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平原,曾是漢朝的龍興之地,為何卻被後世棄之不顧

時間 2022-03-09 12:45:12

1樓:天天打遊戲開心

這是因為漢朝之時關中之地經歷了多次大戰,當時富庶的關中平原被許多諸侯軍閥燒殺劫掠,再加上關中之地的樹木基本砍伐殆盡,而長安城又被多次放火焚燒,導致關中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質量下降,早已不是劉邦當時爭奪的那片富庶之地,所以才會被後世拋棄。

說到關中平原,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項羽曾經說過的一句話,

「先入關中者王之「。

為什麼第乙個進入關中的人就能稱王呢?雖然這和關中地區的地理位置有關係,但是更重要的是關中這個地方在漢朝初期是一片肥沃之地。中國古代都是農耕社會,農民的收成和土地質量關係非常大,也直接影響到乙個國家的實力。

關中這塊地方不僅是平原,而且土地質量非常好,適合種糧。糧草是戰爭必備物資,諸葛亮討伐中原就是因為斷糧才失敗的。所以說誰擁有了這塊地盤,就擁有了稱霸天下的資本。

這個道理漢朝的諸侯都很明白,所以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奪取關中平原。但是這些人在奪取關中平原之後並沒有用心經營,他們都是看關中平原富庶,所以都喜歡直接搶,帶不走的就燒。

長安城在漢朝時期經歷了兩次毀滅性的的大火,第一次西漢時期,赤眉軍攻陷長安,一把大火燒了好幾天。第二是董卓時期,他不僅燒了洛陽,順帶也把長安城給點了。

長安、洛陽是關中平原的中心城市,中心一旦衰落,其他地方肯定也跟著衰落。再加上漢朝時期皇帝每次大興土木都要木材,關中平原自然成為取材地,一來二去關中地區就被折騰的再也沒有以前富庶,所以後世才會拋棄這個地方。

2樓:在月亮湖考察古蹟的百香果

關中平原既是龍興之地,又是戰亂易發之地。漢朝末年和隋朝末年,諸侯間征戰無數,關中平原已是廢墟之地,難以再建都城。

3樓:梔梔推文

此處是兵家必爭之地,漢朝在此進行了多場戰爭,所以關中平原戰爭損耗極大,早已不復當年的富庶了。

4樓:斜陽下的寶寶媽

因為漢朝之時關中之地經歷了多次大戰, 再加上關中之地樹木經常砍伐,導致關中地區水土流失,土地質量下降。

5樓:坡具

因為那裡經歷了太多的戰亂之後,生靈塗炭,早就不是龍興之地了,原本的優勢都消失殆盡了。

6樓:頑童吉安娜

因為開始那裡興盛的原因是經濟發達,地勢優越,但是經歷了太多的戰亂之後,原本的優勢都消失殆盡了。

7樓:明月明三潭

航海技術的發展,對外**和五代十國的南遷,宋以後政治經濟重心南移,關中平原便漸漸沒落了

8樓:

因為地處四爭之地,連年飽受戰亂,土地早以無人耕種,後人也不願意遷徙到此。

有關諸葛亮的10個故事

關外東北是清朝的「龍興之地」,乾隆為何會允許流民闖入呢?

9樓:高中陳老師

因為沒有辦法,國家人口暴增,已經沒有地方供養他們了;再就是自然災害不斷,老百姓們都吃不上飯,只能開墾新的土地。乾隆也是好難啊。

我們知道當年劉伯溫斬龍脈的時候,就發現了東北有一條斬不斷的龍脈。後來明朝滅亡,清朝建立,清朝的統治者們也認為東北是自己的龍脈之地,便入駐中原後就把東北封鎖起來,不讓老百姓來破壞它們。

開始皇太極、順治、康熙這三位君王是牢記祖訓,把東北守護的好好的。可是到了乾隆時期開始有流民闖入,乾隆並沒有阻止,相反還默許。

其實乾隆也是太難了,他的內心其實還是向繼續保護東北,可是當時的人口數量每年都在持續上公升,中原以內的土地已經被老百姓開墾沒有了,只能跑去東北去開墾新的土地來填飽肚子。

再就是每年都會有自然災害,讓很多的老百姓都陷入水深火熱當中。朝廷上雖然是撥款來幫助他們度過難關,可是無奈的是每一級**都想撈油水,一層一層的剝削下去所剩無幾,根本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他們為了能夠繼續活下去,只好就跑去東北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因為長久沒有被開採,裡面有很多天然的優質食物,能夠解決他們暫時的溫飽問題,還有大面積的土地供他們來種植。

