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出“大同社會”這個理念嗎,孔子的大同社會怎麼理解

時間 2021-09-14 06:20:28

1樓:匿名使用者

現在國人對孔子知道最多的是他的仁愛思想,對於孔子對社會的主張多數人的認識可以說是很不全面的。有的看了他的有關仁愛的言論,以為孔子主張仁政;有的看了他關於“禮義”的言論,以為孔子主張禮制;有的看了他的有關“忠絮”言論,以為孔子主張中庸之道。如果就其一個方面單獨來看,這些看法都不錯,但綜合起來看我認為這些都不全面,也沒有說到根本。

其實孔子的社會主張是要建立一個大同世界,實現“天下大同”。“天下大同”一詞大家並不陌生,但多數人並不知道是從孔子這裡來的。 在《禮記》“禮運”篇中,記載了孔子這樣一段話: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為大同。” 意思是說,在實行“大道”的時代,天下都是公共的。

人們做事都為天下公共利益著想,社會管理一定推舉賢德和能幹的人來主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定講求信用,保持和睦友善,所以大家不單是以自己的雙親為雙親,不單是以自己的子女為子女;這樣使老年人都能善終,壯年人都有事幹,幼年人都能健康成長,鰥、寡、孤、獨和殘疾人都能得到撫養;男人都有分內的工作,女人都有如意的歸宿。財物討厭地把它扔在地上,而不一定收藏到自己家裡;力氣都恨它不是自己身上使出來的,但不一定是為了自己。因此,為了一己之私搞陰謀詭計和**之事的人就沒有了市場,就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害人的事。

所以家家戶戶門戶大開,不用關閉,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我讀到這一段話的時候,對孔子是十萬分的敬服的。孔子描述的這樣的社會你說理想不理想?

馬克思提出共產主義的理想社會是上個世紀末期,而孔子提出的大同社會比馬克思早了兩千多年;或許在理論上馬克思更科學、更系統、更完善,但所描述的美好情景孔子比馬克思毫不遜色,他所提出的“天下為公”,是對這種理想社會最精闢而又最美妙的概括。他抓住了實現這一理想社會的根本,那就是人們的思想境界必須達到大公無私,“貨惡其棄於地也”,奉獻社會成為人們的心靈需求,“力惡其不出於身也”;因此,社會不但公平公正,充滿正義與友善,大家自覺地“選賢與能,講信修睦”,而且充滿了人間溫情,決不“獨親其親”、“獨子其子”,男女老少、鰥寡孤獨以至殘疾人無不享受人間關愛,普天之下處處是親人,處處有親情。 為什麼孔子這麼重要的觀點不被人們高度重視,大加宣傳,從而一直知之甚少呢,這大概是其主張與歷代統治者和貴族集團的利益有衝突而造成的吧。

你想,一個“天下為公”,過去哪個統治者敢提出?一旦提出,他們的那些特權利益和財富如何保得住?要讓天下人“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誰能做得到?

社會一切都要“選賢與能”,那不就意味著那些世襲的皇帝和**寶座隨時都可能改朝換代了嗎?我想,孔子關於仁愛、忠信、禮義、中庸之道的思想,也是基於當時封閉、**社會條件下提出的一些思想改良的主張,試圖以仁愛出發,由個人及於家庭,再及於社會,從而使社會多一分安寧,少一分悲傷。這些思想的提出也是了不起的,由於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都可接受,社會推崇備至,因此影響了中國幾千年。

但是,這些思想到了統治者那裡,常常會分割起來使用,百姓們相互仁愛這自然是好的,但對於統治者,他們更多地是要百姓盡忠,統治者即使再壞也要講君臣禮義之道,而對於他自己是否講了“仁、義、禮、智、信”,那是絕對不可能一視同仁的,因為他們把“忠君”擺在第一位。可見,這些統治者並不是真心推崇孔子,不過是把他的某些思想作為鞏固其統治地位的利用工具罷了。這大概是孔子萬萬沒有想到的。

不過無論怎樣說,孔子的思想光輝是無論如何也淹沒不了的,儘管過去經常被統治者為了一己之私而刻意利用;尤其是他的天下為公的思想和大同社會的理想,必將永遠作為一盞明燈,點亮後人為了人類社會的進步與幸福而不懈探索的激情。 . 38 回答者: 風影

