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西廂記》,牡丹亭和桃花扇,試比較《西廂記》 《牡丹亭》 《桃花扇》在愛情描寫上的異同

時間 2021-08-17 00:24:10

1樓:

他們都很短,是戲劇,

2樓:

《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湯顯祖的代表作,這時作家的思想

和藝術都已經成熟。明代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節。《牡丹亭》在《驚夢》《尋夢》《鬧殤》各出的賓白中還保留了話本的若干原句。

在**中,杜麗娘還魂後,門當戶對的婚姻順利締成;而在戲曲中,湯顯祖進行了脫胎換骨的創造性勞動,把**中的傳說故事同明代社會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使它具有強烈的反禮教、反封建色彩,煥發出追求個性由的光輝理想。

女主角杜麗娘是古典戲曲中最可愛的少女形象之一。出身和社會地位規定她應該成為具有三從四德的賢妻良母。她的人生第一課是《詩經》的首篇《關雎》。傳統說法認為它是「后妃之

德」的歌頌,是最好的閨範讀本。她卻直覺地認出這是一支戀歌。在婢女春香的慫恿下,她偷偷地走出閨房。「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春天的大自然喚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籠

罩著封建禮教氣氛,幾乎與世隔絕的環境中,眼睜睜地看著青春即將逝去,她卻無能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熾熱的感情壓制在心中。湯顯祖沒有因襲前人**戲曲中一見傾心,互通殷勤,後

花園私訂終身的手法,而安排杜麗娘在遊園之後和情人在夢中幽會;幽會以後,接著描寫她第二次到園中《尋夢》。《驚夢》和《尋夢》是杜麗娘鬱積在心中的熱情的爆發,也是她反抗現實世

界的實際行動。

《牡丹亭》的感人力量,在於它具有強烈地追求個性自由,反對封建禮教的浪漫主義理想。這個理想作為封建體系的對立面而出現。善良與美好的東西都屬於杜麗娘。湯顯祖描寫杜麗娘

的美貌很成功,而描寫杜麗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魅力。《牡丹亭》寫出,她不是死於愛情被破壞,而是死於對愛情的徒然渴望。通過杜麗娘的形象,《牡丹亭》表達了當時廣大男女

青年要求個性解放,要求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聲,並且暴露了封建禮教對人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殘。

《桃花扇》的思想內容 《桃花扇》的內容是借復社文人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來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亡的歷史。侯方域題詩宮扇贈李香君,二人相戀。馬士英、阮大鋮欲與侯方域結交,通過畫家楊文�表示願代出資促成侯、李的結合。

李香君怒斥馬、阮,侯方域受到李的激勵,亦對此事加以拒絕。武昌總兵左良玉率軍移食南京,朝野震動,侯方域修書勸阻,阮大鋮誣以私通和做內應的罪名,侯方域被迫投奔在揚州督師的史可法。李自成攻陷北京,馬士英、阮大鋮等迎立福王,並對復社文人進行**,準備強逼李香君嫁與漕撫田仰為妾。

李香君堅決不從,矢志守樓,倒地撞頭時,血濺侯方域所贈的宮扇。楊文�在宮扇血痕上畫成桃花圖,李香君遂將桃花扇寄與侯方域。清兵南下,攻陷南京,李香君、侯方域先後避難於棲霞山,在白雲庵相遇,共約出家。

孔尚任企圖通過這個愛情故事,描寫明末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揭示南明復亡的原因,抒發「興亡之感」。

試比較《西廂記》、《牡丹亭》、《桃花扇》在愛情描寫上的異同 、

3樓:匿名使用者

現實的愛情追求

《西廂記》是一部現實主義劇作,在塑造女主人公崔鶯鶯時,作者王實甫用寫實主義的筆法,加以藝術的創造,給大家展現在舞台上的是乙個活脫脫的青年女子形象。她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喜有憂有個性。她情竇初開,渴望愛情,但又不肯輕易流露真情,不乏少女特有的羞澀;她不滿包辦婚姻,想追求自由幸福,但又瞻前顧後,顧慮重重,不敢徹底背叛封建禮法……作者從人物愛情追求的真實感上下功夫,從熱烈的愛情,猶豫的心理,勇敢的反抗等方面體現其現實性。

而《牡丹亭》是一部浪漫主義的劇作,所描寫的愛情,有著和其它愛情劇不同的特色。作者湯顯祖把故事放在虛構的夢境中發展,以人鬼幻化的浪漫過程,表現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追求。讓一對陌生的青年男女在夢中相會,在夢中相合,這本身就是一種美好的愛情理想。

而女主人公杜麗娘由夢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復生。這種異乎尋常、出死入生的愛情,使全劇從主題情節到人物塑造都富於浪漫主義的色彩,在愛情劇方面形成了新的獨特的風格,是千萬人愛情理想的展現。

理想的愛情追求

《牡丹亭》女主人公杜麗娘是乙個晶瑩通透的純真少女,她愛自然、愛生命、愛自由,卻被森嚴的禮教限制在深閨繡閣之中。她在官衙裡住了三年,居然連自家的後花園都沒有去過;白天睡個午覺也讓母親責備不合禮教;在裙子上繡一對鴛鴦鳥,母親也生怕引動女兒的情思。在這樣乙個滅絕情慾的世界裡,正常的情慾得不到物件化,封建禮教的魔影吞噬了正常的感情。

