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著名學者在《觀書有感》一詩中有一句關於讀書積累的名句

時間 2022-03-17 06:50:10

1樓:匿名使用者

朱熹《觀書有感》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渠:

它,第三人稱代詞,這裡指方塘之水。那(nǎ)得:怎麼會。

那:通「哪」,怎麼的意思。清如許:

這樣清澈。如許:如此,這樣。

為:因為。源頭活水:

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習中不斷的學習、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2樓:匿名使用者

朱熹,全詩為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其中: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一句關於讀書積累的名句。

另外朱熹還有一首《觀書有感》: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這一首沒有第一首出名,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還有這一首。

3樓:匿名使用者

(朱熹)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4樓:溫駿顏笛

觀書有感宋◎朱熹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原詩四句:「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它實寫的是明麗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覆讀上幾遍,會覺得愈讀愈愛讀!你看,半畝的一塊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的一面鏡子(一鑑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著天上徘徊的雲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麼靜謐可愛了!

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為什麼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

這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卷,已經令人讀後清新明快了,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一看題目,是觀書的感想,頓時這美的意境昇華,與讀書融合了。

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讚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雲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為何這樣澄明呢?因為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

半畝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一鑑開〔一鑑開:像一面鏡子被開啟。鑑,鏡子。古時候,鏡子用鏡袱蓋上,用時開啟。〕,半畝方塘像一面鏡子被開啟。

將書比作半畝方塘。書是長方形的,所以說「半畝方塘」。「一鑑開」,以鏡子作比,形容方塘極其清澈。

天光雲影共徘徊〔天光雲影共徘徊:天光和雲影一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

天光和雲影一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寫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天光」「雲影」,比喻書中的內容。

問渠〔渠:它,指水塘。〕那〔那:

同「哪」,怎麼。〕得清如許〔如許:如此,這樣。

〕,為〔為:因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那方塘的水怎麼會這樣清澈,因為有活水從源頭不斷流來。

前兩句寫景,後兩句議論。一問一答,形象地表達了詩人深切而獨特的讀書感受,暗含哲理。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出自宋朝詩人朱熹的古詩作品《觀書有感》的第一二句,其全詩文如下

5樓:匿名使用者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展現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雲的影子都在鏡子中一起移動。要問為何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

古希臘有哪些著名學者

蘇格拉底之前的希臘哲學家 米利都的哲學家 泰勒斯thales 624 546 bc 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 610 547 bc 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 585 525 bc 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哲學家 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 582 496 bc 阿爾克莽alcmaeon...

為什麼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說 「儒家思想對現代科學幾乎沒有貢獻」

悅樾躍鑰 因為文化的差異,並且人與人的思想也不一樣。 油膩少年 因為儒家思想只是一種哲學,並不是一種科學。 大碗寬麵嘛 因為儒家是反對對自然進行科學的探索,所以沒有任何貢獻。 qxq黃燜雞 確實沒什麼貢獻,那思想只是教人做人的。 因為儒家思想是一種哲學。 撩妹翻車現場 這是兩個不同的領域,當然不能相...

宋朝梁山好漢名單列表,宋朝所有著名人物有哪些?

1,歷史上以宋江為首的北宋末年農民起義規模不大。水滸傳 裡的大部分梁山好漢都是虛構的。2,因為規模不大,所以史書上並沒有詳細的記載,據當時的民間筆記 大宋宣和遺事 記載,梁山好漢共36人 他們是宋江 晁蓋 吳用 盧俊義 關勝 史進 柴進 阮小 二 阮小 五 阮小 七 劉唐 張青 燕青 孫立 張順 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