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中哪兩句詩寫出了廬山的多姿多彩

時間 2021-10-14 21:24:25

1樓:跑馬的漢子

您好。題西林壁

宋代: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譯文: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都呈現不同的樣子。

之所以辨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身處在廬山之中。

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說的是遊人從遠處、近處、高處、地處等不同角度觀察廬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觀感的。有時你看到到是起伏連綿的山嶺,有時你看到的是高聳入雲端的山峰。

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結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奇思妙發,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乙個回味經驗、馳騁想象的空間。

這不僅僅是遊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乙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一首小詩激起人們無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題西林壁》不單單是詩人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是蘇軾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認識。由於這種認識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所以詩中除了有穀峰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

因此,這首小詩格外來得含蓄蘊藉,思致渺遠,使人百讀不厭。

蘇軾的詩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種政治體驗。蘇軾自進入仕途後捲入了新舊之法的爭議,他在政治傾向上更貼近保守派,反對王安石主導的新法。但他不偏激,主張汲取新法合理成分,主張講究執行策略,反而又為舊黨所不容。

因此,蘇軾筆下的廬山,也可以看成是撲朔迷離的政局,新舊兩黨立場不同,結論也不同。事實上,人們都置身局中,置身歷史長河中,都不免陷入當局者迷的困境,應該更客觀地思考問題,得出恰當結論。

希望能夠幫到您,謝謝,望採納。

2樓:芹子兒

題西林壁

宋 ·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

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乙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在眾多的歌詠廬山的作品中,蘇軾的西林寺題壁詩與李白《望廬山瀑布》同樣著名。但兩首詩的藝術構思卻大不一樣:李白通過香爐峰瀑布一處景色的描寫,烘托廬山的磅礴氣勢,激發人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蘇軾則沒有描寫具體景特,而是概括抒寫瀏覽廬山的總印象,從中揭發一種生活哲理來啟發讀者的思考和領悟。

這首絕句的長處不在於形象或感情,而在於富有理趣。面對雄偉壯麗的廬山,詩人不勝感嘆地說:從正面看廬山,它是一道橫長的山嶺;從側面看廬山,它是一座高聳的山峰。

你再從不同距離、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現在你眼前的廬山,都是各種互不相同的形象。我們為什麼不能確切完整地把握廬山的真實面貌呢?只因為人在此山裡面,眼界受到侷限的緣故啊。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難道詩人所說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廬山一座山嗎?普天下山山嶺嶺,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勢互不一樣?宇宙間事事物物,又何嘗不是立腳之點有別,觀察結果各殊呢!

對於一切事情,如果隱在它的圈子裡面,就會不見全域性,不明真相;只有客觀地研究它的各個方面,才能取得正確的認識。這就是一句格言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________,________"寫出了泰山的高大雄偉。「_______,"_________"寫出了廬山的多姿多彩。詩句

3樓: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寫出了泰山的高大雄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寫出了廬山的多姿多彩。

《望嶽》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譯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峰頂。

神奇自然會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黃昏。層層白雲,蕩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譯文: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4樓:沁中一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看高低各不同

()寫出了泰山的高大雄偉。()寫出了廬山的多姿多彩,()寫出了敬亭山的百看不厭。

5樓:匿名使用者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寫出了泰山的高大雄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寫出了廬山的多姿多彩,(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閒。

)寫出了敬亭山的百看不厭。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告訴我們要不讀的讀書,不讀的汲取知識。(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告訴我們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6樓:匿名使用者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7樓:匿名使用者

李白的「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寫出了敬亭山的百看不厭;

朱熹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告訴我們要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告訴我們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8樓:恍惚人世

陰陽割昏曉。橫看成嶺側成峰。相看兩不厭 。朱熹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告訴我們要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告訴我們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寫出泰山的高大雄偉;寫出了廬山的多姿多彩;寫出了敬亭山的百看不厭。

9樓:暴素芹區甲

1、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寫泰山的高大雄偉。

2、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寫廬山的多姿多彩。

3、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寫出了敬亭山的百看不厭

4、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寫要多讀書。

5、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告訴我們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多如更聞「兩句詩寫出了詩人怎樣的感

暖暖炊煙裊裊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這兩句緊承上聯,寫孤雁邊追邊望,望盡天際,似乎又望見了同伴的身影 追飛不及,心中哀傷不已,好像又聽到了同伴的呼叫聲。這兩句深切地寫出失群者的心情,顯示詩人對同伴的無限思慕 迫切追求的心情。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出自杜甫 孤雁 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讚歌,它表現的...

題西林壁後兩句的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意

貝貝愛 宋 蘇軾 題西林壁 後兩句的是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表達的意思為 認識為人處事的乙個哲理 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

題西林壁前兩句寫了詩人從什麼不同的角度

詩人從橫 側 處在遠 近 高 低不同的角度。前兩句寫了詩人從正面 側面不同的角度,處在遠 近 高 低不同位置 的感覺。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蔥蔥連環不絕 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後兩句寫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