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和粉絲有共同之處嗎

時間 2022-02-23 21:20:11

1樓:江淮一楠

「粉絲」來自英文的fan,源出 fanatic,乃其縮寫,但經**之後,脫胎換骨,變得輕靈多了。更可愛的是,當初把它譯成「粉絲」的人,福至心靈,神來之筆竟把複數一併帶了過來,好用多了。單用「粉」字,不但突兀,而且表現不出那種從者如雲、紛至沓來的聲勢。

「粉絲」

粉絲」當然是多數只有三五人甚至三五十人,怎能叫作fans?對偶像當然是說,「我是你的粉絲」,怎麼能說,「我是你的粉」呢?粉,極言其細而輕,積少成多,飄忽無定。

絲,極言其雖細卻長,糾纏而善攀附,所以欲理還亂。

與粉絲相對的,是知音。粉絲是為成名錦上添花;知音是為寂寞雪中送炭。杜甫儘管說過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但真有知音出現,來肯定自己的價值,這寂寞的寸心還是欣慰的。

知音的出現,多在天才成名之前。叔本華的母親是銷暢**作家,母子兩人很不和諧,而歌德很早就告訴這位母親,說她的孩子有一天會名滿天下。有些知音,要等天才死後才出現莎士比亞死後七年,生前與他爭雄的本詹森,寫了一首長詩悼念他,肯定他是英國之寶。

知音與粉絲都可愛,但知音多高士,總是獨來獨往,欣然會心,掩卷默想。知音的信念來自深刻的體會,充分的了解。知音與天才的關係有如信徒與神,並不需要「現場」,因為寸心就是神殿。

粉絲則不然。這種高速流動的族群必須有乙個現場,更因人多而激動,擁擠而歇斯底里群情不斷加溫,只待偶像忽然出現而達於沸騰。

「知音」一詞始於春秋:楚國的俞伯牙善於彈琴,唯有知己鍾子期知道他意在高山流水。子期死後,伯牙恨世無知音,乃碎琴絕絃,終身不再操鼓。

《論語》說:「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這麼看來,孔子真可謂知音了,但是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豈不成了香港人所說的「發燒友」了?孔子或許是最早的粉絲吧。今日的樂迷粉絲,不妨引聖人為知音,去翻翻《論語》第七章《述而》吧

而在現在市場經濟與大眾傳媒技術的快速發展中,不但改變了文藝的存在方式,而且也改變了人們的欣賞習慣。當前,熱捧各類大眾文化文字的「粉絲」大行其道,奪人眼球。這也就難怪「文學終結論」尚且餘音未絕,又有學者提出了「粉絲能不能替代知音」的疑問,引發熱議。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乙個關涉對雅俗兩種文化以及對這兩類文藝孕育的欣賞方式進行評價的重要問題。本文擬從澄清「粉絲」與「知音」現實所指入手,推敲兩種欣賞方式的差異,進而揭示這一問題內含的積極批判意圖。

「知音」與「粉絲」:不同文藝種類的接受者

「知音」一詞源於鍾子期與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為能聽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為「知音」。後來,子期辭世,伯牙毀琴不操,以示痛悼。

由此可知,「知音」的內涵至少涉及兩個方面:一是接受者能準確把握、解讀出作品的主旨,從而經由作品,接受者與創作者在精神層面產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為基礎,創作者與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賴、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關係。

在高雅藝術的欣賞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為榮,創作者以能有「知音」為幸。說一部文學史或藝術史,是作為「知音」的批評家為他們心儀的文學家、藝術家樹碑立傳的歷史,並不為過。18世紀美學學科形成之初,為解決「趣味無爭辯」的難題,休謨也推崇批評家來提供「趣味和美的真正標準」(參見休謨《論趣味的真正標準》)。

可見,「知音」的趣味早已滲透到經典藝術標準當中。因此,「知音」有意無意地被預設為高雅文藝的欣賞者。

而「粉絲」這一名稱則有些不倫不類,它是大眾對「fans」一詞自發的、戲仿式的音譯。在最直接的意義上,「粉」或「粉絲」就是對某些事物的「愛好者」。如果僅在「愛好者」的意義上來使用的話,那麼說「我是莎士比亞的粉」也是沒有問題的。

但由於社會成見和**引導,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粉絲」一度被貼上了狂熱、非理性、病態等標籤,當作對某些大眾文化產品不加辨別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費者而受到非議。儘管現在人們能以一種理解的眼光來看待「粉絲」,但其被限定特指大眾文化的欣賞者卻是事實。

