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風俗是什麼,清明節有什麼習俗

時間 2021-10-14 23:14:29

1樓:困難解決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那麼你知道清明節都有哪些習俗呢?

2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

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又**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

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2023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

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3樓:包子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而清明節亦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這天正是傳統祭祖和掃墓的大日子。其實在古代,真正傳統的祭祀掃墓禁火的日子是寒食,不過由於寒食和清明日子接近,久而久之就把清明和寒食合二為一稱為清明節了。 由於清明前後大多以雨水天氣為主,所以就有了非常著名的詩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而至於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祭祖、掃墓和禁火之外,全國各地還有各式各樣的風俗習慣。簡單地介紹一下清明節各地的習俗:

1,祭祀

清明節是我國三大鬼節之一,清明祭祀的參與者是全體國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頭百姓,都要在這一節日祭拜先人亡魂。從唐朝開始,朝廷就給**放假以便於歸鄉掃墓。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親人,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死者的思念之情。

2,踏青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如今踏春已經成為了清明外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3,放風箏

《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

”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象徵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4,蹴鞠

王維《寒食城東即事》“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竟出垂楊裡”;王建《宮詩》:“殿前鋪設兩邊樓,寒食宮人步打球”;韋應物《寒食後北樓作》:“遙聞擊鼓聲, 蹴鞠軍中樂”;白居易《洛橋寒日作》:

“蹴球塵不起,潑火雨新睛”…… 這些詩句很好的證明了在我國古代,清明節就有蹴鞠這個習慣,是人們喜愛的一種遊 戲。

5,盪鞦韆

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杜甫詩云:“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

在古代寒食節甚至又被稱為“鞦韆節”。 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6,插柳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插柳的習慣。又傳說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裡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

7,鬥雞

清明節鬥雞大約起自隋代。隋代杜臺卿著《玉燭寶典》載:“寒食節城市尤多鬥雞鬥卵之戲。

”到唐代,清明節鬥雞已成為皇宮中不能缺少的娛樂專案之一。宋代之後,宮廳鬥雞戲依然為國人樂不可支的節日休閒娛樂專案。

8,牽鉤

牽鉤又稱拔河,而清明節拔河據說是由水上舟戰牽鉤演變而來至唐代開始稱為拔河。據《景龍文館記》:“唐中宗(李顯)景龍四年清明節,帝幸梨園。

命侍臣為拔 河之戲,以**絚兩頭系十餘小索,每索數人執之。以挽六弱為輸。時,七宰相、二附馬為東朋,三相五將為西朋。

僕射韋巨源,少師唐休因年老,隨而踣(倒), 久不能起,帝以笑為樂。”

9,吃青

青團是清明節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我國古代由於清明禁火,所以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我國江南一帶就用艾草的汁拌進麵粉裡,再包裹進豆沙餡兒,便成了青團。

10,喝桃花粥

桃花粥是唐代民間寒食食品。以新鮮之桃花瓣煮粥,至明末此俗猶存。唐馮贄《雲仙雜記》:

“洛陽人家,寒食裝萬花輿,煮桃花粥。”孔尚任《桃花扇》:“三月三劉郎到了,攜手兒妝樓,桃花粥吃個飽。

” 無疑,在寒食節的特色節令食品中,桃花粥最令人青睞。

11,吃棗餅等

清明節南方吃青團,而北方地區大多吃棗餅、麥糕、環餅、棗錮飛燕等食物為主。

12,炒螺螄

民間在清明時常吃炒螺螄。有“清明螺,賽只鵝”之說。螺螄價廉物美,很受百姓歡迎。

清明節這天,還要辦社酒,全家聚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餚,葷以魚肉為主,素以豆腐青菜為主,酒以家釀甜白酒為主。 如此看來,清明節不只是簡簡單單祭祀掃墓和踏青遊玩這兩種選擇了。

可以結合放風箏、踢足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和食物讓清明節過的不再單一。

4樓:大眾女人文摘

清明節主要習俗是什麼

5樓:湯誼柴雅可

掃墓,植樹,放風箏等等。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清明節有什麼習俗

6樓:困難解決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那麼你知道清明節都有哪些習俗呢?

7樓:百度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李鵬亞

清明節的風俗習慣

【篇一:清明節的由來、習俗、古詩、傳說】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

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32

8樓:小愛手工

節日習俗

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是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

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清明》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踏青清明之時,正是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摺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怡樂融融。也有的人特意於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鬱結心胸,這種踏青也**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

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遊,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插柳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簷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

據說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麼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過去寒食節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隨意折取柳枝是對樹木的一種損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節插柳植樹的風習,據說是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產工具並曾"嘗百草"的神農氏;另一說是介子推死時所抱的柳樹後來復活,晉文公賜名為清明柳,並折柳成圈戴在頭上,此習俗後傳入民間。雖然有著不同的典故源流,但這些風俗仍不離人們對春回大地的喜悅。清明節習俗是指在清明節前後進行的祭奠先人的習慣風俗。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重要的是認識先輩。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帶動後人。

感悟人生的價值,去除先輩遺留的乾枝枯葉,保留可借鑑的新芽,弘揚正能量。世世代代,清清楚楚的修正日,每年陽曆4月4-5日。

清明節已有2500多年曆史,古時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鬼節等。

它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十月初一的寒衣節,並稱為中國三大著名“鬼節”。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節有什麼風俗嗎,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 掃墓,還有踏青 盪鞦韆 踢蹴鞠 打馬球 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中國清明節飲食風俗,中國清明節的風俗有哪些

中國的清明節是乙個傳統的祭祀節日,通常在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五日左右舉行,以紀念祖先和逝去的親人。在清明節期間,有一些特定的飲食風俗。吃清明糕 清明糕是一種傳統的食品,用糯公尺粉和豆沙 芝麻等食材製成。清明節期間,很多地方都會有人做清明糕來食用或饋贈親友。禁忌生冷食品 傳統上認為清明節是陰氣最重的時候,...

清明節有什麼風俗習慣,清明節有哪些風俗習慣?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是祭祖掃墓和踏青郊遊的日子。清明節有很多風俗習慣,不同的地區可能有些差異,但以下是一些比較普遍和常見的 祭祖掃墓 這是清明節最重要的習俗,表示對先人的敬仰和懷念。人們會去墓地或者骨灰安放處給親人獻花 燒香 拜祭 掃除雜草等。踏青郊遊 這是清明節最歡樂的習俗,利用春天的好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