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與佛教的關係,儒釋道三者的關係

時間 2021-07-16 01:27:08

1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宣化上人法寶官網www.drbachinese.org/

《水鏡迴天錄白話解.賢聖篇》-上宣下化老和尚著述

儒釋道三而一.一而三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個提倡世間法,一個是出世法;

可是出世法是由世間法而達到的,並不是離開世間法而有出世法。

孟子說過:“道在爾,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法在顯,而求諸密;人在勤,而求諸懶。”後面這兩句是我說的,不是孟子說的。“求諸懶”,懶是懶惰。

孟子是亞聖,以繼孔子之道為志,提倡王道,貶斥霸道。而孔子則是中國空前絕後的大聖人,也可以說是先知先覺者,也可以說他有相當的來歷。孔子為什麼生在中國?

本來孔子前生是佛教裡邊的水月童子,也就像善財童子一樣;而中國的老子──道教的祖師,就是佛教老迦葉的化身。孔子是水月童子化身;顏回呢,就是佛教裡頭的明月儒童化身。

為什麼迦葉祖師化身成老子?為什麼水月童子化身做為孔子?為什麼明月儒童化身成顏回?

這就是因為佛教大乘根性的因緣到了中國,所以這一班佛教的菩薩就爭先恐後地到中國,為的就是給佛教開路。他們把佛教的馬路先修好了,那麼等佛教傳到中國,這一些大乘根性的人就容易接受。不然,佛教傳到中國時,一般人也沒有學道教,也沒有學儒教;那麼佛教雖然高深,也沒有人懂,也沒有人接受,是很費力的。

於是老迦葉也不辭辛苦,先到中國化身做老子。怎麼叫老子呢?因為他一出生頭髮也白了,鬍子也白了,一出生已經就老了,所以叫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他到中國來,不斷地努力提倡道教,而不說是佛教;水月童子呢,就提倡儒教,就這麼開了兩條平坦的道。所以等到以後佛教傳到中國,就水到渠成,很多人都接受佛教的道理。中國的儒教就譬如小學的學生剛剛入學門,所研究的都是小孩子容易懂的道理。

那麼以後就升到中學,中國道教的道理就譬如中學的課程。中學讀完了,就要讀大學,那麼佛教的課程就是大學的課程,所以儒、釋、道三教是三而一,一而三。小學是為中學預備的,中學是為大學預備的,大學是為所有想要深造學問的老百姓而預備的,所以有小學、中學、大學。

佛教可以說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一所大學。

雖然這所大學在這兒,但不一定每一個人都能進大學,還有很多人連字都不認識的,所以有很多人不認識佛教,不知道佛教是什麼,也就是這個原因。因為雖有小學也有中學,可是所有的小孩子不一定都能進得小學;所有該讀中學程度的學生,也不一定完全會進中學,也是這個道理。所以在中國來講,儒教是小學的課程,其他的宗教可以說都是中學的課程,而佛教是包羅萬有,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所以說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佛教的大學。

那麼其中不認字的人、不能進大學、不能進中學、不能進小學的人還是很多。

儒教的孔子也有五眼六通,他也具足相當的智慧,智慧淵博,所以孔子出生的時候有麟吐玉書的祥瑞之相。孔子說: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他說我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志要學習了生脫死的法,可是雖然有這個志氣,還沒有真正下決心。

“三十而立”,等到三十歲時,才下了決心,一定要修行了。

“四十而不惑”,等到四十歲的時候,他一切的懷疑、疑惑、迷惑都斷了,所以說不惑。不惑就是不動心了,也就是孟子說他四十不動心一樣的道理。什麼事情不動心?

財、色、名、食、睡不動心了。財,他也不貪,適可而止;色,他也不貪;名,他也不貪;食,好東西他也不貪;睡,也不貪睡覺。不惑,也就是不迷惑了,般若智慧現前了。

“五十而知天命”,等到孔子五十歲,真正得到宿命通了。這個天命也就是宿命通,他能知道做人的生命哲學是什麼;也知道人的宿命──人的過去生是怎麼回事。

“六十而耳順”,等到六十歲時,他有耳順的功夫了。耳順,在一般世俗人所講,可以說是有天眼通、天耳通了。一般世俗人說千里眼、順風耳,也就是天耳、天眼的作用。

“七十而從心所欲”,等到七十歲了,他得到了漏盡通。得到漏盡通,那麼這時他的工作完成了。他為了把佛教的路給鋪好,所以要講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八德;又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條目;又講明德、新民、止於至善這三綱領,把佛教的路給開了一半。

