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功利主義和規則功利主義的不同

時間 2021-06-05 21:54:34

1樓:一枝獨秀

行為功利主義亦稱行動功利主義,是指現代西方一種主張直接以行為效果來確定行為正當與否的倫理學理論。

規則功利主義是功利主義的一支,其學說認為,若每個人都永遠遵守同一套道德規範,就能產生最大快樂值。

行為功利主義與規則功利主義的區別

1、行為功利主義把行為理解為個別的行為直接以行為結果判斷行為的正確與錯誤。

2、規則功利主義則把行為理解為行為的類,它不以每一特殊行為的結果來判斷行為的正確與錯誤,而是以某一普遍行為的結果作為判斷行為正確與否的標準。

3、行動功利主義者認為,行為的全部後果是決定該行為正當與否的唯一的與全部的標準,只要能造成最大的好結果的行為。就是正當的。

4、規則功利主義者則認為,這種觀點把全部道德責任問題都變成了對行為結果的算計,這至少部分地曲解了道德判斷的性質。

擴充套件資料

行為功利主義與規範功利主義的共同基本假設為

1.社會是唯名的,所謂大眾或公眾或公共利益,不外是個人利益的總和。

2.每一個人的行為動機皆屬中性,即本無好壞或對錯的價值判斷。

3.功利主義者皆預設人是理性的動物,再把個人理性抉擇的原則,應用在社會整體上,因此特別強調“大公至正的立法者”與“一視同仁”的概念。依照此一假設,功利主義者將自身設想為大公無私的立法者,將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比擬為一條直線,然後再將權利、義務以及所有社會資源等,依據最大效益的原則,進行合理的分配。

2樓:張徵忠

本質上是相同的,行為功利主義是利勢眼,規則功利主義為商業眼光。

行動功利主義和規則功利主義的區別

3樓:z風起

1、兩學說主張完全對立

行為功利主義:人在選擇行為時,必須估量自己的處境,直接根據功利原則行動,即選擇一種不僅為自己,而且能為所有與此相關的人帶來最大量的好結果,並能把壞結果減少到最低限度的行為。

規則功利主義:若每個人都永遠遵守同一套道德規範,就能產生最大快樂值。常見的應用可見於交通規則,不能像情境功利主義那樣,視哪種方法能取得最大快樂值而決定該往左開還是往右開,而是根據既定的規範。

若大家都能遵守交通規則,那麼交通就能安全便利(最大快樂值)。

2、判斷行為正當錯誤的觀點不同

行動功利主義者認為,行為的全部後果是決定該行為正當與否的唯一的、全部的標準,只要能造成最大的好結果的行為,就是正當的。

規則功利主義者則認為,這種觀點把全部道德責任問題都變成了對行為結果的算計,這至少部分地曲解了道德判斷的性質。

3、思考方式不同

例如,在決定人們是否可以為了自己的方便而不遵守諾言時,行動功利主義者考慮的是不避守諾言能否在總體上造成更好的結果,而規則功利主義者則要考慮在下述兩種情況中,何者能在總體上造成更好的結果,即

(1)人們都普遍遵循“只要對己方便,就可不遵守諾言”;

(2)要求人們“不論對己方便與否,都要遵守諾言。

4樓:武大隊長

1、利益區別:

規則功利主義強調的是:不要看特定的情境,要看一般情況下服從這個規則會帶來怎樣的功利。

行動功利主義強調的是:先做,且這件事的功一定大於弊。

2、個人角度區別:

規則功利主義強調的是:指從我個人角度出發的功利考慮。

行動功利主義強調的是:從功利原則所說的“最多數人最大功利”的客觀角度考慮

3、思考區別:

規則功利主義強調的是:從整體思考,以及所帶來的後果。

行動功利主義強調的是:從某一件小事,一個細節所來的的利弊。

5樓:彼岸的暗夜

規則功利主義強調的是:不要看特定的情境,要看一般情況下服從這個規則會帶來怎樣的功利。比如說,落水救人:

假設有一個人落水,他患有不治之症,且一心求死;救他有一定危險,而且會一定程度上耽誤我自己的事情。在這個特定的情境t中,看起來是不應該救人的,因為救人不會帶來更大的功利(注意:這裡的“更大的功利”不是指從我個人角度出發的功利考慮,而是從功利原則所說的“最多數人最大功利”的客觀角度考慮)。

但是,規則功利主義要求我們從特定情境中把行為規範抽出來思考:把“落水救人”這個原則單獨拿出來看,它顯然比“落水不救人”的功利更大,所以就可以確定“落水救人”的規則,而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的情境中按照該規則行動。

但是行為功利主義的反駁是,既然“落水救人”這個規則比“落水不救人”有更大功利,那麼“落水並且在情境t中不救人,在其他情境中救人”這不也可以成為一個規則嗎?這個規則難道不是比“落水救人”的規則功利更大嗎?這就導致在情境t中出現了坍塌,上述規則坍塌為:

“在情境t中按照功利原則行動,而在其他情境中按照‘落水救人’的規則行動”。更進一步,在任何特定情境中,都會出現這樣的坍塌,因為可以這樣考慮:在情境x中,假設能夠按照規則功利主義得出一個規則k。

如果按照k行動不會帶來最大的功利,那麼我們就不應該按照k行動,而應該服從功利原則,因此k是錯誤的;而如果按照k行動可以帶來最大的功利,那麼按照功利原則肯定也可以帶來最大的功利,因此k是多餘的。這樣,k要麼是錯誤的,要麼是多餘的,所以在任何情境中,k都要坍塌為功利原則。

如何理解功利主義對經濟學的影響

6樓:蒼茫中的塵埃

我們知道,現代主流經濟學將人視為只關注個體利益而相互冷淡的原子個體,它只遵循行為功利主義原則;與此不同,社會學等學者卻特別強調個體行為會受到文化的、心理的、習俗的、制度的等因素制約,因而其遵循的是規則功利主義。正因如此,儘管人是社會科學各分支共同的研究物件,但它們對人性假設的設定卻是迥異的;只要稍微羅列一下,就可以發現對人的假設是眾說紛紜的,有經濟人和道德人、社會人和政治人、理念人和從眾人、原子人和社群人以及等級人和契約人等。那麼,為什麼出現如此多的人性假設?

