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題(李商隱)擴寫,李商隱的無題用散文化的語言擴寫

時間 2021-06-17 06:58:07

1樓:唯愛小憨

我看著你的來自遠方的書信,心中一股悲涼開始蔓延。我和你想見已經是很難的事情了,更不要說想要對你說一聲再見。這種無言的痛苦折磨著我,遙遠的距離亦使我看著你的方向淚眼婆娑。

那麼,親愛的你呢?你是否想我思念你一樣思念著我?

第一場秋雨已落。東風已經沒有你在我身邊時那樣的吹開開百花,生機勃勃!如今所擁有的只是當初一起在後院中下的花。而那些曾經可愛迷人的花兒啊!在你離開之後就陸續凋謝。

我對你的思念猶如春蠶吐絲,只有到力竭身死之時才會停止。我對你的愛戀好像夜裡閃著花光的蠟燭,只有心中的焰火熄滅之時才會不流眼淚。

每天起來坐在梳妝檯前,都會想起以前你為我裝扮的認真樣子。只是現在你已經不在我的身邊,而我也只能看著鏡子發呆。你,是否知道我的鬢角開始花白?你,容顏是否青春常在?

夜晚,看著月亮,就好像看著你一般。你我的心離得這般近,但在空間上你卻離我千里!唯有看著如你的嬋娟,才能感受到一絲絲的溫暖。但,冷冷的月光卻提醒著我,你不在我身邊…

你我之間的距離多少條路能讓彼此到達呢?又有多少的風霜阻礙著彼此的前行呢?天各一方的哀愁呀!是怎麼也說不清!唯有讓執著而殷勤的青鳥給你帶去我最深思念與愛戀!

我臨時寫的,覺得不對的-不好的,自己發揮一下。

李商隱的無題用散文化的語言擴寫

2樓:匿名使用者

聚首不易,短暫的相聚只是兩情的久久期盼;離別更難,知心的話兒還遠遠說不到一半。已是暮春時節,東風已無力輕撫花冠;昔日的燦爛,而今只不過留下一地的百花凋殘。

對你的思念,好比未死的春蠶吐絲般綿延亙長;絲不盡,想你的心又怎會過早地絕望?想你的淚流,猶如未滅的紅燭燃燒般蠟滴不止;蠟未完,我的眼淚又豈會那麼容易就涸乾?

對鏡曉妝,往日的青絲已悄然不見了蹤跡;而今雙鬢蒼白的你,是否有著青春不在的憂慮?月下低吟,再次的相聚已顯得那麼的遙遙無期;此刻形單影隻的你,能否禁得住這清輝遍灑的孤寂?

也許今日的相聚將換來永遠的別離,至此之後,猶如蓬山相隔,可望而不可即。但願殷勤的青鳥,能夠為你帶去我深深的情意;天上人間,相信總有一天你我一定會再相聚!

把李商隱的《無題》改編成**

3樓: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李心禾瞭解一下

我寫過 寫的錦瑟 就是義山和一個歌女錦瑟的愛情故事 還要一點宅鬥和耽美

4樓:幻紫殘兮

額...先找出無題的譯文,然後再擴寫譯文,加上一點自己的主張思想,就大功告成。

意思:相見非常難得,分別也令人難過,東風漸弱,百花凋零。春蠶吐絲,一直到死為止,蠟燭燒成了灰眼淚才會流乾。我對你的思念比春蠶還要長久,對你的愛象蠟燭那樣地無怨無悔。

早上照鏡子,發愁頭髮變白;晚上吟詩,才感覺到月光的寒冷。我孤獨的心是如此的寂寞和難受。從這裡到蓬山(你所在的地方)有萬里之遙,我只有請青鳥先幫我去探探路、看看你。

