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先秦諸子講故事喜歡埋汰宋國人

時間 2022-04-07 00:00:10

1樓:匿名使用者

民間意識形態的衝突——宗周在思想文化層面上的又一次「伐紂」。

先賢著作中的很多寓言其實來自民間傳說,為何普通民人都要抓住宋人的糗事說個不停呢?原因就在於意識形態之間的衝突。

宋為殷商之後微子的封國,是以當時宋人仍多以商人自居,保留了大量殷商的的禮儀,如好占卜信鬼神等,始終游離於姬周主流文化之外,這就與其它姬姓國顯得格格不入。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現象,私以為原因在於周代是諸夏文明從部落聯盟組織形式向大一統**集權組織形式過度的時期。在這一時期裡,宋作為商的繼承者,仍抱有傳統的思想,即週雖然在軍事上贏了他們,但仍不過是乙個部落聯盟的首領,而商依然存在,僅僅是身份不再是首領了而已。舉個例子,這就像是後來的春秋爭霸戰爭,你贏了你是霸主,但我輸了我也沒必要都一切依你。

這一觀念不僅存在於商人心中,西周初立時,周人亦然。《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載:「周公既成成王之命誅武庚,殺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啟代殷後,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國於宋。

」不僅如此,還申明商宋「於週為客」,不納粟。這一切都說明了在西周初期,不管是宗周還是商宋都還是遵循著傳統的部落聯盟這一組織形式。

但是,隨著宗周勢力的不斷壯大和地區之間交流的日趨緊密,姬周文化逐漸成為主流,大一統成為歷史的趨勢。理所當然的,商宋文化原本被尊重的獨立性就不斷受到挑戰和侵蝕,最終淪為「迂腐醜陋的落後文化」而飽受詬病。

需要說明的是,殷商和西周的實力是緩慢的此消彼長的關係,並非印象中乙個牧野之戰就代表著殷商勢力的消亡。實際上西周代表著華夏新興的西方勢力,商周代表著傳統的東方勢力,兩方勢力的博弈的同時伴隨著華夏文明的中心從黃河下游向黃河上游的遷移。

再舉個例子,就類似於我們偶爾去少數民族地區旅遊,會覺得他們生活習慣很特別有趣,但是一旦長期生活就會覺得不自在。同時,當兩種文化處於平等地位的時候,這種不自在只會停留在「我們是不同的」這個心理層面,而一旦兩種文化在人們心目中有了高下之分的時候,這種不自在就會發展到「抨擊」、「嘲諷」這一層面了。商宋淪落到不受待見的過程大致類似於此。

先賢們現實的需要——不聽我的話,你也變那樣。

商宋原本是一等國,但由於國君的無能和內亂的頻仍,日漸衰弱,以至於最終滅亡,更不用提宋襄公爭霸鬧的那齣「國際烏龍」。這就符合春秋戰國時先賢們想要藉此諷諫統治者以此推行自己主張的心情。說白了,宋國當時就是以別人家的壞孩子,大家都喜歡有事沒事拿出來說道兩句。

2樓:不曾明了

宋為殷商之後微子的封國,是以當時宋人仍多以商人自居,保留了大量殷商的的禮儀,如好占卜信鬼神等,始終游離於姬周主流文化之外,這就與其它姬姓國顯得格格不入。

隨著宗周勢力的不斷壯大和地區之間交流的日趨緊密,姬周文化逐漸成為主流,大一統成為歷史的趨勢。理所當然的,商宋文化原本被尊重的獨立性就不斷受到挑戰和侵蝕,最終淪為「迂腐醜陋的落後文化」而飽受詬病。

為什麼先秦諸子講故事喜歡埋汰宋國人

3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題主的問題是成立的。先秦諸子的文學作品大部分的嘲諷物件都集中在宋、衛、楚等幾個國家。楚為南蠻暫且不論,但宋衛都靠近中原,文明程度已經很高,卻仍頻頻遭受嘲諷。