乾隆作為君王,他如果不能保證老百姓的安穩生活,那麼他也是沒有權利來阻止老百姓過上溫飽幸福的生活,如果連這點都阻止,這不就是在逼著老百姓謀反。

10樓:職場微微

因為百姓迫於各種壓力走向了漂流,而得知東北那片土地更嚮往,而乾隆也是明白百姓們的疾苦所以允許的。

11樓:小毛歷史解說

人民是國家之本,流民因為無家可歸,如果不然他闖入關外,恐生事端,那些人要是聚眾造反的話,乾隆就沒辦法了。

12樓:善良的

因為當時的流民生存不下去了,不那樣做可能會出現流民起義。

13樓:職場達人陶陶

因為乾隆愛惜百姓,不想讓這些流民無家可歸。

對劉邦不離不棄的彭越,立功無數,最後為何必死?

14樓:你猜

彭越、韓信、英布,被稱為漢初「三大名將」,而恰恰是這三位封了王的名將,最後卻都被劉邦剪除而死,其中,讓人覺得死的最冤的,就是梁王彭越。那麼,劉邦為何一定要殺彭越?彭越又為何必死呢?

彭越,昌邑人,昌邑在今天山東菏澤市巨野縣。彭越漁夫出身,後淪為強盜。秦末大亂,豪傑紛起,彭越被推為首領,舉起了反秦大旗,隊伍發展到一千多人。

彭越與劉邦的初次接觸就是在昌邑,當時劉邦進攻昌邑,彭越帶領自己的隊伍相助。不過,昌邑並未攻下,劉邦繼續西征。此後,彭越既未加入劉邦,也未投靠項羽,而是留在巨野大澤中,招收逃亡士兵,成為一股不可小視的中立力量。

在劉邦的發展壯大過程中,彭越曾給予過大力幫助。前205年,劉邦號召各路諸侯攻打項羽的楚國,彭越率部三萬多人投靠,從此成為了劉邦的部下,隨後,劉邦封彭越為魏國相國。彭城之戰後,劉邦大敗,只好收拾殘兵敗將,繼續與項羽對峙。

這時,彭越並未因劉邦的潰敗而離去,而是不離不棄,率領自己的軍隊,在梁地干擾項羽的後援,多次破壞項羽的糧道,使劉邦得以東山再起。

楚漢對峙於廣武期間,彭越乘機攻下外黃等十多座城池,有力地牽制了項羽的軍力,使他不得不調軍向東,有效地緩解了劉邦的壓力。前202年,彭越又藉機攻下昌邑周邊二十多個城池,繳獲大量糧食,給劉邦大軍以接濟。尤其是在垓下之戰中,彭越帶領自己的數萬軍隊,與劉邦、韓信、劉賈等並肩作戰,最後終於將項羽打敗,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巨大功勳。

最重要的一點是,彭越投靠了劉邦而沒有投靠項羽,倘若投靠了項羽,劉邦恐怕不會那麼容易奪取天下,當時有名的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彭王一顧,與楚則漢破,與漢而楚破。」彭越投靠劉邦,則項羽必敗;投靠項羽,則劉邦必敗,可見彭越對於劉邦的重要作用。

然而,前197年,陳?反叛,劉邦讓彭越率軍同自己親征,彭越自己未去,而是派了部下相隨,劉邦因此將彭越逮捕,貶為庶人。第二年,便將彭越殺害,並且將他的屍體剁成肉醬,分賜其他諸侯,下場極其悲慘。

劉邦殺彭越,表面上看是彭越不聽指揮,但實際上,是因為彭越是個異姓王,手裡有掌握大量軍隊,對劉邦構成了潛在威脅,一日不除,劉邦終不能安睡,最後便找了乙個藉口,將他剪除。

所以說,彭越必死。今天不死,明天也得死,沒有這個藉口,自有其他藉口,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歷來如此!

求翻譯「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詞送我,我豈有所失哉?」

15樓:﹏ˋ扯扯淡

我待侯生,禮貌也夠周到了,天下沒有人不知道。現在我要去死,侯生卻沒有一句半句話送我,難道我還有沒有做到的地方嗎?

16樓:百度使用者

今天我要死了。而候生都沒有一言半詞送我。難道我有對不起他的地方嗎?

17樓:貔貅

現在我要去死,侯生卻沒有一句半句話送我,難道我還有沒有做到的地方嗎?

18樓:鳳舞九天鳳凰引

侯生可翻譯成「你(侯生)」,我認為較妥當,樓主主要是最後「我豈有所失哉」的翻譯有疑惑吧吧,其實樓上說的都可以啊,就是難道我還有地方沒有做到嗎,或是難道我還有什麼地方做的不好嗎?

