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讀有關中國經濟研究的書籍,外國人寫的最好,求大蝦。沒什麼錢,5塊錢意思意思,呵呵

時間 2021-06-01 19:10:39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公元960-2023年

世界著名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教授《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公元960-2023年》(第二版)的中譯本(伍曉鷹、馬德斌譯,王小魯校),這是一本值得高度重視的研究中國經濟發展的著作

麥迪森曾長期在oecd發展中心擔任研究員。現在是荷蘭格羅寧根大學榮譽退休教授,英國國家人文與社會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成員,以及劍橋大學賽爾溫學院的榮譽院士。他還曾經擔任過巴西、迦納、希臘、巴基斯坦等一些國家的經濟顧問。

經濟學界認為,麥迪森是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之一。

麥迪森的主要研究領域是經濟增長史,其所擅長的長期分析、比較分析和計量分析的方法,在經濟增長史領域獨樹一幟,被學界譽為「麥迪森風格」。麥迪森出版過20種有關經濟增長和發展的著作,產生過廣泛的影響。例如,2023年他所出版的《世界經濟千年史》,在對前人在有關歷史研究領域中所發掘出來的各種資料和資料進行系統性處理和分析的基礎上,對人類社會過去兩千年經濟增長的原因進行了獨到的研究,對經濟發展階段作了新的劃分。

這部著作傾倒了無數的讀者,也加強了他在經濟增長史領域的權威地位。《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的第一版出版於2023年。這次出版的第二版,除了附錄a,全書的內容均作了修改和更新,而且還增加了第四章,展望2003-2023年的中國與世界經濟。

在這部著作中,麥迪森再一次運用長期的、國際比較的和計量分析的方法,為我們勾勒了跨越千年的中國經濟增長的脈絡,分析了中國近千年在世界經濟中地位變化的重要因素,解釋了中國經濟這30年快速增長的原因,評價了中國在今後20多年中的增長前景以及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麥迪森研究物件的廣泛性和分析的歷史感,感受到麥迪森所給予我們的關於中國經濟史研究的知識,再一次領略到「麥迪森風格」。

麥迪森認為,採用長遠的視角有助於理解中國當代的政策和制度,遙遠歷史的影響在今天仍然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這部著作中,麥迪森將中國經濟千年史分為960-2023年,1820-2023年,2023年至今三個階段,分析了這三個階段中國經濟的表現,在世界各國中的位置,以及通過技術、**、投資和在地緣政治中的影響與世界經濟的相互關係,量化了中國近千年經濟發展中六個時期的轉變,進而對當代中國經濟發展的制度因素給出了合理的解釋。實事求是地說,麥迪森對這六個時期轉變的量化及其結論是極其準確和深刻的。

麥迪森對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經濟的表現的分析尤其值得我們重視。他認為新中國有三個主要目標:一是改變社會政治秩序,二是加快經濟增長,三是改善中國的地緣政治地位,恢復中國的民族尊嚴。

這三個目標是一以貫之的,但在政策和增長上經歷了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麥迪森既指出了2023年至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出現了明顯的加速,gdp增長了3倍,人均收入提高了80%,經濟結構也被改變了。同時也指出了2023年前這一階段中國在生產率方面令人沮喪的表現,並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基於對2023年前新中國經濟的客觀評價,麥迪森認為,始於2023年的經濟改革,通過主要政策變化成功地、大幅度地提高了人均收入水平,資本存量也出現了迅速增長。不過,這種進步的主要原因是對資源的更有效的利用和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

麥迪森在這部著作中的乙個重要貢獻是,採用oecd國家所使用的國民經濟核算原則和技術,對2023年以來中國經濟的增長表現進行了重新評價。他的估計結果是,1978-2023年中國的gdp年增長率是7.9%,比我國統計局的9.

6%的年增長率略低。但他還指出,從另乙個角度看,採用市場匯率的方法比較經濟增長的表現,中國經濟的規模被大大低估了。他採用購買力平價進行貨幣轉換,認為中國2023年的gdp水平相當於美國的74%或日本的兩倍以上。

他認為中國可能在2023年重新恢復它曾經擁有過的世界最大經濟體地位。麥迪森的這一結論當然會令所有的中國人感到興奮和驕傲。不過,經濟學界從來就有一種gdp測不准的說法。

麥迪森為了進行國際比較,把以元人民幣表示的gdp估計轉換成「國際元」,採用的是以美元為標準的購買力平價。他依據北京航天航空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任若恩教授2023年按照聯合國主持的國際比較專案(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me)原則所估計的2023年中國/美國支出法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若干調整而得出他上述大膽的結論。但據任若恩說,根據最近世界銀行公布的資料,他當年所作的估算看來應下調40%。

如此看來,麥迪森對中國的估計恐怕是過於樂觀了。儘管如此,有一點恐怕是可以肯定的,假定中國經濟不犯任何錯誤的話,在本世紀30年代左右,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其實很多中國經濟學家也曾作過類似麥迪森的研究,例如北京大學林毅夫教授等於2023年和2023年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先後出版了《中國的奇蹟:

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的第一版和增訂版。在這部著作中,林毅夫等以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方法討論了中國的資源結構、發展戰略、經濟體制和經濟改革的問題,並把這些問題放到世界經濟和地區經濟中加以對照分析,試**釋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原因,並由此得出中國經濟進一步改革的方向。在這部著作中,林毅夫等通過經濟分析,進行了與麥迪森差不多的**,那就是,如果中國經濟增長賴以支撐的條件能夠持續不變或進一步改善的話,那麼按當時的匯率計算,中國的經濟總規模將會在2023年前後趕超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成為世界上唯一乙個經歷了由盛到衰,再由衰到盛的大國。

