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詩詞格律,求關於詩詞格律的書

時間 2021-10-25 07:14:40

1樓:一條酸菜魚

1、雙平雙仄是基本元素

五言詩可分成平平、仄仄和單平或單仄的組合。這四個基本元素叫做「步」,由「音」組成了「步」,再由「步」組成了「句」。「步」的排列方式有二組四種:

第一組是平平—仄仄—平和平平—平—仄仄,即前面皆是「雙平步」,後面的「雙仄步」與「單平步」互調;第二組是仄仄—平平—仄和仄仄—仄—平平,即前面皆是「雙仄步」,後面的「雙平步」與「單仄步」互調。每句開頭的第乙個「步」,一定是雙音步。2、相粘、相對、相錯

近體詩中第一二句、第三四句、第五六句、第七八句都叫做聯。「對」,是每聯上下句第乙個「雙音步」平仄相反;「粘」,是前聯的下句和後聯的上句的第乙個「雙音步」平仄相同。「錯」,則是對粘對規則的補充。

3、五言而七言

從五言到七言,就是把五言的第乙個步(毫無疑問,雙音步)反過來,添在最前面,就成了七言了。上述五言的兩組四種,到七言就是:

第一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第二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擴充套件這裡:

在唐代,產生了有嚴格的平仄和對仗要求的今體詩,宋代以後稱為近體詩,包括全部的律詩和一部分絕句。由此,就把近體詩產生以前的沒有嚴格的平仄和對仗要求的詩稱之為古體詩。而在隋唐時候,由於西域**的傳入中原,產生了新的**形式燕樂,配合燕樂演唱的詞則稱為曲子詞,或者直接叫曲子。

曲子詞是配樂演唱的,一開始並不太講每乙個字的平仄調配,但後來隨著文人的介入,他們把寫慣了的近體詩的格律引入到詞中去,於是就有了小令詞的格律。後來,又有懂得**的文人,按照曲子的旋律,選擇與之相配合的字,後代文人不懂**,或者樂譜失傳,只能根據古代這些懂**的詞人所寫的詞的平仄,按照平仄來寫詞,這就是長調詞格律的**。

2樓:蘭璃若水

古代四聲

漢語聲調有四聲,從早期的詩歌來看,四聲的概念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了乙個模糊的意識,比如詩經的押韻就以平聲為主,在南朝之前的詩歌也有很多在押運上面著重押平聲韻的。足以說明,早期的一些人已經開始注意不同聲韻交錯形成的韻律感效果。而到了南朝,周頤所著的《四聲切韻》就已經明確提出了上去平入四聲。

後來沈約又提出了「八病」,強調了四聲之間的搭配關係。從此開始形成了一種注重格律的詩體,就是永明體,以下就是乙個相關的故事。

梁武帝曾經問朱異:「你們這幫文人整天在談四聲,那是什麼意思?」朱乘機拍了一下馬屁:

「就是『天子萬福』的意思。」天是平聲,子是上聲,萬是去聲,福是入聲,平上去入就構成中古漢語的四聲,上去入又合起來叫仄聲。

這四聲中,最成問題的是入聲。梁武帝接著又問:「為什麼『天子壽考』不是四聲?」天、子、壽是平、上、去,考卻不是入聲,可見當時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麼是入聲。

那麼什麼是入聲呢?就是發音短促,喉嚨給阻塞了一下。一類是以塞音t,p,k收尾,另一類是以喉塞音?