19樓:雖然_但是

今天我快去了,而侯生卻沒有贈我一言半辭,難道是我有什麼地方失禮了嗎?。。。、、、、

、、、總之就是一句有jq的話、、、

《大漢王朝》的歷史是什麼?

20樓:大大的

西漢(西元前202年--公元8年),首都在長安。在楚漢之爭中取得勝利的劉邦於西元前202年登基作皇帝,建立了西漢王朝,建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

漢高祖劉邦吸取了秦朝的教訓,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注重恢**展生產。在國家機構上基本沿襲秦制,但也有所改變。主要是實行君國並行制,使諸侯王的勢力難以過多膨脹。

在文帝、景帝、武帝治理時期,進一步削弱了地方封國對**集權的威脅,設刺史來監督和控制地方政權。採用察舉、徵辟的方法選官,有利於選拔優秀人才。經濟上實行鹽鐵官營;注重興修水利、推行新的生產技術,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通過改革幣制,頒布「緡錢令」,增加了國庫收入。

出現了經濟繁榮和社會安定的「文景之治」和武帝的鼎盛時期。

著名的「絲綢之路」,是漢代開闢的由中國通往西亞各國的通商走廊。自西漢中葉以後,西域就歸了漢朝的版圖,這與西漢時期多次派員通使西域的活動有關。「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西漢儒家公羊學派大師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儒家思想經他的改造和闡發,成為封建皇權統治的思想基礎,對於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太史公」司馬遷寫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造紙術的發明是對人類文明的一項重要貢獻。

西漢時期的醫學、數學、天文、曆法也都有一定的發展,而且各民族之間的融合與交流有了進一步加強。官僚貴族、地主豪強兼併土地、擴充套件勢力的趨勢日甚一日,而宮廷之中外戚對政權的把握也到了十分嚴重的程度。

所有這些,加重了西漢後期的社會矛盾與危機。公元8年,王莽取得政權,取代漢朝而稱帝,將國號改為「新」,西漢王朝至此結束。

西漢帝系 :(1) 漢高祖 劉邦 (前206-前195) ;(2) 漢惠帝 劉盈 (前194-前188) ;(3) 漢高後 呂雉(呂雉未稱帝,只是執政,但已經相當於皇帝,這時當皇帝的是漢少帝劉恭和漢少帝 劉弘) (前187-前180) ;(4) 漢文帝 劉恆 (前179-前157);(5) 漢景帝 劉啟 (前156-前141) ;(6) 漢武帝 劉徹 (前140-前87) ;(7) 漢昭帝 劉弗陵 (前86-前74) ;(8) 漢廢帝 劉賀(前74);(9) 漢宣帝 劉詢 (前73-前49) ;(10) 漢元帝 劉奭(前48-前33) ;(11) 漢成帝 劉驁 (前32-前7); (12) 漢哀帝 劉欣 (前6-前1) ;(13) 漢平帝 劉衎 ;(14) 漢孺子 劉嬰

請問:「無為而不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21樓:匿名使用者

「無為而不為」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家的「無為」,並非消極避世,而是應該努力學習,積極進取,通曉自然和社會,善於處理人際關係。

所以說,「無為」並非無所作為,什麼事情都不做;而是應該按「道」行事,處世立命,必須摒棄妄自作為,遠禍慎行,追求樸素節儉、清靜寡欲的境界。

就如同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只是為了展示給大家一種現象,就是無為會導致無不為。但是,如果很多人帶著有色眼睛去解讀,當「無不為」成了我們的目標時,那麼我們當然應該無為,但這種「應該無為」,則很明顯是一種「刻意的無為」。其結果導致很大一批道家思想的擁躉走上了虛無主義的歧途。

在古代,關中平原為何成為歷代統治者的首要選擇

關中平原成為宋朝以前歷代統治者定都的首選是有特定的歷史和地理因素在裡面的,題主的問題並不嚴謹,因為西安所在的關中平原只是宋朝以前定都的首選,宋朝定都是開封和杭州,元明清三朝都是定都北京的。關中平原成為宋朝以前統治者首選,而後續又被北京代替跟地形 氣候 人口 形勢都有很大的關係。先從地理上來看,關中平...

我國四大地理分界區域中,平原最廣的地區是

四大地理分割槽為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 青藏高寒區 東北季風區 細分為南方 北方 其中,平原最廣的是北方地區。以東北平原為代表。平原最廣的個體是東北平原,平原最廣的地區是東部季風區。最大的平原是東北平原 但是華北平原是最連續的。關於我國的地勢特點的說法,正確的是?a 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b 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