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中的“紅領巾”借代是指什麼,紅領巾迎著太陽一句中紅領巾是指什麼

時間 2021-06-08 10:32:21

1樓:匿名使用者

詩中的“紅領巾”是指少先隊員,是用借代的修辭手法。

借代,顧名思義便是借一物來代替另一物出現,因此多數借代詞為名詞。使用時,必須考慮替代的正當性與通用性,儘量不要化簡為繁,並且要讓文義通順。並且,此時的借代一般是類似於以小見大,用小事物來反映大的局面或情況,使句子更形象具體。

通俗的說,借代是一種說話或寫文章時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的修辭方法。被替代的叫“本體”,替代的叫“借體”,“本體”不出現,用“借體”來代替。

傳統修辭學將借代辭格定義為根據修辭需要,臨時以相關的人或事物代替本來的人或事物的修辭格,叫做借代。

恰當地運用借代可以引人聯想,使語句擁有形象突出、特點鮮明、文筆精煉、具體生動的效果。借代的修辭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例如:①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臧克家《有的人》)

例①中的“石頭”,通常用來作紀念碑的材料,這裡借“石頭”代紀念碑,含蓄地揭示出與人民為敵的反動統治者想名垂後世的美夢終將破滅。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部分代整體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體事物。

例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了船;

例如: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答謝中書書》)

用魚鱗代替了魚。

特徵代本體

即用借體(人或事物)的特徵、標誌去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旌旗十萬斬閻羅。(《梅嶺三章》)

是標誌代本體,借“旌旗”代替軍隊或武裝力量。

而“白領”用職場人士的穿著特點代指本身。

具體代抽象

例如:1.南國烽煙正十年。(《梅嶺三章》)

例1中的“烽煙”,原是古代邊境用以報警的煙火,這裡代指戰爭,把戰爭這個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了。

工具代本體

例如:1.等到驚蟄——犁土的季節,十家已有八戶亮了囤底,揭不開鍋。(《榆錢飯》)

例1中的“囤”是裝糧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糧;“鍋”是做飯的工具,用“揭不開鍋”代指沒飯吃。

借代專名代泛稱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專用名稱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1.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樸站起來!(《最後一次講演》)

例1中第二個“李公樸”,代指不怕流血犧牲,為爭取民主和平而戰鬥的人們。

借代以結果代原因

例如:令人捧腹(噴飯)

捧腹是捧著肚子,捧腹的原因是發笑。以“捧腹”的結果代之發笑的原因。

“噴飯”是吃飯時突然發笑而把嘴中的飯噴出來,“噴飯”的原因也是發笑,也就是用“噴飯”的結果代指發笑的原因。

借代——以形象代本體

例如:上面坐著兩個老爺,東邊的一個是馬褂,西邊的一個是西裝。詩中的“紅領巾”

2樓:day飛

“紅領巾”一般指的是戴紅領巾的人,即少先隊隊員。

紅領巾迎著太陽一句中紅領巾是指什麼

3樓:幸運的群山回唱

“紅領巾”泛指青少年,“太陽”指的是共產黨,引申義就是希望、未來。紅領巾迎著太陽的意思是少先隊員的心向著共產黨,表達了共產黨帶來了光明和溫暖,正哺育著少先隊員茁壯成長。

【出處】:喬羽先生作詞,劉熾先生作曲,劉惠芳演唱的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槳》。

【歌曲歌詞】:

