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及節日的各種活動

時間 2022-05-22 15:50:08

1樓:經典故事講述者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中秋節的故事》:中秋節的來歷

中國所有傳統節日的來歷

2樓:匿名使用者

1.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

除夕來自先秦時期的逐除的習俗。先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除夕通常會被稱為大年三十,但是其實由於陰曆曆法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是臘月三十,也可能是臘月二十九,但不論如何,它都是陰曆年的末尾。

2.春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關於春節的歷史起源,由於缺少上古時期文獻(秦始皇焚書),現存古文獻沒有明確記述春節的來歷,導致春節的起源傳說有諸多說法,其中有幾種較具代表性的說法,春節源於「臘祭(天臘)說」、源於「天皇氏定歲說」、源於「巫術儀式說」、源於「鬼節說」、源於「古代豐收祭祀說」、源於「舜繼部落聯盟首領位說」(有說舜繼天子位,但「天子」之稱謂最早始於春秋戰國,於漢代才流行)等等。

3.端午節

流傳甚廣的「歷史人物紀念」觀點,依據南朝梁人吳均的《續齊諧記》及宗檁的《荊楚歲時記》,認為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還有認為是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等。

4.春龍節(二月二)

龍抬頭, 農曆二月初二 ,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我國農村的乙個傳統節日,名曰「龍頭節」。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

」此時,陽氣回公升,大地解凍,春耕將始,正是運糞備耕之際。「二月二,龍抬頭」之說。實際上是過去農村水利條件差,農民非常重視春雨,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從其願望來說是好的,故「龍頭節」流傳至今!

5.臘八節

自上古時代起,臘八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據《禮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

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後來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遂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後隨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與臘日融合,在佛教領域被稱為「法寶節」。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乙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乙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基本與原始信仰、天象物候、曆法節氣、祭祀神靈與祖先等要素有關。

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乃中華民族特有的特色節日。

所有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和習俗

中國傳統節日時間,來歷,習俗?

3樓:匿名使用者

中秋節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

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

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

切月餅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今天是七夕,就說七夕吧。 「七夕」最早**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

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

「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

三、五月

五、七月

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元宵節的來歷

元宵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元宵節又名「燈節」或「燈夕」。北魏時期,道教篤信「三元神」,其中包括「上元天官(天官大帝)」、「中元地官(地官大帝)」及「下元水官(水官大帝)」三位神靈,他們的生日,分別為正月十

五、七月十五及十月十五,所以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也有人認為,它是漢代宮廷的一種祭典演變而來。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元夕或燈節,是民間多彩多姿的節日,也是春節最後的一天,自此以後一切恢復常態,所以民間熱烈慶祝,故有小過年之稱。

相傳早於漢文帝期間,已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及至漢武帝建立了「太初歷」,進一步肯定元宵節的重要性。元宵節的節期,隨著歷代的發展而不斷延長,相傳唐代的元宵只持續三日,到了宋朝則延長至五天,及後到了明朝,更增加至十天,即由初八開始活動,直至年十七才結束。

中國傳統婦女,三步不出閨門,平時在白天亦難出門,更何況是夜晚,難得元宵節當晚可以破禁,自然會盡享歡娛,等待異性來結識,所以不少中國古代的愛情故事,都以元宵佳節為題材。

中國各個傳統節日的來歷和習俗

4樓:匿名使用者

中秋節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

切月餅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5樓:匿名使用者

元宵節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乙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同時也是中國情人節之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烟花助興。

6樓:經典故事講述者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中秋節的故事》:中秋節的來歷

各種中國的傳統節日及其來歷。

7樓:匿名使用者

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

(陰曆九月初九。我國古代以九為陽,九月九日正是陰月陽日,故名「重陽」。相傳東漢時汝南人桓影,聽到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汝南將有大災難,趕快叫家裡人縫製小代,內裝茱萸,縛在臂上,登上高山,飲菊花酒,藉以避難。

