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科學家解釋一下165這個數字的由來

時間 2022-08-12 03:05:08

1樓:哆啦a夢是夢想家

「公尺」的定義起源於法國。1公尺的長度最初定義為通過巴黎的子午線上從地球赤道到北極點的距離的千萬分之一,並與隨後確定了國際公尺原器。這個單位稱之為mètre,後來演變為meter,中文譯成「公尺突」或「公尺」。

2023年,該方案獲法國國會批准。2023年12月10日法國通過公制系統,開始正式使用公尺製。

2023年5月20日由法國**出面,召開了20個國家**代表會議,正式籤置了公尺製公約,公認公尺製為國際通用的計量單位。同時決定成立國際計量委員會和國際計量局。到2023年10月止,公尺製公約成員國已有47個。

中國於2023年參加。

2023年國際度量衡大會重新制定公尺的定義:「光在真空中行進1/299792458秒的距離」為一標準公尺。

擴充套件資料

國際公尺原器

經國際計量局鑑定的第6號公尺原器選作國際公尺原器,規定在周圍空氣溫度為0℃時,公尺原器兩端中間刻線之間的距離為1公尺。2023年第七屆國際計量大會又對公尺定義作了嚴格的規定,除溫度要求外,還提出了公尺原器須儲存在1標準大氣壓下,並對其放置方法作出了具體規定。

實際上公尺原器給出的長度並不一定正好是1公尺,由於刻線工藝、材料變形和測量方法等方面的原因,在復現量值時總有一定誤差,約為0.1微公尺(0.1μm)。

此外,萬一公尺原器損壞,複製將無所依據,特別是複製品很難保證與原器完全一致。

2樓:12345a幫助

國際單位制的長度單位「公尺」(meter,metre)起源於法國。2023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公尺,2023年獲法國國會批准。為了製造出表徵公尺的量值的基準器,在法國天文學家捷梁布林和密伸的領導下,於1792~2023年,對法國敦克爾克至西班牙的巴塞隆納進行了測量。

2023年根據測量結果製成一根3.5公釐×25公釐短形截面的鉑杆(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杆兩端之間的距離定為1公尺,並交法國檔案局保管,所以也稱為「檔案公尺」。這就是最早的公尺定義。

由於檔案公尺的變形情況嚴重,於是,2023年放棄了「檔案公尺」的公尺定義,而以鉑依合金(90%的鉑和10%的銥)製造的公尺原器作為長度的單位。公尺原器是根據「檔案公尺」的長度製造的,當時共製出了31只,截面近似呈x形,把檔案公尺的長度以兩條寬度為6~8微公尺的刻線刻在尺子的凹槽(中性面)上。2023年在第一次國際計量大會上,把經國際計量局鑑定的第6號公尺原器(31只公尺原器中在0℃時最接近檔案公尺的長度的乙隻)選作國際公尺原器,並作為世界上最有權威的長度基準器儲存在巴黎國際計量局的地下室中,其餘的尺子作為副尺分發給與會各國。

規定在周圍空氣溫度為0℃時,公尺原器兩端中間刻線之間的距離為1公尺。2023年第七屆國際計量大會又對公尺定義作了嚴格的規定,除溫度要求外,還提出了公尺原器須儲存在1標準大氣壓下,並對其放置方法作出了具體規定。

但是使用公尺原器作為公尺的客觀標準也存在很多缺點,如材料變形;測量精度不高(只能達0.1μm)。很難滿足計量學和其他精密測量的需要。另外,萬一公尺原器損壞,複製將無所依據,特別是複製品很難保證與原器完全一致,給各國使用帶來了困難。

因此,採用自然量值作為單位基準器的設想一直為人們所嚮往。20世紀50年代,隨著同位素光譜光源的發展。發現了寬度很窄的氪-86同位素譜線,加上干涉技術的成功,人們終於找到了一種不易毀壞的自然標準,即以光波波長作為長度單位的自然基準。

2023年第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對公尺的定義作了如下更改:「公尺的長度等於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級之間躍遷的輻射在真空中波長的1650763.73倍」。這一自然基準,效能穩定,沒有變形問題,容易復現,而且具有很高的復現精度。

我國於2023年也建立了氪-86同位素長度基準。公尺的定義更改後,國際公尺原器仍按原規定儲存在國際計量局。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70年代以來,對時間和光速的測定,都達到了很高的精確度。因此,2023年10月在巴黎召開的第十七屆國際計量大會上又通過了公尺的新定義:「公尺是1/299792458秒的時間間隔內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長度」。

