異:凡曰『之謂』,以上所稱解下,如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凡曰『謂之』者,以下所稱之名辨上之實.」(《孟子字義疏證》)

1、聶文濤譯:

上天的指令也是人性的內容.

2、常見的其他翻譯及分析

(1)天命就是本性(性本善).

(2)上天所給予人的氣質叫做性.

分析:先秦「性」的概念很大.性命、心性、物性、人性、生性都是由此概念發展出來的.

天命就是本性,可以理解成天命屬於本性,也可以理解成天命等於本性.所以,聶文濤認為等於本性是孟子的觀點而不是中庸的觀點.

10樓:舒秀英卯淑

樓主你好!

這是《中庸》開篇的一句話。

1、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劉氏《正義》引《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曰:「天令之謂命。」按照朱熹的說法:「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中庸章句》)

是說天所賦予的氣與理的時候,也必然賦予了與之相符的使命。

2、古語「之謂」不同於「謂之」。甲「謂之」乙,甲就叫做乙,甲是對乙的解釋,乙是甲的稱謂。甲「之謂」乙,是甲也可以稱作乙,就像女子也可以稱作人,是一種隸屬關係。

清代學者戴震曾明確提出過:「古人言辭,『之謂』『謂之』有異:凡曰『之謂』,以上所稱解下,如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凡曰『謂之』者,以下所稱之名辨上之實。」(《孟子字義疏證》)

1、聶文濤譯:

上天的指令也是人性的內容。

2、常見的其他翻譯及分析

(1)天命就是本性(性本善)。

(2)上天所給予人的氣質叫做性。

分析:先秦「性」的概念很大。性命、心性、物性、人性、生性都是由此概念發展出來的。

天命就是本性,可以理解成天命屬於本性,也可以理解成天命等於本性。所以,聶文濤認為等於本性是孟子的觀點而不是中庸的觀點。

11樓:滄海半杯

這是《中庸》開篇的一句話

1、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劉氏《正義》引《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曰:「天令之謂命.

」按照朱熹的說法:「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中庸章句》) 是說天所賦予的氣與理的時候,也必然賦予了與之相符的使命

2、古語「之謂」不同於「謂之」.甲「謂之」乙,甲就叫做乙,甲是對乙的解釋,乙是甲的稱謂.甲「之謂」乙,是甲也可以稱作乙,就像女子也可以稱作人,是一種隸屬關係.

清代學者戴震曾明確提出過:「古人言辭,『之謂』『謂之』有異:凡曰『之謂』,以上所稱解下,如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凡曰『謂之』者,以下所稱之名辨上之實.」(《孟子字義疏證》)

12樓:

廣東佛將菠蘿包,哈哈哈哈。

天命,就是天理。

天理,涅槃經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迴圈不失。

善,捨己為人。

惡,損人利己。

仁,諸惡莫作。

義,眾善奉行。

道,仁義正道。

德,明辨是非。

天理,就是仁義道德。

天命之謂性,天理,就是人性。

率性之謂道,帶著人性,仁義道德,就是正道。

修道之謂教,修仁義道德,就是禮教。

任性而為和率性而為有什麼區別

1 手段不同 速度一般是描述人性的真實性,平凡,隨意是按照自己的心情,不迎合,不做事,按自己的思想行事,而故意則是按照從本質上講,這個比率確實不是人為的或放縱的。2 詞性差異 除了三個詞對性的認識外,日常用法也有一定的貶義,但任意性和不足的程度更深,以求滿足自己渴望或實現某人自己的某種非法目標或bo...

形上學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中的 行 是什麼意思?並簡述這句話的意思

侯慕楣 形而上為之物,形而下為之器,上是意識形態法律,法規,下就是實體,高樓大廈 形而上出自 易經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形而上的東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學方法,又是指思維活動.形而下則是指具體的,可以捉摸到的東西或器物.形而上的抽象,形而下的具體.形而上是指思維的和巨集觀的範疇,這與形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