林毅夫等的這部著作被譯成英、法、俄、日、韓、越南等多種文字版本,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視。林毅夫也非常推崇《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認為「任何乙個希望理解中國經濟過去和未來的人不應錯失此書」。

寫到這裡,不由地想起了著名的「李約瑟之謎」。李約瑟在其巨著《中國的科學與文明》中寫到,除了最近的二或三個世紀之外,歷史上中國在絕大多數主要的科學技術領域一直大大領先於西方世界。歷史學家一般都承認,到14世紀,中國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技術和經濟進步,具備了發生工業革命的幾乎所有主要條件。

但是,中國卻沒有再向前邁進,因此當18世紀末英國工業革命爆發後,被遠遠地甩在了後面。2023年,鴉片戰爭的爆發更是使中國淪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古代的光榮與近代的屈辱一直困撓並影響著今天的中國。

李約瑟將這樣乙個矛盾歸納為如下具有挑戰性的兩難問題:第一,為什麼歷史上中國科學技術一直領先於其他文明?第二,為什麼到了現代中國科學技術不再領先於其他文明?

對於這樣乙個矛盾的問題作出科學解釋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僅是乙個歷史研究問題,更重要的是還有助於找出一條通往現代化的道路。對於這樣乙個難題,不少學者已經作出過不同的解釋。其中林毅夫在2023年發表的《李約瑟之謎:

工業革命為什麼沒有發源於中國》一文,不僅詳細地介紹了「李約瑟之謎」及其意義,評述了前人的假說,而且還提出了自己獨特的供給不足假說,並作出了頗具說服力的解釋。麥迪森這部著作的第一章分析了中國在公元9至18世紀的經濟表現,並與歐洲作了制度與計量層面的比較,還在這一章的注釋中評價了李約瑟的某些論述和觀點,這對於我們進一步解釋李約瑟之謎似乎是有啟發和幫助的。

麥迪森的這部著作對於中國經濟學家來說,還有乙個重要的意義,那就是他提供了乙個如何進行經濟研究的範例。麥迪森是世界最重要的歷史資料的考證和分析專家,他所建立並被反覆更新的有關世界各國產出、人口以及其他巨集觀經濟指標的長期時間序列資料庫對經濟增長史的研究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本書體現了麥迪森一貫的研究風格,涉及了大量的資料處理,以至本書有將近一半的篇幅用於資料的整理和計算。

同時,麥迪森在資料處理上採取了一種完全透明的方式,交叉檢驗了不同**的資料,詳細地介紹了資料處理中的假設和修改,為進一步的深入討論準備了條件。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來,隨著現代經濟學理論和方法的引進,以及越來越多的中國經濟學家走向世界,中國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已經逐步地趨於國際標準化了,但在這一過程中也出現了忽視資料處理和分析而過分熱衷於數學公式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因此,麥迪森的治學風格和方法也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

中國這30年的改革開放歷程為全世界提供了一條經濟發展的成功之路,它的經驗是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希望全球的經濟學家尤其是中國的經濟學家繼續努力,進一步揭示出中國經濟發展的理論邏輯和內在規律,為全世界所有處於發展和改革過程中的國家提供理論借鑑,以完成這個偉大時代賦予我們的機遇和責任

2樓:淡菸疏雨落花

約翰,奈斯比特寫的中國大趨勢,希望對你有幫助。

古人勤奮讀書的故事

3樓:極刑殤

1、鑿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乙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捲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

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揹著揹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

原來從壁縫裡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乙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

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乙個很有學問的人。

2、張曜拜妻為師

清代咸豐年間有個武官叫張曜,因苦戰有功,被提拔為河南布政使。他自幼失學,沒有文化,常受朝臣歧視,御使劉毓楠說他「目不識丁」,因此改任他為總兵。張曜從此立志要好好讀書,使自己能文能武。

張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回到家要求妻子教他念書。妻子說:要教是可以的,不過要有乙個條件,就是要行拜師之禮,恭恭敬敬地學。

張曜滿口應承,馬上穿起朝服,讓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對她行三拜九叩之禮。

從此以後,凡公餘時間,都由妻子教他讀經史。每當妻子一擺老師的架子,他就躬身肅立聽訓,不敢稍有不敬。與此同時,他還請人刻了一方「目不識丁」的印章,經常佩在身上自警。

幾年之後,張曜終於成為乙個很有學問的人。

後來,他在山東做巡撫時,又有人參他「目不識丁」。他就上書請皇上面試。面試成績使皇上和許多大臣都大為驚奇。

張曜在山東任上,築河堤,修道路,開廠局,精製造,做了不少利國利民之事。因為他勤奮好學,死後皇帝諡他為「勤果」。

3、畫荻教子

北宋時期,有個傑出的文學家和史學家,叫歐陽修。文章寫得很出色,在文學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歲那年,父親去世了,家裡生活非常困難。

他的母親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可是,**有錢供他上學呢?她左思右想,決定自己教兒子。她買不起紙筆,就拿荻草稈在地上寫字,代替紙筆,教兒子認字,歐陽修就這樣在母親的教導下在地上用荻草稈在地上寫字,終於學有所成。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畫荻教子」的故事。

4、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家喻戶曉。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學家將樂縣人楊時求學的故事。

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他一生立志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倍受歡迎。

居家時,長期在含雲寺和龜山書院,潛心攻讀,寫作教學。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乙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

時值隆冬,  天寒地凍,濃雲密布。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

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被上了潔白的素裝。

楊時的乙隻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過了良久,  程頤一覺醒來,從視窗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後來,楊時學得程門立雪的真諦,東南學者推楊時為「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