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三疊世聚煤階段
1樓:中地數媒
晚三疊世含煤巖系在北方主要分佈於鄂爾多斯物圓盆地區及西北區,為陸相含煤沉積,分佈侷限;在南方分佈很廣,與海域有一定的聯絡,江西安源組、廣東小水組、雲南火把衝組、四川垮洪洞組(小塘子組)含煤巖系中都發現有海相化石和夾有海相層。由於晚三疊世是中國大陸海水退撤和正在退撤的轉折時期,晚三疊世含煤巖系沉積環境和厚度變化大,煤層變化大以及其間的間斷、沖刷現象屢見不鮮,顯示了晚三疊世時中國大陸地殼活動比較劇烈,區域性的構造宴圓分異現象比較突出。在西南區的西部(松潘地區)海盆,晚三疊世沉積厚達晌螞塌數千公尺,東側的四川盆地內,由小塘子組及須家河組構成的上三疊統含煤巖系僅厚數百公尺至千餘公尺;在華南區厚度也可由千餘公尺迅速遞減為數十公尺;煤層也極不穩定,以雞窩狀為主。
由於含煤巖系以富含腐殖型有機質的暗色泥質岩為主,在四川盆地是煤成氣的重要源巖。
晚二疊世聚煤階段
2樓:中地數媒
晚二疊世含煤巖系主要發育於中國南方,統稱為龍潭煤系。其巖性由各種碎屑岩、泥質岩和圓搜煤層為主並夾有碳酸鹽巖,在區域上可相變為吳家坪灰巖(海相)和宣威組(陸相碎屑岩),顯示了龍潭煤系為濱海-海陸互動相和海進的特點。一般厚度為120~200m,以揚子區最發育,是揚子地臺區重要的聚煤期,在黔西、滇東可採煤層多達30層。
其他地區因氣候乾旱,以紅色橘陸歷碎悉哪屑沉積為主,不含煤(毛節華等,1999)(圖1-6)。
石炭紀—二疊紀聚煤期的4個聚煤階段含煤巖系雖廣泛分佈在中國南方和北方,但含煤巖系發育特點不同。在南方總體屬於海進式沉積,含煤巖系間斷式地發育在每個大的海進初期,以晚二疊世龍潭煤系最為重要,是區內主要聚煤時期之一,在四川盆地區已證實是煤成氣的重要氣源;在北方,含煤巖系從晚石炭世持續發展至早、中二疊世,是乙個連續的含煤沉積時期,並且是乙個完整的以海退式為主的沉積系列,是該區最為重要的聚煤期,也是大華北區煤成氣最重要的氣源,在鄂爾多斯盆地是形成特大型、大型煤成氣田的重要氣源,在渤海灣盆地是以「二次生氣」為主的重要煤成氣源;在準噶爾盆地北部也是重要的氣源巖。
晚三疊世含煤地層須家河組
3樓:中地數媒
晚三疊世的早、中期,滇東北及彝良地區為古陸剝蝕區,未接受沉積。至晚期(瑞替期),於川黔廣大區域皆轉化為內陸湖沼盆地環境,形成砂泥質含煤地層,但主要聚煤區在四川盆地中心地帶。須家河組含煤地層一般厚度在之間,在板栗礦區地層最厚達600m,十分穩定,攔唯中主要由灰綠、灰色細—中粒岩屑長石石英砂岩夾粉砂質頁岩和煤組成。
粗—細碎屑岩所佔比例達40%以上,砂岩層中含矽化、炭化植物樹幹較多,岩屑粒度由下向上由粗變細,組成乙個完整的沉積旋迴。為以陸山陸相為主,海陸互動的含煤沉積。研究區內可採簡山煤層主要分佈在永善—鹽津一線以北,主要礦區有綏江的板栗、中村、三渡等,一般含煤3~10層,可採煤層1層,厚度一般小於。
水富太平煤礦點煤厚板栗猴子溝煤礦煤層最大厚度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