我個人總結了以下兩點原因,本科生學識淺薄,望知乎諸公不吝賜教。

民間意識形態的衝突——宗周在思想文化層面上的又一次「伐紂」。

先賢著作中的很多寓言其實來自民間傳說,為何普通民人都要抓住宋人的糗事說個不停呢?原因就在於意識形態之間的衝突。

宋為殷商之後微子的封國,是以當時宋人仍多以商人自居,保留了大量殷商的的禮儀,如好占卜信鬼神等,始終游離於姬周主流文化之外,這就與其它姬姓國顯得格格不入。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現象,私以為原因在於周代是諸夏文明從部落聯盟組織形式向大一統**集權組織形式過度的時期。在這一時期裡,宋作為商的繼承者,仍抱有傳統的思想,即週雖然在軍事上贏了他們,但仍不過是乙個部落聯盟的首領,而商依然存在,僅僅是身份不再是首領了而已。舉個例子,這就像是後來的春秋爭霸戰爭,你贏了你是霸主,但我輸了我也沒必要都一切依你。

這一觀念不僅存在於商人心中,西周初立時,周人亦然。《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載:「周公既成成王之命誅武庚,殺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啟代殷後,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國於宋。

」不僅如此,還申明商宋「於週為客」,不納粟。這一切都說明了在西周初期,不管是宗周還是商宋都還是遵循著傳統的部落聯盟這一組織形式。

但是,隨著宗周勢力的不斷壯大和地區之間交流的日趨緊密,姬周文化逐漸成為主流,大一統成為歷史的趨勢。理所當然的,商宋文化原本被尊重的獨立性就不斷受到挑戰和侵蝕,最終淪為「迂腐醜陋的落後文化」而飽受詬病。

需要說明的是,殷商和西周的實力是緩慢的此消彼長的關係,並非印象中乙個牧野之戰就代表著殷商勢力的消亡。實際上西周代表著華夏新興的西方勢力,商周代表著傳統的東方勢力,兩方勢力的博弈的同時伴隨著華夏文明的中心從黃河下游向黃河上游的遷移。

再舉個例子,就類似於我們偶爾去少數民族地區旅遊,會覺得他們生活習慣很特別有趣,但是一旦長期生活就會覺得不自在。同時,當兩種文化處於平等地位的時候,這種不自在只會停留在「我們是不同的」這個心理層面,而一旦兩種文化在人們心目中有了高下之分的時候,這種不自在就會發展到「抨擊」、「嘲諷」這一層面了。商宋淪落到不受待見的過程大致類似於此。

先賢們現實的需要——不聽我的話,你也變那樣。

商宋原本是一等國,但由於國君的無能和內亂的頻仍,日漸衰弱,以至於最終滅亡,更不用提宋襄公爭霸鬧的那齣「國際烏龍」。這就符合春秋戰國時先賢們想要藉此諷諫統治者以此推行自己主張的心情。說白了,宋國當時就是以別人家的壞孩子,大家都喜歡有事沒事拿出來說道兩句。

為什麼先秦諸子講故事喜歡埋汰宋國人

4樓:匿名使用者

其原因大約有以下幾點:

一,宋國是殷族後裔建立的,商亡之後,為了不絕其祀(戰國以前,興亡繼絕是所有貴族應該遵守的原則),先立紂子武庚,武庚反,改立紂王的庶兄微子啟,號宋公,以奉殷祀。這就是宋國。其地在今河南商丘一帶。

宋國君常常自謙地說,宋國是「亡國之遺」,其實這也是事實。失敗者是弱勢者,強者嘲笑弱者,彷彿是一條鐵律。未莊的人們嘲笑阿q,阿q嘲笑王胡、小d或小尼姑也是明證。

二,宋國封爵為「公」,在周初是最高的,與之比肩的只有周公的封國——魯,連姜尚的封國——齊,也僅僅是「侯」爵。宋國封爵高,但國勢很弱(墨子就諷刺楚國攻打宋國是百萬富翁偷盜破落戶),春秋時老打敗仗。其他諸侯國的統治者對宋國又嫉妒,又看不起,嘲笑可以化解因嫉妒而產生的痛苦。