在這麼多的人性理解中哪個又更為合理、真實呢?其實,西方社會在人類行為目的上一直存在著一種二元主義傳統:一是道義論的,它強調,個體行為應該與社會體現善的規則相符合;二是目的論的,它主張,善的行為僅僅是為了實現最大化的目標。

而且,這種二元主義的共同特點是:不僅關注個體利益,而且也關注集體利益;當然,如何平衡兩者的關係,也就是千百年來西方學者不斷求索之巔。

一方面,集體利益是西方社會的根本關注之所。事實上,儘管自古希臘就開始形成了自然主義思維,它不僅形成了從個體出發觀察世界的思路,而且將個體視為決策的基本單位;但是,在從古希臘到中世紀這漫長的時期內,經濟活動都是從屬於倫理活動的,強調的都是城邦或教會共同體的集體利益。例如,儘管**教強調個人的靈魂得救,啟蒙運動強調個人的世俗快樂,從而具有明顯的個人主義傾向;但是,**教教義也包含了強有力的社會因素,如它認為,最崇高的理想之一就是要將全人類團結在一個愛與仁慈的社會當中,從而建立了嚴格的道德共同體——教會,很多信徒也都樂於在監獄或醫院裡進行奉獻,都熱衷於慈善和福利事業。

而且,即使啟蒙運動最終促進了個人自由的大發展,並把追求個人利益視為合理的,是社會進步的基本途徑;但是,啟蒙運動的先驅們根本關注的還是公益,他們相信,社會進步原則不僅可以增進特殊個人的快樂,也能增進整個社會的快樂,因而公意代表著自由主義政治觀的終極抱負及其終極力量。

另一方面,如何實現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平衡是困擾學者的千年難題。事實上,從古希臘開始,大量的學者就充當了哲學王的角色,努力設計出平衡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制度。例如,古希臘思想就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關乎城邦政治生活與社會生活的善的問題,一是關乎城邦公民的個人行為的善的問題;為此,古希臘城邦的憲法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一組關於如何把善秩序化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原則表達,其目的就是促使城邦成員享受最善的生活。然而,迄今為止,這一難題都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以致成為現代制度設計的癥結所在。譬如,當**教教義取得了支配權後,西方社會明顯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反人文主義的傳統,偏重的是社會(**教世界)利益而不是個人利益,但卻沒有真正解決這兩者之間的平衡問題。

同樣,隨著生活世俗化的發展,個人利益日益得到重視,但這種沒有被解決的問題只是從宗教層面轉到了世俗層面,以致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的關係重新成為眾多知識份子的奮鬥之所。

正是由於西方社會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這種二元主義人性觀,那麼,基於觀察的視角不同,不同學者對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關係的看法也就有所差異;例如,馬基雅弗利和霍布斯等注意到了其中存在的不一致性,而孟德維爾和洛克則強調不一致的背後潛藏著和諧之處。相應地,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由於對兩者關係的解讀和認知之不同,社會科學的不同分支乃至經濟學的各流派在人性假設上呈現出明顯的不一致性。一者,在經濟學中,首先是休謨對基於個人行為的樂觀主義理想作了詳盡的綜述,而斯密藉助“看不見的手”的比喻對這一思潮的基本思想作了精確的描繪;事實上,人們總是將經濟人假設與亞當.

斯密聯絡起來,其原因就在於斯密的“無形的手”是如此深入人心。二者,在政治學以及法學界,自馬基雅弗利和霍布斯作了開創性工作後,邊沁承襲了強大的個人主義將危害二元主義平衡的看法;因此,他特別強調了人們利益之間的衝突存在,並完善和系統化了功利主義學說,從而為立法和道德權威奠定了理論基礎。

正因為從中世紀晚期到啟蒙運動乃至資本主義興起的初期,西方的道德哲學都是注重社會利益,因而興起與此事的功利主義原初的出發點也是基於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善;但是,後來卻衍生出了行為功利主義和規則功利主義兩種內涵,其中,行為功利主義將個體的乃至一次性的行為功利量作為衡量標準,從而在此基礎上又逐漸衍生出了經濟人假設。那麼,邊沁的功利主義是如何分化而殊途發展並最終形成經濟認知認知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商業文明之迅猛發展以及相應的競爭之日益加劇,激烈的世俗利益的爭鬥使得人們對自身物質利益關注不斷加深,這促發了一些學者開始反思傳統的道德信條,這在**物質生活領域的經濟學中表現得相當明顯;同時,一旦經濟學將其研究主要集中到個體的利益上來,就開始熱衷於採用工程學的分析思維,從而導致自然科學化的科學分析正規化在經濟學中逐漸偏盛,最終抽象出了經濟人這一假設。

是以本文力圖對邊沁的功利主義重新作一梳理,目的有二:一是為了闡明行為功利主義和規則功利主義的演化過程及其特點,二是以此來**人性假設在不同學科之間的分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