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人心者得天下翻譯

時間 2021-10-24 05:48:57

1樓:q王小么

原文: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翻譯:夏桀和商紂之所以丟掉天下,是因為民眾不再支援他們;之所以不再支援,是由於對他們失望。要得天下的辦法就是去獲得民眾的支援,做到了就能得到天下;要獲得支援的辦法就是獲得他們的認可,做到了就能得到; 要獲得民眾認可的辦法就是做民眾期望的,不要做他們反感的。

原文: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鸇也;為湯武驅民者,桀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驅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

翻譯:人民支援仁愛,就好像水會往下流,野獸會跑到野外去一樣。所以,魚之所以要跑到深淵那樣的地方去,是因為水獺在抓他們;鳥兒之所以跑到樹叢裡,是因為害怕鸇的追逐;百姓之所以追隨湯武,是因為桀紂的暴虐腐敗。

如果現在有一位仁慈的君主,那天下的諸侯就會支援他。那時候就算他不想成為領導者也不行了。

原文:今之慾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為不畜,終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翻譯:現在想要稱王的人,就好像得了七年的病卻想用三年前存的藥來**。平時不去點滴的積累,一輩子都不會得到。

平時不行仁政,一輩子都要擔憂失去支援,這樣下去早晚都會失敗。詩經說“那怎麼能做好,不過是早晚落水罷了”。

《得人心者得天下》選自《孟子·離婁上》,孟子在此文中明確地提出了“得人心者得天下”的觀點,這是孟子的民本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我們今天所大力提倡的“以人為本”思想的早期曙光。

孟子在這裡要講明的意思,就是要懂得理解民眾的需求。要注意在平時就積累別人的好感,注意獲得別人的支援。別人支援你並不是你如何如何強大,而是你是否懂得理解別人。

所以孟子說“為湯武驅民者,桀紂也”,人民追隨商湯周武並不需要他們多麼強大,只需要夏桀和商紂足夠腐敗就可以了,歷朝歷代的興亡莫非如此。

普通人之間的交往也是這樣的,如果你平時不注意尊重別人,不去幫助別人,那麼你就不會獲得別人的尊重和支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反推一下就是這個意思。

得人心者得天下 翻譯

2樓:我有混沌我自豪

原文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鸇也;為湯武驅民者,桀紂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驅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

今之慾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為不畜,終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譯文“夏桀和商紂之所以丟掉天下,是因為民眾不再支援他們;之所以不再支援,是由於對他們失望。要得天下的辦法就是去獲得民眾的支援,做到了就能得到天下;要獲得支援的辦法就是獲得他們的認可,做到了就能得到; 要獲得民眾認可的辦法就是做民眾期望的,不要做他們反感的。人民支援仁愛,就好像水會往下流,野獸會跑到野外去一樣。

所以,魚之所以要跑到深淵那樣的地方去,是因為水獺在抓他們;鳥兒之所以跑到樹叢裡,是因為害怕鸇的追逐;百姓之所以追隨湯武,是因為桀紂的暴虐腐敗。如果現在有一位仁慈的君主,那天下的諸侯就會支援他。那時候就算他不想成為領導者也不行了。

現在想要稱王的人,就好像得了七年的病卻想用三年前存的藥來**。平時不去點滴的積累,一輩子都不會得到。平時不行仁政,一輩子都要擔憂失去支援,這樣下去早晚都會失敗。

詩經說“那怎麼能做好,不過是早晚落水罷了”

得人心者得天下出於《孟子·離婁上》,孟子在此文中明確地提出了“得人心者得天下”的觀點,這是孟子的民本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我們今天所大力提倡的“以人為本”思想的早期曙光。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華夏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

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相傳他是魯國姬姓貴族公子慶父的後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代表作《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王顧左右而言他》已編入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寡人之於國也》編入高中語文教科書中。

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 他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遊歷於齊、宋、滕、魏、魯等諸國,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

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善養吾浩然之氣“。浩然正氣者,謂君子之氣也。今世或謂之氣功,誤亦。浩然正氣者,以德充實,無德則虛。古以無形為氣,故謂之氣。