三,宋國既然是殷人之後,其它各國統治者多是周族姬姓之後,周、殷兩族文化差別很大,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說:「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周之際。」雖然,殷人受封於宋以後,政治制度上不會完全保持殷商那一套,一點變化沒有,必然向周靠攏,但文化習俗上必然保留許多殷族的東西。

孔子晚年做夢「奠於兩楹之間」,說這是殷人習俗,自己是殷人之後,恐怕壽數不多了,可見當時殷人還是有許多不同於周人的習俗的。這就會令宋國四周許多姬姓諸侯國的統治者和人民看不慣(如阿q鄙薄城裡人把「長凳」稱之為「條凳」;煎大頭魚不放半寸長的蔥葉,放「蔥絲」等),被看作是異類。宋國人自然會受到周族人的嘲笑。

殷族人在他們眼裡一切都是可笑的,於是後代說到愚人鬧的笑話,常以宋人為模特。

四,從西周進入春秋之世後,諸侯國之間的戰爭頻繁,政治力量重組,原有的貴族制度解體,貴族社會的遊戲規則也逐漸消失。奇怪的是國力中下的宋國卻還保留許多不適於競爭貴族的禮儀制度。如宋襄公在與楚國作戰時「不鼓不成列」(對方不排好佇列,自己不進攻)「不殺二毛」(不殺年老的軍人)等等做法就屬於貴族戰爭的遊戲規則,春秋時代已經不被理解。

韓非子、莊子、孟子等為什麼常拿宋國人開涮

5樓:

因為宋國人比較迂腐,宋是殷商後裔,西周建立以後為了緩和階級矛盾,把微子封於宋,所以他們似乎總代表了一種復辟力量,到了宋襄公欲圖稱霸,卻因為迷信迂腐的「仁義」先在盟會上被楚國人「執」,其後又於泓水之戰中因為不正視宋弱楚強的現實,不肯趁楚軍渡河的時候攻擊楚軍,招致慘敗。宋人的迂腐也就可見一斑了,韓非子代表了戰國時代最激進的法家,強烈要求革除奴隸宗法制度,否定商周以來的倫理教化,於是尤其對迂腐的宋人攻擊猛烈。

6樓:公尺南

就好像現在總拿河南人開涮一樣。

7樓:匿名使用者

不僅是宋國,像鄭國,莒國...

其實有一點是一樣的,他們都是小國

你沒看到有拿秦,齊,楚國開涮的吧

古人就已經知道欺軟怕硬了

《孟子》為什麼不屬於先秦諸子散文名篇,先秦諸子散文名篇包括哪些

孟子是儒家的,與秦的利益要求違背啊 所謂 名篇 是一篇文章,不是一本書。孟子 是一本書。什麼是先秦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名詞解釋 1 諸子散文指的是戰國時期各個學派的著作,反映著不同學派的思想傾向 政治主張和哲學觀點。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競作,九流並起。各種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社會...

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學習先秦諸子的作品

許多民族都有獨特的智慧,許多民族都有曾經的輝煌,他們也都會有自己引以為榮的 時代。因此,當他們開啟國門,放眼天下,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時,不會因精彩紛呈而眼花繚亂,不會因變化萬千而張皇失措,也不會因日新月異而妄自菲薄。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根,有自己源遠流長和不可替代的文化,有自己的精神支柱。我們民族也不例...

為什麼日本在探案推理方面特別會講故事

是中國的推理 方面發展滯後,日本發展比中國快而已。明智初期 公元1870前後,日本流行的是一些和犯罪有關的紀實文學,這些作品追溯的話可以算到17世紀中葉日本人翻譯的中國南宋年間的 棠陰比事 後來日本還模仿著寫了好多 比事 19世紀70年代後期,日本出版創作界開始出現了國外 翻譯熱潮,其中就有一部分推...