然而,生命意識是頑強的,不可戰勝的,湯顯祖用如椽神筆生動展示了杜麗娘對真摯愛情生死不渝的追求。在《牡丹亭》中,男女愛情,被寫的纏綿悱惻,超凡入幻。「夢其人即病,病即彌,至乎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

死三年矣,復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這是何等奇幻的愛的歷程。

古典名劇《桃花扇》

感傷歷史的興廢更替是中國文學的一大主題,「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等等,許多詩詞都表達了一種虛無感。而《桃花扇》堪稱把這一主題抒發得最為痛切,它是把愛情主題鑲嵌在歷史背景中凸現出來的。

人們談到明清傳奇,便說是「十部傳奇九相思」。無可否認,在明清傳奇作品中,愛情戲佔了極大的比重,但是其中有相當的平庸之作,如《西湖記》、《憐香伴》等。這些愛情戲「無境不襲,無語不因」,千篇一律,「傳奇不奇」。

所以,名為新劇,實則是「老僧碎補之衲衣,醫士合成之湯藥」。因為它們的作者大多見聞不廣,生活面狹窄,識見不高,藝術不精,寫來寫去,跳不出愛情戲的圈子。當然,明清傳奇中的愛情戲,也有優秀之作,如《牡丹亭》、《玉簪記》等,不可一概而論。

《桃花扇》中寫到妓女,原本不足為奇,因為明清傳奇中寫妓女的戲實在太多。據孔尚任《桃花扇本末》記載,《桃花扇》乃是他有感於李香君面血濺扇故事而做。把妓女李香君忠實於愛情而不肯辱於權奸的故事,與南明弘光王朝的興亡緊密聯絡在一起,使愛情直接和政治鬥爭相連,所謂「南朝興亡,遂系之桃花扇底」。

一幅幅現實主義的圖畫,概括地展現了弘光王朝興亡的過程,揭示了這個腐敗的小王朝必然滅亡的命運。由此可見,孔尚任寫《桃花扇》,對乙個不奇的妓女愛情故事,用精湛的藝術手段,注入了嶄新的生活內容,使它富有更深刻的社會意義,從而「新奇可傳」。沉默《桃花扇跋語》說道:

「《桃花扇》一書,全由國家興亡處感慨結想而成,非止為兒女細事做也。大凡傳奇皆注意於風月,而起波折於軍兵亂離。惟《桃花扇》乃先痛恨於山河遷變,而借波折於侯、李。

」《桃花扇》不僅跳出了平庸的才子佳人戲俗套,也不是一般描寫以社會動亂為背景的愛情戲所能相提並論的。《桃花扇》的戲劇結構最為讓人稱道。從贈扇定情開始,侯李二人的愛情就被置於激烈的鬥爭漩渦中。

後來兩人被迫分離,自然擴充套件為兩條情節線:由侯方域四處奔波這條線,寫出了南明草創及四鎮內訌等重大事件和矛盾;由李香君備受欺凌這條線,寫出了弘光皇帝和馬、阮之流的倒行逆施、宴遊偷安的腐敗情形。這兩條線索,一生一旦,反映了南明朝野內外的廣闊歷史畫面。

作者成功地把愛情描寫和政治鬥爭緊密結合,以既精巧又巨集偉的戲劇結構,最大限度地反映了歷史生活的廣度和深度,這是孔尚任的匠心獨創,也是《桃花扇》高出一般才子佳人戲的關鍵所在。而借波折於侯、李。」《桃花扇》不僅跳出了平庸的才子佳人戲俗套,也不是一般描寫以社會動亂為背景的愛情戲所能相提並論

所謂傳奇,顧名思義,就是強調乙個「奇」字,要求情節和人物具有獨特性和新穎性,曲折多變地展現生活面貌,令人驚奇,引人入勝,即俗話所說「無奇不成戲,無巧不成書」。要達到這個要求,傳奇作家就必須面向生活,自出機杼,善於運用多種多樣的表現手法,對情節和人物做巧妙處理,傳奇而不失其真。

求西廂記長生殿桃花扇牡丹亭拜月亭的簡介

西廂記 確實是最好的,詞語之優美,人物刻畫之入神,難有比肩者。最開始我看一些介紹性文字,以為 牡丹亭 應該和 西廂記 差不多,等到看完 牡丹亭 後,大失所望。牡丹亭 雖然也很不錯,但和 西廂記 比,還是有一定距離的,如果 西廂記 給100分的話,牡丹亭 只能得80分。雖然 牡丹亭 語言也很優美 也很...

《西廂記》和《牡丹亭》主要寫了什麼

我有 西廂記 和 牡丹亭 是中國戲曲藝苑裡的兩朵奇葩,反映了青年男女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和追求自由愛情的理想。本文分三部分對崔鶯鶯和杜麗娘的形象進行分析。首先從她們所處的社會背景入題,證實環境與人物性格的關係 其次,分析她們各自的形象,給讀者一個整體上的認識 最後 她們形象的異同,分別從年齡 感情 性...

《牡丹亭》和《西廂記》的愛情觀有何不同

西廂記 是一部現實主義劇作,在塑造女主人公崔鶯鶯時,作者王實甫用寫實主義的筆法,加以藝術的創造,給大家展現在舞臺上的是一個活脫脫的青年女子形象。她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喜有憂有個性。她情竇初開,渴望愛情,但又不肯輕易流露真情,不乏少女特有的羞澀 她不滿包辦婚姻,想追求自由幸福,但又瞻前顧後,顧慮重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