我多麼地渴望早日見到你呀,我的愛人。

李商隱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改寫成作文

5樓:武夷山大道

昨夜星辰昨夜風,

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綵鳳雙飛翼,

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

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餘聽鼓應官去,

走馬蘭臺類轉蓬。

我非詩作者,怎知是非。

轉卻之時,已然如夢。

又如何可知,怎的體會。

莫道是……

舊時紗錦悠然在,

蓮鉤空上幾樓臺。

血呼絃聲呼不去,

才見悲愁入眼來。

把李商隱《無題》的一、二聯改寫成白話文。

6樓:小叮噹の回憶

這首詩,以女性的口吻抒寫愛情心理,在悲傷、痛苦之中,寓有灼熱的渴望和堅忍的執著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綿邈,極為豐富。

開頭兩句,寫愛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於受到某種力量的阻隔,一對情人已經難以相會,分離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別”字,不是說當下正在話別,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離。

兩個“難”字,第一個指相會困難,第二個是痛苦難堪的意思。

前人詩中曾有“別日何易會日難”(曹丕《燕歌行》)“別易會難得”(宋武帝《丁都護歌》)等句,都是以強調重聚之難而感嘆離別之苦。李商隱從這裡推進一步,表明因為“相見時難”所以“別亦難”——難以割捨、痛苦得難以禁受。詩人在一句之中兩次使用“難”字,第二個“難”字的出現,因重複而給人以輕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詩句的綿聯纖曲之勢,使相見無期的離別之痛因表達方式的低迴婉轉而顯得分外的深沉和纏綿;這樣的纏綿情態,在“別易會難得”等平直敘述中是不易體會的。

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傷懷如此,恰又面對著暮春景物,當然更使她悲懷難遣。暮春時節,東風無力,百花紛謝,美好的春光即將逝去,人力對此是無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靈的創痛,也同眼前這隨著春天的流逝而凋殘的花朵一樣,因為美的事物受到摧殘,豈不令人興起無窮的悵惘與惋惜!“東風無力百花殘”一句,既寫自然環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靈與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這種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寫,在李商隱的筆底是常見的。

三、四句,接著寫因為“相見時難”而“別亦難”的感情,表現得更為曲折入微。“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字與“思”諧音,全句是說,自己對於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蠟炬成灰淚始幹”是比喻自己為不能相聚而痛苦,無盡無休,彷彿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方始流盡一樣。

思念不止,表現著眷戀之深,但是終其一生都將處於思念中,卻又表明相會無期,前途是無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將終生以隨。可是,雖然前途無望,她卻至死靡它,一輩子都要眷戀著;儘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這兩句裡,既有失望的悲傷與痛苦,也有纏綿、灼熱的執著與追求。

追求是無望的,無望中仍要追求,因此這追求也著有悲觀色彩。這些感情,好象在無窮地迴圈,難以求其端緒;又彷彿組成一個多面的立體,光從一個角度是不能見其全貌的。詩人只用兩個比喻就圓滿地表現瞭如此複雜的心理狀態,表明他的聯想是很豐富的。

“春蠶”句首先是人的眷戀感情之纏綿同春蠶吐絲綿綿不盡之間的聯想,又從蠶吐絲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寫出了“到死絲方盡”,使這一形象具有了多種比喻的意義。南朝樂府西曲歌《作蠶絲》:“春蠶不應老(不應,這裡是“不顧”的意思),晝夜常懷絲。

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造意與《無題》的“春蠶”句相近。不過,這裡的春蠶“何惜微軀盡”,是在料定“纏綿自有時”、前途頗有希望的情況下產生的意念。

《無題》“春蠶”句則不然,就其表現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現的追求是無望的,卻又是不計希望之有無的,感情境界有差異,聯想也更為曲折。以蠟燭的燃燒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隱以前的南朝樂府中,也不少見。如“思君如明燭,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燭,煎淚幾千行”(陳叔達,同題)等皆是。

“蠟炬成灰淚始幹”同樣是用蠟燭作比喻,卻不是單一地以蠟淚比擬痛苦,而是還進一步以“成灰始幹”反映痛苦的感情終生以隨,聯想比前人深微複雜得多,形象的底蘊也因此而豐富得多了。

7樓:喬明芝

如果你學過這首詩,怎麼會寫不出來;

如果你看過很多中國古裝電視劇,怎麼會寫不出來?