因此在當下語境中,「知音」與「粉絲」實指雅、俗兩種不同文藝種類的接受者。而我們將二者並置對照時,其實隱含了乙個問題:大眾文化究竟值不值得欣賞。

大眾文化在使用中的確具備活躍的意義再生產功能,而且,流行文藝也的確包含有別於高雅藝術的美學旨趣。因此,大眾文化中有許多好作品或者說大眾文化中存在大眾藝術,是值得欣賞的。

2樓:

粉絲」來自英文的fans,許多英漢双解詞典,迄今仍都譯成「迷」,實際搭配使用的例子則有「戲迷」「球迷」「張迷」「金迷」等等。「粉絲」跟「迷」還是不同:「粉絲」只能對人,不能對物,你不能說「他是橋牌的粉絲」或「他是狗的粉絲」。

當初把它譯成「粉絲」的人,福至心靈,神來之筆竟把複數一併帶了過來,好用多了。單用「粉」字,不但突兀,而且表現不出那種從者如雲紛至沓來的聲勢。「粉絲」當然是多數,只有三五人甚至三五十人,怎能叫作fans?

對偶像當然是說「我是你的粉絲」,怎麼能說「我是你的粉」呢?粉,極言其細而輕,積少成多,飄忽無定。絲,言其雖細卻長,糾纏而善攀附,所以治絲益棼,卻理還亂。

粉絲之為人群,有縫必鑽,無孔不入,四方漂浮,一時嘯聚,聞風而至,風過而沉。這現象古已有之,於今尤烈。宋玉《對楚王問》曰:

「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究竟要吸引多少人,才能稱粉絲呢?

學者與作家,能號召幾百甚至上千聽眾,就算擁有粉絲了;若是藝人,至少得吸引成千上萬人才行。現代的**傳播,既快又廣,現場的科技裝置也不愁地大人多,演藝高手從帕瓦羅蒂到周華健,輕易就能將一座體育場填滿人潮。

與粉絲相對的,是知音。粉絲是為成名錦上添花;知音,是為寂寞雪中送炭。杜甫儘管說過「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但真有知音出現,來肯定自己的價值,這寂寞的寸心還是欣慰的。

所謂知音,其實就是「未來的回聲」,預支晚年的甚至身後的掌聲。梵谷去世前乙個多月寫信告訴妹妹維爾敏娜,說他為嘉舍大夫畫的像「悲哀而溫柔,卻又明確而敏捷——許多人像原該如此畫的。也許百年之後會有人為之哀傷」。

畫家寸心自知,他畫了一張好畫,但好到什麼程度呢,因為沒有知音來肯定、印證,只好寄希望於百年之後了。

知音與粉絲都可愛,但不易兼得。一位藝術家要能深入淺出,雅俗共賞,才能兼有這兩種人。如果他的藝術太雅,他可能贏得少數知音,卻難吸引芸芸粉絲。

如果他的藝術偏俗,則吸引粉絲之餘,恐怕贏得不了什麼知音吧?知音多高士,具自尊,粉絲擁擠甚至尖叫的地方,知音是不會去的。知音總是獨來獨往,欣然會心,掩卷默想,甚至隔代低首,對碑沉吟。

知音的信念來自深刻的體會,充分的了解。知音與天才的關係有如信徒與神,並不需要「現場」,因為寸心就是神殿。粉絲則不然。

這種高速流動的人群必須有乙個現場,更因人多而激動,擁

3樓:時間煮雨雨不晴

就日常使用中含義和使用習慣的細微差別看: 1、知己指雙方相互理解、信任,關係親密,可以無話不談;要在相互「知己」,是雙向互動的。 2、知音則偏重指一方的才華、性情、作為、語言等為對方所認可和欣賞,尤其在不得大多數人理解、欣賞的時候;常用來指稱欣賞、評價別人的人那一方;反之,展現才華的本人方對於「知音」方,不一定是「知音」,就是說,知音往往是單向的。

3、「知己」用於句中,可以說「他是我(或你)的知己」、「我是他的知己」及「我們倆是知己」等。「知音」則只能說「他是我的知音」、「你真是他(或我)的知音」;卻不能說「我們倆是知音」。 知音:

作動詞講的時候是指精通音律. 作名詞講的時候,《列子.湯問》記載:

有個叫伯牙的人,他彈的琴只有鍾子期能聽懂.後用"知音"比喻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知己:

作動詞講時是了解自己. 作名詞講時是指了解自己,跟自己情誼深厚的人. 它們兩個的區別就是,知己是在了解自己的基礎上和自己有感情的人,而知音就是指了解自己的人.