收尾。在閩南語和粵語中,還完整地保留著這四種入聲,在吳語中則都退化成了較不明顯的?收尾了。

以t,p,k收尾的入聲,並不真地發出t,p,k音。塞音在發音時要先把喉嚨阻塞一下,然後再送氣爆破出聲。在入聲中,只有阻塞,沒有送氣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

比如英文的stop,美式英語在發這個詞時,並不真地發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了,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說是一種入聲(此舉例有誤,英語不論英音美音,讀stop時是要發出爆破音p的,不過有例外:其後緊跟乙個子音開頭的單詞的話,為了連讀的需要,p將只做嘴型不發音)。

在普通話中,入聲已經消失了。原來發音不同、分屬不同韻部的入聲字,有的在今天讀起來就完全一樣。比如「乙、億、邑」,在平水韻中分屬入聲四質、十三職、十四緝不同韻,在普通話讀來毫無差別(用閩南語來讀,則分得清清楚楚,分別讀做ik,it,ip)。

入聲的消失也導致了古、今音聲調的不同。一部分古入聲字變成了現在的上、去聲字,還屬於仄聲,我們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聲字在普通話中卻變成了平聲字(陰平或陽平),這就值得我們注意了。前面「天子萬福」的「福」字就是這種情況。

現代四聲

既普通話四聲。

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這是在2023年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上確定的。由於普通話不存在入聲的發音,導致了入聲的消失,所以現代的四聲是沒有入聲的。現代四聲和古代四聲的大致對應關係為:

一聲(陰平)

二聲(陽平)

三聲(上聲)

四聲(去聲)

由現代四聲寫的詩歌叫做新韻詩歌,由古代四聲寫的詩歌叫做古韻詩歌。由於在把入聲字分類時把一部分的入聲歸入了平聲,所以對一些現在用古韻寫詩的人和音韻學研究者,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3樓:落花聽雨

平仄, 平聲和仄聲,泛指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

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公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

自元朝周德清後,平分陽陰,仄歸上去,逐步形成陰平,陽平歸平,上聲,去聲歸仄,入聲取消的格局。自古平仄失調,平仄和不拘平仄之爭是永恆的話題。

古今一樣

求關於詩詞格律的書

4樓:卓興富

王力先生的

《詩複詞格律制》,

涂宗濤先生的《詩詞曲格律綱要》

都是不錯的版本,

王力先生的更為簡明扼要,涂宗濤先生的更為詳實。

另外,啟功的《漢語現象論叢》和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提出了許多古典文學格律現象的新問題,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5樓:匿名使用者

王力《詩詞

格律》詩詞格律(詩詞常識名家談)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內,雖然講解

的不是詳容細,但是如果你能讀通,那是很不錯的。

詩詞格律概要 詩詞格律十講(兩本經典合一) 也是王力的詩詞平仄韻匯

詞學概論(精)詩詞常識名家談

很多艱深的書就不推薦了,古代典籍講起來系統一些,但常人是很難讀下去的

6樓:匿名使用者

1.關於詩bai詞格律的書有很多,其中du王力編著《詩詞格律zhi》比較通俗易懂。dao

2.王力編著《專詩詞格律》是一部有屬

7樓:匿名使用者

初學者:《詩詞格bai律概要》王力著

推薦du原因:淺顯zhi易懂,深dao

入淺出。

研究者:《漢語

內詩律學》王力著容

8樓:匿名使用者

看你是要看懂呢,還是要懂了還會自己創作了。王力的《詩詞格律》和《中原版音韻》是理論是權弄清楚詩詞格律方面的權威書籍。但是光看理論書是不行的,要結合實際詩詞。

還有,真正意義上嚴格的平仄講究是唐朝以後近體詩才有的,之前的不是那麼講究。

另外,還要注意古字的發音是不一樣的。比如古無清唇音,古無舌上音,等等。。。。最簡單的例子,古時沒有f,所以f都念p。而且古時候的聲調也是不一樣的。看了書就知道了。

建議在弄懂了大概的時候就多琢磨一些詩詞,如果是要自己創作的話,也別太拘於格式了,不自然。

9樓:韻澤陽

由於古今發音的改變,我們已漸漸失去按照古音來讀那些流傳下來的詩詞經典的內能力。就算博聞容

強記,記下像《唐韻》,《切韻》,《平水韻》。。。,就算懂得古時平仄的變化,能寫出結構嚴謹的律詩,也沒有太多人能讀出抑揚頓挫的感覺。這讓我有了一種想法:

詩興起時,也不曾一開始就有格律,而是後人一點一點地去編寫,去改良,或許某天也會有人去編寫規範且適合現代人作詩的格律。

關於詩詞格律的問題.