這樣,基於光譜線波長的公尺的定義就被新的公尺定義所替代了。

3樓:匿名使用者

2023年法國國民議會通過決議,責成法國科學院研究如何建立長度和質量等基本物理量的基準,為統一計量單位打好基礎。次年,又決定採用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的四分之一的千萬分之一為長度單位,選取古希臘文中「metron」一詞作為這個單位的名稱,後來演變為「meter」,中文譯成「公尺突」或「公尺」。從2023年開始,法國天文學家用了7年時間,測量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並根據測量結果製成了公尺的鉑質原器,這支公尺原器一直儲存在巴黎檔案局裡。

法國人開創公尺製後,由於這一體制比較科學,使用方便,歐洲大陸各國相繼採用。

後來又作了測量,發現這一公尺原器並不正好等於地球子午線的四千萬分之一,而是大了0.2公釐。人們認為,以後測量技術還會不斷進步,熱必會再發現偏差,與其修改公尺原器的長度,不如就以這根鉑質公尺原器為基準,從而統一所有的長度計量。

2023年5月20日由法國**出面,召開了20個國家**代表會議,正式籤置了公尺製公約,公認公尺製為國際通用的計量單位。同時決定成立國際計量委員會和國際計量局。到2023年10月止,公尺製公約成員國已有47個。

我國於2023年參加。

國際計量局經過幾年的研究,用含鉑90%、銥10%的合金精心設計和製成了30根橫截面呈x琪的公尺原器。這種形狀最堅固又最省料,鉑銥合金的特點則是膨脹係數極小。這30根公尺原器分別跟鉑質公尺原器比對,經過遴選,取其中一根作為國際公尺原器。

2023年,國際計量委員會批准了這項工作,並且宣布:1公尺的長度等於這根截面為x形的鉑銥合金尺兩端刻線記號間在冰融點溫度時的距離。

其餘一些公尺原器都與國際公尺原器作過比對,後來大多分發給會員國,成為各國的國家基準,以後每隔幾十年都要進行週期檢定,以確保長度基準的一致性。

然而實際上公尺原器給出的長度並不一定正好是1公尺,由於刻線工藝和測量方法等方面的原因,在復現量值時總難免有一定誤差,這個誤差不小於0.1微公尺,也就是說,相對誤差可達1×10e(-7)。時間長了,很難保證公尺原器本身不會發生變化,再加上公尺原器隨時都有被破壞的危險。

所以,隨著科學與技術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希望把長度的基準建立在更科學、更方便和更可靠的基礎上,而不是以某乙個實物的尺寸為基準。光譜學的研究表明,可見光的波長是一些很精確又很穩定的長度,有可能當作長度的基準。19世紀末,在實驗中找到了自然鎘(cd)的紅色譜線,具有非常好的清晰度和復現性,在15攝氏度的乾燥空氣中,其波長等於 y=6438.

4696×10e(-10)公尺。

2023年國際協議,決定用這條譜線作為光譜學的長度標準,並確定1公尺=1553164.13ycd,人們第一次找到了可用來定義公尺的非實物標準。

科學家繼續研究,後來又發現氪( 86 kr)的橙色譜線比鎘紅線還要優越。2023年,在第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上,決定用氪(86kr)橙線代替鎘紅線,並決定把公尺的定義改為: 「公尺的長度等於相當於氪(86kr)原子的2p10到5d5能級之間躍遷的輻射在真空中波長的1650763.

73倍。」

這個基準的精確度相當高,相對誤差不超過4×10e(-9)�,相當於在1千公尺長度測量中不差4公釐。

但是原子光譜的波長太短,又難免受電流、溫度等因素的影響,復現的精確度仍受限制。60年代以後,由於雷射的出現,人們又找到了一種更為優越的光源,用雷射代替氪譜線,可以使長度測量得更為準確。只要確定某一時間間隔,就可從光速與這一時間間隔的乘積定義長度的單位。

80年代,用雷射測真空中的光速c,得c=299792458公尺/秒。

2023年10月第十七屆國際計量大會通過了公尺的新定義:「公尺是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的時間間隔內所經路程的長度」。 新的公尺定義有重大科學意義。

