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浮華人生一夢,笑看人間滄桑。什麼意思啊。誰能告訴我?我是越來越不理解了

時間 2021-08-11 17:46:07

1樓:淡若天涯

其實上句在某種程度上講,和杞人憂天是一個意思,就是說很多事情是由於自己的痴迷與執著導致的。所謂世上本無事只是一種心態的形容,人活於世上怎麼可能沒事,只是要用平和的心態去對待發生在自己身上和周圍的事,遇事不可以急躁,人一旦急躁就會導致思慮不周,行為出錯。所謂庸人自擾之也不過是一種比喻,雖然庸人一詞含有貶義,但在整句話裡代表的是一種勸戒,用簡單的說法就是,在遇到事情還沒有結果之前不要去胡亂猜測,不要總是在大腦中有萬一出現如何如何的結果這種念想。

用儒家的幾個詞彙來說就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下句是讓人站在自然的角度去看待人生。浮華和滄桑是對比性的形容,人從出生到死亡所經歷的事情有好有壞,有得有失。到接近死亡的一刻回顧經歷,就像是做了一場很長的夢。

無論這場夢裡是富貴、是貧窮、是聲名顯赫還是籍籍無名,是家財萬貫,權柄通天,又或是災難不斷、病痛連連。到離開人世的時候都會隨風而去,帶不走任何東西。

人要有一種自然平和的心態,既不要有過於濃烈的功利心理,也不要有過多沒有必要的憂慮。

2樓:罕祖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浮華人生一夢,笑看人間滄桑。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是什麼意思?

3樓:a羅網天下

釋義:bai比喻常常自己跟自己過不去du,遇事生非,疑神zhi疑鬼的自找麻dao煩。

拼音:【版shì shàng běn wú shì ,yōng rén zì rǎ

權o zhī 】

出處:《新唐書》中的《陸象先傳》

庸人,指普通平凡的人;自擾,即自己煩擾自己,自作自受。

(陸象先)罷為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劍南按察使,為政尚仁恕。司馬韋抱真諫曰:“公當峻撲罰以示威,不然,民慢且無畏。

”答曰:“政在治之而已,必刑法以樹威乎?”卒不從,而蜀化。

累徙蒲州刺史,兼河東按察使。小吏有罪,誡遣之,大吏白爭,以為可杖,象先曰:“人情大抵不相遠,謂彼不曉吾言邪?

必責者,當以汝為始。”大吏慚而退。嘗曰:

“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為煩耳。第澄其源,何憂不簡邪?”故所至民吏懷之。

4樓:煩惱即菩提

所謂事,它的bai本質是du人們自己造出來的zhi。吃飽了,穿暖了。dao

要比個高下、善惡回、是非、美醜,然後人人答皆知趨之若騖。反過來,以此做為分配給你生活資料的標準。試想,在原始社會有這些事嗎?

從個人來說,煩惱往往是自己臆想出來的,別人白你一眼,要難過,很多事情就是這樣沒有實質性的內容。

從宗教的角度看,人生的本質就是痛苦。轉變痛苦的方法很簡單,就是保持平和的心,你的心平和了,你就身在天堂,如果你的心貪嗔痴,即使實質上你過得很好,也會身在地獄。

“飢來吃飯,困來即眠”才最接近生活的本質。

5樓:涼風與約

庸人,指普通平凡的人;自擾,即自己滋擾自己,自作自罪;全句比喻常常有人對內他自己遇不去,遇事生非容,疑神疑鬼的自找麻煩。

所謂事,它的本質是人們自己造出來的。吃飽了,穿暖了。要比個高下、善惡、是非、美醜,然後人人皆知趨之若騖。

反過來,以此做為分配給你生活資料的標準。試想,在原始社會有這些事嗎?

從個人來說,煩惱往往是自己臆想出來的,別人白你一眼,要難過,很多事情就是這樣沒有實質性的內容。

從宗教的角度看,人生的本質就是痛苦。轉變痛苦的方法很簡單,就是保持平和的心,你的心平和了,你就身在天堂,如果你的心貪嗔痴,即使實質上你過得很好,也會身在地獄。

所以心態要好,心胸要開闊,不要杞人憂天。兵來有將擋,水來有土淹。一切都是自然安排好的,各自有各自的安排,沒有必要瞎擔心!

6樓:快樂**廳

庸人自擾什麼意思,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為煩耳

有句話“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請問用哲學的觀點怎麼解釋它?

7樓:血刃搖曳

只因我們都只是庸人。想在思想上達到非庸人的高度是非常難的,而且也不可取。就是魯迅這樣的大方之家也免不了為國家人民擔憂。

多愁善感或許會給我們困擾,但那才是真正的人生。說世上本無事的人或者只是一個惘夫出處: 《新唐書·陸象先傳》:

“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而煩耳。”後來也常說做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這個與禪宗的六祖慧能大師所做的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意思有些相似 出處:

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五百餘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神秀大師。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於是他要在**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

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缽,但又怕因為出於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做這個畿子,違法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牆上寫了一首畿子: 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和種種邪魔。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

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當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這個畿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弘忍看到了以後沒有做任何的評價。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而這時,當廟裡的和尚們都在談論這首畿子的時候,被廚房裡的一個火頭僧—慧能禪師聽到了。

慧能當時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個畿子,這裡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慧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他聽別人說了這個畿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於是他自己又做了一個畿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邊,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由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後世有人說他是十世比丘轉世),他這個畿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是一種出世的態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看到這個畿子以後,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慧能寫的,於是他叫來了慧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並親自擦掉了這個畿子。然後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這時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於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在那裡弘忍向他講解了《金剛經》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並傳了衣缽給他。然後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慧能,讓慧能連夜逃走。於是慧能連夜遠走南方,隱居10年之後在莆田少林寺創立了禪宗的南宗。

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這件事以後,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沒有追到。後來神秀成為樑朝的護國法師,創立了禪宗的北宗

活人和死人的故事,世上本無愛情,愛情是用來騙那些痴情男女的,我相信世上只有利益,我說的對不

凡事無絕對,不要因為自己沒有遇到就說一定沒有。雖然物質世界很多人都更加看中金錢和利益,但是人也不能一概而論。這個世上這麼多人,你能說都是只為利益活著嗎?而且,感情不是你付出多少就一定會有回報的。很有可能你喜歡的人根本就不喜歡你。見過有的人為了感情付出了很多,甚至是生命,但是沒有絲毫回報的。真愛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