10樓:燕郢

寫詞的話不必恪守《平水》,清代戈載所編的《詞林正韻》通過研究宋詞中的用韻規律,將《平水》中劃分過細的韻部歸併成了幾個大部,方便了作詞用韻,是後世常用的參考書。

對於第二個問題,我想一般情況下不會有找不到的字吧,除非是一些近現代才發明的字或是你找錯了韻部,有的入聲字在現在可能會讀平聲,還有看、過等現在是仄聲的字古人是常用作平聲的。

對於「問題補充」,當然是同乙個韻部才算是押韻啦,不然的話難道只有平上去入四韻不成,暈死……

11樓:漠雁高翔

按照唐代以後近體詩發展的規範程度來看,在寫七言、五言律詩或絕句時,都壓的是平水韻,即陰平和陽平。這時你最好從《平水韻部》裡,按韻部來選壓韻的字。你在說的一東、二冬就是裡面的韻部,平水韻分上下篇。

如果還不明白,可以看紅樓夢中眾姐妹結海棠詩社的那一回,她們就是在平水韻裡挑出「十三元」韻部,並選出「門、盆、魂、痕、昏」五字,來作為律詩的五個韻腳的。

下面附上林黛玉作的《詠白海棠》,十三元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

月窟仙人縫縞袂,球閨怨女拭啼痕。

嬌羞默默同誰訴,倦依西風夜已昏。

12樓:竇晉聊昆卉

1、詩詞的「八病」

詩歌的聲律、病患說是南朝時沈約等人最早開始研究的。《南史.陸厥傳》雲:

「時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朓,琅琊王融,以氣類相推彀。汝南周顒善識聲韻,約等文皆用宮商,將平上去入為四聲。以此制韻,有平頭、上尾、蜂腰、鶴膝。

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角徵不同,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

八病,則是指詩歌創作中應該避忌的八個聲律上的問題,它們是:

平頭,上尾,蜂腰,鶴膝(以上就兩句的音節來講),和大韻,小韻,旁紐,正紐(以上就一句中的音節來講。因為它是一句中的音節,所以在兩句中就比較寬泛些,不為病患。)

而在《文鏡秘府》中,在歸納了沈約和唐代崔融、元兢等人的論述後,列舉了如下二十八種病患:「一曰平頭,二曰上尾,三曰蜂腰,四曰鶴膝,五曰大韻,六曰小韻,七曰傍紐,八曰正紐,九曰水渾,十曰火滅,十一曰闕偶,十二曰繁說,十三曰齟齬,十四曰叢聚,十五曰忌諱,十六曰形跡,十七曰傍突,十八曰翻語,十九曰長擷腰,二十曰長解鐙,二十一曰支離,二十二曰相濫,二十三曰落節,二十四曰雜亂,二十五曰文贅,二十六曰相反,二十七曰相重,二十八曰駢拇。」

近年來,有人總結目前網路詩詞的八病,它們是:

一燥,二假,三僵,四唬,五生,六油,七浮,八散。網路上可查,就不一一敘述了。

既然被稱之為「病」,當然要注意避免。

2、「格律」與「束縛」

既然要寫舊體詩詞,就要以格律為準繩,嚴格按照格律寫詩填詞;既然不講韻律和平仄,就不要攀附風雅,以「突破束縛」為藉口,只湊足字數而不顧格律。當達到駕輕就熟、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再在適當的地方作適當的突破。

所謂「字有定聲」,要嚴格做到這一點不容易,但遵循詩詞格律的聲律、韻律寫詩填詞,讀起來抑揚頓挫、韻味濃郁,就達到目的了。至於已喪失的曲譜,要遵循也沒有依據,自然無法做到。

初學者切忌「未學走路先學飛」。記得在國營龍江農場的一次宣傳作品評議會上,一位仁兄為他自己所寫的不押韻所謂「七律」辯護:「八句一首,七字一句,這就是『七律』。

」我當場幫他作了補充:「還有五個韻!」引來哄堂大笑,仁兄還不知道人們笑啥!