2樓:匿名使用者

民安居樂業,夜不閉戶,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孔子的“大同”思想在正處於歷史進步的時代因其具有明顯的原始共產主義和“烏托邦”雙重缺陷而不可能被統治者採用(事實上他老人家做官時自己也沒能做到),但是作為一種政治的、思想的道德準則,還是作為一項普遍的真理而載入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寶庫,成為為歷代改良者、革命者甚至開明一點的集權者反覆引用的經典。

子給**們描繪理想的社會大致是這樣的:在實施正確的方針政策時,可以讓舉國上下自覺崇尚社會公德。把德能兼備的人才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都來講究信義、構建和諧。

因此,人們不只是尊敬贍養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慈愛撫育自己的子女,還要使所有的老年人能老有所養、終其天年,有勞動能力的中年人都有工作收入,小孩子們能受到教育、順利成長,讓那些老光棍、老寡婦、沒了父親的孩子、沒了後代的老人們以及殘疾病人等都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男人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嫁人(注意,現在還要求晚婚晚育、男女平等、同工同酬)。人們憎惡不愛惜錢財的行為,卻不是把錢藏在家裡而為了獨自享用;人們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和只謀私利的行為。

這樣一來,社會上就不會有搞陰謀欺詐、搶劫偷盜和危害社會治安的人了;所以呢,家家戶戶都不用關上大門了。這樣的社會就叫做大同社會。

孔子的大同社會怎麼理解

3樓:希望村村長

在《禮記》“禮運”篇中,記載了孔子這樣一段話: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為大同。”

意思是說,在實行“大道”的時代,天下都是公共的。人們做事都為天下公共利益著想,社會管理一定推舉賢德和能幹的人來主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定講求信用,保持和睦友善,所以大家不單是以自己的雙親為雙親,不單是以自己的子女為子女;這樣使老年人都能善終,壯年人都有事幹,幼年人都能健康成長,鰥、寡、孤、獨和殘疾人都能得到撫養;男人都有分內的工作,女人都有如意的歸宿。財物討厭地把它扔在地上,而不一定收藏到自己家裡;力氣都恨它不是自己身上使出來的,但不一定是為了自己。

因此,為了一己之私搞陰謀詭計和**之事的人就沒有了市場,就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害人的事。所以家家戶戶門戶大開,不用關閉,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又是這樣,我查了那麼久資料,你說跳過就跳過,體驗到過我們回答問題的人的辛苦嗎?

參考資料

4樓:小田看天下

曾仕強教授:孔子提出的世界大同是什麼意思?看完我瞬間長見識了

5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也是維護封建君主**統治的理論基礎。儒家思想、君主**制度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史的兩大主體內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6樓:你不是人

所謂的“天下為公”指當時奴隸社會的公田制度,“選賢與能”翻譯過來是“選舉出有才幹的人”,這有才幹的人即是指奴隸主,而這“大同社會”自然就是孔老二對奴隸社會的美其名曰了

7樓:匿名使用者

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見於《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

翻譯: 在上古所遵行的社會準則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德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

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養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夠終其天年,中年人能夠為社會效力,幼童能夠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

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卻不是為獨自享用;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

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所以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理想社會。

孔子所構想的大同社會是一個怎樣的社會?你是怎樣看待這一社會理想的?

8樓:風影動長竹

現在國人對孔子知道最多的是他的仁愛思想,對於孔子對社會的主張多數人的認識可以說是很不全面的。有的看了他的有關仁愛的言論,以為孔子主張仁政;有的看了他關於“禮義”的言論,以為孔子主張禮制;有的看了他的有關“忠絮”言論,以為孔子主張中庸之道。如果就其一個方面單獨來看,這些看法都不錯,但綜合起來看我認為這些都不全面,也沒有說到根本。

其實孔子的社會主張是要建立一個大同世界,實現“天下大同”。“天下大同”一詞大家並不陌生,但多數人並不知道是從孔子這裡來的。

在《禮記》“禮運”篇中,記載了孔子這樣一段話: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為大同。”