從此光速c成了乙個精確數值。把長度單位統一到時間上,就可以利用高度精確的時間計量,大大提高長度計量的精確度。

什麼是科學家

4樓:匿名使用者

科學家定義, 科學家(scientist)這個職業給它下的定義是:對真實自然及未知生命、環境、現象及其相關現象統一性的數位化重現與認識、探索、實踐、定義的專業類別貢獻者。

凡可以稱之為科學家的都是一些實幹的人,如:英國物理學家牛頓、居里夫人,美籍科學家愛因斯坦和中國的農學家袁隆平,還有黑洞之王霍金等。

中文名:科學家

外文名:scientist

特指:從事科學研究的人群

中國代表人物:袁隆平、鄧稼先等

外國代表人物:愛因斯坦、牛頓、居里夫人等

分類: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

機構:中科院等

5樓:匿名使用者

對真實自然及未知生命、環境、現象及其相關現象統一性的數位化重現與認識、探索、實踐、定義的專業類別貢獻者。

古代的長度單位有哪些?怎麼來的?

6樓:破碎的沙漏的愛

1、寸這是小篆中「寸」的寫法,「寸」字的上面是「又」,即一手,「又」下一小橫為指事符號,指出中醫學上診脈之處,稱距離手腕一寸長的部位為「寸口」,簡稱「寸」,長度單位「寸」就是古人根據這一距離來確定的。

「寸」在長度單位中是較小的長度單位,因此又引申出「極短」或「極小」的意思。如「寸步難行」的「寸」,就是比喻「極短」的意思,還有「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裡的「寸」都是短小的意思。

2、尺尺的長度是伸開右手,張開拇指與食指後其間的距離。許慎則認為「尺」是在「寸」的長度基礎上確定的。《說文解字•尺部》:

「尺,十寸也。」一尺等於十寸,所以尺大概是二十厘公尺到三十幾厘公尺的長度。

3、尋、仞

「尋」也是古代的長度單位。《說文解字•寸部》:「度人之兩倍為尋,八尺也。

」這是說「尋」相當於乙個人兩臂張開所示的長度,一尋等於八尺,大概是一公尺五六到兩公尺四五的長度。《說文解字•人部》:「仞,伸臂一尋。

」說明仞和尋的長度是一樣的。

4、丈《說文解字•十部》:「丈,十尺也,從又,持十。」其中的「又」就是「手」,手持「十」,表示十尺就是一丈,所以一丈就是兩公尺到三公尺多的長度,根據古代的尺碼,乙個成年的男子約有一丈高,所以古人稱成年男子為「丈夫」,而稱那些身形高大的男子為「大丈夫」。

後來妻子稱自己的男人也叫「丈夫」,其中自然有褒稱之意。但是實際上古代很少有人能長到兩公尺,所以這是一種略為誇張的說法。

5、常常與尋有關,「尋味八尺,倍尋以常」,因此,常是尋的兩倍,大概是三公尺到四公尺多的長度。正是因為尋與常有關,後來,它們就經常被用在一起,組成「尋常」,意思就是平常、普通。如劉禹錫的《烏衣巷》中寫到: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除此以外,毫、釐、跬、咫、裡等長度單位也是古代常用的,例如「咫尺天涯」「失之毫釐,謬以千里」「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等,這些在使用古代長度的同時,還對它的意思進行了引申,表達了更加深遠的意思。

這個解釋一下,大神解釋一下

雲南萬通汽車學校 尾氣感測器 主要起著環保的作用,分析尾氣有害氣體的成分 傳回資料的給ecu,有效的控制尾氣排放 解釋一下 小公尺 嗨!那是配圖,其實會有不同的圖案,黃色是常見的一種。對於手機沒有任何傷害。大神解釋一下 小公尺 嗨!親,在刷機工具 左上角 瀏覽 高階設定 fastboot指令碼 更改...

請解釋一下

語法上講,兩者皆可。但從意思上講,issue 更有 問題 的意思,所以如果主語是 medical care 用 issue 可以,但這裡主語是 reform 可能用中性的 matter 更合適。 matter一般泛指的事情,事件,問題,物質,題材 而issue一般指熱門話題,爭論話題,時事話題,民眾...

請解釋一下法語on,請解釋一下幾個報表的詞彙(法語)

1.你快點兒!就要遲到了!2.on 是泛指的主語代詞,口語中可以代替你 我 他及其複數,得根據語境來判斷所指代的人物,在例句中可以理解成 我們快要遲到了 即nous allons tre en retard。如果前後沒有其他語境的話,其實也可以理解成 你快要遲到了 及tu vas tre en 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