後世追封孟子為“亞聖公”,尊稱為“亞聖”,受儒教祭祀。其**及再傳**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3樓: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管什麼事情,首先要去做,至於結果對自己有沒有利,或者說有多少利,先不要放在心上。只要按部就班去做,認真對待,即使你不在意結果,但是你會發現往往結果會出奇的好。

這裡講的是一種心態,一種格局,不要為蠅頭小利而斤斤計較。

出處:語句出自《老子》。

拓展資料:

《道德經》,又名《老子》,是春秋時道家創始人老子的著作,記錄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學說。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

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諡伯陽。華夏族,陳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

4樓:夏流煙

這裡的“不爭”,是指不要去“過分地”爭取。老子崇尚自然,自然中本來就包含了“爭”。看看《動物世界》就知道什麼是自然之“爭”了。

但這種“爭”,要順應自然的規律,趨吉避凶。如果違背規律去強求,則會得到相反的效果。

“與之爭”,這三個字型現了一種競爭的關係。也就是說,你爭的東西,別人也在爭。所以“爭”的時候,要考慮“爭”的效果,不要跟在人家屁股後面擠破頭。

“不爭”不是絕對不爭,而是爭要有一個前提。首先是有沒有“爭”的必要。肚子飽了還跟人家搶已經餿了饅頭,這就是唯恐病菌不從口入。

其次是要看“爭”的成本。賠上一條命,得回一屋**,根本不值。再次是要看“爭”的效果。

賠上一條命,**也沒有得到,就更加雞飛蛋打了。最後是要看“爭”的環境。環境不對頭,東西再好,也是要花費沉重的代價,不如不爭。

“不爭”是需要有曾經“爭”過為底氣的。也就是說,即使不爭,也可以立於不敗之地。那就不必爭了。如果不爭就要敗了,不爭才怪。

“率性”本身是一種“爭”。也就是保持自我。在一個互動性的社會裡,要保持自我,不爭是不行的。

“天命”就是上天賦予的人的理智和情感。亦即人的邏輯思維和感性思維。“率性”是要把本來的人的最初的思維提煉出來。

但這種“率性”也同時包含了後天的一種和諧。人本身是追求自身的需求和和諧的。也就是陰陽的平衡。

縱慾則忘記了自己對平衡的需求,一味關閉了自己的平衡本能。

天命的性是本善的。因為“善”與“惡”是立足於具體的人的,必須以具體的人為參照,“善惡”才具有意義。在人的意識之外,是不存在“善惡”的。

人的本性不是自私的,而是慾望和慾望控制合一的。對於慾望的控制是先天存在的。例如小孩子喜歡吃零食,但肚子吃出問題後,當他知道肚子疼是因為吃零食的原因,他就會控制自己的慾望。

很多人以為對於慾望的控制是後天強加的。這是一個理性化的誤解。是被後天的某些經驗矇蔽了自己的眼睛。越是學問高深的人,在這方面犯的錯誤越大。

所以每個人都有一定的自私性。但每個人都有離開自私的理由。這是上天本來就賦予的“天命”,存在於每個人的意識裡。

5樓:清晨目覺

根源之渦這種存在狀態應該是各種現象起始之處,即是一切的“因”。由於只要有“因”就能產生“果”,因此以其存在性來講,這即是“究極的知識”。為了便於理解,這種說法實際上也是有界限的。

魔術師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到達這個頂點存在。橙子曾說過自己試圖以製作人偶的方式達到人類完美雛形,也就是“ ”的境界。但實際上。

歷史上記載中曾到達根源之渦的魔術師都未曾返回現世。而“ ”並不是所謂的“無限”的狀態,因為如果要有“無限”,就必須界定出“有限”。因此沒有有限也就不會存在無限。

橙子的說法是:式和織分別代表著太極中的陰與陽,即所謂的兩儀,需要有相對狀態的區分是因為這樣包含著最多的屬性。所以,包含這一切的大圓太極即是“ ”的狀態,同時也就是“兩儀式”的本質存在,近似於所謂“萬有全無”的狀態