意思是說,在實行“大道”的時代,天下都是公共的。人們做事都為天下公共利益著想,社會管理一定推舉賢德和能幹的人來主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定講求信用,保持和睦友善,所以大家不單是以自己的雙親為雙親,不單是以自己的子女為子女;這樣使老年人都能善終,壯年人都有事幹,幼年人都能健康成長,鰥、寡、孤、獨和殘疾人都能得到撫養;男人都有分內的工作,女人都有如意的歸宿。財物討厭地把它扔在地上,而不一定收藏到自己家裡;力氣都恨它不是自己身上使出來的,但不一定是為了自己。

因此,為了一己之私搞陰謀詭計和**之事的人就沒有了市場,就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害人的事。所以家家戶戶門戶大開,不用關閉,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我讀到這一段話的時候,對孔子是十萬分的敬服的。孔子描述的這樣的社會你說理想不理想?馬克思提出共產主義的理想社會是上個世紀末期,而孔子提出的大同社會比馬克思早了兩千多年;或許在理論上馬克思更科學、更系統、更完善,但所描述的美好情景孔子比馬克思毫不遜色,他所提出的“天下為公”,是對這種理想社會最精闢而又最美妙的概括。

他抓住了實現這一理想社會的根本,那就是人們的思想境界必須達到大公無私,“貨惡其棄於地也”,奉獻社會成為人們的心靈需求,“力惡其不出於身也”;因此,社會不但公平公正,充滿正義與友善,大家自覺地“選賢與能,講信修睦”,而且充滿了人間溫情,決不“獨親其親”、“獨子其子”,男女老少、鰥寡孤獨以至殘疾人無不享受人間關愛,普天之下處處是親人,處處有親情。

為什麼孔子這麼重要的觀點不被人們高度重視,大加宣傳,從而一直知之甚少呢,這大概是其主張與歷代統治者和貴族集團的利益有衝突而造成的吧。你想,一個“天下為公”,過去哪個統治者敢提出?一旦提出,他們的那些特權利益和財富如何保得住?

要讓天下人“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誰能做得到?社會一切都要“選賢與能”,那不就意味著那些世襲的皇帝和**寶座隨時都可能改朝換代了嗎?我想,孔子關於仁愛、忠信、禮義、中庸之道的思想,也是基於當時封閉、**社會條件下提出的一些思想改良的主張,試圖以仁愛出發,由個人及於家庭,再及於社會,從而使社會多一分安寧,少一分悲傷。

這些思想的提出也是了不起的,由於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都可接受,社會推崇備至,因此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但是,這些思想到了統治者那裡,常常會分割起來使用,百姓們相互仁愛這自然是好的,但對於統治者,他們更多地是要百姓盡忠,統治者即使再壞也要講君臣禮義之道,而對於他自己是否講了“仁、義、禮、智、信”,那是絕對不可能一視同仁的,因為他們把“忠君”擺在第一位。可見,這些統治者並不是真心推崇孔子,不過是把他的某些思想作為鞏固其統治地位的利用工具罷了。

這大概是孔子萬萬沒有想到的。

不過無論怎樣說,孔子的思想光輝是無論如何也淹沒不了的,儘管過去經常被統治者為了一己之私而刻意利用;尤其是他的天下為公的思想和大同社會的理想,必將永遠作為一盞明燈,點亮後人為了人類社會的進步與幸福而不懈探索的激情。.

孔子的“大同”社會理想激勵後代無數的仁人志士為理想社會而奮鬥,中國近代史上有哪些這樣的進步思想家

孫中山先生 什麼是大同社會呢?有篇文章運用了孔子的話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

孔子所說的大同思想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有什麼區別

小憩的憂愁 bb 大道之行也 與 桃花源記 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課文,在內容上,兩篇課文一同構想了理想社會,它們相同之中又有不同。1 寫作意圖是一致的。大道之行也 原文之前有一段文字記述課文來由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 參加國君在年終舉行的祭典,蠟,讀 zh 事畢,出遊於觀 觀,讀 u n,宮門外...

求翻譯禮運 大同篇》,孔子,求「禮運小康篇」的解釋與翻譯。

在上古所遵行的社會準則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德的人選出來 給大家辦事 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養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夠終其天年,中年人能夠為社會效力,幼童能夠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