桓景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裡的雞、狗、羊全部死掉。從此,民間就有在重陽節做茱萸代、飲菊花酒、舉行廟會、登高等風俗。因「高」與「糕」音同,所以重陽節又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唐代詩人王維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記載了當時的風俗習慣。由於該詩感情真摯,至今膾炙人口。)

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與習俗

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

8樓:揭泰平襲禮

除夕一年一度的文化心結

【來歷】春節原名為元日,相關的慶祝活動在夏代已經開始。作為歲首大節,它確立在漢朝。漢太初元年(西元前104年),漢武帝頒行《太初歷》,確定以夏曆的正月初一為歲首。

每年的最後一天,就是除夕。

【內涵】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第一大節,是節日體系中的核心大節,持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春節蘊涵的辭舊迎新、閤家團圓的意義,成為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也使它成為中華民族自我認同的乙個文化符號。除夕全家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熬夜守歲,是中國人一年一度的文化心結,在外的遊子不遠千里萬里也要趕回家來。

清明節祭祀踏青兩相宜

【來歷】清明節是傳統節日中少有的依陽曆而確定的節日,固定在公曆每年的4月5日前後。清明節舉行的掃墓、踏青等習俗主要**於古代的寒食節和上巳節。

【內涵】這兩年,每到清明節,黃帝陵、軒轅廟、炎帝陵都要舉行大型公祭,海內外華人從祭祀的儀式中體會到血濃於水的同胞親情。祭祀先人一直是中華民族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清明時節,上墳祭掃先人顯示了「慎終追遠」的傳統,大批旅居海外的華人、港澳台同胞也紛紛趕回故土,祭奠祖靈。清明時節春光最好,適合人們到郊外親近自然,擁抱春天。

我國的許多地方在清明還有植樹的習慣。

端午節粽葉飄香習俗多

【來歷】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盂蘭節、蒲節等。關於端午節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東漢,五月初五,人們用彩色的絲帶繫在手臂上,用來防避兵役和鬼魅,防病防瘟疫。吃粽子、劃龍舟則是後來不斷形成的風俗。

【內涵】圍繞端午節及其習俗的**,形成了一些影響很大的民間傳說,並為端午節增添了新的習俗和文化內涵。如吃粽子、劃龍舟等習俗,較通行的解釋是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增加了愛國主義的精神核心,而在此基礎上衍生出的賽龍舟等多種體育競技活動,也有助於培養合作精神。

中秋節花好月圓人團圓

【來歷】在中國的民俗節日體系中,中秋節形成較晚。漢魏時期,中秋節日尚無蹤跡,唐宋時期,以賞月為中心節俗的中秋節日出現,明清時期,中秋上公升為民俗大節。

【內涵】中秋是中國秋季的傳統大節,它的地位僅次於春節,中秋為花好月圓之時,人們由天上的月圓聯想到人事的團圓,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視為「團圓節」。人月兩團圓的意境對於中國人來說是生活中的理想,「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寄託了人生的美好願望。傳統中秋節俗十分重視親情的培育與表達,對於促進社會和諧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傳統節日介紹,中國傳統節日的簡介

節與點 1 春節 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亦為傳統意義上的 年節 俗稱新春 新歲 新年 新禧 年禧 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 慶歲 過年 過大年。在古代民間,人們從歲末的廿三或廿四的祭灶便開始 忙年 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結束。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多樣,有舞獅 飄色 舞龍 遊神 廟會 逛花街 ...

中國傳統節日的節日表,中國傳統節日時間表

傳統節日 民族節日 那達慕大會 賽馬節 轉山節 雪頓節 沐浴節 蘆笙節 姊妹節 龍船節 吃醜節 火把節 花王節 鬥牛節 姑娘節 花兒會 收穫節 那尼節 重慶苗族踩山節 宗教節日 塔爾寺燈節 肉孜節 古爾邦節 玉皇聖誕節 蟠桃會 開齋節 平安夜 聖誕節 聖紀節 媽祖節 民俗節日 藝術節日 文化節日 經...

中國傳統節日PK西方的節日,中國傳統節日與西方傳統節日的文化和習俗差異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裡,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