對根源之渦的稱呼,或是對根源之渦這種「存在狀態」的稱呼。

根源之渦是一切的「因」,各種現象起始之處。由於只要有「因」就能產生「果」,

因此以存在來說,這即是「究極的知識」。

「」並不是所謂「無限」的狀態。因為要有「無限」,就必須界定出「有限」。

所以沒有有限,無限就不會存在。

簡單來說「」就是萬有全無,任何一切的一切都在其中,是型月世界的基礎

也是最高的存在,絕對的存在

魔術師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到達根源這個頂點存在。但實際上,歷史記載中曾到達根源之渦的魔術師都未再返回現世。

世上所流傳的各種魔術系統都可視作從這漩渦中流出的細流

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意識具有能動作用,它不僅能夠正確的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而且意識對客觀事物具有反作用。不同的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不同,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我們懂得了這一點,就應該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從客觀事實本身考慮問題,這是認識和解決問題的出發點;主觀符合客觀是使人們的思想、觀點與客觀事物及其變化發展相符合,這是認識和解決問題的結合點;人們有效地認識和改造世界,做好工作,這是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落腳點。只有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才能使主觀符合客觀,才能做好工作,達到目的。

盾是指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對立和統一及其關係。同一性和鬥爭性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是矛盾雙方相互關係的兩個方面。

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聯絡、相互吸引的性質和趨勢。一是矛盾雙方相互依存,即矛盾雙方互為存在的條件,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二是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矛盾雙方相互滲透以及相互轉化的趨勢。這種包含著向自己對立面轉化的相互貫通性,最深刻體現了對立面之間的內在的統一性。

鬥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分離、相互排斥的性質和趨勢。矛盾的鬥爭性具有豐富的內容和多樣的形式。

所謂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是指矛盾著的對立面又鬥爭、又同一,由此推動了事物的發展或者說矛盾的相對的同一性和絕對的鬥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事物發展的動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在推動事物發展中各有作用

(1)同一性對於事物發展的作用主要是:矛盾雙方互為存在的條件,矛盾雙方可以利用對方的發展使自已獲得發展;矛盾雙方相互包含,可以相互吸取有利於自身的因素而得到發展;矛盾雙方彼此相通,可以向著自己的對立面轉化而得到發展。

(2)鬥爭性對於事物發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推動矛盾雙方力量對比發生變化,造成事物的量變;促使矛盾雙方地位或性質轉化,實現事物的質變。

(3)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們對事物發展的作用只有在兩者的結合中才能實現。

4.全面把握同一性和鬥爭性在事物發展中作用的重要意義

鬥爭性和同一性都是矛盾所固有的基本屬性,對於矛盾本身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事物的發展不僅表現為“相反相成”,而且表現為“相輔相成”。自覺地利用矛盾的這兩種力量推動事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善良方得人心合力可贏天下的同義詞語

313傾國傾城 仁者無敵 仁者無敵,漢語成語。出自 孟子 的 梁惠王上 施行仁政的君王,必然贏得民眾的擁戴 上下一心,眾志成城,是無人可敵的。文學學習的好處?5 馬佳樹枝強鸞 當然是提高文學素養了,中國古典文學中有許多關於禮的論述,有很多不僅對於個人有益,而且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 一刀七斷 1 提高...

為什麼說得中場者得天下,為什麼說「得語文者得天下」

比較推薦你去看看西班牙對烏克蘭世界盃的那場比賽,你就知道什麼叫得中場者得天下了 中場就和中樞沒什麼區別,球隊的大腦都是在中場的,像義大利的皮爾洛,西班牙的哈維,阿根廷的里克爾梅 他們掌控著整個比賽的節奏。是攻防轉換的樞紐。前鋒和後衛的話其實就很簡單,前鋒就是要創造機會並把握機會然後得分。後衛嘛,當然...

得語文者得天下,學好語文有什麼好方法?

學習語文最好的方法就是堅持,其中這個堅持包括了多方面的堅持。比如說堅持閱讀,堅持寫作,堅持做習題。閱讀是語文學習中非常關鍵的乙個部分,在語文試題中佔據著比較高的分數,閱讀是一切的基礎,這也是語文學習中最為重要的。所以需要堅持閱讀,保持閱讀的習慣。不光要閱讀課內的文章,還需要去讀一些課外書,很多習題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