讓我們蕩起雙槳

小船兒推開波浪

海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

四周環繞著綠樹紅牆

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

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

紅領巾迎著太陽

陽光灑在海面上

水中魚兒望著我們

悄悄地聽我們愉快歌唱

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

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

做完了一天的功課

我們來盡情歡樂

我問你親愛的夥伴

誰給我們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

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

【簡介】:《讓我們蕩起雙槳》是喬羽先生作詞,劉熾先生作曲,劉惠芳演唱的歌曲。該曲是2023年拍攝的少兒電影《祖國的花朵》的主題曲。

2023年,該歌曲在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課本上被選為課文。

4樓:匿名使用者

紅領巾指少先隊員。

借代與借喻非常相似,兩

者都是用一種事物來代表另一種事物,但不同的是,借喻重在比喻,而借代重在指代。借喻中,借體要表示的事物,必須與本體有一定的聯絡。

例如:“紅領巾快速跑了過去,將撿到的錢包交到了交警叔叔手裡。”這裡的“紅領巾”,並沒有比喻的意思,而是指代那個“少先隊員”。

又例如:“先生,給袁世凱,行嗎?”這裡的“袁世凱”,指代的是“銀元”,也是用了借代。

還有經常用的特有名詞都借代專門的事物,比如:用“社稷”借代“國家”,用“巾幗”借代“女性”,用“同窗”借代同學,用“手足”借代“兄弟”等等。並且要注意,這些借代詞語一般來說古今是同義的,如果在文言文中、或者在古詩詞中出現,大家也一定要知道這些詞語代表什麼意思,而古文中往往會專門考借代詞語。

5樓:匿名使用者

鮮紅紅領巾迎著驕陽似火的太陽。

6樓:匿名使用者

紅領巾是指少先隊員,是用借代的修辭手法。

借代,顧名思義便是借一物來代替另一物出現,因此多數借代詞為名詞。使用時,必須考慮替代的正當性與通用性,儘量不要化簡為繁,並且要讓文義通順。並且,此時的借代一般是類似於以小見大,用小事物來反映大的局面或情況,使句子更形象具體。

通俗的說,借代是一種說話或寫文章時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的修辭方法。被替代的叫“本體”,替代的叫“借體”,“本體”不出現,用“借體”來代替。

傳統修辭學將借代辭格定義為根據修辭需要,臨時以相關的人或事物代替本來的人或事物的修辭格,叫做借代。

恰當地運用借代可以引人聯想,使語句擁有形象突出、特點鮮明、文筆精煉、具體生動的效果。借代的修辭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例如:①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臧克家《有的人》)

例①中的“石頭”,通常用來作紀念碑的材料,這裡借“石頭”代紀念碑,含蓄地揭示出與人民為敵的反動統治者想名垂後世的美夢終將破滅。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部分代整體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體事物。

例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了船;

例如: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答謝中書書》)

用魚鱗代替了魚。

特徵代本體

即用借體(人或事物)的特徵、標誌去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旌旗十萬斬閻羅。(《梅嶺三章》)

是標誌代本體,借“旌旗”代替軍隊或武裝力量。

而“白領”用職場人士的穿著特點代指本身。

具體代抽象

例如:1.南國烽煙正十年。(《梅嶺三章》)

例1中的“烽煙”,原是古代邊境用以報警的煙火,這裡代指戰爭,把戰爭這個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了。

工具代本體

例如:1.等到驚蟄——犁土的季節,十家已有八戶亮了囤底,揭不開鍋。(《榆錢飯》)

例1中的“囤”是裝糧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糧;“鍋”是做飯的工具,用“揭不開鍋”代指沒飯吃。

借代專名代泛稱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專用名稱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1.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樸站起來!(《最後一次講演》)

例1中第二個“李公樸”,代指不怕流血犧牲,為爭取民主和平而戰鬥的人們。

借代以結果代原因

例如:令人捧腹(噴飯)

捧腹是捧著肚子,捧腹的原因是發笑。以“捧腹”的結果代之發笑的原因。

“噴飯”是吃飯時突然發笑而把嘴中的飯噴出來,“噴飯”的原因也是發笑,也就是用“噴飯”的結果代指發笑的原因。

借代——以形象代本體

例如:上面坐著兩個老爺,東邊的一個是馬褂,西邊的一個是西裝。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7樓:匿名使用者

紅領巾指戴著紅領巾的人借代

“紅領巾”向我走了過來。 這個句子運用的修辭手法到底是借喻還是借代啊?!

8樓:我的人生巔峰

是借代,借紅領巾代表少先隊員。它沒有本體和喻體,不是借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