3、關於「一東,二冬」

隨著語言的發展,詩韻也在發展變化,就詩韻而言,古往今來有「廣韻」、「平水」、「新韻」等。一般應用的詩韻,上平聲15部,下平聲15部,上聲29部,去聲30部,入聲17部,總共106部。可到了現代,有人把詩韻歸納為不足原來的10%,秦似的《現代詩韻》就總結為「一花二歌三些四姑五衣六開七飛八高九收十山十一根十二方十三東」13部,其中,不僅「東」、「冬」(韻母ong)合成一部,連所有韻母為ing和eng的字都兼併了,實際上並不實用。

個人意見是:不管是「東」部還是「冬」部,尾韻為ong者通韻。

至於古詩韻中「東」與「冬」的區別,按我的理解,就是除了韻母在古代有區別而在現代沒區別的部分字分別收進「東」、「冬」兩部外,還有把韻母eng的字(如逢、縫、蜂、烽、峰、豐等)收進「冬」部。當然,個別韻母為eng的字(如風、楓、馮等)也收進「東」部,依據就不得而知了,或許它們的讀音在古、現代還是有區別的。

4、入聲字如何分辨?

填詞需要分辨入聲字,因為不少詞譜都強調用入聲韻,如「石州慢」、「雨霖鈴」、「憶秦娥」、「滿江紅」、「水調歌頭」等。如果你是江浙、西南或華南人,問題就很容易解決,因為在許多方言裡還保留著入聲。如果你講的是北方方言,要分辨入聲字就比較麻煩,必須靠查字典或辭書來解決。

在古漢語裡,「聲」指的是平、上、去、入四聲,而在現代普通話中,入聲已經分化,一部分歸於陰平(如「出、激、夕、滴」等),一部分歸於陽平(如「則、國、讀、佛」等),一部分歸於上聲(如「辱、北、角、鐵、雪」等),還有一部分歸於去聲(如「色、迫、入、欲」等)。就普通話來講,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西南方言的入聲字變為一律變為陽平。

陰平和陽平都屬於平聲;上、去、入三聲都屬於仄聲。

「白日依山盡」的「白」,還有「黃河入海流」的「入」,按古聲都是入聲,但這並非「五絕」所要求的。這裡只要是仄聲就行,沒必要講究入聲。

請教一些關於詩詞格律的問題,古詩詞格律問題請教

粽書令 對於初學者不用說得這麼複雜吧,格律要求只有兩個半。首先要壓韻,就是在每隔一行的最後一個字要用韻母相同的字來結尾.這是為了讓詩讀起來更順口些.韻分有新韻和舊韻,新韻又叫 新華字典 韻,指的是漢語拼音裡韻母相同的字。而古韻在古代也是韻母相同的,但由於讀音的變遷,有些讀音已經改變,比如 聲 和 明...

關於松鼠的詩詞,關於松樹的詩詞

1 茂林處處見松鼠 宋 陸游 初春幽居 2 靜坐時看松鼠飲 宋 劉子寰 滿江紅 3 晝巖松鼠靜 宋 林逋 湖山小隱 4 荒村客到松鼠奔 明 陶望齡 四月晦日泛若耶至雲門寺以起坐魚鳥間動搖山 5 松鼠下階走 宋 蔡槃 遊古寺 6 屋上鶴巢走松鼠 明 李延興 題畫 7 樹深松鼠競 明 孤鬆秀上 仙岩山居...

關於保險的詩詞,關於琵琶的詩詞

古代人其實也有保險意識的,各種古典書籍都有保險相關的描述,不信你看。關於琵琶的詩詞?讚美保險公司業務員的詩詞 女 我們雖不能控制這突如其來的自然災難和意外風險,男 但我們可以用青春 用熱血 用真誠 用愛心奉獻乙份份保險。女 就在這一刻,是我們保險人衝在最前面,讓失去的財產重新回到了家園 男 就在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