格物,什麼叫格物?我們一般老學究、老讀書人都懂的,就是要把自己的物慾革去,革除你的習氣毛病,你的妄想。這物慾就包括你的嗜好,包括你所放不下的東西,這些都是一個欲,都要革除去。

你能革除物慾,然後你的智慧才能開朗,才能現前,所以要致知。致知又要誠意;你誠意了,然後就正心;你能正心,然後修身。你心若不正,身就不能修,意若不誠,心也不能正,這是一套的,一步一步的。

身修,然後家也齊、國也治,這就是孔子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條目可以說包括世間法和出世法的意義。

不過儒家只知道世間法,而不注重出世法,所以它是個小學;它講五倫八德,兄弟父母祖有五倫,八德就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就把佛教的路給鋪了一半。道教呢,又把佛教的路鋪了一半;道教就叫人去欲斷愛,不過沒有像佛教說的那麼肯定,道教說: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

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三者既無,惟見於空。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

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靜。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的這個神是好清淨的,可是人這個心就不老實,像只馬猴,跳上跳下,向南跑向北跑,所以說“心馬意猿猴”,心像匹馬,意像只猿猴,它是不老實的。“人心好靜,而欲牽之”,人這個心是好清淨的,可是慾念在那兒牽著它,叫它不清淨。“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就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 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惟見於空。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等到這個“寂無所寂”了,欲豈能生?你清淨到極點,澄清到極點了,自然就沒有欲了。

“欲既不生,即是真靜”,這就是一個真正的清淨。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個提倡世間法,一個是出世法,這出世法是由世間法而達到出世法,並不是離開世間法而有出世法。

所以一般人都讚歎孔子,無論是他的學生也好,或是一般的社會人士也好,都說他德配天地、道貫古今,諸子百家,無所不通,博學多能,學的也多,能力也廣。

所以各位學佛法的人,先要把道教、儒教的道理也弄通了,然後你對佛法的道理,自然就迎刃而解。

── 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八日.講於金佛聖寺

2樓:玉盧尋心

佛教與中國文化的融合之儒釋道三教合流

3樓:匿名使用者

儒、釋、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其中的釋便是佛教。

4樓:安定從容

都一樣,現在,只是在原來儒和道是世間法,佛法是出世法

儒釋道三者的關係

5樓:匿名使用者

儒、釋、道都是修煉,都是現在人眼中的氣功修煉,但是修法卻不同。有人講三教合一,是不懂氣功修煉的真義,不管哪種修煉法都講究“不二法門”,因為每家修煉法具體操作步驟和整個修煉機制都不同的,都很嚴密,一亂煉同煉就會亂套,就把身體搞亂了,什麼都修煉不成了,就好比正在做一個數碼相機卻同時在做電視機,結果哪個機都不可能造得出來了,全搞亂了。尤其修煉對意念的要求很高,意念一下來符合道、一下又來符合儒、一下又來符合佛,則肯定是亂套的,因為各家的要求根本就不一樣,雖然最後修煉的目標理念是一致的,但側重點根本就不同,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儒家講中庸,道家講真、佛家講善,具體修煉要求與意念都不同,何來合一?

6樓:匿名使用者

儒釋道是古代的三教九流的三教儒教 佛教 道教 儒教就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被封建統治者利用了佛教就是漢代從印度傳來的教,後來結合本土的道教,教義有所改變道教就是以老子 莊子的道教經典為宗的,後來張天師創立道教,以老莊的經典著作為教義 管理中多運用儒家的思想,多看看古代著作,二十四史看皇帝怎麼治國,怎麼處理國事的,怎麼管理自己國家的道教思想比較適合人老後,事業有成後想隱退的時候用