①精通音律。(《禮記·樂記》:「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

」) ②後世因謂知己為知音。(杜甫《哭李常待峰》:「斯人不重見,將老失知音。

」) 後來用「知音」指了解自己特長的人。 知己互相理解,互相認同,互相支援,矢志不移,終身好友。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非常了解自己並情誼深切: 士為知己者死

4樓:傅范明

①「知音」一詞源於鍾子期與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為能聽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為「知音」。子期辭世,伯牙毀琴不操,以示痛悼。

由此可知,「知音」的內涵至少涉及兩個方面:一是接受者能準確把握、解讀出作品的主旨,從而經由作品,接受者與創作者在精神層面產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為基礎,創作者與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賴、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關係。在高雅藝術的欣賞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為榮,創作者以能有「知音」為幸。

說一一部文學史或藝術史,是作為「知音」的批評家為他們心儀的文學家、藝術家樹碑立傳的歷史,並不為過。因此,「知音」有意無意地被預設為高雅文藝的欣賞者。

②而「粉絲」這一名稱則有些不倫不類,它是大眾對「fans」一詞自發的、戲仿式的音譯。在最直接的意義上,「粉」或「粉絲」就是某些事物的「愛好者」。如果僅在「愛好者」的意義上來使用的話,那麼說「我是莎士比亞的粉絲」也是沒有問題的。

但由於社會成見和**引導,無論在國內是國外,「粉絲」一度被貼上了狂熱、非理性、病態等標籤,當作對某些大眾文化產品不加辨別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費者而受到非議。儘管現在人們能以一種理解的眼光來看待「粉絲」,但其被限定特指大眾文化的欣賞者卻是事實。

③知音精於深度耕犁文字,其文字辨識力自不待言。那粉絲有沒有文字辨識力呢?通過深入粉絲的文化實踐,研究者發現,粉絲對於特定文字是存在敏銳的辨識力的。

20世紀80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以圖魚目混珠。結果讀者去蕪存菁,終使各式「全庸」盡數淘汰。由此可知,粉絲像知音一樣,都具有敏銳的文字辨識力,並忠於自己的文字感受。

但粉絲文字辨識的有趣一面在於,他們會因為極度關注文字的某些細節,而選擇性地忽略其他細節。這種「專攻一點、不計其餘」的辨別方式,主觀隨意性不言自明,與知音式文藝批評的理性、客觀旨趣相去甚遠。

④粉絲欣賞要求突破高雅文藝欣賞所規定的「距離」,使欣賞化為廣場去蕪存菁,終使各式「全庸」盡數淘汰。由此可知,粉絲像知音一樣,都具有敏銳的文字辨識力,並忠於自己的文字感受。但粉絲文字辨識的有趣一面在於,他們會因為極度關注文字的某些細節,而選擇性地忽略其他細節。

這種「專攻一點、不計其餘」的辨別方式,主觀隨意性不言自明,與知音式文藝批評的理性、客觀旨趣相去甚遠。

④粉絲欣賞要求突破高雅文藝欣賞所規定的「距離」,使欣賞化為廣場

誠和信表達的意思上有什麼共同之處,人們為什麼需要看重誠信

你好!從字面上來理解的話,陳就是誠實,信就是信用,誠實守信,是不分家的,一個人如果沒有了誠信,他就沒有了做人的根本,他就不配為人類,咱們中國這麼強大,靠的就是自古以來的誠信,坦誠,遵守信用,才會獲得更多的朋友,才會有更多的合作伙伴,誠和信缺一不可,所以它們是緊密相連的,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把誠信當成自...

知音和知己有什麼區別嗎,知音與知己有什麼區別?

天上飛 1 側重點不同 知音 指了解自己特長的人,是性格相投的朋友,或指有共同的興趣愛好的朋友,重在志趣相投。而 知己 除了包括知心的意思外,還有一層的意思,彼此互相瞭解而情誼深切的人,則重在心音相通。2 親密度不同 知己指雙方相互理解 信任,關係親密,可以無話不談,要在相互 知己 是雙向互動的,相...

粉絲和粉乾的區別,粉絲跟粉幹一樣嗎?有什麼區別?

說的是食物嗎?如果是,一 粉絲是用紅薯及綠豆粉做的,爽滑有彈性。北方較多。二 粉幹是南方的特產,是用米磨的粉加些許新增劑做的。 沒的吧,細究起來可能會有。可在市場上賣的,對於商家而言,他們才不管這個 我就用我吃的感覺來說,粉幹炒著好吃,煮著不好吃,粉絲不管是炒是煮都好吃,吃了粉乾和粉絲,還是喜歡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