重要的不是文采,是理解和情感,

即使沒學過,找一篇詩歌解讀,讀懂後,自然會聯想出你所要的白話文。

“要求表現***”一看就是義務教育語文的語言方式,一想到寫篇作文連自己的想法都不會寫,是否太悲哀了點╭(╯^╰)╮

【這是網上的詩詞解讀】------------------------------------

這首詩,以女性的口吻抒寫愛情心理,在悲傷、痛苦之中,寓有灼熱的渴望和堅忍的執著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綿邈,極為豐富。

開頭兩句,寫愛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於受到某種力量的阻隔,一對情人已經難以相會,分離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別”字,不是說當下正在話別,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離。

兩個“難”字,第一個指相會困難,第二個是痛苦難堪的意思。

前人詩中曾有“別日何易會日難”(曹丕《燕歌行》)“別易會難得”(宋武帝《丁都護歌》)等句,都是以強調重聚之難而感嘆離別之苦。李商隱從這裡推進一步,表明因為“相見時難”所以“別亦難”——難以割捨、痛苦得難以禁受。詩人在一句之中兩次使用“難”字,第二個“難”字的出現,因重複而給人以輕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詩句的綿聯纖曲之勢,使相見無期的離別之痛因表達方式的低迴婉轉而顯得分外的深沉和纏綿;這樣的纏綿情態,在“別易會難得”等平直敘述中是不易體會的。

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傷懷如此,恰又面對著暮春景物,當然更使她悲懷難遣。暮春時節,東風無力,百花紛謝,美好的春光即將逝去,人力對此是無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靈的創痛,也同眼前這隨著春天的流逝而凋殘的花朵一樣,因為美的事物受到摧殘,豈不令人興起無窮的悵惘與惋惜!“東風無力百花殘”一句,既寫自然環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靈與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這種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寫,在李商隱的筆底是常見的。

三、四句,接著寫因為“相見時難”而“別亦難”的感情,表現得更為曲折入微。“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字與“思”諧音,全句是說,自己對於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蠟炬成灰淚始幹”是比喻自己為不能相聚而痛苦,無盡無休,彷彿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方始流盡一樣。

思念不止,表現著眷戀之深,但是終其一生都將處於思念中,卻又表明相會無期,前途是無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將終生以隨。可是,雖然前途無望,她卻至死靡它,一輩子都要眷戀著;儘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這兩句裡,既有失望的悲傷與痛苦,也有纏綿、灼熱的執著與追求。

追求是無望的,無望中仍要追求,因此這追求也著有悲觀色彩。這些感情,好象在無窮地迴圈,難以求其端緒;又彷彿組成一個多面的立體,光從一個角度是不能見其全貌的。詩人只用兩個比喻就圓滿地表現瞭如此複雜的心理狀態,表明他的聯想是很豐富的。

“春蠶”句首先是人的眷戀感情之纏綿同春蠶吐絲綿綿不盡之間的聯想,又從蠶吐絲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寫出了“到死絲方盡”,使這一形象具有了多種比喻的意義。南朝樂府西曲歌《作蠶絲》:“春蠶不應老(不應,這裡是“不顧”的意思),晝夜常懷絲。

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造意與《無題》的“春蠶”句相近。不過,這裡的春蠶“何惜微軀盡”,是在料定“纏綿自有時”、前途頗有希望的情況下產生的意念。

《無題》“春蠶”句則不然,就其表現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現的追求是無望的,卻又是不計希望之有無的,感情境界有差異,聯想也更為曲折。以蠟燭的燃燒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隱以前的南朝樂府中,也不少見。如“思君如明燭,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燭,煎淚幾千行”(陳叔達,同題)等皆是。

“蠟炬成灰淚始幹”同樣是用蠟燭作比喻,卻不是單一地以蠟淚比擬痛苦,而是還進一步以“成灰始幹”反映痛苦的感情終生以隨,聯想比前人深微複雜得多,形象的底蘊也因此而豐富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