7樓:金湖三河兄弟

俗語:人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老子講物的理

孔子講人的理

老子講天地大道理

孔子好就事論事

老子站在弱者一邊與人求平等

孔子站在強者一邊去奮發進取

佛在心理上渡人

道在行為上渡人

釋迦牟尼是心理醫生

老子是行為醫生

他們都注重人離苦得樂

道教和佛教各有優點

人的心理行為當一齊重視

儒釋道三家各有優缺點

儒釋道可以相互補充

儒釋道是和諧一體的存在

儒釋道三家並列是人類自然選擇的產物

8樓:匿名使用者

孔、老、釋迦皆是至聖,隨時應物,設教殊塗。內外相資,共利群庶。策勤萬行,明因果始終;推究萬法,彰生起本末。

雖皆聖意而有實有權,二教唯權,佛兼權實。策萬行,懲惡勸善,同歸於治,則三教皆可遵行;推萬法,窮理盡性,至於本源,則佛教方為決了。

儒道二教說人畜等類,皆是虛無大道生成養育。謂道法自然生於元氣,元氣生天地,天地生萬物,故愚智貴賤貧富苦樂,皆稟於天,由於時命;故死後卻歸天地,復其虛無。然外教宗旨,但在乎依身立行,不在究竟身之元由。

所說萬物不論象外,雖指大道為本,而不備明順逆起滅染淨因緣,故習者不知是權,執之為了。今略舉而詰之。  所言萬物皆從虛無大道而生者,大道即是生死賢愚之本,吉凶禍福之基。

基本既其常存,則禍亂凶愚不可除也,福慶賢善不可益也,何用老莊之教耶?又道育虎狼、胎桀紂,夭顏冉、禍夷齊,何名尊乎?  又言萬物皆是自然生化非因緣者,則一切無因緣處悉應生化,謂石應生草,草或生人,人生畜等。

又應生無前後,起無早晚,神仙不藉丹藥,太平不藉賢良,仁義不藉教習,老莊周孔何用立教為軌則乎?  又言皆從元氣而生成者,則歘生之神未曾習慮,豈得嬰孩便能愛惡驕恣焉?若言歘有自然便能隨念愛惡等者,則五德六藝悉能隨念而解,何待因緣學習而成?

又若生是稟氣而歘有,死是氣散而歘無,則誰為鬼神乎?且世有鑑達前生追憶往事,則知生前相續,非稟氣而歘有;又驗鬼神靈知不斷,則知死後非氣散而歘無。故祭祀求禱,典藉有文,況死而蘇者說幽途事,或死後感動妻子仇報怨恩,今古皆有耶?

外難曰:“若人死為鬼,則古來之鬼填塞巷路,合有見者。如何不爾?”

答曰:“人死六道,不必皆為鬼,鬼死復為人等,豈古來積鬼常存耶?”

且天地之氣本無知也,人稟無知之氣,安得歘起而有知乎?草木亦皆稟氣,何不知乎?

又言貧富貴賤賢愚善惡吉凶禍福皆由天命者,則天之賦命奚有貧多富少、賤多貴少,乃至禍多福少?苟多少之分在天,天何不平乎?況有無行而貴、守行而賤,無德而富、有德而貧,逆吉義凶、仁夭暴壽,乃至有道者喪、無道者興?

既皆由天,天乃興不道而喪道?何有福善益謙之賞,禍淫害盈之罰焉?  又既禍亂反逆皆由天命,則聖人設教,責人不責天,罪物不罪命,是不當也!

然則《詩》刺亂政,《書》贊王道,《禮》稱安上,《樂》號移風,豈是奉上天之意,順造化之心乎?是知專此教者,未能原人。

儒,釋,道哲學是怎樣影響中國畫的

一 儒教對中國畫的影響 儒教又稱 孔教 其哲學精髓是以孔子思想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四書五經 是儒家的經典著作。易經 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其意為君子要懂得順應天道,懂得承載包容,提倡充實博大的人格,樹立浩大雄強的人格力量。中庸 認為,君子若藏至誠之心,窮理盡性,即可參乎天...

馬騾子驢三者的關係,馬 騾子 驢三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馬 驢和騾子的關係。要說這三種動物從咱們人類的倫理觀念上來說,可是夠親的!公馬與母驢的愛情結晶就是騾子,對騾子而言,馬是爹地,驢就是媽咪!於是呢,咱們老祖宗在造馬 驢騾這三個字的時候,就把自己的倫理觀念充分的表現了出來。咱中國很久以前就是父權 夫權至上的父系社會了,當然了,現在還這樣。給作為父親的馬...

oracle 使用者 表 表空間三者的關係

雙魚貝貝 oracle的資料庫結構 例項 資料庫 使用者 schema 表 檢視 儲存過程等。表空間,建立在1個或多個資料檔案上 表 儲存在表空間中。可以通過alter方法給使用者指定表空間的,之後建立表不需要指定,會進行預設的表空間儲存的。sql alter user 使用者名稱 identi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